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新月
中国中医科学院河北中医药大学药学院
苏芳芳
中国中医科学院河北中医药大学药学院
张辰辰
中国中医科学院河北中医药大学药学院
池秀莲
中国中医科学院
蒋超
中国中医科学院
杨光*
中国中医科学院河北中医药大学药学院
程蒙
中国中医科学院
张卫
中国中医科学院
中医药产业在一定程度上属于资源依赖型产业,中药饮片和中成药都依赖各种动植物资源。随着大健康观念的普及,中药资源被广泛应用于化妆品、食品、保健食品、国际贸易等领域,资源消耗量不断扩大,不少野生中药资源被列入保护物种目录。尽管中药材种植和养殖取得了较大的发展,种植面积和可种植品种数量不断增加,但是仍有不少品种因各种原因面临资源短缺问题。目前,珍稀动物药替代策略包括基于中医药理论的药性和功效相似药材替代策略、基于动物种类亲缘学的同种属或近缘药材替代策略、基于药效成分组合的合成替代策略、基于生物学技术的合成替代策略等[1]。人工替代中药材及中药饮片一直被视为解决中药资源短缺问题的途径,通过化学复配、生物转化等方式,已经形成了部分人工替代中药材及中药饮片,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牛黄、麝香等急缺资源的供给问题。然而受到历史条件限制,部分人工替代中药饮片存在较大争议,多数研究认为人工替代品质量低于天然品[2-3]。监管部门因此对人工替代中药材及中药饮片持审慎态度。
近年来,生物技术在急缺原料领域应用取得一系列突破性进展,极大地增加了急缺原料的可及性,如透明质酸、胰岛素等,使药品价格大幅降低。随着生物技术在人工替代中药材及中药饮片中的研究逐渐丰富起来,需要以积极的态度,重新审视人工替代中药材及中药饮片的监管问题。本文在回顾人工替代中药材及中药饮片发展史的基础上,提出了人工替代中药材及中药饮片监管建议,为从事药品监管研究和管理人员提供可商榷的思路。
人类对中药资源的认知是一个动态过程,可用于中成药和中药饮片的物种本身也在不断动态变化。产生这种变化的原因有:活动范围变化、事物认知变化、资源消耗。
1.活动范围变化导致资源变化
生物资源的分布很大程度上受到地理影响,地理类型的差异形成生态系统、物种资源、遗传基因等不同类型的多样性。古代中医药发展受到交通条件限制,多是就地取材,对活动范围之外的中药资源知之甚少。但随着交通工具的进步,人类活动范围的增加,外域中药资源进入医家视野,导致中药资源发生变迁。例如,忍冬科忍冬Lonicera japonicaThunb.为金银花唯一正品来源,但华南忍冬Lonicera confusa(Sweet) DC.等多个品种亦为地方习用品[4]。再如紫草,包括《本草纲目》在内的多数古籍所述的紫草为硬紫草(即紫草Lithospermum erythrorhizonSieb.et Zucc.),而现代著作《中药材品种论述》《常用中药材品种整理和质量研究》等认定软紫草[即新疆紫草Arnebia euchroma(Royle) Johnst.] 为紫草佳品[5]。《中国药典》1963 年版、1977年版、1985 年版均收载紫草和新疆紫 草2 个 种,1990 年 版增加内蒙紫草Arnebia guttataBunge 这 一来 源,2005 年版及之后版本把紫草Lithospermum erythrorhizonSieb.et Zucc.来源删除。
第五条 危改房选址应选择安全地段。对于可能发生滑坡、崩塌、地陷、地裂、泥石流、洪水、山洪等灾害的地段应采取技术措施处理。
