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益军
“第九届中小学优秀体育与健康教育课教学观摩展示交流活动”(以下简称“本届展示活动”)重点关注了跨学科主题学习,对当前中小学体育与健康课堂教学改革起到导向性作用。《义务教育课程方案(2022年版)》(以下简称《方案》)明确指出:“开展跨学科主题教学,强化课程协同育人功能。”“原则上,各门课程用不少于10%的课时设计跨学科主题学习。”[1]跨学科主题学习体现了本次义务教育课程改革倡导的“综合育人”的原则,体现了为提升人才培养质量而开展的积极的课程策略。那么,在具体落实课程标准的过程中,体育课堂如何开展跨学科主题学习,如何借助跨学科主题学习更好地实现课程育人目标?本文以二年级《“保卫祖国,从我做起”国防教育融合:我是小小解放军》一课为例,分析和探讨主题统筹下的体育与健康课程开展跨学科主题学习的有效策略。
一、体育与健康课程跨学科主题学习课堂样态
《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义教课程标准(2022年版)》]明确了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开展跨学科主题学习的思路:体育与健康课程的跨学科主题学习部分主要立足于核心素养,结合课程的目标体系,设置有助于实现体育与德育、智育、美育、劳动教育和国防教育相结合的多学科交叉融合的教学内容[2]。“本届展示活动”中,执教教师执教的二年级《“保卫祖国,从我做起”国防教育融合:我是小小解放军》一课,将体育与健康课程与国防教育相结合,为体育教师呈现了较为清晰、具体的体育与健康跨学科主题学习课堂样态,并体现了以下2个方面的显著特征。
1.聚焦学习主题,在主题统筹下搭建跨学科主题学习框架
跨学科主题学习兼顾教学视角的“跨学科性”与教学模式的“主题统筹性”,在坚持学科立场的基础上打破学科界限,围绕特定主题将2门及以上学科的内容进行整合,以中心主题统筹教学目的、内容、资源、方式及评价等要素[3]。回顾二年级《“保卫祖国,从我做起”国防教育融合:我是小小解放军》一课,执教教师从单元层面围绕“钢铁战士”(水平一)这一大主题设计了“我是小小红旗手”“我是小小解放军”“我是小小特种兵”“我是标兵王中王”4个子主题,以每个子主题为聚合点落实跨学科主题学习;引导学生在灵敏、柔韧及组合动作等基本运动技能的学练中,综合运用了国防教育、地理、音乐、信息技术等知识与技能,体现了在“我是小小解放军”主题统筹下的多学科整合的课堂样态。
聚焦学习主题,学生的学习任务发生了转变。如,在“我是小小解放军”这一主题的学习中,学生的学习任务从“学练基本运动技能”转变成了“运用基本运动技能,强化军事技能和素养”。“学练基本运动技能”这一学习任务是单一的、枯燥的,而“运用基本运动技能,强化军事技能和素养”这一学习任务对应的主题,是综合且生动的。“运用基本运动技能,强化军事技能和素养”,既涵盖了“基本运动技能的学练”,同时也涵盖了“军人的荣耀与职责”“保家卫国的信念”“军人品行”“军事任务要求”等多个任务要素。在二年级《“保卫祖国,从我做起”国防教育融合:我是小小解放军》一课中,执教教师运用国防教育、音乐、信息技术、地理等学科知识与技能,将“军人的荣耀与职责”“保家卫国的信念”“军人品行”“军事任务要求”等任务要素与“学练基本运动技能”巧妙结合,形成了指向“成为一名军事技能突出的小小解放军”的综合性任务。
2.创设情境化任务,在任务落实中实现跨学科融合
跨学科主题学习不是简单的学科内容的整合,而是需要结合学科的特征,探寻学科间的内在联系,并从解决复杂、综合问题的视角出发,构建学科融合。“跨”就是在学科之间建立有意义、有价值的联系。二年级《“保卫祖国,从我做起”国防教育融合:我是小小解放军》一课在主题统筹下,搭建了基本运动技能的跨学科主题学习框架,同时也在基于主题而创设的任务落实中,逐步实现了跨学科融合。执教教师基于“我是小小解放军”主题创设了“丛林行军”“靶场练兵”“紧急营救”“增援前线”“欢庆胜利”5个任务情境(表1),每个任务的情境创设都体现了教师运用跨学科知识的具体思路。学生在每个任务的学习实践中,既获得了跨学科知识带来的学习推动作用,同时也在体验、探究、运用等学习活动中,建立起了体育与健康的知识、技能和国防教育、信息技术、音乐、地理学科的知识、技能之间的有效联系,真正实现了跨学科融合。
二、主题统筹下的体育与健康跨学科主题学习实践
跨学科主题学习强调通过强化学科之间的关联,增强课程的综合性和实践性,培养学生在真实情境中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3]。主题统筹下的体育与健康跨学科主题学习正是指向课程综合性的教育教学模式的更新。同时,在落实主题统筹下的体育与健康跨学科主题学习活动时,我们还需要重点关注学生的学习实践过程。唯有学生在教师创设的任务情境中深度学习、真实实践,才能真正促进学生综合素养的提升。因此,体育与健康课程开展跨学科主题学习,还需要基于学生发展,创设通向学生综合素养全面发展的学习路径。
1.构建以解决关键问题为核心的跨学科主题学习路径
