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来强
[摘要] 小学德道与法治课堂需要艺术作品的巧妙融入。教师利用艺术作品来引导学生进行深入、细腻的审美感知和审美体验,很容易引发学生的情感波澜。这能陶冶他们的道德情感,进而提高学生的道德认识,锻炼学生坚强的道德意志,最终促使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
[关键词] 艺术美;道德情感;道德与法治
好的艺术作品有一种震撼人心的觀感,会产生一种引起共鸣或催人奋进的力量,这就是艺术美的感染力。笔者认为,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需要艺术作品的巧妙融入。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深入、细腻的审美感知和审美体验,会让艺术美的感染力充分展现,并萦绕在课堂之中,使教育效果事半功倍。在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恰如其分地采用直观教学手段,让学生切身感受艺术作品所表现的美。这样就能陶冶他们的道德情感,并让艺术美的感染力为培育学生的道德素养而助力。
一、利用艺术美的感染力诱发情感,促使认识提高
教师要想让小学生对道德知识、法治规范做到理解及运用,实现以理服人,就不能只对学生进行空泛的说教。这是因为,如果只是灌输抽象的道德要求,小学生往往没有兴趣,教育收效甚微。教师应把握教材的重难点,有意识地创设艺术美的情境,恰当地借助艺术美的魅力让情感发生并产生共鸣,就会让课堂所授的道德知识更容易让学生接受。
例如,在教学五年级下册《中国有了共产党》一课时,老师带领学生随文学习了“开天辟地的大事”“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红军不怕远征难”等故事板块。从阅读体味中,学生对五四运动、中国共产党的诞生、井冈山道路的开辟、红军长征等历史事件有了初步认识。此时,笔者则趁热打铁,让学生用事先准备的艺术手段赞美红船精神、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等优秀革命精神。有的小组背诵毛泽东的《七律·长征》,有的小组合唱革命老歌《十送红军》。最后,在教师的带领下全班深情歌唱《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在这些革命艺术作品雄壮、豪迈、激昂的艺术之美感染下,学生对革命先辈的敬佩之情越发强烈。在此基础上,教师设计了课堂宣誓环节,学生掷地有声地说:“我们将学习中国共产党人的良好作风,踏着先烈的足迹,听党话,感党恩,跟党走。”在发自内心的坚定誓言中,整节课的教学目标达到了升华。这样的课堂设计有助于增进学生在课堂上的情感体验,让学生的道德认识得到进一步提高,并固化为道德信念。
二、利用艺术美的感染力激荡情感,促使知行转化
经过阶段性学习,小学生在对某种品德的认识有所提高后,教师应该不失时机地运用包括艺术手段在内的多种方式来激荡他们的情感,以形成对崇高理想信念的认同。这样,学生的道德认知就能得到积累和深化,更有力地帮助学生将道德认识在内部铭记于心,在外部转化为道德行为。
例如,在教学五年级上册《我们的神圣国土》一课时,教师先播放展现我国壮丽山河的系列纪录片《航拍中国》选段,又亲自为学生演唱《美丽中国》这激荡人心的爱国歌曲。学生看着视频上的美景呈现于祖国大地之上,建立着从“景物”到“地理”的视觉与理解通路,再听着老师亲自演唱的乐曲。这样,富有感情的审美体验一下子打开了学生的心扉,学生情感井喷式爆发,强烈地表达自己对于祖国的热爱之情、报国之志和爱国之行。同册教材的另一课《传统美德,源远流长》,教师让学生对苏武牧羊的故事有所了解后,在气壮山河的《满江红》的曲调中,带领学生把自己知道的相关历史人物的名字、照片贴在中国的版图上,并简介他们的事迹,歌颂他们。全班学生在乐曲雄壮曲调的感染下纷纷踊跃上台发言,还有的同学激情满怀地朗诵起“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等爱国诗句。整堂课在艺术美感的熏陶下,“汲取中华传统美德精华,不断提高个人修养”这一道德信念在学生心中牢牢树立,并在日后的学习生活中能够以深刻的印象来督促他们自身,做到知行合一。
要将道德认识转化为行为和持续的习惯,就需要不断强化学生自我约束、自我控制的能力,也就需要培养坚定的道德意志,而这正是课堂教学的重点和难点。课堂中教师采用艺术表现手段,可大大激发学生的同理心,诱发学生的道德情感,磨砺坚强意志,克服个性弱点。最终,促使学生产生价值认同,无论在顺境中还是逆境中,始终坚持正确的行为方式。例如《中华民族一家亲》一课,笔者用歌曲《天路》来进行引入。感人至深的歌曲中蕴含的“中华一家亲”“兴边富民”“守望相助”等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经由教师提及,歌曲给学生带来强烈的道德感染力,促使学生产生正面的情感反应。由此,到了课堂后段的自主表达环节,学生纷纷表达了对守望相助这一道德准则的认同。甚至有学生当堂立下志向,等学成以后要成为支持西部、支援边疆的志愿者。除了歌曲外,教师还可以让学生用快板、诗朗诵、小品等艺术形式来丰富课堂内容。多样化的艺术元素能让课堂上充满情感与道德的浸润,学生在此更加生动、鲜活的课堂氛围中有助于提高自身的道德认知和道德修养。
三、利用艺术美的感染力稳固情感,促使习惯养成
一个人道德水平的高低,必须由持久的习惯来证明。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设计讲求一条主线、点面结合、综合交叉、螺旋上升。对于不同年段层级的目标力求做到逐步补充、拾级而上、循序渐进。道德与法治教材内容大多涉及学生的实际生活,范围比较广,实用性也很强。教师要借助艺术美的感染力,将教材内容与学生生活进行有机结合,让学生在实践中触摸艺术之美,领略人文之美,逐步稳固学生的情感。依据学生的生活习惯,教师再对学生的实践加以引导。这样,学生优良行为习惯的养成就会水到渠成。
例如,三年级下册《大家的“朋友”》一课中笔者采用了表演辨析法,让几位同学以风趣小品的形式,模拟小朋友上学路上对待公共设施的情况,让学生根据生动形象的表演,评定哪些同学的行为是“善待我们的朋友”,哪些是错误的。身边人演身边事,诙谐有趣,学生喜闻乐见,他们在欣赏、辨析、评定中,道德情感得到固化,形成坚强意志,并反思自己的行为,从而掌握正确使用公共设施的方法,形成爱护公共设施的习惯。更进一步,为促进学生养成遵守公共规则的习惯,在结束“我们的公共生活”这一单元教学前,笔者让全班齐唱《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中有关遵守公共秩序的一段。朗朗上口的歌曲比起直白的口头教学更有助于学生产生对优秀行为习惯的认同,歌曲余音绕梁的效果还能在课堂之外持续促使学生遵守公共规则。
教师应在道德与法治课堂这片天地里,做一个艺术美的传播者,欣赏美的点拨者。在课堂中以艺术作品为抓手,激发学生对美好品德、高尚修养的追求。在欣赏美、体验美中产生并保持高尚、纯真的情感,更促进他们高效经历认识过程、意志过程和行为过程,养成更多的优良品德,积累更丰厚的学科素养。
[参考文献]
[1]王文革.美育的德育功能分析[J].中国德育,2018(24):30-34.
[2]陈萍.以学生为主体的“活动体验型”德育[J].人民教育,2010(23):24-26.
[3]司桂香.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小学道德与法治课教学模式探析[J].课程教育研究,2019(32):87.
[4]刘颖.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落实爱国主义教育的路径探索[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21,37(12):25-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