医家对中药材功能和毒性的认知必然是一个不断累积的过程,在各种使用场景中不断丰富中药材信息。不断层累效应导致中药材基原和用药部位不断发生变化。例如,赵佳琛等[6]研究认为唐代及之前的枳实及枳壳为枳属枸橘Poncirus trifoliata(L.)Raf.的成熟果皮,到明代将酸橙Citrus aurantiumL.作为枳实及枳壳的正品基原,枸橘成了伪品。又如黄柏,最初《神农本草经》等不以川产者为最佳,《蜀本草》时已经认为川产者为佳[7]。再如,张卫等[8]研究认为明代《本草蒙筌》以前,药用百合的正种为百合科百合属野百合Lilium browniiF.E.Brown ex Miellez及其变 种Lilium browniiF.E.Brown var.viridulumBaker,卷丹Lilium lancifoliumThunb.虽被《中国药典》收载却不堪药用,细叶百 合Lilium pumilumDC.多为外用。尚志钧等[9]考证认为《诗经》《神农本草经》所载贝母,应为葫芦科植物土贝母Bolbostemma paniculatum(Maxim.) Franquet,而非今 日百合科贝母。
目前,国家高度重视珍稀濒危资源的人工替代品的研发。例如,《药品管理法》第十六条第二款“国家鼓励运用现代科学技术和传统中药研究方法开展中药科学技术研究和药物开发,建立和完善符合中药特点的技术评价体系,促进中药传承创新”。《中医药法》第二十五条“国家保护药用野生动植物资源,对药用野生动植物资源实行动态监测和定期普查,建立药用野生动植物资源种质基因库,鼓励发展人工种植养殖,支持依法开展珍贵、濒危药用野生动植物的保护、繁育及其相关研究”。《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意见》明确提出了“加强珍稀濒危野生药用动植物保护,支持珍稀濒危中药材替代品的研究和开发利用”,要求有关部门尽快出台濒危药材相关指南和细则。
从古到今,因资源消耗寻找替代品的现象从未中断过。人参被清政府限制采挖后,西洋参开始以人参替代品进入我国,后被《本草从新》收入成为新药材[10]。为缓解川贝母资源紧张,《中国药典》2005 年版有百合科植物川贝母Fritillaria cirrhosaD.Don、暗紫贝母Fritillaria unibracteataHsiao et K.C.Hsia、甘肃贝 母Fritillaria przewalskiiMaxim.或梭砂贝母Fritillaria delavayiFranch.4 个来源,2010 年版则增加了太白贝母Fritillaria taipaiensisP.Y.Li 或瓦布贝母Fritillaria unibracteataHsiao et K.C.Hsia var.wabuensis(S.Y.Tanget S.C.Yue)Z.D.Liu,S.Wang et S.C.Chen 2个来源。
尾矿在资源特征上与传统的建筑材料基本相近,主要化学成分为硅、铝、钙和镁氧化物,还有少量碱金属、钛、铁、硫氧化物,因此可以考虑进行整体利用。尾矿用作传统建筑材料,如水泥、混凝土砂石料、免烧砖、空心砖和加气砌块等,其市场需求量巨大,是尾矿的减量化、规模化消纳的主要手段。
高性能半柔性路面因设计要求和设计方法不同于一般沥青路面,因此,施工方法也和一般沥青路面存在一定的区别。高性能半柔性路面施工一般采用灌入式,主要分为母体沥青混合料面层铺筑和水泥砂浆灌注两个阶段[1]。
从上述历史事实来看,把中药材视为静态不变是十分不妥的,采取动态、发展的态度看待中药材方是应有的科学态度。
随着生物技术的发展,采用合成生物学的方法生产各种产品已经成为产业进步的动力之一。一些特定部位提取的珍贵原料,如透明质酸,通过微生物发酵技术生产,成本大幅降低,可及性大幅提高[17]。已有不少中药开展了合成生物学相关研究,如丹参[18],青蒿[19-20]等;许多天然药物成分也开展了合成生物学的有关研究[21],如石杉碱甲[22]、β-榄香烯[23]。中药材不定根培养技术也有较为广泛的研究,如丹参[24]、北柴胡[25]、甘草[26]、雷公藤[27]等。一些种植较为困难的中药材,如紫草[28]、红景天[29]等,成功开展了悬浮细胞培养研究。生境复杂的中药材采取了人工模拟环境的繁育研究,如冬虫夏草人工繁育品[30]、霍山石斛[31]、西红花[32]等。
《中药品种保护条例》适用于中国境内生产制造的中药品种,包括中成药、天然药物的提取物及其制剂和中药人工制成品。《中药品种保护条例》规定,受保护的中药品种分为一、二级。相当于国家一级保护野生药材物种的人工制成品可以申请一级保护。
