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流专业建设背景下播音主持艺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探究

2023-03-14 03:53:00李雪
新闻研究导刊 2023年2期
关键词:人才培养模式创新

摘要:当前,一流本科专业建设成为国家提出的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重要计划,其目的在于以专业建设为支撑,实现“做强一流本科、建设一流专业、培养一流人才,全面振兴本科教育”的目标。由此,播音主持艺术专业人才培养面临机遇和挑战并存的局面。在一流专业建设背景下,文章采用案例分析、归纳总结、访谈调研等方法,研究播音主持艺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策略,在分析播音主持艺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所存在主要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之举:更新培养理念,突出一流人才培养;优化培养过程,着眼机制创新改革;完善保障体系,深化高校质量文化建设;革新效果评估方式,提升多维评估指标。文章旨在助力播音主持艺术专业的内涵式和跨越式发展。

关键词:一流专业建设;播音主持艺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一流人才;创新

中图分类号:G642;G222.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8883(2023)02-0039-04

基金项目: 本论文为2021年度周口师范学院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一流专业建设背景下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与实践研究”成果,项目编号:J2021071;2021年度河南省教師教育课程改革研究项目“文化自信视域下中小学教师经典诵读教学能力提升路径研究”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2021-JSJYYB-053

2019年4月,教育部发布《关于深入实施一流本科专业建设“双万计划”的通知》,通知明确指出深入落实全国教育大会和《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实施方案(2018—2022年)》精神,做强一流本科、建设一流专业、培养一流人才,全面振兴本科教育,提高高校人才培养能力,实现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1]。本科教育的基石是专业,建设一流专业是振兴本科教育的重要举措,也是高校内涵式发展的重要内容,而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是提升高校教育质量的关键。一流专业建设作为“双一流”建设的重要基础,是当前高等教育事业发展的突破口,也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动力源之一,对提升我国高等教育综合实力和国际竞争力、建设高等教育强国意义重大。

我国播音主持艺术专业教育创始于20世纪50年代中后期,伴随着广播电视事业的蓬勃发展而兴起,为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培养了一批批优秀的播音员、主持人,也造就了播音主持艺术学科的形成。半个多世纪过去了,如今随着媒介生态的不断变化,播音主持艺术专业该如何保持其特有的生机与活力,是当前亟须思考的问题。尤其是在当前一流专业建设背景下,学生发展的评价结果与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的标准和要求还有很大距离。因此,高校播音主持艺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性探索显得尤为重要和迫切。

一、当前播音主持艺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普遍存在的问题

一流专业建设背景下,播音主持艺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应根据“双一流”建设的标准和要求进行调整和改革。播音主持艺术教育应以人才培养为核心,提高站位、开拓视野,优化学科建设结构和布局,调整资源配置,树立一流的目标,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笔者通过走访、调研部分高校发现,当前部分高校播音主持艺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与一流专业建设的背景脱节,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一)培养目标同质化

培养目标是人才培养模式的重要组成要素,是人才培养的基石。当前,在一流专业建设的时代背景下,播音主持艺术专业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培养目标同质化。我国早期的播音主持艺术专业教育以20世纪60年代的北京广播学院(中国传媒大学前身)为代表,以培养广播和电视节目播音员和主持人为主要目标。

如今,播音主持艺术专业教育遍地开花,虽然各个高校所依托的支撑条件不同,培养目标亦存在差异,但是由于多数院校的培养目标都参考了中国传媒大学的人才培养模式,而呈现出了同质化现象。不管是专业类院校、综合类大学、艺术类院校还是师范类院校,多数院校的播音主持艺术专业的教育目标都集中在培养能在各级电台、电视台、新媒体及企事业单位从事播音主持相关工作的应用型、复合型人才。但是,很多毕业生往往难以走上合适的工作岗位,感到在校学习的很多知识与业界需求脱节,技艺泛而不精。这些问题从侧面反映了当前多所院校播音主持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不够精准、缺少特色等弊端。

(二)培养过程无序化

人才培养是一个系统的过程,也是实现培养目标的关键。本科教育培养过程的指标主要涉及招生选拔、课程设置、科学研究、教师队伍建设等环节。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各个环节的管理和规整有序实施是十分重要的,但是从一流专业建设的视角来看,当前播音主持艺术专业人才培养的过程稍显无序。

