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环境下问题探究式课堂教学设计的实践研究

2023-03-19 13:36:28杨雪生杨娜焦振洲
电脑迷 2023年22期
关键词:问题探究教学设计信息技术

杨雪生 杨娜 焦振洲

【摘  要】 在“互联网+”环境下的课堂教学实践中,教学设计的质量决定了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深度融合的效果,而问题探究式课堂教学设计是与新课改背景下教学理念相适应的教学设计观念及策略之一。文章从问题探究式教学设计的理论依据、什么是问题探究式教学设计、问题探究式教学设计应用等几方面阐述了问题探究式课堂教学设计是创设教育环境、改变教学过程的途径之一。

【关键词】 信息技术;问题探究;教学设计

一、“互联网+”环境下课堂教学设计理论基础

(一)基于建构主义的教学模式特征

在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师要聚焦学生,突出以学生为中心,主动为学生创设真实的学习环境来激发学生学习热情,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积极引导学生围绕真实情境,通过问题来引导学生开展自主学习和探究。具体的实施时要关注:一是提出的问题要适合学生思考并引发讨论,二是提出的问题要有深度,要能够逐步地将学生引向探究的深处,进而促进学生掌握和理解学习内容。

(二)“互联网+”环境下的问题探究式教学

“互联网+”环境下的教学设计对教师提出了非常高的要求,教师要能够在教学实践中从关注知识点的习得变为关注学生思维能力。通过问题的探究来激发学生的学习欲,引导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积极主动地进行探究。“互联网+”环境下的问题探究式教学其核心就是如何进行问题的设计,聚焦问题开展探究学习。

二、问题探究式教学设计的解读和意义

(一)问题探究式教学

随着教学改革的深入,基于问题探究的课堂教学逐步应用到教学实践,通过开放性的探究激发学生兴趣和思考学科本质,在实践中,总结出了基于大单元教学的问题探究式教学,通过一组问题(统称为框架问题),从抽象问题到开放问题,再到知识点问题共三个层次,具体表述为单元问题、分解问题、概念问题,关于框架问题的设计是根据大单元的教学目标,设计概念问题、分解问题和单元问题。

“单元问题”是引导学生致力于揭示各学科核心位置的重要的基本概念问题,它不是针对具体知识点的学科问题,而是指向学科核心思想和深层次理解的,能够揭示学科内涵的丰富性和复杂性的问题。

“单元问题”可助力教师通过开展系列的、多样的教学活动,梳理出需要传授给学生的基本概念和基础知识。助力教师从知识点延伸到实际生活、现实社会,以及大自然来设计和实施学科教学;单元问题能助力学生通过学习,来提升高阶思维,助力学生理解学科知识,将知识与生活相关联,进而提高学习的有效性。

“分解问题”是结合单元教学展开的活动,为单元问题提供了结合学习主题的具体通道,没有固定的正确答案,目的在于引发讨论,提出新的问题,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思考。

“概念问题”指向事实性知识,都有明确的答案,为学生研究分解问题并进而探究单元问题打造知识基础。

通过课程问题设计重新组织教学内容,用问题激发学生全身心进行探究学习,对所学的知识深刻理解,促进学生高级思维能力发展。

(二)问题探究式教学设计理念对新时代课堂教学改革的意义

中国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关注教学过程的变革,重视“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要求“处理好传授知识和培养能力的关系”,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等。学科教学迫切需要研究和实践教学过程的变革,需要唤起学生的兴趣、主动性和生命活力,提高学习效能。应用框架问题创设教育环境可能是改变教与学过程的策略之一。框架问题能唤起学生学习原本封闭的事实性问题(概念问题)的热情,它是课堂学习兴趣的导引并贯穿始终,可以成功地诱导思维、激发情感,让学生产生挑战问题的渴望,帮助学生有效学习学科内外的知识,培养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问题探究式教学设计的应用

(一)框架问题的设计

“互联网+”环境下问题探究式教学能够顺利进行的关键在于,能否设计出较为合理的、能让学生持续探究的一组框架问题。以历史“文艺复兴”课为例,某市某中学兰老师、雷老师、才老师按照款“文艺复兴”的设计方法,先把主导课程分解成若干让学生去探究的一组框架问题。对课程的探究性问题分为:单元问题、分解问题和概念问题(见表1)。

单元问题指向课程的核心,是这节课探究的根本问题;分解问题是一组更为具体的、透过它来指向和揭示单元问题的问题;概念问题是一些事实性的、不容争辩的问题。其中分解问题设计的好坏影响着学生对课程探究的深度和效果,分解问题应该“没有天然的、明显的答案”,是应能引起争论和疑惑的问题。单元问题是通过回答具体的分解問题来探究的,而要回答分解问题就必须以事实性的内容问题为依据。

