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柏龙,谭 立,宋 涛,林 鹏,邹小华△
(贵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1.麻醉科;2.胸外科,贵州 贵阳550004)
电视辅助胸腔镜手术(VATS)在胸科手术患者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但由于肋间神经损伤、胸管刺激及手术切口等原因,临床上仍然有部分VATS患者会出现中、重度术后疼痛,严重影响患者的术后恢复和生活质量[1-2]。因此,VATS患者术后镇痛和快速康复依然是临床工作中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
周围神经阻滞(PNB)作为多模式镇痛的一部分,在VATS术后的恢复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3]。常见的PNB包括胸椎旁神经阻滞(TPVB)[4]或肋间神经阻滞[5]。然而,两者可能存在气胸、血管注射等风险,在临床应用受到一定的限制。新型筋膜平面阻滞,如前锯肌平面阻滞(SAPB)[6-7]和竖脊肌平面阻滞(ESPB)[8-9]具有操作简单、安全、镇痛效果确切等优点,能够为VATS提供有效地镇痛。然而,何种局部麻醉技术是最合适、安全、有效和及时的仍然存在很大争议,且目前缺乏研究比较SAPB、ESPB和TPVB对VATS患者术后恢复质量的影响。本研究旨在将SAPB、ESPB和TPVB用于VATS患者,通过比较术后恢复质量相关指标,观察3种阻滞方法对患者的影响,现报道如下。
1.1研究对象 本研究经本院医学伦理委员会通过,所有患者均签署知情同意书。选择本院2019年12月至2021年12月全身麻醉下行VATS切除肺叶的患者90 例,美国麻醉医师协会(ASA)分级Ⅰ或Ⅱ级,年龄18~65岁,体重指数18~24 kg/m2。排除标准:术前有严重心血管疾病及肝肾疾病;有局部麻醉药物过敏史;凝血功能异常;穿刺部位有解剖变异或局部感染。
1.2方法
1.2.1麻醉方法 所有患者术前禁饮2 h,禁食8 h。患者入室后常规监测心电图、脉搏氧饱和度、无创血压,开放外周静脉,局部麻醉下行有创动脉检测。麻醉诱导予咪达唑仑0.05 mg/ kg 、丙泊酚2.0~2.5 mg/kg、舒芬太尼0.5 μg/kg 、罗库溴铵0.6 mg/kg,待肌肉松弛药物起效后行气管插管。设置呼吸参数(潮气量8 mL/kg,呼吸频率12~20次/分),维持呼气末二氧化碳分压(Pet CO2)在35~45 mm Hg(1 mm Hg=0.133 kPa),维持脑电双频指数在40~60,按需给予罗库溴铵。通过计算机随机分组,将患者随机分为3组:SAPB组(E组,n=30)、ESPB组(S组,n=30)和TPVB组(T组,n=30)。全身麻醉诱导后手术开始前30 min行超声引导下神经阻滞。E组神经阻滞操作:患者取侧卧位,使用华声超声仪(深圳华声医疗技术股份有限公司,型号:指南针),6-13 MHz线型超声探头平行放置于脊柱正中线,定位T5横突,超声图像显示斜方肌、菱形肌、竖脊肌和T5横突。采用平面内进针,当针尖位于T5横突和竖脊肌深面时,推注0.375%罗哌卡因20 mL。S组神经阻滞操作:患者取侧卧位,高频线型超声探头放置于腋中线4~5肋间,超声图像显示前锯肌、背阔肌、第5肋骨、胸膜。采用平面内进针,在前锯肌表面和深面各注射0.375%罗哌卡因10 mL。T组神经阻滞操作:患者取侧卧位,高频线型超声探头垂直于脊柱正中线,定位T5横突,探头稍作调整直至超声图像显示胸膜、T5横突、肋横突韧带及椎旁间隙。采用平面内进针,在肋横突韧带和胸膜之间的椎旁间隙注射0.375%罗哌卡因20 mL,观察胸膜下压及向邻近上下椎旁间隙扩散。
3组操作均由同一名熟练掌握超声引导神经阻滞技术的主治医师完成,且该主治医师对本研究不知情。操作结束20 min后开始手术,术中吸入1.0~1.5 MAC的七氟烷维持麻醉。若术中心率(HR)或平均动脉压(MAP)超过基础值20%时追加舒芬太尼0.1 μg/kg,必要时给予艾司洛尔20 mg或尼莫地平0.2 mg。若HR或MAP低于基础值20%时,适当减浅麻醉,必要时给予阿托品0.01 mg/kg或麻黄碱6 mg或间羟胺0.5 mg,根据病情需要选择合适血管活性药物,必要时重复使用。手术结束前10 min,给予舒芬太尼0.1 μg/kg。术毕将患者送至麻醉恢复室继续观察。3组患者术后均行舒芬太尼静脉自控镇痛:舒芬太尼2 μg/kg+帕诺洛司琼0.25 mg+氟比洛芬酯100 mg稀释至100 mL,背景剂量2 mL/h,自控剂量2 mL/h,锁定时间15 min。若静息状态下疼痛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大于4分,静脉注射曲马朵1 mg/kg补救镇痛,必要时重复使用。
1.2.2观察指标 (1)主要观察指标为术后第1天的术后恢复质量(QoR-40)评分。QoR-40评分包括舒适类、情感类、社交类、行为独立类及疼痛5个维度的评估,分值为40~200分,分数越高代表恢复质量越高。(2)次要观察指标包括术后2、4、8、12、24 h静息和咳嗽时VAS评分,患者满意度,穿刺时间,术中低血压发生率,术中血管活性药物使用情况,阿片类用量,液体出入量,镇痛泵首次按压时间,有效按压次数,曲马朵镇痛补救率,首次下床活动时间,术后住院时间等。
2.13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 3组患者年龄、性别、身高、体重、手术时间、出血量、ASA分级、术前QoR40评分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3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