1.招生选拔方式过于多元

目前,我国播音主持艺术专业招生采取“一校一策”的方式,没有完全统一的招生标准。近年来,那些播音主持专业被认定为国家一流专业的院校开始意识到文化底蕴对于播音主持艺术人才培养的重要性,纷纷对艺考生的文化成绩提出了更高要求。一些具备比较强烈的前沿意识的院校也紧随其后,在符合当地总体招生政策的基础上,在具体招生规则中不同程度地提升了文化分数的占比。而部分院校仍然采取传统的招生方式,导致生源质量下降。

2.课程设置缺少章法

很多院校对播音主持艺术专业基础课程及专业核心课程的认识不够清晰,没有深入认识培养目标与课程设置的关系,往往以现有资源支撑课程设置,没有从培养人才的目的出发进行课程设置。这样缺少逻辑的课程设置方式难以充分发挥对学生的帮扶作用。

3.科研成果寥寥

从国家级项目层面来看,以国家艺术基金为例,近三年和播音主持艺术专业相关的立项项目少于10项。以国家社科基金为例,每年立项的100余项项目中,由播音主持艺术专业教师主持的或者主题与播音主持艺术相关的项目寥寥无几。在播音主持人才培养过程中科研的薄弱,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人才培养的无序。

(三)质量保障薄弱化

教育质量保障体系重在监控与管理学生成长发展过程的质量,包括对高等教育的培养目标、培养对象、培养过程的监督和调控。一流专业建设的时代背景下,播音主持专业人才的质量保障体系要满足更高的要求,但是大部分高校的質量保障工作还处于发展阶段,整体质量保障呈现薄弱化特点。

1.一些高校的质量保障组织机构不健全

近年来,各高校逐步建立或设立专门的人才培养质量保障机构,但是质量保障是一个系统工程,仅仅在校级单位设立机构还远远不够,还需要更加深入地开展质量评估工作。

2.一些高校对人才质量保障标准执行不力

虽然大部分高校都在实践中不断探索高质量的人才培养质量保障体系,但是由于经验不足,没有足够的范本做借鉴,人才培养质量保障改革一旦遇到困难便戛然而止,没有进行深入研究。

3.一些高校在教学资源等方面投入不足

播音主持专业对资源和设备的要求比较高,但是对于地方性院校的播音主持专业而言,其教育资源本身就比较稀缺,加上长期扩招,带来了一系列消极影响,如教学资源不足的院校师资队伍建设有待加强、办学条件严重滞后、教育经费投入不够、基础教学资源匮乏等问题层出不穷。

(四)效果评估方式单一化

效果评估不仅是检验专业建设效果的重要手段,亦是引导和激励人才培养的重要方式。当前大部分高校对播音主持艺术专业的人才培养效果评估集中在社会认可的维度,很多高校把人才培养的效果评估集中在学生的专业学科竞赛成果、毕业生的就业率、学生的考级通过率等层面,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这样的评估方式是比较有效的,但人才培养是显性与隐性的统一、是即时与长远的延展,从立体化、高质化、长远化的评估视角来看,这样的效果评估方式稍显单一。

二、一流专业建设背景下播音主持艺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路径

人才培养是高校育人功能的核心。播音主持艺术专业在一流专业建设背景下,应抓住时代契机,在分析当前播音主持艺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普遍存在的问题的基础上,探索播音主持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路径,深化对人才培养规律的认识,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促进播音主持专业长足进步和高校内涵式发展。

(一)更新培养理念,突出一流人才培养

培养理念是人才培养模式的向导,是确立培养目标的前提。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是高校的基本职责,是一流专业建设的核心使命。纵观国内外一流大学,无一不将人才培养视为学校发展的重中之重。面对播音主持艺术专业培养目标同质化的现状,一流专业建设要及时更新培养理念,重视培养一流人才,逐步提升播音主持艺术专业人才培养质量。

1.明晰一流人才的内涵

在学术界和教育界,“一流人才”无疑是近几年的热词,但是“一流人才”的概念和内涵至今仍无定论。不少学者在论文或著作中对“一流人才”的内涵表达了相应看法,从不同的语境出发阐释了“一流人才”的特征,多数都将德才兼备、有强烈的事业心和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能为国家发展作出重大贡献等作为一流人才的共性特征[2]。本文将播音主持艺术专业一流人才理解为具有一流的播音主持知识技能、一流的创新能力,同时具备为国家、社会和人民作出贡献的有担当精神的优质本科人才。

