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建勇
(中国建筑第七工程局有限公司 福建厦门 361008)
本工程总建筑面积58.8万m2,包含3个地块23栋22 层~32 层安置房住宅楼以及社区配套用房、商业裙楼、幼儿园等。所有主楼均采用铝模+爬架穿插工艺,铝模使用范围为2层及以上标准层。
铝模工程为专项分包工程,深化设计应由专业分包单位负责[1]。在施工图设计完成后,总包单位应与各专业分包单位包括电梯(确定按钮盒位置)、栏杆(横立杆固定位置)、门窗(副框尺寸及位置)、水电(预留开槽部位等)等等就深化问题进行沟通。明确铝模施工的范围、深化的项目及深化的节点做法等[2]。同时积极与设计院进行沟通,及时解决图纸问题,使其有利于铝模单位深化[3-4]。例如:上下对应标准层墙柱截面尺寸和梁板的变化尽可能达到统一,且截面变化次数不宜过多。施工图纸应尽早确定,且不应发生较大的变更,否则由于铝模是定制化生产,将对工期产生较大的影响。
以本项目为例,列举以下几个具体做法。
2.2.1 全现浇外墙
为了保证外立面施工工序的快速穿插,加快外立面的施工进度。将地上结构外墙砌体部分、外立面建筑线条及造型深化成混凝土结构,与主体结构一次浇筑。这样可减少结构的二次施工、实现外墙零砌筑、零抹灰的目的。外立面穿插腻子施工,随结构主体向上跟进,如图1所示。
图1 全现浇外墙Fig.1 Cast-in-site RC wall
2.2.2 窗洞口构造深化
对外窗洞口进行深化设计,在窗框四周留置企口,做到结构挡水,避免外窗渗漏的发生。企口做法如图2 所示。为了减少二次抹灰施工工序,降低质量风险,外窗滴水线也应同时深化。
图2 窗洞口节点构造Fig.2 Structure of Daylight Opening (mm)
2.2.3 抹灰贴片
砌体与混凝土两种不同材质交接处需设置抗裂钢丝网。室内混凝土为薄抹灰,因此在铝模相应位置设置压槽。如图3所示。
图3 现浇结构与填充墙交接处构造Fig.3 Structure at the Junction of Cast-in-place Structure and Infilled Wall (mm)
2.2.4 下挂梁、构造柱、门垛、反坎深化
二次结构中的下挂梁、构造柱、门垛、反坎等在实际施工过程中,往往施工质量难以保证。如:反坎底部因凿毛达不到要求,产生渗漏。门垛及构造柱的支模不到位,顶部未按要求设置投料口等原因,造成混凝土成型质量差。为了减少二次结构施工,降低质量风险,提高二次结构施工进度。下挂梁、构造柱、门垛、反坎需一同深化,与主体结构共同浇筑。
由于铝模属于定制化产品,需要厂家单独进行生产,因此施工管理中应注重铝模排产的工期要求,避免影响进度。通常图纸深化设计为10~20 d,应在铝模正式进场前35 d 完成,铝模排产周期为30 d,出厂前试拼装及编码应在正式进场前2 d完成。铝模从深化设计到进场整个周期应按45 d 考虑。首层铝模拼装往往因拆包无序,导致找板困难、铝模配件不齐、现场施工配合等因素影响,造成首层进度缓慢。铝模首层拼装时间应控制在10 d 内,其他标准层为5 d/层。与传统木模相比,大大减少了施工工期。
本工程标准层层高为3.0 m,选用13.5 m 高的架体(导轨11 m)的附着式爬架进行防护,防护高度为第三层~屋面层。底部非标准层采用落地式脚手架进行防护,并作为爬架的安装平台[5]。架体从第三层开始组装,从第四层开始预留预埋,主体结构第六层时架体组装完成。之后随主体结构施工逐渐提升至屋面层,待屋面工程施工完成后利用塔吊进行空中拆除。爬架架体构造如图4所示。
图4 爬架构造Fig.4 The Structural of Climbing-frame
爬架的深化由专业分包单位负责,深化时需结合建筑平立面、铝模K 板与爬架导向支座的位置、塔吊附墙件的位置(见图5)、施工电梯是否进入架体、卸料平台的设置及整体结构布局等因素[6-7]。
