虞慧
“自编搏击操”是“第九届中小学优秀体育与健康教育课教学观摩展示交流活动”自定教材内容之一,笔者现场展示了高二《自编搏击操练习方法1:“自编搏击操组合一”》一课,现将本课的设计思路与展示细节与大家分享。
一、教材分析
本教材取自体育与健康必修全一册第十章体操类运动中第五节健身健美操类别内徒手健美操中的搏击操。《自编搏击操练习方法1:“自编搏击操组合一”》一课是本单元教学的第2课时,课型为新授课,其教学重点是下肢蹬转带动全身协调发力、出拳是否有力。在教学中,以接引靶练习创设情境,让学生在真实情境中学会全身协调、出拳有力。以直拳的出拳发力为基础练习,以点带面,让学生学会知识点迁移,明白类似技术的发力方式。搏击操的练习分为手臂、躯干、腿法及综合练习,需要躯干多部位参与练习。教师以“自编搏击操组合一”的练习内容教会学生搏击操操化内容,旨在通过搏击操提高学生的心肺耐力和动作协调性。而搏击操虽然结合了武术、拳击、跆拳道等对抗性项目,但是其严格按照健身操结构进行学练,动作主要以强身健体为主,安全性较高,学生通过搏击操这样的无对抗性且快速消耗能量、增强肌肉力量、释放精神压力的运动,舒缓由于学业过于繁重而过于紧绷的精神。
二、学情分析
笔者所授课对象高二年级学生的大课间活动为搏击操运动,学生具备一定的搏击操基础,男生30人、女生10人。整个班级对于搏击操学习的锻炼内驱力较强、积极性较高,身体自我效能感高,对于搏击操这样充满力量和节奏感以及时尚感的运动兴趣高昂,愿意且能够积极投入到学练当中。同时高中生具备一定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能积极参与到教师创设的情境中,并进行小组探究活动。他们观察的目的性、持久性、精细性、自我调控性较强,所以能认真观察并模仿教师的动作并加以练习。基于高中学生乐于展现、自我意识和自尊心较强,渴望被认可和争强好胜的特点,教师运用组间评价机制和组内评价机制,激发学生的表现欲望,促进学生间的良性竞争,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和核心素养。
学生在做搏击操中的出拳动作时,为了快速完成动作,可能会出现没有蹬转发力、转体送肩的问题,导致发力不充分、动作不标准。为了改进发力方式,在练习中加入2人接引靶练习,以创设情境的方式让学生在实战中体会有力出拳的动作。但在2人接引靶练习时,会出现喂靶不到位和击靶动作变形,以及学生的自我保护意识薄弱,进攻时保护手防守不到位等易犯错误。教师通过语言和动作示范引导正确靶位和打靶动作。通过增加喂靶者二次进攻的练习帮助学生增强防守意识。
三、教学流程
通过教材、学情分析,由单一身体练习到组合练习再到比赛的结构化教学形式,结合情境化教学手段,辅以评价反馈机制,制订了以下教学流程框架(图1)。
四、片段呈现与设计思路
片段1:准备部分。
热身活动:学生呈半圆弧队形站位,横向第1和第2排与第3和第4排中间间隔3米,预留空位给小组长带领做操,纵向第1和第3队与第2和第4队左右距离2米,中间预留空位便于教師前后移动下场指导(图2-1)。准备部分分为跳跃性协调动作和动态拉伸2个部分。其中,跳跃性协调动作参考和结合了时下流行的街舞动作,以激发学生的学练热情,该套动作主要以下肢动作为主,其是对本节课主要练习内容——以拳为主的组合练习的补偿性体能练习,旨在达到热身、加强心肺功能目的。
设计意图:本堂课的动态拉伸是本单元的动态拉伸系列动作中的部分动作,旨在为学生今后的热身环节中建立动态拉伸动作库,以便学生在不同的项目中能够恰当选用不同的动态拉伸动作进行热身。通过本节课的学练,以上述2个环节为支架,为学生今后自主热身提供内容参考,使学生能以小组为单位进行个性化的、创新性的自主动态拉伸。
片段2:学习“自编搏击操组合一”。
拳的复习与改编:在基本部分开始时,经过教师的示范后,进入复习环节,教师以之前的课学过的出拳动作为内容,改变拳的顺序和节奏组合,在新的教学成套中复习上节课学习过的动作技术,让学生保持新鲜感,对该运动项目更感兴趣,同时也通过这套新的组合传达给学生新的意识,同样的基础动作可以做出不同的组合创编,将该项目的特点传达给学生,培养学生的创编意识和能力。
设计意图:此内容的设计在于改变学生学习动作顺序套路化的固有思维,让学生明白所学的东西并非一成不变,提升学生的接纳性、创新性,培养学生的创编意识。
