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舞狮:双人配合跳及体能练习》 一课设计思路及呈现

2023-02-18 17:29:05何凤仙
中国学校体育 2023年11期
关键词:双人舞狮步法

笔者在“第九届中小学优秀体育与健康教育课教学观摩展示交流活动”(以下简称“本届展示活动”)执教了四年级《舞狮:双人配合跳及体能练习》一课,现将本课的设计思路与教学过程与大家分享。

一、教材分析

舞狮运动是一项集武术、技巧、舞蹈、民族鼓乐于一体的民族传统体育运动项目,动作内容千变万化、形式多样。通过舞狮跳跃动作的学习,可以有效发展力量素质,提高学生的协调性、灵敏性,对学生体能锻炼具有良好的效果。在练习过程中,不仅可以发展学生力量、速度、耐力、柔韧等身体素质,还可以培养学生自主合作学习的能力和团队协作的意识。同时,舞狮运动走进课堂,可以让学生更加深层次地理解、传承和发扬舞狮运动背后所蕴含的优秀传统文化,培养其民族精神与爱国情怀。根据《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义教课程标准(2022年版)》]要求,本教材共18课时完成,本次课为单元第5课时,教学重点为双人配合跳的动作及其组合技术,教学难点为上下肢协调配合。

二、学情分析

四年级的学生正处在生长发育的关键时期,他们有一定的身体协调性和肌肉力量,模仿能力和接受能力较强,愿意在集体活动中与他人团结合作。同时,通过大单元学习,储备相关的舞狮运动基本知识和简单的步型步法,为本节课的双人配合跳及组合技术的学习提供了良好的基础。

三、设计意图

通过对教材和学情的深入分析认为,应该摆脱用真狮头器材对教学的限制,用教学中常用的小体操垫解决常态课中练习密度小和器材繁琐两大难点。“学、练、赛、评”一体化设计,在教学过程中实现了小体操垫一物多用、一物巧用,引导学生自主学、巧妙练、精彩赛、适时评。通过具有针对性的教法与学法帮助学生练习并掌握双人配合跳技术,整节课在运动技能学习的同时,融入了多种合作方式的学与练和趣味体能组合练习,既增大了练习密度,又增强了学生合作意识以及对体育文化的认知,并能学以致用。在素养导向下采用多维度的评价方式,既有生生互评,也有教师精心设计的即时的过程性评价,突出了教材的功能与价值,呈现“课堂结构化”的设计意图。

四、片段呈现及设计思路

片段1:活力热身,增趣导学。

学生扇形站位,教师带领学生进行“小狮子热身操”,伴随着动感活力的《最炫民族风》(图1-1),用“民族之声”点燃课堂氛围,激发学生学习热情。热身操设计简单实用,注重狮子形态的模仿和身体的律动,让身体快速活跃起来。随后,结合狮子“好斗”的特性,组织学生进行“摸尾巴”游戏(图1-2),发展学生灵敏反应能力,激发学生的求胜意志。2项热身练习的设计意图是密切联系基本部分的技术学习,热身操融入促进上下肢协调配合的引导性练习,“摸尾巴”游戏发展身体的灵活性。

片段2:温故知新,夯实基础。

灵活融入中华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由教师引导学生回忆学习过的“拜狮礼”和“舞狮步法”(图2-1),带领学生一起行拜狮礼,传递“相互尊重,相互礼让”的传统美德,塑造良好品德。通过提示动作要领的小口诀复习“探步、后插步、金鸡独立”3个步法,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即时评价,重点提醒学生注意手臂伸直、身体姿态。“拜狮礼”和舞狮步法是此教材大单元教学设计前4课时学习的内容,也是本节课学习的基础,在强调练习要求的同时侧重于巩固动作质量,整个复习过程成螺旋上升结构,通过小口诀提示、口哨指挥进行有效练习,再引导学生找准鼓声节奏(图2-2),让动作和鼓声充分融合,强化运动技能的掌握。

片段3:合作探究,携手克难。

学习单人跳动作:以“模仿小狮子跳”为导入点,引导学生观察教师手和脚的配合,总结出本节课的教学难点,“跳起时手臂伸直(亮相),落地手收回,上下肢要协调配合”。在带领学生模仿狮子“跳一跳”(图3-1)的基础上,教师提出更高练习要求,即“落地屈膝缓冲”,指导学生正确落地,学会利用身体关节的特征及功能保护自己,增加安全知识。最后,组织学生拿起“狮头”“斗一斗”(图3-2),学生根据动作要领自由分组比试,还可以适当变化跳的方向。其间,教师巡回进行个别辅导,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即时评价及反馈,时刻提醒学生注意上下肢协调、手臂用力、跳起高度等。“斗一斗”环节不仅增添了练习的趣味性还侧重呈现了学习的效果。