根据单元的教学目标,还可以从设计“概念问题、分解问题和单元问题”这样一组框架问题;从概念问题到分解问题到单元问题,由浅入深,由具体到抽象,由感性到理性,由表面到本质,逐层深入。如“孟子散文欣赏”一课,韦老师的“谈中学网络教学设计”中这样设计的(见表2):

框架问题的这种“单元问题、分解问题、概念问题”的结构很好,使教师从教具体内容转向设计分解问题情境、使学生从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习得具体知识培养高级思维能力架起了桥梁。

做好框架问题的设计,提高探究问题的广度和深度,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高级思维能力。

(二)课堂教学中框架问题的应用

以物理学科“重力”一课为例,应用框架问题进行教学设计,设计问题、诱导思维、激发情感,引发讨论和思考(见表3)。

1. 指导思想:通过课程问题设计组织教学内容,引导、激发学生逐渐形成乐于探究自然现象和学习物理学科知识的兴趣;体现问题探究式的教学思想,不仅教给学生知识,还要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并在“互联网+”环境下进行的教与学的活动来培养学生综合能力。

2. 教学内容分析:重力与质量的关系是本节课重点,重力的方向中竖直和垂直的区别是本课的难点;采用直观演示法和实验探究法即通过实验、课件、模型等直观教学手段,使物理情景具体化、形象化和通过主动发现而形成认知结构的过程。

3.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知道重力的概念;理解重力与质量的正比关系;能用G=mg计算有关的问题。

(2)过程与方法:通过参与探究活动,学习拟订简单的科学探究计划,能收集實验信息;通过分析实验数据,学习信息处理的方法,有初步的信息处理能力和初步的分析概括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观察和实验,使学生树立以观察和实验的方法来研究物理问题的思想;并通过实验探究与交流,使学生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原理,认识交流合作的重要性,有主动与他人合作的精神。

4. 教学准备

(1)网络教室。(2)动画演示、教学课件、图片、视频资料等。(3)学生使用Excel表格对数据进行处理的能力。(4)学生4~6人为一组,每组准备弹簧测力计,组长1名。(5)天才学生:每组安排一人,发挥主导能力,在研究小组中起核心作用,作为技术后盾,使研究小组更具特色,并引导他们进行较深层次的讨论。

5. 教学过程设计

(1)问题探究式教学设计

(2)教学环节

①导入重力概念—观看图片实物演示(教学课件)等—分析产生现象原因—得出概念—深化概念(适时给出框架问题)

②讲授新知:

A.探究重力与质量关系(G=mg)—几种猜想—实验探究—得出结论。

B.研究重力方向—实物演示、教学课件—实践应用。

C.研究重力作用点—实验及课件演示—建立概念。

③课堂学习评价小结:学生回答教师设计的概念问题。

④拓展作业:网上搜索

题目:探究人类应用重力知识的实例或探究如何克服失重影响的实例

(3)教学过程:(略)

6. 设计分析说明

重力是初二物理的一个重点内容,重力是一种常见力,在力学学习中有广泛的应用,处于基础地位。本节课主要采用网络、实验探究教学,首先设计出框架问题,特别是分解问题的设计“世界上的一切物体都有重力吗?”“如果没有重力世界将会怎样?”等能激发学生学习重力这一物理知识的兴趣,为探究重力与物体质量关系这一教学重点内容以及解决重力的方向中的竖直和垂直的区别这一难点问题,设下了引导学生探究问题的极大兴趣。在自主学习过程中,带着这个问题去探究,学生可能会产生很多想法与问题:如飘起来的气球有重力吗?如果没有重力我会不会飞到天上去……由此学生会更有极大的兴趣进一步探究重力与物体质量的关系问题;会积极参与教学活动;主动观看教学课件;对问题进行讨论、探究;最终达到本课所要学的物理知识。

四、“互联网+”环境下问题探究式教学设计理念实践反思

问题探究式教学设计是一种基于大单元教学背景的教学设计理念,在教学中以学生为中心,让学生积极主动参与教学活动;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升学生的自信心,让学生在自主探究中逐渐体会到学习的快乐,让学生通过搜索、收集、整理、处理信息并获得成果后,感受到成功的愉悦,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奠定了良好的习惯和情感基础。

猜你喜欢
问题探究教学设计信息技术
新一代信息技术征稿启示
新一代信息技术征稿启示
新一代信息技术征稿启示
信息技术在幼儿教育中的有效应用
甘肃教育(2020年2期)2020-09-11 08:00:44
当前社区文化建设中的相关问题探究
浅谈语文课堂教学中如何把课堂还给学生
如何在初中化学课堂运用体验式教学模式
考试周刊(2016年90期)2016-12-01 22:11:51
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南北桥(2016年10期)2016-11-10 16:22:15
高中数学一元二次含参不等式的解法探讨
考试周刊(2016年79期)2016-10-13 22:17:05
“仿真物理实验室” 在微课制作中的应用
考试周刊(2016年77期)2016-10-09 11:49: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