2.细化一流人才的培养

一流专业建设背景下播音主持艺术专业一流人才的培养需要建立在国家战略、教育本质和个体发展的需求上。从国家战略视角来看,一流人才的培养应与民族复兴的重任结合起来。党的二十大提出“加快建设教育强国”,对于一流人才的培养,应从国家战略层面审视其生成逻辑,满足国家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需要。从教育本质视角来看,学校要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促进一流学科专业建设,而一流学科建设又服务于一流人才的培养。大学不仅是知识的殿堂,更应该以“立德树人”为根本目标,成为大学生全面发展的殿堂。从个体发展的视角来看,内生性增长是高质量发展的根本支撑,是教育要完成的核心任务。培养一流人才的根本在于提升人才的内驱力。要深入挖掘隐性课程,通过“课程思政”的形式让其清醒地认识到自身肩负的时代责任。

(二)优化培养过程,着眼机制创新改革

高校本科人才培养是高等教育教学体系建构的重要组成部分,亦是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从人才培养的“入口”即招生阶段,到“中期”的培养阶段,再到“出口”即评价阶段,都要不断完善,以便逐步实现培养目标。在一流专业建设背景下,以机制创新深化播音主持艺术人才培养过程创新改革,或是一种有益的尝试。

1.改革招生选拔机制

人才选拔的方式是否合理规范直接影响人才培养质量。目前,播音主持艺术专业的本科招生选拔方式在全国范围内已经形成了基本统一的初选标准,但是每个学校的具体招生策略并不统一,一些学校的招生方式不够科学。其实,在全国范围内形成统一的基础标准并不会消解招生的个性化特色,希望相关高校在招生标准上达成共识,更好地打造优势互补、资源共享的局面,进而有效提升播音主持专业人才培养的品质。

笔者认为,可应用“三步走”的人才选拔方式。第一步,全国高校实行统一联动的选拔策略。集全国高校教师之力形成融合性的评委平台,打破区域对评审的限制。在全国范围内对学生的文化基础、专业素养进行基本的测试和评价。这个评价结果可为高校选拔人才提供基本的参考。第二步,各个高校根据学生的初选结果,结合自己的专业特色进行第二次遴选。第三步,通过普通高考选拔出与自己的专业定位、学校等级相匹配的人才。

2.完善相关课程设置

播音主持艺术专业最大的特色就是实践性强,在课程设置上一般以“小班教学”为主,以实践课程为核心。然而,人们往往忽视了文化素养的作用,这恰恰是一名传媒从业者在工作岗位上保持创作动力的基础以及不断输出优质作品的源泉。因此,播音主持艺术专业的课程设置在注重实践性的同时,还要关注专业设置的全面性,把文化素养作为课程设置的重点观测点之一,提高文化素养在专业基础课程中的比重,进一步强化单科性课程的深度和前沿性,注重文化素养和播音主持艺术学科研究思维、研究方法的结合和启迪。只有这样,课程设置才能挣脱束缚,在人才培养的知识结构、能力结构和素质结构上实现全面发展。

3.搭建科研共享平台

相对于其他专业来说,艺术类专业师生的科研能力普遍偏弱。这是由学科特点、知识架构、精力投入等多方面因素决定的。如何打破这个僵局?提升专业师生的科研水平是关键。中国传媒大学师生创設的新媒体公众号“播博汇”给了人们启发。这个平台以播音学科为根本,以学术研究为旨趣,放眼媒体行业前沿,聚焦有声语言传播热点,汇集各学科理论资源,不定期通过线上或线下的形式开展学术沙龙,为播音主持艺术专业师生提供了广阔的交流平台。播音主持艺术专业的教师应经常总结梳理自己的学术心得,把教学工作与科研工作联系起来,不断夯实播音主持艺术专业的理论基础,不断创新专业成果,滋养更多的播音主持学子。

(三)完善保障体系,深化高校质量文化建设

科学、系统、专业、可行、完备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为提升高校播音主持专业人才培养水平提供了助力。针对一些高校播音主持专业人才培养实力薄弱的问题,应以人才培养质量保障体系建构为抓手,深化高校质量文化建设,全面落实2020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强化各方的质量意识和责任意识。

1.健全质量保障机构

目前,一些高校的播音主持专业人才培养质量保障管理开始向校院系三级管理层转变,相关工作包括开展课堂教学质量评估、学习效果评价、师资队伍建设评价、教风学风建设等[3]。这样的方式涉及师生两方面,相较之前扁平化的质量保障机构,更加健全和完善。可以此为基础和方向,夯实目标系统和组织系统,落实制度系统和标准系统,协调信息系统和反馈系统,畅通评价系统和调控系统,不断完善质量保障机构。

2.加强部门间的协调

高等学校的组织结构比较复杂,而播音主持专业教育环节也不简单。建立播音主持专业人才培养质量保障体系必须重视跨部门沟通,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共同目标,通过协商达成服务共识,不断完善播音主持专业人才培养质量保障建设。

