文/陈定君 钟馨怡 宋海湖
为提升动车组检修技术专业人才综合能力,本文对基于“工匠精神”的动车组检修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进行研究。首先,阐述了基于“工匠精神”的动车组检修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意义,然后提出了优化创新课程体系,实现和岗位能力对接、开发项目化课程,实现和工作任务对接、建设实训基地,实现和工作环境对接、创新校企协同育人,实现和企业需求对接、构建双师型队伍,实现和技术人员对接这几个策略,希望可以提供给相关人员一些参考。动车组检修技术专业人才培养,主要是培养从事高速动车检修、驾驶、制造岗位的人才,就业岗位是铁路企业最为紧缺,也是保障安全运输的关键岗位。近几年,根据相关调查显示,动车组检修技术专业毕业生和用人企业的需求存在较大差异,毕业后需要很长一段时间的岗前培训才可以定岗,且毕业生动手实践能力相对较差,缺乏开拓创新精神,也缺乏转岗与持续发展能力。为了满足用人企业的需求,院校需要对动车组检修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优化和创新,把工匠精神融入专业知识传授、专业技能训练中,帮助该专业人才形成良好的职业能力与职业素养,形成良好的工匠精神,提升其综合能力,促进其全面发展,满足用人企业需求。
随着职业教育改革不断发展,各大院校都在不断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如订单式、能力本位、就业导向、工学结合等,这些模式具有一定创新性,但是在实际教学中更加侧重于专业知识传授、专业技能训练等,忽略了职业能力、职业素养、未来可持续发展方面,以至于培养出的人才难以胜任岗位需求[1]。近几年,我国铁路儿快速发展,对人才的需求也越来越旺盛,并且轨道运输技术和装备水平的不断提升,使得对从业人员的素质、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该时代背景下,我国铁路发展需要更多的踏实务实、精益求精、摒弃浮躁的专业人才。在职业教育中,动车组检修技术专业是非常重要的内容,该专业主要培养从事高速动车驾驶、检修、制造等岗位的人才,铁路企业紧缺这些人才,且这些岗位和安全运输有着直接的联系。但是,进根据用人企业反馈,动车组检修技术专业毕业生和企业需求不相符,毕业后需要接受较长时间的岗前培训,并且这些毕业生的动手实践能力相对较长,缺乏精益求精、开拓创新精神等。基于此,为了可以对用人企业的用人需求进行满足,职业院校迫切需要基于“工匠精神”,对动车组检修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进行创新和优化,把工匠精神完全渗透到整个专业教学过程中。
2.1 优化创新课程体系,实现和岗位能力对接。在动车组检修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中,想要更好地参透工匠精神,需要注重课程体系的优化创新,把课程体系和岗位能力进行对接[2]。在该过程中,可以结合学生职业能力形成规律、认知规律,通过分类职业岗位典型工作任务,对岗位核心能力进行提炼,进而有效整合和重组教学内容,把项目作为载体,对专业基础课程、专业课程进行设置。与此同时,可以结合岗位特殊性要求,对心理健康、创新创业、体能训练、安全等方面课程进行设置,进而促使学生可以实现能力递进和接受更好的素质教育。具体来讲,在构建课程体系时,应把实践教学、提升专业素养作为核心内容,把培养目标和岗位需求进行深度融合,把职业标准和课程内容进行深度融合,把生产过程和教学过程进行深度融合。进而实现教、学、做融为一体,更好地培养学生职业素养与专业技能,为践行工匠精神打下良好基础。
2.2 开发项目化课程,实现和工作任务对接。在人才培养过程中,院校需要结合驾驶、检修岗位典型工作任务与核心岗位能力要求,把动车组检修和维护、动车组牵引控制系统维护和检修、动车组制动系统操作和拆装、动车组总装配、动车组电机和电器安装与维护、电力机车运用和规章等课程,作为专业主要课程;把动车组一级、二级检修、转向架检修、模拟驾驶等项目,作为课程载体;把机车电工、动车组机械师、机车钳工职业资格标准和机车司机行业准入培训标准,作为依据对课程标准进行制定。与此同时,可以把工作过程作为导向,结合学生认知特点、相应职业资格标准等,对课程内容进行整合[3]。并且,还需要对项目、案例型的教材进行开发编写,以此为依据设计课程和课程单元。此外,可以结合课程特点,在教学过程中引入三维度能力需求,其中包括知识、技能、素质且灵活利用多样化教学方法,如角色扮演、案例教学法、启发引导法、仿真教学法等,对学生主体意识进行发挥。在项目化教学过程中,需要严格规范要求每个环节、每个步骤、每个细节,在无形中促使学生形成工匠精神。在项目化课程中,还需要把任务作为考核内容,结合企业作业考核标准,利用终结性、过程性评价的方式,对课程评价标准进行制定、由教学质量督导小组,利用学评教,监控项目化课程的实施效果;通过企业人员听课、评课等方式指导;通过毕业生质量反馈不断改进。