体育与健康课程开展跨学科主题学习如何在学科之间实现有效融合,需要准确定位体育与健康课程与其他学科之间的知识聚合点。多学科知识的聚合并不强调面面俱到,而是要聚焦解决关键的问题。在主题统筹下,体育与健康课程跨学科主题学习指向的关键问题更加鲜明。如,在二年级《“保卫祖国,从我做起”国防教育融合:我是小小解放军》一课中,教师基于基本运动技能学练视角较难提炼关键问题,而在“我是小小解放军”这一主题下,教师可从“基本运动技能在多种军事任务中运用”的视角提炼关键问题,具体可表述为在军事任务要求下如何快速精准表现基本运动技能,在这一关键问题驱动下,将信息技术、音乐、地理等多学科知识聚焦于解决关键问题,学生的基本运动技能学习则从单一、枯燥的技能学练,通向了主题下的沉浸式学练,进而通向基于解决关键问题的探究式学练。学生在以解决关键问题為核心的跨学科主题学习中,才能建立跨学科思维,认识或理解学科之间的真正联系。相反,脱离了解决关键问题的路径,学生的跨学科思维的形成就会肤浅化。
构建以解决关键问题为核心的跨学科主题学习路径,需要教师在确定主题时既要考虑到在主题下的运动技能学练的关键问题是什么,也要从解决关键问题视角出发探寻体育与健康知识与其他学科知识之间的有效关联,并基于多学科知识的有效关联创设主题统筹下的任务情境。以解决主题下关键问题为核心的跨学科主题学习路径(图1),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都明确指向解决主题下的关键问题,跨学科知识成为解决关键问题的重要工具,学生也在这一路径的学习实践中,逐步形成自己的跨学科认识或理解,并最终形成运用跨学科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和结构化思维。
2.基于表现性任务的实践与探究推动跨学科理解
在跨学科主题学习活动中,教师的跨学科观念、跨学科理解是无法直接传递给学生的。学生需要通过在教师创设的跨学科任务的学习实践中逐步形成跨学科理解。跨学科任务的创设成为教师与学生传递观念、思想的桥梁,也成为体育与健康课程与多学科内容聚合的载体。怎样的跨学科任务更有助于学生形成学科理解?创设表现性任务是推动学生通向跨学科理解的关键要素。学生完成表现性任务的过程既是学生学习实践的过程,又是评价的过程。《方案》明确指出:“注重动手操作、作品展示、口头报告等多种方式的综合运用,关注典型行为表现,推进表现性评价。”[1]在體育与健康跨学科主题学习活动中,表现性任务的创设重点关注学生在跨学科主题下的典型行为表现。
在体育与健康课程跨学科主题学习活动中,表现性任务的创设可通过关注“证据”和“标准”2个要素推动表现性评价。关注“证据”,也就是将跨学科知识的联系视为解决关键问题的“证据”线索,如,在“靶场练兵”任务中,“军事任务”与“技能的结构化学练”之间的联系就是一条跨学科“证据”线索,“‘嘟的音乐节奏”与“有节奏的动作表现”之间的联系也是一条“证据”线索;关注“标准”是指每一类评价证据都需要设计相应的标准,以评价学生的学习质量。在体育与健康课程跨学科主题学习中,“标准”的设计应体现可视化、可评价的特征,能起到精准反馈的效果。在二年级《“保卫祖国,从我做起”国防教育融合:我是小小解放军》一课中,笔者结合“证据”和“标准”2个要素,选取了部分学习任务进一步分析,呈现具体表现性任务(表2)。
通过明确“靶场练兵”和“增援前线”2个任务的表现性评价标准,教师能及时诊断学生运用基本运动技能的表现,学生也能在表现性任务的学练中明确自己要做什么,要做到什么程度。同时,学生也会基于达成或超越标准在基本运动技能的学练中结合跨学科“证据”线索不断思考投掷、躲闪、横叉匍匐、移动等动作与军事技能要求、音乐节奏之间有怎样的联系,并通过提升跨学科认知和理解表现出改进、生成、创造等行为。
在体育与健康课程跨学科主题学习的表现性任务中,学生的学习是面向主题统筹下的真实情境,学生要解决的问题是指向主题下的关键问题,学生需表现出的能力是综合的。通过跨学科主题学习解决问题的思路使表现性任务更具创造性和挑战性,也更有助于学生在学习实践中提升跨学科认识或理解。因此,在开展体育与健康课程跨学科主题学习活动时,体育教师应借助表现性任务积极发展学生的跨学科思维,低水平段可立足于学生建立丰富的跨学科认识,而高水平段则要指向学生建立深刻的跨学科理解。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义务教育课程方案(2022年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22年版)[M].北京:北京师范读大学出版社,2022.
[3]于素梅.体育与健康跨学科主题学习设计与实施[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23.
[4]张华.让学生创造着长大:2022年版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核心理念解析[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