2.23组患者术后QoR40评分、满意度、首次下床活动时间和术后住院时间比较 3组患者术后第1天的QoR40评分总分及各维度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3组患者在非常满意、一般、不满意方面比较, 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3组患者首次下床活动时间和术后住院时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3组患者术后第1天QoR-40评分、满意度、首次下床活动时间和术后住院时间比较
2.33组患者术中阿片类药物使用、术后VAS评分、术后镇痛泵使用情况比较 3组患者术中舒芬太尼用量相近,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组患者术后2、4、8、12、24 h的静息和咳嗽疼痛VAS评分比较,差异均无有统计学意义(P>0.05);3组患者术后镇痛泵首次按压时间、有效按压次数、曲马朵镇痛补救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3组患者术中阿片类药物使用、术后VAS评分、术后镇痛泵使用情况比较
2.43组患者神经阻滞穿刺时间、术中血管活性药物使用率、低血压发生率、穿刺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 E、S组患者神经阻滞穿刺时间明显短于T组,T组患者低血压发生率显著高于E、S组,E、S组患者术中血管活性药物使用率较T组明显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3组患者穿刺均无气胸、误注入血管、血肿等并发症发生。
表4 3组患者神经阻滞穿刺时间、术中血管活性药物使用率、低血压发生率比较
加速术后快速恢复(ERAS)是近年来提出的一种通过多模式、多学科、多措施优化围手术期治疗与处理的方法,最终达到缩短患者术后住院时间,降低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的理念[10]。VATS虽然是微创手术,但VATS仍然会导致严重的急性术后疼痛,并有20%~30%发展为慢性疼痛,影响患者的术后恢复和生活质量[11]。因此,如何为此类患者提供有效的镇痛,加速其快速康复,日渐成为麻醉医师关注的焦点。传统观点认为,硬膜外麻醉和TPVB是VATS镇痛的首选[12],但由于胸段硬膜外麻醉风险较大,可能会出现全脊髓麻醉、硬膜外血肿和低血压等并发症,且具有较多禁忌证。而TPVB则操作难度较大,且可能存在气胸、误注入血管等风险[13],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硬膜外麻醉和TPVB在胸科手术的应用。因此,近年来,麻醉医师一直致力于寻找更为安全有效、操作简单、并发症少的胸科手术镇痛方法。
随着胸科ERAS策略和超声可视化技术的推广应用,新型的筋膜平面阻滞,如SAPB[14-15]和ESPB[16-17]等区域神经阻滞技术,在胸科手术镇痛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既往的研究大多着眼于3种神经阻滞在镇痛方面的区别和差异,关注患者术后康复质量的研究甚少见。本研究结果显示,超声引导下ESPB、SAPB和TPVB均能为VATS患者提供有效的镇痛,加快患者快速康复和提高康复质量。QoR-40评分是公认的评价术后恢复质量的常用量表,包括舒适类、情感类、社交类、行为独立类及疼痛5个维度和40个问题,分数越高代表恢复质量越高[18]。本研究中,3组患者术后第1天的QoR-40评分相近,首次下床活动时间和术后住院时间也无差异,说明3种神经阻滞均能为VATS患者提供有效镇痛,促进患者快速康复。
术后疼痛是影响手术患者快速康复和满意度的重要因素之一。本研究结果显示,3组患者术后不同时间点VAS评分、满意度、术后镇痛泵使用情况及曲马朵镇痛补救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3种神经阻滞均可为VATS患者提供有效的镇痛。另一方面,有效的术后镇痛可能也是患者术后快速康复的重要原因之一,也解释了3组患者术后第1天的QoR-40评分相近的原因。
此外,本研究发现,E、S组患者穿刺时间较T组短,与BAYTAR等[19]的研究结果相似,印证了ESPB和SAPB操作较为简单。此外,T组患者血管活性药物的使用率、低血压发生率也较高,与DING等[20]研究结果相反,一方面可能与TPVB直接阻滞了交感神经、进入硬膜外腔有关;另一方面可能与本研究TPVB是单点注射有关。而SAPB和ESPB阻滞的是肋间神经分支,对交感神经几乎无影响,因此,对血流动力学的影响相对较小[21]。
本研究结果显示,超声引导下ESPB和SAPB均可为VATS提供良好的术中及术后镇痛,加速此类患者快速康复,且操作简单,用时少,并发症少。但本研究也有不足之处,如神经阻滞操作后未评价阻滞效果,考虑到实际手术需求,神经阻滞操作是在全身麻醉后完成的,尽管操作医生是熟练掌握超声引导下神经阻滞技术的,但在保证3组患者神经阻滞效果方面可能存在一些偏移。此外,本研究样本量偏少,因此,未来仍需大样本随机对照试验进一步证实ESPB和SAPB用于VATS的优越性。
综上所述,超声引导下SAPB和ESPB均能加快VATS患者术后康复和提供有效镇痛,且超声引导下ESPB和SAPB较TPVB操作更简单快捷,术中低血压发生率更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