2.3 建设实训基地,实现和工作环境对接。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可以结合动车组检修技术岗位的要求,对培养学生职业能力、职业素养目标进行明确,坚持系统设计、虚实结合、源于现场、学做一体原则,把项目作为载体,设计和建设系统化实训室[4]。在实际教学中,结合项目化教学要求,布置动车段动车检修车间,其中包括地面安全警戒线、实训设备采购、墙壁警示宣传等,对企业环境进行模仿,引入现代企业优秀文化,在细节方面对学生工匠精神进行培养。与此同时,在实训过程中,可以吧实训室以动车段车间作为名字,开展班组管理,把学生分为几个小组,轮流到不同车间进行实习,教师是段长,在每个车间中设置车间主任、检修班组长、乘务车队、安全员,根据动车段岗位职责、工作流程,保证每个人能够各尽其责。此外,还需要根据企业6S管理要求,加强培养学生职业素养、职业精神,其中包括学生着装、场地清洁、物品摆放、工具归类等,不断提升学生质量意识、安全意识、就业创业水平。
2.4 创新校企协同育人,实现和企业需求对接。在新时代背景下,在动车组检修技术专业人才培养中,可以构建双主体的校企协同育人模式,通过院校、企业合作平台,创建校企协同育人培养机制,进而实现双主体、双身份培养人才[5]。最近几年,为了对铁路企业用人急缺人才的问题进行解决,很多学院中的学生在进入到学校两年后便和企业签订了就业协议,学生成为企业订单生。在订单班中,以企业名称为名,学校和企业一起对人才培养方案进行制定,在一年级和二年级利用一体化教学、专项实训、认识实习等,开展基本素质教育、职业基本能力教育;在站段创建教学工作站,利用企业课堂、跟岗实习等方式。并且,教师和技术人员共同上一节课,通过集中授课、岗位实习交替进行,通过企业班组化管理,实现学习、实践、再学习、再实践,不断提升学生实践能力,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职业核心能力。此外,还在实际岗位中,可以利用师徒制模式,在顶岗学徒的同时,获取职业资格证书。在实习过程中,实习和见习相融合,根据企业标准考核学生,可以实现双主体管理。并且,在顶岗学徒中,可以促使学生参与到生产过程,感受企业文化,形成工匠精神,全面提升学生职业技能和职业素质。
2.5 构建双师型队伍,实现和技术人员对接。想要更好地帮助学生形成工匠精神和职业素养,教师专业能力和素养起着非常关键的作用。因此,在实际教学中,院校需要构建双师型队伍,实现和技术人员对接。在该过程中,可以和企业师傅结对、参与企业科研项目、现场锻炼、建设校内实训基地等手段,提升专业教师专业水平[6]。与此同时,院校还可以提供给专业教师外出学习机会,或者是邀请专家指导,提升专业教师教学水平。详细来讲,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第一,院校可以和相关企业合作,引进高级工程师、工程师,这些人员都具有丰富的工作精力,可以为双师型队伍建设打下良好基础。第二,可以对从事相关岗位、具有扎实专业基础知识、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企业人员进行聘请,利用教学培训,促使其参加教学活动,组建兼职教师库。第三,选派专业教师到同类院校进行考察学习,对先进的教学理念进行学习,对专业建设与教学改革进行学习。并且,可以执行教师到企业实践制度,要求教师进入到企业中,进入到车间中,成为企业中一线工作人员,了解企业和设备的同时,学习专业技能,进而成长为双师型专业教师。
总而言之,在新时代背景下,在动车组检修技术专业人才培养中,基于“工匠精神”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是非常重要的,不仅可以有效提升学生职业能力和职业素养,还可以提升学生动手实践水平与开拓创新精神,有助于学生未来就业。目前,由于受到多种因素影响,动车组检修技术专业人才培养还存在一些问题,过于注重专业知识传授,忽略了提升实践能力,也忽略了培养学生出开拓创新精神。基于此,院校需要转变人才培养理念和模式,把培养学生工匠精神作为主要内容,把工匠精神融入专业知识传授、专业技能训练中,进而有效提升学生专业能力和职业素养,为学生未来就业打下良好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