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思政理念下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路径探究

2023-02-15 08:13:30彭兵转
黑龙江教育·理论与实践 2023年2期
关键词:跨文化交际思政

彭兵转,魏 巍

(哈尔滨理工大学,黑龙江哈尔滨 150080)

课程思政理念自2020年教育部印发《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以来备受重视[1]。高校及专业课教师均在探索如何将课程思政渗透、贯穿到专业课程之中。对于英语专业来说,“跨文化交际”是课程改革的重点课程之一。在“跨文化交际”课程改革与课程思政同向同行的背景下,如何将二者有效结合是当前高校需要探索的重要课题。因此,探索出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切实可行的路径,有利于教师更好地践行课程思政理念,对于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也具有重要作用。

一、课程思政理念与跨文化交际理念

课程思政的核心要义是在高校开设的专业课程中以隐性的方式潜移默化地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当代青年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使之成长为专业扎实、学识渊博,有坚定的社会主义理想信念、有文化思辨能力、有仁爱之心的人才。

“跨文化交际”课程的核心要义主要体现在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两个方面。一方面,在“跨文化交际”课程中,教师教授的内容主要分为跨文化交际所涉及的中外相关文化知识、跨文化交际所需的多种语言能力和交际能力,以及跨文化交际中所涉及的意识形态。另一方面,在“跨文化交际”课程中,学生学到的内容主要受两方面影响,即“跨文化交际”课程教材中的中外知识比重和“跨文化交际”课程的主流思想。

针对在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过程中如何融入课程思政的问题,文章主要从以下几个层面进行探讨。第一,教育理念层面:跨文化交际教育中要树立课程思政理念。从理念入手,将课程思政融入其中。第二,教材建设层面:教材建设要多元化,要平衡中西方文化元素。教材编写选用要慎重,不能一味照搬、借鉴西方的现有教材,应适当加入中国文化元素,立足我国国情促进本土化跨文化交际教学。第三,教师素养层面:注重提升教师的思政意识和思政能力。教师作为文化传输者,应在教学中全面融入课程思政理念。第四,教学策略层面:多渠道加强中西方文化对比,培养学生跨文化意识。第五,测评模式层面:以课程思政为指导,构建立足中国本土国情、学情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测评模式,并以此促进“跨文化交际”课程教学。文章旨在为在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中课程思政理念的实现提供一定的参考,为培养具有文化思辨能力、有家国情怀的跨文化交际人才提供一定的思路。

二、课程思政理念指导下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路径

(一)跨文化交际教育中要树立课程思政理念

自2006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倡导跨文化教育理念,尤其要注重外语教学中的跨文化交际理念以来,跨文化交际教育一直是各高校外国语学院课程改革的重中之重。2020年6月,教育部印发的《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为跨文化交际未来的发展与走向提供了全新的思路和理念标杆。课程思政理念的核心要义是要在各专业课程中贯彻落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具有家国情怀的知识型人才。跨文化交际教育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较过往已经有了较大的进步,由一味侧重外国文化、吸收外国文化转变为更多地立足本国文化,开始注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与输出。从这一层面来说,跨文化交际理念与课程思政理念有交融部分,同向同行。课程思政理念的提出明确了跨文化交际教育中需要把握的方向,提供了新的理念指导。跨文化交际教育中树立课程思政理念,一方面符合跨文化交际人才新的培养目标,另一方面也促进了跨文化交际教育的成熟发展,从本质上明确了跨文化交际教育的发展方向和重点。课程思政理念的提出为“跨文化交际”课程明确了教学目标、学习目标及最终将要达到的交际目的。随着全球经济的不断发展、变化,跨文化交际目的也在不断变化,如何在新时代背景下,有效对外交际,立足我国国情,对外正确传达我国思想、态度、观点及立场,以及如何赢得其他国家的理解与支持,是“跨文化交际”课程教师需要考虑的问题,也是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的意义所在。因此,作为砥柱教育的高等教育,在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过程中,更要以国为先,牢固树立课程思政意识,培养热爱祖国、以国家发展建设为己任的青年人才。

