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成霞
摘要:目的 探讨分娩镇痛配合体位护理对产妇镇痛效果及产程的影响。方法 以2021年1月~2021年12月我院收治的80例足月产妇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传统组和实验组,每组40例。传统组予以分娩镇痛+常规护理,实验组在传统组基础上予以分娩镇痛+体位护理,比较两组镇痛效果、疼痛程度、分娩控制感、产程时间和非自然分娩情况。结果 实验组镇痛总有效率显著高于传统组(P<0.05);实验组VAS疼痛评分、VRS疼痛评分均显著低于传统组,LAS评分显著高于传统组(P<0.05);实验组第一、第二、第三和总产程均显著短于传统组(P<0.05);实验组中转剖宫产率、产钳助产率、会阴侧切率和产后出血率均显著低于传统组(P<0.05)。结论 医护人员予以产妇分娩镇痛+体位护理的效果显著,有利于提高镇痛有效率,缓解产妇疼痛,缩短产程,提高产妇分娩控制感和自然分娩率。
关键词:分娩镇痛;体位护理;产妇;镇痛效果;产程
在临产时,产妇通常会感受到难以忍受的剧烈痛苦,并且容易因此产生一系列负性情绪,增加临产风险,影响分娩结局,不利于产妇和胎儿的生命健康[1]。因此,有效缓解痛苦,消除影响生产的不利因素,是改善产妇生产结局的关键。
在分娩止痛过程中,常规护理方法缺乏针对性,护理效果一般。体位护理则可以基于胎位在不同产程中的变化,引导孕妇选择适当的姿势,顺利进行分娩。既往研究表明,基于分娩止痛的卧位护理进行针对性的体位干预,充分发挥产妇自身主动性,可加速分娩过程、缓解分娩后疼痛[2~3]。本研究旨在探讨分娩镇痛配合体位護理对产妇镇痛效果及产程的影响。
1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以2021年1月~2021年12月我院收治的80例足月产妇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传统组和实验组,每组40例。传统组年龄24~29岁,平均(26.81±5.36)岁;孕周37~40周,平均(38.71±4.21)周;初产妇27例,经产妇13例。实验组年龄25~30岁,平均(27.30±1.32)岁;孕周38~41周,平均(39.09±0.98)周;初产妇26例,经产妇14例。两组一般资料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纳入标准:单胎头位妊娠;沟通和表达能力正常;病例资料完整;满足阴道分娩条件;知晓实验内容并签订知情同意书;不存在硬膜外阻滞禁忌。排除标准:存在妊娠期并发症;肝、肺、肾等重要脏器功能严重不全;血液系统异常;有意识、语言及认知障碍;原发性或继发性宫缩乏力;依从性差,无法积极护理干预;产程进展缓慢;由于个人因素无法参实验全程。
1.2 方法
1.2.1 常规护理
予以产妇提供充分的关心、体贴的照护,查看子宫收缩、宫口扩张状况,若有异常第一时间通知医师。产妇子宫口开全后,指导其正确用力,保护会阴部位;娩出胎头后,协助娩出胎儿。认真观察胎盘娩出、出血状况,若无异常将产妇送回病房。
1.2.2 体位护理
(1)助产护士向产妇详细介绍体位护理的重要意义,提高其配合度及依从性,并讲解自由体位的用力重点和相关知识。
(2)助产护士指导并帮助产妇采取正确的站姿及坐姿,使用分娩球缓解分娩疼痛。指导产妇有效呼吸,放松全身,轻轻按揉下腹部等,从而缓解疼痛。根据产妇实际状况指导其采取适当的体位,告知产妇保持和胎儿脊柱的对侧卧位。若胎儿胎心位置不正常,应转变成半卧位。助产护士指导产妇保持自由舒适体位,随意交替转换。鼓励产妇多下床活动,还可垂直坐在床边或坐在分娩球上左右、前后摇晃。
(3)进入产程活跃期后,实施硬膜外麻醉,麻醉方式和传统组一致。麻醉过程中,密切关注产妇的生命体征变化情况及胎心、胎心心电图的变化情况,倘若出现异常,立即停止麻醉操作。
(4)待产妇宫口开全,将床头抬高45°,并指导其保持半卧位及膀胱截石位,放平双腿并稍微分开。针对胎儿胎心改变体位。若胎心不正常,告知产妇半卧,待宫口全开后再调整体位。查看胎头拔露后,采取膀胱截石位,屈曲外展两侧髋膝关节,两脚使劲蹬着支架。
(5)如果在分娩期间发生骨骼状态失常,且产妇在力度使用上有一定不足,应立即进行有效指导,必要时可实施剖宫产。
1.3 观察指标
(1)比较两组镇痛效果:显效,无痛感或是轻度疼,产妇能够忍受,不影响睡眠;有效,疼痛显著,但能够忍受,轻微影响睡眠;无效,剧烈疼痛,不能忍受。总有效=显效+有效。
(2)比较两组疼痛程度、分娩控制感:使用视觉模拟量表(VAS疼痛评分)和言语描述疼痛量表(VRS疼痛评分)评估两组分娩疼痛,评分越高,患者痛感越强烈;使用分娩控制量表(LAS)评估两组分娩控制感,评分越高,患者分娩控制感越强。
(3)比较两组产程时间:观察并记录两组第一、第二、第三和总产程时间,并进行组间对比分析。