接引靶影子练习:教师在完成上一个环节之后,组织学生进行接引靶练习,通过提问“怎么样才能在不失去重心的情况下击打最远最有力?”的问题和观看视频,引导学生思考如何正确发力,并理解“蹬地转体”这一概念。在练习过程中,要求学生1分钟内完成5组(每组8次击打对应靶)练习,并要求持靶者(教练员)对打靶者(学员)积极鼓励(nice hit、nice try等)、监督纠错。在此环节中,个别打靶者的易犯错误是保护手易离开脸侧,教师要求持靶者在喂靶完成后添加一个进攻动作——用靶轻轻触碰打靶者的侧脸,让打靶者养成击打完成后快速躲避以及保护手不下坠的意识。在学生较好地完成了基本动作后,通过增加左右滑步提升学生脚步移动的意识,要求“教练员”先行向侧移动,经过2~3次变向后站定喂靶;“学员”快速跟上“教练员”的移动步伐,锻炼其反应速度。在此期间,教师要求小组长在学有余力的情况下指导掌握得不够好的本组组员,引导小组内的互帮互助。在学生练习时,接引靶示范练习也在不断滚动播放,帮助动作理解不够深入的学生继续观察和模仿。
设计意图:在这一环节中,教师结合一体机多媒体设备,将提问和接引靶练习视频投屏播放,帮助学生建立动作表象和动作意识。教师对学生进行提问,让学生在问题串中主动发掘和破解动作发力的难题。在学练过程中,教师为学生提供了语言库,让学生有问题可说,避免欠缺交流和互动,明确的简单的指令旨在让学生快速张开嘴,且鼓励学生说出更多的合适的鼓励用语,开拓学生的发散性思维。让学生多鼓励,在相互鼓励的环境中建立自信,营造良好的运动环境。在2人接引靶的练习中,要求击打持靶者对应手,锻炼打靶者瞬时判断和反应能力。而让持靶者纠错的目的在于促使学生主动发现和学习动作的要领和关键问题,在纠错和相互指导中加深对动作的理解,真正地学会动作。在持续的打靶练习中,改善学生的出拳速度和蹬转协调动作,相较于空击,接引靶真实情境的创设,更能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带领学生思考和探究如何在接引靶练习当中完成直拳打靶。通过练习,拿靶者和击靶者均得到了不同程度的锻炼和提升。
“自编搏击操组合一”的学习:在此环节中,教师对直拳、摆拳、勾拳、膝击、下砸、攻防练习等“自编搏击操组合一”的动作进行分解带练(图2-2)。在此过程中,教师共设计4个8拍,第1个8拍为2次直拳+1次摆拳,第2个8拍为4次直拳+2次勾拳,第3个8拍为1次膝击+1次下砸,第4个8拍为2人攻防练习。在第2个8拍中进行分层练习,由2次勾拳到1次勾拳+后手重拳再到1次勾拳+空中起跳出拳,学生选择不同级别难度跟练。在第2、第3个8拍中,对学生提出发出“嘿、哈、吼”等喊叫声的要求,以声势带动气势,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积极性。
设计意图:每小组的小组长站在本组大组的前侧作为优生展示,发挥模范带头作用。同时为了让学生快速学会两两合作的动作,将同一大组内的2个小组长分配在一起进行两两合作,在学会后,2名组长可在分组学练“自编搏击操组合一”环节(下一环节)中对组员进行指导和教学。学练过程中教师针对学生的动作不断使用肢体和语言提出改进建议,学练内容层层递进、由浅入深,帮助学生逐步掌握“自编搏击操组合一”的动作内容。而对于不同能力的学生又作了分层要求,让不同能力的学生体会到学习成就感和满足感,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在学练当中加入发声要求是为了让课堂变得更加热烈和富有激情,使学练氛围更浓厚。教师在“自编搏击操组合一”的最后1个8拍加入双人攻防练习,在真实情境中学练动作,让学生更加感兴趣且互动性更强。
分组学练“自编搏击操组合一”:教师根据学生的能力,要求学生自主选择创编难度,可选择以5名学生为1组或10名学生为1组进行简单队形和动作的编创,要求学生能在音乐的伴奏下完成本节课“自编搏击操组合一”的动作展示。此时,教师在一体机屏幕上投放提前拍好的可供参考的示范学生的视频,并对视频作出一定的解读和讲解,引领学生发挥想象力做出尽可能的编创。通过视频内的示范移动动作,以提问的方式引导学生回答适合移动的动作,帮助和教会学生厘清编创的方向和技巧,并在大屏幕上投影出可供参考的队形图片。向学生提出在4分钟内进行学练的要求后,大屏幕上继续播放其他学生示范视频。学生创编之余仍可观看大屏幕借鉴优生示范的编创思路。
设计意图:根据学生能力分层学练,5名和10名学生的编创难度不同,让学生自主选择不同创编难度。借助多媒体教学,使用丰富多样、生动形象的教学内容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动作编创方法,提高教学效果,增强学生学习兴趣。通过分组学练做到教学相长,用启发式、互动式、探究式的教学,提升课堂教学质量,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促进学生系统掌握专业技术技巧知识、基本技能和基本方法。