(二)建设多元化“跨文化交际”课程教材,平衡中西方文化元素

在课程思政理念指导下,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不可忽视的因素之一就是教材的设计。一味照搬西方的教材已然违背了习近平总书记所倡导的课程思政理念,而要想贯彻落实课程思政理念,应从根本的参考工具入手,拓宽教材设计视野,多元化设计教材,吸收全面、广泛的跨文化知识,既不能只学习外国的知识,也不能忽视中国本土知识。“跨文化交际”课程教材设计思路可参照以下设计理念:(1)“跨文化交际”课程教材设计应具有中国特色,能够适用于中国学生;(2)应参考本土化的跨文化交际能力评价量表,得到更加科学、客观的评价结果;(3)应在教材中增加中西方文化对比的内容,并注重中西方文化元素的比重均衡分布[2]。在当前时代背景下,教师已经充分意识到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已经不再一味照搬西方文化,而是充分深入挖掘、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但在“跨文化交际”课程的教材中暂未有更多体现。因此,在“跨文化交际”课程教材的设计方面,教师需要坚持课程思政理念,采用立足本土化的教材,切实着眼于本国国情,更好地平衡中西方文化元素,通过对比中西方知识、文化、意识形态的异同,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使学生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础上批判、思辨认识其中的文化异同,深入理解跨文化交际的内涵,更好地培养具有家国情怀的跨文化交际人才。

(三)提升“跨文化交际”课程教师的思政意识和思政能力

课程思政理念下的教学目标的落实与践行在很大程度上来说都需要通过教室这一场所、课堂这一载体来实现。充分发挥课堂的优势有利于达到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教师不仅是课程思政理念的传递者、践行者,同时也是课堂教学任务的重要承担者。因此,唯有教师首先从自身出发转变教学观念、教学目标,树立正确的课程思政意识,课程思政才可能在实践过程中达到预期的效果。为了提升教师自身的课程思政理念和专业思政能力,需要从以下3个层面来进行改善。(1)教育部门及高校应组织课程思政理念的学习,可通过讲座、座谈、交流等形式全面加强教师对课程思政理念的学习,号召、监督教师转变教学观念、教学目标,并通过会后交流、座谈及课程教学方案研讨会进行践行与巩固。(2)教师自身要积极、主动学习新的教育理念,跟从新的思想政治要求,及时更新自己的教学目标,可通过查阅相关文献、期刊加深对课程思政理念的理解,确保自身明确课程思政的概念,并通过学习、结合课程思政理念,修改、制定新的教学计划,实现教学全过程潜移默化贯彻课程思政理念,实现全方位育人。(3)充分引导课堂的主体——学生进行课程思政理念的学习与深化。教师可以作为风筝的线,只把握学生的思政航线,让学生向风筝一样,成为课堂的真正主体,自由地感知跨文化交际中的差异和特点,让学生在课堂练习中有更多的机会参与探讨。例如,在“跨文化交际”教学过程中,会有很多中西方文化对比的实例,教师可让学生多发言,表达其看法、观点,然后适时、适度地进行引导,在潜移默化中践行课程思政理念;也可以开展“跨文化交际”课程思政理念专题会,让学生对课程思政理念进行解读,并由学生提出在课堂中如何践行课程思政理念,以及“跨文化交际”课堂中哪些内容会涉及课程思政理念。教师通过这种“让位”,侧面引导,使学生更深入理解课程思政理念,对跨文化交际中的交际目的更加明确,思想站位更加清晰和坚定。