人工替代中药材及中药饮片的研发本身存在一定的技术难题,例如,拟替代中药材成分与功效研究基础薄弱,导致替代品缺少可参比的对象;替代品的研发周期长、风险大、资金投入大,超过了科研院所和中药企业的承担能力;中药材存在多种功能主治,替代品与拟替代中药材的不同功能主治对比研究成本高。此外,政策风险和不确定性也是限制替代品研发的重要因素。
3.因资源消耗寻找替代品导致资源变化
改革时期是华语解禁与复苏的时期。印尼2009年第24号法律颁布以后,印尼语、地方语和外语有了更明确的定位。目前印尼华语的法律地位是外语,政府维护华人以华语为家庭用语的权利,但在教育体系中必须作为外语进行教学。因此,华校只能以三语学校的形式办学,华语只是学校的办学特色之一。与旧秩序末期一样,印尼语作为教学用语的规定限制了华语在学校的使用。华语只是一门课程,华语的使用范围也仅限于该课程。
我国曾经开发过一批人工替代中药材及中药饮片,虽然多数研究认为人工替代品质量低于天然品,但从目前市场的情况来看,不能够否认人工替代品的功绩。
1.人工冰片与天然冰片
冰片原名龙脑香,首见于《名医别录》,后世本草多有收载,《本草蒙筌》开始使用“冰片”这一名字。古时冰片来自龙脑香科植物龙脑香Dryobalanops aromaticaGaertn.f.,1977 年 版《卫生部进口药材暂行质量标准》中的“天然冰片”及《中华本草》收载的“梅花冰片”均为此品,价格高。但《中华本草》(第三册)显示:《本草衍义》引《大唐西域记》认为冰片来自羯布罗香Dipterocarpus turbinatusGaertn.f.,而并非来自龙脑香。
商品住宅交付时多为毛坯房,绝大多数业主不具备装修专业知识或选择的装修公司不够专业,装修完全从自身的需求出发,随意改变房屋结构和功能。特别是在一些不好的户型中,容易出现大改动,易造成房屋结构的破坏,留下质量安全隐患。部分装修公司自身技术不过关,又缺乏有效的监管,装修完不久就出现吊顶开裂、墙砖脱落等问题,业主无处维权。
国学博览馆的大门和门楣,漆涂有别于朱砂色中国红的另一种组合红色,可称之为“民族红”。这种红色由王澄亲自监选,呈现出温暖悦目的沉稳,包含着文化承传的希望,形成中国文化特有的内敛厚重气息,顶部造型选自汉代画像砖的图案,既有大气磅礴的势态,又凸显文雅娟秀的气息,使来者感受到文化殿堂浸润的氛围,让内心情绪顿时宁静下来。
1987 年,江西吉安地区林业科学研究所等单位发现樟树中富含龙脑樟,由龙脑樟新鲜枝叶经蒸馏冷却可得到与“梅片”相近的天然冰片,后以“天然冰片(天然右旋龙脑)”之名收入1996 年版《江西省中药材标准》,又以“天然冰片(右旋龙脑)”之名收载入2005 年版至2020 年 版《中 国药典》。此外,阴香树、梅片树都可用于提取制备天然冰片。我国天然冰片的产生是冰片生产的第二次升级,天然冰片不含异龙脑,而异龙脑毒性较大[12-13]。
冰片资源的发展经过了梅花冰片到人工冰片再到天然冰片的两次升级,其可及性和安全性大幅提高。
坤二少爷微微一笑,不卑不亢地说:“老爷您是财大气粗啊,只可惜府中人丁不旺,恐怕后继无人,实乃一大憾事……”
2.人工牛黄与天然牛黄
天然牛黄为名贵中药材,随着我国家牛养殖方式的转变及养殖周期缩短,天然牛黄产量逐年减少,科研工作者也因此围绕牛黄的生产开展了系列研究,人工牛黄、培植牛黄、体外培育牛黄相继问世。
人工牛黄:1956 年,天津中津药厂最先提出人工牛黄配方,经原卫生部批准后投产。1971 年底,全国人工牛黄总结工作会议召开,通过了人工牛黄统一处方,于1972 年被收载于《卫生部药品标准》,后被收载于《新药转正标准》第十七册。
农业技术推广人员的专业能力将会直接决定我国农业技术推广的效果,在这样的情况下,要更好的提升农业技术推广的作用,对于农业技术推广人员的专业能力进行提升是非常有必要的。政府的相关部门可以通过定期对农业技术推广人员进行培训,组织技术人员下乡与弄湿实际沟通等方式,提升其专业能力。在此基础上还可以通过编制调整,更好的引入人才,为农业技术推广的开展提供充分支持。
