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CiteSpace的亚文化研究可视化分析

2023-03-12 09:17:52江子扬
传媒论坛 2023年3期
关键词:亚文化分析文化

江子扬

一、引言

文化是决定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重要力量。2014年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指出:“没有中华文化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1]随着我国精神文明建设的不断推进和全球化浪潮的到来,采用风格化方式挑战主流文化的亚文化也在我国萌芽发展,且在文化领域占据了一席之地。当下,我国社会常见的亚文化包括嘻哈亚文化、宅文化、电竞亚文化、二次元亚文化、佛系亚文化等等。在这一背景下,更加深入地研究亚文化,对于青年思想引领和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当前,学界关于亚文化研究成果已经相当丰富,内容全面、视角多元、方法多样,既有宏观的学理阐述,也有微观的案例分析。但是归纳总结亚文化相关研究的综述性文章较少,且基本上没有使用可视化分析软件较为完整地呈现我国亚文化研究的发展脉络及未来走向。为此,本文运用学界普遍认可的CiteSpace软件对亚文化研究进行整体性分析,在一定的约束条件下呈现亚文化研究的内外部特征。此种研究方法,一方面更加直观地反映当前学界的研究情况,弥补了研究方法和工具的不足;另一方面能够观照和反思现实,对我国文化建设提供一定的指导意见。

二、研究方法与数据来源

通过中国知网(CNKI)对亚文化研究期刊论文进行检索,将“篇名”设定为“亚文化”,“检索条件”为“精确”。为了减少非相关学科对知识图谱生成的干扰,将数据库文献学科范围设定为“社会科学Ⅰ辑”“社会科学Ⅱ辑”和“哲学与人文科学”三项。考虑到核心期刊和CSSCI数据库更能权威地展现学界关于亚文化研究的代表性成果,本次数据库来源仅限于核心期刊和CSSCI期刊。截至2021年12月31日,剔除新闻、征稿通知、会议介绍等无效文献之后,共计检索到有效文献487篇。本文就是基于此487篇期刊论文进行的可视化分析。

CiteSpace软件主要通过可视化的手段来呈现样本的结构、规律和分布情况,并得到相应的“科学知识图谱”。[2]目前,CiteSpace软件已经广泛应用在多个学科的整体性分析中,成为人文社会科学中普遍认可的计量分析工具,给研究者宏观把握领域研究进展带来极大的便利。本文使用的软件版本为CiteSpace5.8.R3。由于文献数据量不大,为了更好地呈现整体特征,将时间切片的节点设置为1年。每个时间切片选出出现频次前50的元素进行分析,即阈值设定为TOP50。最低出现频次c、最低时间切片共现频次cc和共现率ccv参数分别设定为(1,1,20),(1,1,20),(1,1,20)。

三、亚文化研究的聚类特征分析

(一)关键词共现分析

关键词共现分析就是将样本文献中所有的关键词一一呈现,同一关键词不重复出现,而是通过重叠的方式改变关键词节点的大小,并将同一篇文献中的若干关键词进行连线生成图谱。关键词的共现图谱可以很好地展示本领域研究的主要关键词以及延伸方向。在此次关键词共现分析中,共得到836个不同的关键词节点以及由此产生的1513条连线。根据共现分析图谱(图1)可知,亚文化、后亚文化、青少年、主流文化、大学生、新媒体、青年、身份认同、主文化圆圈和字号较大,说明此关键词在样本文献中出现频次较高。为了更好地了解亚文化研究的关键词词频,还可以从后台导出具体的高频关键词及其出现频率。

图1 关键词共现图谱

表1选取前十五个高频关键词,前三位分别是“亚文化”(144次)、“后亚文化”(17次)和“青少年”(16次)。从表中可以看出,亚文化的研究热点主要集中于青年亚文化、网络亚文化、新媒体与亚文化传播、亚文化价值观等方面。

表1 亚文化研究的高频关键词

(二)关键词时区分析

关键词时区分析与共现分析最大的不同是更加强调时间视角。在关键词时区分析中,图谱将会展示关键词首次出现的年份以及随着时间的变化情况,同一关键词在不同时期出现都会累加到第一次出现时的节点上,而不再重复出现,这样更便于观察随着时间的推移出现的新关键词,也可以了解不同时期产生出的新的研究方向。从图2可以看出,亚文化的研究可以大致分成三个阶段。20世纪90年代开始,亚文化和主(流)文化为学者最初的研究对象。学者们主要探讨亚文化的定义,如何适应、融入主流文化和大众文化等问题。21世纪初,互联网开始在我国普及,亚文化的研究逐渐渗透到网络与新媒体领域,同时亚文化的主要受众群体——青年、大学生等开始进入研究视野,亚文化的意识形态性也开始凸显。同一时期,随着伯明翰大学将文化研究与社会学系取消,后亚文化开始成为亚文化研究的重点。近几年,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显著增强,消费文化、网络新文化以及青年新特征成为亚文化研究的新风向。

图2 关键词时区图(仅显示出现次数大于等于3次的关键词)