学习双人配合跳:2名学生1组自由组合,呈圆形站立。在学习过程中,教师充分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引导学生自主尝试、合作探究,分享自己的体验感悟,并针对学生的回答引出双人配合跳的重点在于动作一致,如,“一、二、跳”意为“咚、咚、哈”。依照“扶腰—尝试体验(图4-1)、搭肩—喊口令练习、持垫—完整练习(图4-2)”3个环节展开进阶练习,循序渐进,提高动作学习的有效性,使学生最终掌握双人配合跳的技术。最后,学生根据已有学习经验,利用地上的“十”字自主探究学习双人跳转,并总结出双人配合跳转的方法——“2名學生依口令同时向不同的方向跳转”。通过反复练习,逐渐熟悉动作,提高配合默契度。在学习过程中,教师不断强化“狮头摇头”“狮尾摆尾”的动作概念,让学生意识到团结合作的重要性,并互换角色尝试练习,养成健康的行为方式。本环节是这节课的核心部分,充分发挥了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能力,体现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同时教师注重采用启发性和诱导性的学法指导,注重教学程序的连贯性和递进性,彰显了教师的主导作用。

片段4:花样舞狮,学以致用。

串联双人舞狮组合动作:带领学生在语言提示、堂鼓伴奏中,进行双人配合跳的组合动作练习。随即将双人配合应用于已学基本步法中,引导学生跟随鼓声进行练习(图5-2),进一步强化双人配合动作的一致性。最后,模仿舞狮表演中的神态再次练习,帮助学生巩固技能的同时,为后期舞狮展示评价服务。此环节的设计意图是从单一的动作技术练习到组合练习,帮助学生掌握运动技能,培养学生“举一反三”的能力。

创编双人舞狮组合动作:引导学生结合所学舞狮基本步法和步型进行小组合作创编(图5-2),发展学生自我认知,强化同伴间的有效互动,增强学生的社交能力,养成健康行为。

片段5:狮王争霸,以赛促用。

组内争霸:渗透“舞狮”活动意义,营造“真情境”的比赛氛围,组织学生分组进行教学比赛。采用“梅花阵”(图6-1)的队形,让学生面对面对抗,决胜出本组的“狮王”,增强舞狮步法身法的运用能力,达到能用、善用、会赛的目标。

小组挑战:组织学生进行小组挑战赛(图6-2),要求学生胜不骄败不馁、為“对手”加油鼓劲,营造积极、正能量的课堂氛围,培养学生勇敢、自信、战胜自我的体育精神,遵守规则、积极进取的体育品德和相互尊重、正确的胜负观的体育品格。利用比赛间隙带领学生学习舞狮比赛规则,并从配合、节奏、动作、神态等方面进行师生、生生评价。

片段6:体能增进,功在平时。

借助体操垫进行“趣味扶垫”游戏,要求学生在尽可能减小体操垫触地面积(平放或立起)的同时,保证体操垫的稳定性,并逐渐增加练习难度,依次进行单人、双人(图7-1)、小团队、集体练习(图7-2),发展学生的灵敏、协调、速度等体能。设计本练习进一步提高器材的使用率,同时,以合作扶垫为载体提升学生的合作能力和团队意识。

指导教师感受:

创新使用器材 弘扬民族文化

舞狮是一项具有浓厚民族文化色彩的传统体育活动,但由于绝大多数学校无法实现专业器材的配备,这个项目较难在中小学进行推广和学习,何凤仙老师这堂课能够给我们带来以下3点启示。

一、创新器材功能,赋能课堂教学

针对当前学校“狮头”器材稀缺的现状,本节课在设计时创新使用常规体育器材,将常见的“体操垫”模拟为舞狮的“狮头”,简单易行,有效地解决了本节课的器材问题。同时,体能练习“趣味扶垫”再次挖掘了体操垫的使用方式,体现一物多用。这节课对器材的创新使用为大家提供一个视角:“舞狮”项目由不能上到可以上,为开展“舞狮”项目教学找到了突破口。

二、浸润舞狮文化,传递民族精神

教师将舞狮文化、“拜狮礼”适时地、恰到好处地融入教学环节,强调“争”而有“礼”,通过学习“拜狮礼”让学生学会相互尊重,通过“生生互评”让学生学会欣赏他人,聚焦别人的长处,将教学中的传统文化要素放大到日常生活中,以文化人,培养学生的民族认同感、文化认同感,增强民族自信和民族自豪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三、贯彻课程理念,发展核心素养

结合《义教课程标准(2022年版)》,“学、练、赛、评”一体化设计,利用情境教学法——“学”,引导学生循序渐进地自主体验探究,有效解决了本节课的重难点;采用结构化技能教学,通过“花样舞狮”——“练”,注重基本动作、基本功的有机衔接和关联性,鼓励学生自主创编,促进同伴间的有效交流,有助于学生健康行为的养成;通过“狮王争霸”——“赛”,创设真实的比赛情境,鼓励学生展现自我,激发学生勇于挑战的意识,培养良好的体育品德;通过多内容、多形式的“评”,在学、练、赛中构建多维的评价内容,多形式的评价主体,促进学生核心素养全面提升。

指导教师:湖北省武汉市教育科学研究院 顾静

猜你喜欢
双人舞狮步法
双人面具
——为小提琴与钢琴而作
黄河之声(2021年19期)2021-02-24 03:25:26
迷宫弯弯绕
舞龙舞狮进校园
舞狮
西江月(2017年4期)2017-11-22 07:24:16
“双人运球”乐翻天
“双人运球”乐翻天
学书五步法
学书五步法
学书五步法
喜气洋洋过大年 舞狮欢乐庆新春
现代企业(2015年2期)2015-02-28 18:46: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