人工冰片(又称机制冰片、合成龙脑)由德国、日本输入中国,1963 年版至1995 年版《中国药典》收载的“冰片”均为此品。2000 年版至2020 年版《中国药典》,此品更名为“冰片(合成龙脑)”,以区分于天然冰片,是用松节油等原料化学合成,为消旋龙脑,规定其龙脑不得少于55.0%,其余成分主要为异龙脑。据考证,传入中国时较有名的机制冰片是德国马头牌、扇子牌及日本火山牌、太阳牌等;1937 年出版的《本草药品实地之观察》记载“旧式冰片”“新式冰片”2 种,价格差异大;1950 年,广州开设化工厂开始采用松节油等为原料生产“白雪牌”冰片,质优于德国与日本的机制冰片[11]。
培植牛 黄:20 世 纪70 年代,我国开展了牛体培植牛黄的研究,并成功获得培植牛黄;20世纪80 年代,全国广泛进行体外培植牛 黄[14]。1989 年7 月召开“培植牛黄”药用审评会,结论为“培植牛黄”可供药用。1990 年卫生部发布《关于下达“培植牛黄”暂行管理办法的通知》,培植牛黄获得新药证书(90)卫药证字Z-21 号,并收载于《新药转正标准》第七册。
体外培育牛黄:1972 年,蔡红娇教授开始研究胆结石,1993年其研制的体外培育牛黄获得专利证书。1997 年,体外培育牛黄获得新药证书(97)卫药证字Z-125 号,并作为新增品种收入《中国药典》2005 年版一部。
在对钢轨波磨区进行波磨统计分析和系统的测量研究后认为,钢轨的波磨直接与钢轨的材质有关。通过对各种类型的钢轨波磨进行研究发现,发现波磨主要跟钢材的化学成分、钢轨的处理和钢轨的表面状态三大因素有关。
3.人工麝香与天然麝香
20 世纪70 年代,国家有关部门组织立项并下达人工麝香科研任务,由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物研究所作为技术牵头单位协作研究。经过系统研究后,阐明了天然麝香的主要成分、相对含量及比例,确定了药理作用,发现了关键药效物质的替代品——芳活素,并合成了重要成分麝香酮与海可素Ⅰ、海可素Ⅱ,最终确定了人工麝香配方[15]。
风险是指在经济活动中将来可能发生的不确定事物对医院实现其目标的影响。风险评估是内部控制的重要环节。目前,在医院尤其是承担各类科研项目的大型公立医院,在科研经费使用相关经济活动中的主要风险包括:
1987 年,卫生部批准进行人工麝香临床研究,当年开始Ⅱ期临床,1995 年开始Ⅲ期临床。1993 年,人工麝香通过新药审评。1994 年,人工麝香被批准试生产。1998 年,人工麝香转正评审会议专家结论:人工麝香可与天然麝香等同配方使用。2004 年,批准正式生产,成功实现了人工麝香规模化生产。2006 年5 月,科技部、国家保密局又将该品种定为机密级国家保密技术[15-16]。
医药学是“救死扶伤”的科学,中医药学家自古有“是药三分毒”“理于烦毒者,药也”的说法。医药学的发展也始终遵循着“两利相权取其重,两害相较取其轻”的哲学原理。与资源短缺而无药可用相比,发展人工替代中药材及中药饮片是一种折衷且实际的选择。与之类似的是人工种植药材,虽然古代药材几乎全部为野生,但现今必须通过人工种植的方式解决多数大宗药材的供给问题。药品在治疗上始终面临着三方面的演化动力:安全性、有效性、可及性,三者相互依存,缺一不可。虽然人工种植药材可能会对安全性和有效性带来改变,但药品的可及性大幅增加,这与人工替代中药材及中药饮片原理相似。更何况,人工替代中药材及中药饮片由于成分明确、药理作用清晰,对稳定药品质量和疗效具有重要作用。人工替代中药材及中药饮片的研发也是安全性、有效性、可及性博弈的结果,体现为三者综合收益的提升,这可以作为基本的研发原则。
中药资源的不断演进和丰富是历史已经反复证明的发展规律,也是促进中医药产业进步的动力,“尊古不泥古”方是守正创新之道。在经过数十年探索后,我国已经清楚地认识到中医药监管需要遵循自身发展规律。
1999 年修订的《新药审批办法》规定,新药按审批管理的要求分为五类,其中中药材的人工制成品属于第一类,中药材以人工方法在动物体内的制取物及其制剂属于第二类。自2002 年12月1 日起《药品注册管理办法(试行)》施行,《新药审批办法》同时废止。按2007 年修订的《药品注册管理办法》规定,“新的中药材代用品”为新药注册分类。2020 年,《药品注册管理办法》再次修订时,将“新的中药材代用品”这一分类取消。《中药注册分类及申报资料要求》指出“1.3新药材及其制剂,即未被国家药品标准、药品注册标准以及省、自治区、直辖市药材标准收载的药材及其制剂,以及具有上述标准药材的原动、植物新的药用部位及其制剂”,“代用品”将按照新药材开展相关研究。