(4)比较两组非自然分娩情况。
1.4 统计学方法
数据处理采用SPSS23.0统计学软件,计量资料以(±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比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两组镇痛效果比较
实验组镇痛总有效率为97.50%,显著高于传统组的77.50%(P<0.05)。见表1。
2.2 两组疼痛程度、分娩控制感比较
实验组VAS疼痛评分、VRS疼痛评分均显著低于传统组,LAS评分显著高于传统组(P<0.05)。见表2。
2.3 两组产程时间比较
实验组第一、第二、第三和总产程均显著短于传统组(P<0.05)。见表3。
2.4 两组非自然分娩情况比较
实验组中转剖宫产率、产钳助产率、会阴侧切率和产后出血率均显著低于传统组(P<0.05)。见表4。
3讨论
分娩是一种复杂的生理过程,多数产妇为初次分娩,精神压力、疼痛感均较大,容易产生一系列负性情绪,可能引发不良妊娠结局,对母婴构成严重威胁[4]。相关研究表明,产妇生产过程中所应用的体位会对分娩产生一定的影响[5]。当产妇应用传统的仰卧位进行生产时,容易压迫腹部静脉,影响胎儿的血液和氧气供应,还可能引发低血压综合征等。同时,长时间保持同一姿势容易导致四肢麻木等症状,降低产力,延长产程,增加产程中的无力感和痛苦敏感性。因此,在阴道分娩时,应指导产妇选择科学舒适的分娩姿势,平稳产程,提高产妇的整体安全[6~7]。
体位护理能够以产妇的产程和个体特点为出发点,提供极具针对性的柔性护理方案,让产妇以最舒适、最易接受的姿势进行分娩,提高其对分娩的控制力,在消除紧张、焦虑等负面情绪的同时,减少疼痛感和分娩持续时间,有效改善分娩结果[8~9]。此外,应用体位护理干预可预防母婴并发症,改善母婴妊娠结局,不仅可减少产道阻力,还可改善胎盘血液循环,增加胎儿血供,进一步预防新生儿并發症[10]。
本研究结果提示,实验组镇痛总有效率显著高于传统组(P<0.05);实验组VAS疼痛评分、VRS疼痛评分均显著低于传统组,LAS评分显著高于传统组(P<0.05)。表明分娩镇痛+体位护理能够有效减轻产妇疼痛,保证镇痛效果。实验组第一、第二、第三和总产程均显著短于传统组(P<0.05)。表明分娩镇痛+体位护理可促使产妇更好地配合生产,推动产程进展,进一步缩短生产时间。此外,表4数据显示:实验组中转剖宫产率、产钳助产率、会阴侧切率和产后出血率均显著低于传统组(P<0.05)。提示分娩镇痛+体位护理能够保证产妇顺利分娩,促进新生儿分娩质量的提升。究其原因,采用止痛治疗可显著减轻产妇疼痛感受,同时,产妇保持坐姿可促进子宫颈舒张速度和胎儿下落速度,防止因产程过长而采用剖腹产。在确定姿势时,体位护理可以根据孕妇的个体差异进行调整,以降低产道对胎儿的不良影响,提高阴道分娩成功率,预防新生儿窒息和呛咳的发生[11~12]。
综上所述,分娩镇痛+体位护理效果显著,有利于提高镇痛有效率,缓解产妇疼痛,缩短产程,提高产妇分娩控制感和自然分娩率。
参考文献
[1]游亚莉,张欢,季节.硬膜外分娩镇痛联合心理护理对母婴结局及产妇的影响分析[J].心理月刊,2022,17(13):86-88.
[2]余明峰,张雪丽,何清伟,等.电子脉冲泵不同给药速率硬膜外注射对初产妇分娩结局及体温的影响[J].中国优生与遗传杂志,2022,30(6):1050-1054.
[3]朱明英.分娩镇痛配合体位护理对产妇镇痛效果及产程的影响[J].中国医药指南,2021,19(9):222-223.
[4]姜雨濛.分娩镇痛配合体位护理的临床应用分析[J].中国继续医学教育,2021,13(8):181-184.
[5]陈淑惠,卢美丹.硬膜外分娩镇痛结合一对一分娩陪护在自然分娩中的应用研究[J].中国医学创新,2022,19(34):114-117.
[6]杨莹.分娩镇痛联合体位护理对产妇产程及镇痛效果的影响[J].医学信息,2022,35(9):178-180.
[7]刘萍.分娩镇痛配合体位护理对产妇镇痛效果及产程的影响分析[J].中国医药指南,2022,20(7):120-122.
[8]吴海英.分娩镇痛联合体位护理对产妇镇痛效果及产程的影响[J].医学信息,2022,35(3):181-183.
[9]应保培.罗哌卡因复合舒芬太尼自控式硬膜外分娩镇痛联合拉玛泽呼吸法在阴道分娩产妇中的应用[J].中国医学创新,2022,19(32):51-55.
[10]姜雨濛.分娩镇痛配合体位护理的临床应用分析[J].中国继续医学教育,2021,13(8):181-184.
[11]谈恒青.分娩镇痛配合体位护理的临床应用分析[J].科学咨询(科技·管理),2021(5):24-25.
[12]仇树栋.不同时机实施分娩镇痛对初产妇产程和分娩方式及新生儿结局的影响[J].系统医学,2022,7(16):13-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