(四)多渠道加强中西方文化对比,培养学生跨文化意识

教师在掌握课程思政理念的基础上,为达到培养具有家国情怀的跨文化交际人才的育人目标需要对教学设计进行修改,这就要求教师要多渠道加强中西方文化对比,在中西方文化对比中凸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优势、中国的优势,在中西方文化对比中加强学生的文化自信。随着全球化的不断发展、信息技术的不断创新,可通过以下几方面加强中西方文化对比:(1)利用视频、图片等多模态方式向学生直观、多维地展现中西方文化的差异,单单从课堂出发,以书本为依托进行“跨文化交际”的教学很难多方面体现出中西方文化的差异,因此需要从这一方面进行拓展,进而使中西方文化对比更为直观和具体,差异的直观体现也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进而更好地进行跨文化交际。(2)举办节日对比交流会,探讨中西方节日习俗差异,如将中国的春节和西方的圣诞节进行比较分析,同时对这种节日差异形成的背后渊源进行对比分析,进而解读这两种不同的文化及对如何进行跨文化交际进行正确引导,通过在具体事件中进行课程思政理念的融入,使抽象的课程思政理念更为具象地体现在日常的跨文化交际中,从而更好地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3)以特选话题进行剧情模拟,如国外旅行等,通过具体的场景模拟,来分析中西方对同一件事不同的应对及反映,感知中西方的文化差异,为日后的跨文化交际提供经验。(4)开展中西方特定名著阅读分享交流会。中西方著作有明显的差异,尤其是书中的人物角色,最能体现中西方文化的差异,通过阅读分享,以具体片段进行对比,使文化差异的形成原因更加深入人心,也更容易加深理解。(5)进行电影片段人物话语意图分析,如《老友记》等,经典电影、电视剧对学生的影响是广泛的,也是学生对异国文化了解较为普遍的途径,通过对其中具体案例的分析,使跨文化交际变得更加生动、贴合实际生活。通过举办有趣、贴近生活、能够吸引学生的活动来对比中西方文化,不局限于传统课程教学的讲授模式,拓展新的渠道,加强中西方文化的对比,从对比中凸显中国文化的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加强学生的文化自信,因此,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既要借鉴西方文化的有益成果,也要传播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五)以课程思政理念为指导,构建本土化跨文化交际能力测评模式

将课程思政理念贯穿教材设计、教师思政能力、教学策略全过程,形成一脉相承的课程思政理念指导下的“跨文化交际”课程模式。其中,不可或缺的是要构建适合中国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测评模式。通过建立更适合本国学生的能力测评模式探究教学方法是否行之有效,测评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是否通过新的教学方式有所提高,其目的是要达到以测促学、以测促教。测评模式的建立可参考从语言主观性视角出发修改设计的包含7个维度、37个变量的跨文化交际能力评价体系,该体系充分吸收了Byram、Frantini、联邦国际生活体验(FEIL)研究等跨文化能力评价表的优势,是立足我国国情设计的一套具有浓重本土化色彩的跨文化能力评价体系[3]。作者在此基础上,在课程思政的理念指导下修改设计了一套新的本土化跨文化交际能力测评表,既关注课程思政的贯彻落实情况,又能够测评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水平,二者完美融合。通过测评来促进教师教学,通过测评来促进、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这种测评模式既可应用于课前也可应用于课后。因此,文章建议同时进行课前、课后测试,以此对比差异,既检测学生学习成果,又能使教师明晰教学方案是否有效可行,以便教师能够及时调整教学方案和策略,为实现课程思政与“跨文化交际”课程教学的同向同行提供一定的检验途径。

课程思政理念是对教学的新的方向性引领,也是英语教学新的引领旗帜,自然也是“跨文化交际”课程需要重点关注、践行的理念。文章从5个层面对课程思政理念融入我国跨文化交际人才培养进行探究,探索出一种可行路径:跨文化交际教育要树立课程思政理念,教材设计要多元化、考虑课程思政因素,教师要具备课程思政意识和思政能力,教学策略要注重多渠道加强中西方文化对比、加强思想政治教育,构建以课程思政理念为指导的本土化跨文化交际能力测评模式。文章为跨文化交际教育的课程思政理念落实提供了可参考的实现路径,为实现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提供了良好践行思路,为培养具有思政意识、思政能力的跨文化交际人才提供了较为完整的教学思路,也为更好地培养新时代的跨文化交际人才提供了思想方面的引领,使跨文化交际人才能够在未来国际层面的跨文化交流中成为中国文化的“代言人”,使跨文化交际成为更加畅通的无障碍的双向交际。

猜你喜欢
跨文化交际思政
情景交际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当代陕西(2022年4期)2022-04-19 12:08:52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活力(2021年6期)2021-08-05 07:24:10
交际羊
文苑(2020年10期)2020-11-07 03:15:22
超越文明冲突论:跨文化视野的理论意义
思政课“需求侧”
当代陕西(2019年15期)2019-09-02 01:51:54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当代陕西(2019年9期)2019-05-20 09:47:22
石黑一雄:跨文化的写作
艺术评论(2017年12期)2017-03-25 13:47:38
跨文化情景下商务英语翻译的应对
现代企业(2015年1期)2015-02-28 18:44:00
交际中,踢好“临门一脚”
人生十六七(2014年7期)2014-07-31 12:19: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