(三)关键词的聚类分析

关键词的聚类分析是软件根据数据库中关键词按照一定的关联性形成的主题分类,从而呈现出研究较热的主题研究群。从图3可以看出,亚文化研究的前10个聚类为:#0亚文化、#1青少年、#2后亚文化、#3抵抗、#4消费主义、#5青年、#6布尔乔亚、#7acg、#8身份认同和#9极简主义 (在CiteSpace软件中,聚类中第一个聚类标号为#0)。综合聚类图谱的分析结果可以看出,在亚文化领域中主要的研究范畴有三类。

图3 关键词聚类知识图谱(仅显示前10位聚类关键词)

第一,研究亚文化及其支流文化的生成背景、产生路径及文化影响。这一范畴集中表现在亚文化、后亚文化、消费主义、ACG(ACG主要指日本动画Anime、漫画Comics与美少女游戏Galgames)、极简主义等聚类中。从亚文化种类来看,学者们已经分别对动漫亚文化、Cosplay亚文化、屌丝亚文化、佛系亚文化、丧文化、汉服文化、监狱亚文化、网络同居亚文化、UGC网络亚文化、流浪亚文化、粉丝亚文化、贞操带亚文化进行阐述和研究;从亚文化地域角度来看,学者们分别对战后英国青年亚文化、美国青少年亚文化、中国亚文化、日本亚文化、伊朗青年亚文化等展开研究。这些不同种类、不同地域的亚文化都有其不同的生产背景,也对时代的文化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第二,研究亚文化的重点群体,比如青年和青少年的聚类。近年来,学者们主要对青年亚文化的批判性、自发性、创新性、模仿性、不确定性等进行研究,揭示青年亚文化现象背后暗含的群体心态与实际诉求,认为新媒体技术会在不同程度上影响着青年群体的社会心态。大学生是青年亚文化的重要研究对象,学者们认为部分大学生存在以自我为中心、娱乐化生活方式、沉醉发声不可自拔、拜物主义、空心病等群体特征。揭示大学生不良亚文化形成的深层动因,区分健康与不良的亚文化对青年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影响具有重大价值。通过文化营造、渗透教育、心理疏导等方式可以提高大学生的文化素养。

第三,研究亚文化对主流文化的影响。这一范畴主要表现在身份认同、抵抗、布尔乔亚(布尔乔亚Burgensis是一个音译名,它的意思是资产阶级和中产阶级)等聚类中。亚文化最初的文化样态就是对主流文化的不屈与抵抗,抵抗的目的是获得身份认同和生存空间。当代中国青年亚文化与主流文化的价值存在多方面的冲突。但是随着网民的个体化崛起和自媒体时代的到来,亚文化仪式抵抗愈发温和、隐藏得更深,但并没有因此丢掉其抵抗特质。比如当下大火的微视频亚文化的显著特点,就是通过微视频这一新媒介的使用对传统的媒介运作机制和生产内容以及其间隐喻的文化进行抵抗。有学者将亚文化的研究深入到阶层意识中,认为当代中国庞大的中等收入群体因特有的生活方式和价值理念产生了新的群体亚文化。这种新的群体亚文化有着与主导性价值不甚一致的次级价值体系,而这种情况可能导致中等收入群体对当前社会主流核心价值观的认同性出现偏差,值得多方的关注与警惕。[3]

(四)关键词的突现分析

在CiteSpace中,关键词的突现分析表现的是学者对该领域某一研究主题全时间段的热度,根据分析的需要可以按照强度和时间两种方式排列。关键词的突现分析是把握相关主题研究前沿的一个参考指标。从图4中可知,从1992年到2013年,主文化一直以来都是亚文化领域的热点,亚文化与主文化的“抵抗”成为学界重要的研究领域。进入21世纪以后,主文化与亚文化的并存问题逐渐被社会所接受,因此包括身份认同等角色关系、新媒体等媒介手段、青少年和大学生等受众群体等出现在亚文化研究之中。近年来,研究热点主要集中在佛系青年、社会心态和意识形态等。

图4 亚文化研究的突现图谱(仅展示突变强度最大的10个关键词)

四、思考与展望

亚文化是时代发展的产物,也将伴随着社会的日新月异而不断发生变化。综合以上研究现状,笔者认为拓展和深化新时代的亚文化研究,需从如下几方面着手:

(一)加强亚文化“破圈”研究

文化“破圈”是指不同文化形式与内容在社会中的流动现象。亚文化作为当前社会文化当中的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是文化滋养的重要源头。为了适应现代文化的发展,亚文化研究更加需要“破圈”。第一,学科“破圈”。从学科角度来看,当前亚文化研究多数集中于传播学、政治学和社会学领域,而从其他学科尤其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视角分析得较少。亚文化发源于英国的工人阶级,而这一群体也正是马克思观察、分析和批判资本主义社会时的对象,这使得亚文化研究与马克思主义有着天然的血缘关系。因此,亚文化研究应更加注重多学科交叉融合研究,从而为它的理论建构和实践推进提供重要保障。第二,思维“破圈”。从研究内容来看,目前亚文化的研究大多都聚焦在青(少)年群体的亚文化,但其他群体的亚文化研究略显不足。随着人口老龄化,越来越多的中老年群体文化问题涌现,比如曾经父母和子女共同居住、安享晚年是主流文化,但是现在有些老年人可以选择养老院,这种老年亚文化给社会主流文化带来了一定的冲击。并且,现在处于亚文化圈层中的青年也将面临老去的问题,他们身上的亚文化特征是传递给年轻人从而褪色消失,还是重新建立新的亚文化圈层,这些都值得我们进行深入的探讨。第三,关系“破圈”。应该加强对不同亚文化之间的起源、流变以及相互关系的研究。例如,2022年上海疫情期间,刘畊宏线上直播健身操获得全网的广泛关注,直播间瞬间涨粉千万。这可以看成是隔离期间的“宅文化”与都市人群关注的“健身文化”,在最恰当的时机相遇后产生的“链式反应”。这一事件也充分展示了多种亚文化之间的隐藏关系及其背后蕴藏的强大力量。不同亚文化圈层如何“破圈”“合流”,其运行机制和预兆特征都可以成为下一步的研究重点。

(二)加强亚文化“入圈”研究

亚文化要想获得充分的发展,必然无法与主流分化割裂开来。亚文化的“入圈”主要就是指亚文化如何发挥自身优势融入主流文化。第一,加强亚文化共存性研究。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历史告诉我们,只有交流互鉴,一种文明才能充满生命力。只要秉持包容精神,就不存在什么‘文明冲突’,就可以实现文明和谐。”[4]从国际到国内、从文化到文明,主文化与亚文化的“交锋”一直以来是学界的研究重点。在坚守底线的前提下,对亚文化可以多一份包容,从零和博弈转向双向融入,令其与主文化并肩同行、同频共振,让亚文化丰富国人的精神家园。因此,在主流文化稳步运行的新时代,加强亚文化共存性“入圈”研究,可以成为学界下一步的研究方向。第二,加强亚文化优势视角研究。“入圈”的必要性在哪?有效途径有哪些?这都要重新审视亚文化的独特优势。在舆论世界里,分布着主流舆论、次主流舆论等多种舆论形态。在所有舆论形态的谱系中,主流舆论是传播最慢的正向舆论,而次主流舆论是传播最快的正向舆论。[5]因此我们应该加强对亚文化介入主流文化传播能力的研究。比如,2021年,中国电竞战队EDG获得英雄联盟全球总决赛冠军,传播的速度和范围令人大吃一惊,因此前EDG战队成员明凯宣誓入党一事就得到了广大网友的关注,也取得了很好的示范效应。在这件事情上,我们可以看到主流文化与亚文化联姻后产生的良好效果。学界可以从亚文化的优势视角出发,研究主流文化如何更好地借用亚文化的传播等优势,发挥主渠道和主阵地作用。

(三)加强亚文化“治理”研究

当今社会,和平与发展仍然是时代主题,但没有硝烟的战争无处不在。苏联解体、颜色革命、和平演变等活生生的案例告诉我们,文化安全意义非凡。亚文化的意识形态是服务于当前我国意识形态还是背道而驰,决定了我们对此类亚文化是否“收编”和如何“收编”。第一,关注亚文化意识形态维度治理。文化与意识形态本来就密不可分,因此亚文化天生就带有意识形态性。尤其是,在当前世界文化百花争艳,占据了文化的高峰就等于掌握了意识形态的话语权。根据伯明翰学派的理论,传统的亚文化“收编”方式通常有意识形态和商品方式两种方式,也就是通过“暴力取缔”或“商业淡化”等方式消解亚文化。在现实社会中,主要采用的是通过将亚文化商品化的方式来压缩亚文化的生存空间,这也被许多西方学者所诟病。学界可以加强对“治理”方式的研究,通过更加“温和”的形式,规避亚文化的负面影响,增强亚文化的正面效应。第二,结合总体国家安全观研究亚文化治理。在总体国家安全观中,文化安全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家安全道路的重要保障,决定着人心向背。如何从传统的“管理”理念上升到现代的“治理”理念,更好地治理亚文化领域出现的一些突出问题,是当下亚文化研究的重点和难点。将文化治理上升到总体国家安全观,就应该研究如何鼓励和引导社会组织加入政府、公共部门等文化治理队伍,共同参与亚文化治理工作,形成多元主体密切配合的治理网络,以共商、共建、共享的新治理观,共同治理亚文化。

猜你喜欢
亚文化分析文化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金桥(2022年2期)2022-03-02 05:42:50
隐蔽失效适航要求符合性验证分析
电力系统不平衡分析
电子制作(2018年18期)2018-11-14 01:48:24
谁远谁近?
玩具变“潮” 已成为一种亚文化?
玩具世界(2017年10期)2018-01-22 02:52:48
向沛文:穿行于青少年亚文化
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发展趋势分析
小区域内亚文化区划分路径研究——以重庆市区域内亚文化分区研究为例
“腐败亚文化”何以挥之难去
公民与法治(2016年8期)2016-05-17 04:11: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