3.增强专业自我评估

播音主持专业人才培养质量评估要建立政校企和社会专门机构等多方参与的学科和课程评估机制,定期开展专业自我评估和检查,并在此基础上调整和优化专业课程,主动适应一流专业建设的时代背景。尤其要突出“课程思政”落实情况、毕业生的单位满意度等。采用云计算和大数据等信息教育手段,通过定性与定量、线上与线下、动态与静态相结合的形式,挖掘教学常态化监测数据,并不断调整和创新专业建设,强化教学质量文化建设。

(四)革新效果评估方式,提升多维评估指标

诚然,人才培养的最终目的是满足国家和社会发展的需求,一流专业建设的效果评价是对国家战略的回应。一流专业建设背景下播音主持艺术专业人才培养的初衷亦是如此。在细化和具体实施播音主持艺术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过程、保障条件等要素的基础上,还要积极检验和评估整个培养环节,才能确保人才培养质量达到预期。一方面,播音主持艺术专业具有学科交叉的特点,其专业设置及人才培养过程较为复杂。另一方面,由于同一专业不同高校之间的历史背景、办学特色、学科结构、学生层次、地域差异、经济文化等不同,因此各个高校的播音主持艺术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过程、保障条件也不一样。多维的评估指标对人才培养效果的评估更为全面,避免了量化结果“一刀切”的问题。故而,对播音主持艺术专业人才培养的评估指标不能“一把尺子量到底”,可从社会认可度、学生满意度、模式推广价值等三个维度构建多维评估指标[4]。

1.社会对培养模式是否认可是“主线”

社会认可度的主要评价标准是学生的就业率。高校毕业生就业不仅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也有利于建立健全育人体系,更有利于深化高等教育改革。教育部规定把高校毕业生就业状况作为“双一流”建设成效评价。因此,播音主持艺术专业人才培养应以提高社会认可度为主线,着力提升毕业生的就业率。

2.学生对培养模式是否满意是“基线”

学生是教育的直接体验者,人才培养的主体,是人才培养模式的直接受益者,对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有着更为深刻的感受和认识。因此,是否被学生普遍认可是播音主持艺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是否成功的基本点,是不可逾越的底线。

3.培养模式是否有推广价值是“高线”

“高线”一般指为人民服务的理想抱负和精神追求。而本文中的“高线”指的是一流专业建设背景下对高品质人才培养模式的追求。播音主持艺术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应在实践中不断探索,优质的培养模式应具有广泛的推广价值,助力播音主持艺术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在一流本科专业建设背景下,只有抓住“主线”,打牢“基线”,才能追到“高线”。

三、结语

一流专业建设背景下,播音主持艺术专业教育开启了新的篇章,其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改革也势在必行。剖析当前播音主持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找到创新路径,积极进行改革创新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只有在播音主持专业人才培养的各个环节把好关、守好位、尽好责、求创新,才能适应时代发展要求,满足国家和社会对播音主持人才的需求。第一,要更新培养理念,在明晰一流人才含义的基础上,细化一流人才培养方式。第二,要优化培养过程,在招生选拔、课程设置、科研平台等方面进行机制创新改革。第三,要完善人才培养质量保障体系,深化高校质量文化建设。第四,要革新效果评估方式,从社会认可度、学生满意度、模式推广价值等三个维度构建多维评估指标。让播音主持专业人才培养满足国家战略、教育本质和个体发展需求,不断探索和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助力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实施一流本科专业建设“双万计划”的通知[EB/OL].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http://www.moe.gov.cn/srcsite/ A08/s7056/201904/t20190409_377216.html,2019-04-04.

[2] 李义丹,董玥欣.“双一流”建设背景下的一流人才:内涵、评价、生成与发展[J].重庆大学学报,2022(2):95-105.

[3] 顾郦鸣,邢彦辰.立足一流本科专业建设构建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研究[J].黑龙江教育,2022(5):41-43.

[4] 李宝忠.“双一流”背景下研究生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研究[D].武汉:华中农业大学,2021:16-23.

作者简介 李雪,副教授,研究方向:播音主持艺术创作、口语传播、新媒体传播。

猜你喜欢
人才培养模式创新
改革高职经济管理类人才培养实验实训教学模式
《建筑装饰施工组织与管理》课程改革之初探
校企合作下的应用型物流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中国市场(2016年36期)2016-10-19 03:45:34
独立学院商务英语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索
考试周刊(2016年77期)2016-10-09 11:19:55
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制度的建设与思考
成才之路(2016年26期)2016-10-08 10:56: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