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志康
(广州市重点公共建设项目管理中心 广州 510010)
Universal design is the design of products and environments to be usable by all people,to the greatest extent possible,without the need for adaptation or specialized design.——Ron Mace[1]
(通用设计是这样的设计,它设计的产品和环境不带有适应性和专用性,可以被尽可能多的人最好是所有的人使用。——朗·梅思[1])
对于普通中小学教育建筑,无障碍设计群体主要是肢体障碍和轻度的视觉障碍,包含偶发性的肢体和眼睛受伤。在满足中小学建筑无障碍设计规范的基础上,更多的设计重点是提高大众使用的安全性、便捷性。本文根据学生的上课流线,在城市开敞空间、建筑场地、建筑内部及其之间提供连贯的无障碍通行流线[2]。
为保证小学生的安全出行,同时为缓解上下学高峰期的交通压力,中小学的建筑出入口与市政道路衔接,但是不直接与城市主干道连接。校园内靠近入口处设置校车停放及接送学生上、下车的场地,机动车临时停靠点和停车场配套无障碍停车位。建筑入口空间是组织疏散人流的重要空间,实现人车分流,人行主要出入口为无障碍出入口,尽量设置为平坡出入口。
当下建筑入口为功能复合化空间,对缓冲空间有了更高的要求:学校由传统书院演变而来,保留并创新性地延续书院的礼仪性,在近入口处设置礼仪前广场;结合当下中小学的安全性设计,在近入口处配套安保设备及安保人员使用空间;为加强中小学应对传染病的管理,在入口处设置体温检测室及排队等候空间。
校园无障碍环境建设就是要为进入校园的每一个个体,降低或排除他们在校园中充分参与学习、工作和生活的不利因素[3]。校园场地的无障碍通行设计,首先要保证连贯性,减少高差亦或尽可能使用坡道处理高差,如缘石坡道,提高行走的安全性与便捷性。其次,可以用连廊串联各建筑,既可提高阴雨高温等极端天气的使用体验,日常也可以丰富空间层次,为课外活动提供更多的可能性。室外活动场地是校园空间的重要一部分,承载了大部分的休闲活动,在无障碍校园未普及的情况下,有障碍学生因设施不完善,场所割裂、观念自闭等原因错过了许多参与户外活动的体验。新时代校园设计旨在实现每一位师生均可便捷地参与各种教学与休闲活动,风雨操场和运动场馆与校园无障碍通道接驳,场地内通行路线有高差处宜设置平坡地形,保证每位师生完全地融入校园,融入班级。张海迪多次强调“消除物理上的障碍固然重要,消除观念上的障碍更为重要”[4]。
在《残疾人权利公约》中,“合理便利”是指:“根据具体需要,在不造成过度或不当负担的情况下,进行必要和适当的修改和调整,以确保残疾人在与其他人平等的基础上享有或行使一切人权和基本自由。”[5]
教学楼内垂直向的无障碍通行设计,主要借助电梯、楼梯和坡道。普通中小学建筑的教学用房一般在四层及以下,规范未要求设置电梯,为应对特殊的使用情况,在预算充足的情况下,建议至少设置一把无障碍电梯可以通达各主要教学空间。亦可选择无障碍升降台,针对升降台的管理可以采用日常封闭,有需人士在同学互助小组的帮助下刷卡通行。
楼梯是大部分普通中小学建筑最主要的垂直通行空间,应将安全性、便捷性作为首要考虑的方面。中小学生的安全意识比较差,玩乐打闹心理强烈,在设计时要对细节有更多的关注。无障碍疏散楼梯梯段宽度为人流股数的整数倍,梯段宽度不应小于1.20 m,并应按0.60 m 的整数倍增加梯段宽度,每个梯段可增加不超过0.15 m 的摆幅宽度,这个宽度指的是扣除楼梯装饰面层及展示牌的净宽度。楼梯细部设计,在距踏步起点和终点250~300 mm 处应设置提示盲道,提示盲道的长度与梯段的宽度相对应;上行和下行的第一阶踏步在颜色或材质上与平台有明显区别,对色弱、近视等眼睛不适者起到明显的提示作用。不采用无踢面和直角形突缘的踏步,以免踏空或绊倒造成伤害;踏步防滑条、警示条等附着物均不突出踏面,以免不注意绊倒发生意外。新时代的校园设计对于美观有了更高的要求,但楼梯栏杆不得采用易于攀登的构造和花饰,杆件或花饰的镂空处净距不大于0.11 m[6],以免小朋友游玩跻身下去发生意外。
教学楼水平向交通主要是教学走道,内走道净宽度不应小于2.40 m,单侧走道及外廊的净宽度不应小于1.80 m。无障碍疏散走道净宽度需扣除面层50 mm、扶手与墙的距离(≥40 mm)、扶手宽度(30~45 mm)、门开启的宽度(900 mm)、展示板报的厚度(40 mm)、外侧围护构件及其安装宽度预留300 mm,上述尺寸的重叠计算后,若满足最小宽度是1.8 m,则外廊走道的宽度需设计:1.8+0.9+0.3=3.0 m。也可以考虑设置八字形的门斗,那单侧走道的最小宽度需为:1.8+0.05+0.04+0.04+0.3=2.23 m。
中小学校室内楼梯扶手高度不低于0.90 m,室外楼梯扶手高度和水平扶手高度不低于1.10 m[7]。满足无障碍要求的单层扶手的高度应为850~900 mm;设置双层扶手时,上层扶手高度应为850~900 mm,下层扶手高度应为650~700 mm。扶手起点和终点处应水平延伸,延伸长度不小于300 mm;扶手末端应向墙面或向下延伸,延伸长度不小于100 mm。扶手应固定且安装牢固,形状和截面尺寸应易于抓握,截面的内侧边缘与墙面的净距离不应小于40 mm,且扶手应加装防止学生溜滑的设施。