图5 爬架与塔式起重机附墙件位置示意图Fig.5 The Location Diagram of Climbing-frame and Tower Crane Attached Wall Parts
爬架提升的周期应与主体结构施工周期一致。每浇筑一次混凝土,隔天应及时拆除铝模K 板以便于爬架提升。提升时楼栋的爬架所有机位可同时一起提升,也可分组分区提升。提升时当最下端导向座与导轨脱离后,停止提升,拆除底部导向座并安装至顶部相应位置,随后可继续提升。爬架提升工作如图6所示。
图6 爬架提升示意图Fig.6 The Schematic Diagram of Ascending Climbing-frame
专业管理人员遥控指挥电动葫芦升降架体,配合自动控制系统操作人员4~6 人,爬升一层仅需20~30 min。与传统钢管架搭设相比,爬架机械化程度高,防护速度快,方便快捷,且安全性较高。
穿插施工采用的是“空间换时间”的思想。指的是通过合理的流水区段划分,优化资源配置,工序的穿插,避免出现工作面的闲置,形成空间立体的交叉作业,使专业人员流水施工,减少窝工,缩短了工期,减少浪费,实现提质增效[8-10]。本工程主体结构施工阶段以外墙墙体为界,分为室内及室外两个作业区,分别建立不同的穿插模型。
N层:主体结构施工;
N-1 层:外墙拆模、外墙打磨修补、结构养护、螺杆洞封堵;
N-2层:外墙第一道腻子及雨水立管安装;
N-3层:外墙第二道腻子施工;
N-4层:室外窗框、栏杆安装及收口,外墙底漆施工。
N层:主体结构施工;
N-1层:墙体拆模清理、结构养护;
N-2层:螺杆洞口封堵;
N-3层:楼板底模拆除、楼层清理、层间止水措施;
N-4 层:室内外窗框、栏杆安装、打胶、厨卫结构蓄水试验;
N-5层:反坎凿毛及清理;
N-6 层:内隔墙砌筑、抹灰,烟道安装,机电立管安装;
N-7层:消防水平管线安装;
N-8层:室内防水及地坪施工;
N-9层:外门窗扇安装,层间止水措施;
N-10层:天花找平及腻子施工;
N-11层:地面饰面层施工;
N-12 层:户内门、防火门、灯具开关插座、弱点设备安装;
N-13层:保洁。
4.3.1 招标招采先行
为保证穿插施工的顺利进行,项目前期需做好全面的策划,施工期间涉及的专业分包需提前进行招标招采。避免招标采购的材料设备无法按时进场。
4.3.2 与相关政府部门沟通协调
由于穿插施工,主体结构未完成便插入装饰装修施工,需与地方的质量监督站等政府部门进行沟通,确定过程验收程序。
4.3.3 选择优质的供应商、分包队伍
选择优质的、足够的、配合度高的供应商;配备优质的分包,劳务工人需固定且满足流水节拍需求,满足进度的需求。
4.3.4 合理的工序穿插模型及职责划分
工序穿插施工中涉及工程各个参建单位,协调工作量较大,项目上应当签订总分包管理协议,制定切实可行的工作面移交流程,明确责任划分。其次制定合理的工序施工模型是重中之重,明确每道工序的上道工序和下道工序。做好成品保护,立面施工交叉较多,避免因成品保护不到位导致工序无法衔接。
工序穿插施工不仅使施工工期有效减少,同时也降低了施工成本,例如栏杆单位提前插入施工(需做好成品保护),施工过程可不必做临边防护,减少安全措施费的支出;消防立管采取永临结合施工,减少了临时措施资源的投入;节约工期带来的其他隐性成本节约如:节省了塔吊、施工电梯租赁费、水电费、办公营费等。
随着国家政策对房地产的影响,“高周转、高品质”已是地产行业大势所趋,加之诸多社会不利因素的影响,房地产商对承包单位的要求越来越高。铝模+爬架快速建造技术体现了精益建造的理念,顺应了时代的发展,能有效缩短工期,对企业的核心竞争力的提升具有重要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