分组展示比拼学习成果:在展示之前,教师要求每组裁判带领本组学生观看展示并根据打分板(图3-1、图3-2)上的评分要求(动作的完成度为4分、编创的艺术性为3分、整体动作的整齐度为3分)进行打分。明确要求后,教师组织学生快速且富有激情地跑入或者舞动进入场地,要求全班张开嘴巴尽情呐喊助威。规定学生以大组(10名学生)为单位进行展示,在一大组展示完成后,另外3大组依次快速举起手中的牌子亮分,教师在看到牌子上的分数后大声念出并使用手机软件快速计算和记录每组的平均分,并迅速得出第一名的成绩。在打分的同时每小组组长还应在打分板的下半部分写出对组员本节课表现的评价,让学生养成组内互评的习惯。
设计意图:评分分成了完成度、艺术性、合作度3个角度,每个角度所占分值不同,由于本次课为新授课,完成度所占比重最大,意在通过分值比重让学生着重加强完成度的练习。学生根据教师的评分要求做到精准化评价,同时对于自身的展示要求也有了更清晰的认知,做到会评价、会欣赏。在认真观看和评价别组展示的同时也要时刻保持高昂的热情,且为其他组喝彩鼓劲,使得展示环节兼具仪式感,创设一个真实的有热情观众观看的比拼展示舞台,营造浓厚且良好的运动氛围。展示时2个小组为1个大组,即每个大组10名学生,,每小组5名学生,展示时1个大组同时展示,组与组之间既有竞争关系又有合作关系,小组合作学习形式多样,全班学习探究氛围浓厚。在计算平均分环节教师合理使用电子设备,节省课堂时间,为课堂的顺利提供保障。在组内互评环节中主要评价该生的学练情况和合作情况,通过组内互评,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学习态度,增强人际交往能力。教师应重视课堂学习评价与教学反馈,有效处理课堂生成与教学预设的关系,及时优化课堂,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本节课结合多媒体技术,做到了教学内容结构化、教学组织小组化、教法学法问题化、教学评价精准化。回归本质,体现体育大单元的整体性、结构化,特别是加强情境创设和提出问题的研究,对学生的运动能力、健康行为、体育品德有了不同程度的提升。
指导教师感受:
聚焦核心素养,深化课堂变革
执教教师注重以学生兴趣为中心,关注学生的自我需求,结合高中选项课的特点,根据搏击操中既有力量美,也有动作美,更有韵律美的特点自编搏击操。本节课采用技术、体能、运用构建大单元教学,基于体能维度,学习自编搏击操组合动作,巧妙地把握住了学情和教材的核心点,即有难度,又符合学生的学习基础。课堂学习成效显著,目标达成明确,学生身心受益。这节课体现了浙江省近年来体育课堂变革,也较好地反映出浙江省体育课堂变革推进的成果。即基于内容结构化、教法学法问题化、学习组织小组化、学习评价精准化4个转型,聚焦核心素养落地。
一、融合性结构设计,让课堂内容更加丰富多变
执教教师以“学练三个一”即“自编搏击操组合一”的单一动作,小组学练编创“自编搏击操组合一”组合动作及小组展示“自编搏击操组合一”的比赛。不同拳法的一个单一身体练习、一个以单一身体练习为核心的组合、一个结合不同拳法的组合,融入左右移动、收腹跳跃等体能练习,最后结合击打手靶,集体展示学习等运用方法,让单一内容在“学练三个一”的融合性设计中,不断结构化,并在实战体验和展示中完成学习,尤其是打靶练习和移动中打靶练习,学生积极主动学练,搏击韵味十足,课堂氛围活跃。
二、引领性问答学习,让学习过程趣味生动
执教教师结合对技术核心任务的落实,认真把握关键问题的设计,通过不断用问题引领的方式告诉学生冲拳的角度、力度,预备姿势的拳位,使学生懂得原理,在形象的问答中,学生的思维被不断引领,深度认知搏击动作的發力原理、击打点位等,学习过程更加生动、趣味。
三、真实性小组合作,让学习形式聚焦高效
体育课堂的小组学习既要考虑集中学习的重要价值,也要考虑学生实际人数分组学习的效果。本节课40名学生,利用小场地,在搏击操的学习中,执教教师能够合理运用集体学习和小组合作讨论展示,把体育课中的集体学习价值和小组分组学习的精妙之处展示出来,较好地把握住了课堂中高中男女生的性格差异和多人数、小场地的分组困难,在小组的自编、自学、自纠中不断完善技术动作,小组长的领导力和小组组员的自我学习力得以展现,让课堂学习变得高效。
四、多元性精准评价,让学习结果指向素养
课堂变革不可能离开课堂评价的改革。本节课通过小组学习过程的评价,把小组长在学习中的引领和监督体现出来,通过对学习过程的不同层次打分,体现过程性评价,在小组展示的集体打分中,体现小组整体评价,其中有组间评价、组内评价,也有师生评价。评价内容精细,评价维度指向课堂目标,评价方法简约。适合在大单元的前提下明确评价精准化的指向,通过组间+组内及师生都参与的评价形式监督和促进过程性学习,聚焦学习结果,落实素养培育。
指导教师:浙江省温州市教育教学研究院 蔡景台;浙江省温州中学 陈宗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