“无障碍”成为顺应时代的潮流[8],教学用房的通用设计,不仅需要考虑肢体不便人士的使用,更需要考虑学生和老师的人体尺度。黑板下边缘与讲台面的垂直距离宜为0.8~0.9 m,或者为可上下移动的黑板,保证小朋友可以书写的高度;黑板高度不小于1.0 m,保证后排学生的视野;讲台长度大于黑板长度,两端边缘与黑板两端边缘的水平距离分别不小于0.40 m,保证边缘书写的安全性。黑板表面采用耐磨且光泽度低的材料,减少炫光影响,增加使用周期。现在教室大多配备多媒体黑板,黑板的材质应考虑其不透光性。另外,黑板稍微向前突出,形成一定的容膝容足空间,便于乘轮椅的老师靠近黑板。
中小学校的教学及教学辅助用房包括普通教室、专用教室、公共教学用房及其各自的辅助用房。合班教室、报告厅、阶梯教室、阅览室、食堂等至少设置2个轮椅席位,并在靠近出入口处预留轮椅回转空间,旁边配套设置陪护席位,形成互助小组模式。设有观众席的空间,还建议考虑设计乘轮椅者等残障人士登上主席台的措施。
主要教学用房每层至少有1处公共厕所应满足无障碍使用要求。图书馆的阅览区域在设计中设置无障碍阅览区和相应的无障碍引导标识,并设置与借书问询台相连接的服务呼叫器;借书处、问询处、取餐口等场所应考虑设置低位服务台,并设置无障碍引导标识。
普通小学一般将无障碍宿舍设置在首层方便疏散处,为了确保可达性,设置平坡出入口,门禁系统设置低位设施,门便于打开,可采用水平滑动式门。宿舍内配备对应的无障碍卫生间、淋浴间。
建设集约、高效、共享、开放的新时代校园。
本项目为广州市白云区某小学整体迁校项目,项目地块周边主要是村民住宅。拟迁入地块用地面积27 298.87 m2,办学规模为36 班,学生人数1 620 人。项目总建筑面积为18 791 m2,其中地上建筑面积为17 461 m2,地下建筑面积1 330 m2,如图1 所示。建设内容包括教学及教学辅助用房、行政管理及教研用房、后勤及生活用房、体育设施及场地等。
图1 广州市某小学实景鸟瞰Fig.1 Aerial View of a Primary School in Guangzhou
项目提出集约、高效、共享、开放的设计策略。集约——在有限的场地中创造更多的活动空间;高效——通过风雨连廊实现人车分流;共享——丰富的公共教学活动空间促进师生交流;开放——活动空间向户外敞开激发校园活力,如图2所示。
图2 广州市某小学实景低点Fig.2 The Actual Low Point of a Primary School in Guangzhou
在建设无障碍设施时,无障碍环境设计者和实施者都是普通人,很难从残疾人角度去考虑他们的需要,很容易建设出不完善、不标准、不实用的无障碍设施,从而不能有效地发挥无障碍环境的真正作用[9]。校园无障碍环境的规划者和实施者都应当树立无障碍意识[10]。大源小学在设计之初,充分观察学生的使用习惯,解析人体尺度,注重设计细节。校园人行主入口位于南侧,车行入口位于西南及东北侧,机动车可直接进入地下车库,同时在车行出入口附近布置少量停车位,并配备无障碍停车位。车行与地面的人行系统互不干扰,实现人车分流,保障师生校内交通安全,如图3所示。慢行系统有两个标高:①首层地面的无高差校园道路,通过架空层与半围合的庭院空间、半开放的走廊,能高效到达各个场所;②二层的风雨连廊,与各个单体串联为一体,形成开放式的游廊,不仅创造了不同层次的空间渗透场景,丰富了校园空间,同时营造“1+1>2”的共享空间,如图4 所示。竖向交通配备无障碍疏散楼梯,完善双侧扶手、色彩区分、起始处盲道提醒等设计细节,如图5 所示,主要教学空间和行政办公空间设置无障碍电梯,教学通道为无障碍走道,门设置门斗,如图6所示。
图3 某小学无障碍设施分布Fig.3 Distribution of Barrier-free Facilities in a Elementary School
图4 某小学双标高设计Fig.4 Double-elevation Design of a Primary School
图5 无障碍楼梯细节Fig.5 Accessibility Staircase Details
图6 无障碍走道Fig.6 Accessible Walkways (mm)
教学科研用房中的合班教室、报告厅、阶梯教室、阅览室等设置2 个轮椅席位,并在靠近出入口处预留轮椅回转空间。卫生间配备低龄小朋友厕具和无障碍卫生间。无障碍教室取消讲台,教室配备耐磨光泽度低且可上下移动的多媒体黑板。
食堂设置无障碍引导标识,就餐区域设置具有容膝容足空间的无障碍餐桌,并设可放置拐杖等辅具的装置。风雨操场和运动场馆与校园无障碍路线接驳,升旗仪式台和操场主席台设置移动式轮椅坡道,观众台座设置与无障碍路线相连的无障碍席位。
本文通过对普通中小学建筑无障碍室内外空间设计要点的分析,结合广州市某小学的实践,望可供同类工程参考借鉴,共同为青少年打造更便捷安全的校园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