这些技术的应用改变了传统中药的生产方式,尤其是合成生物学、不定根、悬浮细胞等技术还改变了中药材形态特征。因此,此类技术在中药材的应用可能会改变中药的安全性、有效性和可及性,从而使得中药材监管面临挑战。但针对特殊生物技术获得的中药材不宜采用消极被动的监管态度,需要针对不同情况予以客观评价,建立指导性原则。
1.参比中药材及中药饮片的确定
在进行人工替代品研究时,首选要确认所参比的中药材及中药饮片的基准线。中药材及中药饮片本身受规格等级、产地差异、来源差异等诸多影响因素,即使在《中国药典》标准下,同一名称的物质实际质量差异也较大,这就要求必须对参比中药材及中药饮片进行较大规模的抽样研究,确定一个较为科学的参比内涵。抽样的具体数量需要根据中药材及中药饮片的多样性来确定,具体可以把各种指标的离散度,依据抽样样本代表性、样本量适宜、调查对象变异小的抽样原则,在此基准线之上确定道地药材及主流药材的范围,作为进一步研究的基准。参比中药材及中药饮片必须是经过法定检验机构确定为合格的中药材及中药饮片,还应考虑道地性特征因素。
2.对事物认知变化导致资源变化
本研究在1例超声提示肾脏增大、羊水严重过少的胎儿中检测到ACE基因复合杂合变异,分别遗传自父母双方,符合常染色体隐性遗传规律。发现的c.2948T>C变异位点未见与疾病相关性报道,为本次研究新发现的变异位点,通过生物信息学及家系遗传学分析提示可能与疾病相关。在告知了单基因病致病位点意义不明确的相关遗传学风险之后,家属要求进行PGD,并对PGD术后妊娠胎儿进行基因检测,提示未携带父母双方变异位点,且超声未见肾脏和羊水量的异常情况,间接提示本研究发现的位点很可能就是导致该家系第一胎和第二胎发育异常的原因。
2.人工替代中药材及中药饮片的物质基础
中药材及中药饮片发挥相应的作用必然具备特定的物质基础。尽管多数中药材及中药饮片起效的具体物质基础还难以确定,但人工替代品必须与参比中药材在化学成分上保持较高的相似性。对于已经明确为参比中药材活性物质的,人工替代品应该做到基本一致;已经确定为参比中药材有害成分的,应设定含量限制。考虑到中药材及中药饮片作用机制的复杂性,有效成分并非越高越好,而应兼顾绝对含量与相对比例关系。评价人工替代品与参比中药材可以采用统计学“相似度”的评价方法。
建议采取以下步骤解决人工替代中药材及中药饮片与传统中药材及中药饮片的一致性与等效性:一是采用全成分分析的方法尽可能地明确拟替代中药材的成分,多批次取样建立相关数据库;二是以拟替代中药材各成分的平均值为对照(可适当选取主要成分),通过技术改进持续提高替代品与拟替代中药材的相似度,实现化学等值;三是针对1 种以上主要功能通过细胞、动物、人体等不同层次药效试验,验证其生物等效。
3.人工替代中药材及中药饮片的制备工艺
[2]余英时:《今古逍遥知识人》,《学思答问——余英时访谈集》,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3年,第123页。
根据替代品的制备工艺,可以将人工替代品归为近缘物种、化学复配、体内模拟、体外模拟4 种层次。寻找近缘物种是从古至今最为常用的替代品寻找路径,即基于生物多样性学说,利用形态学“品种相近,性效相似”原则,从同种属或亲缘关系相近的品种中寻找替代品,这也是珍稀动物药替代品研发的有效策略之一[1]。20 世纪80 年代,肖培根在总结植物分类和化学特性基础上,提出的药用植物亲缘学是该替代品寻找路径的最好诠释[33]。化学复配是通过化学组分还原参比中药材物质配比的一种方法,即在明确原中药材物质关键疗效成分的基础上,采用化学成分组合的方式,达到与之相同或相近的物质配比[34]。比较典型的为人工牛黄,很多更为深入的化学研究则演化为单一组分的药品。体内模拟是通过人工干预动物的方法生产替代品,如引流熊胆粉、培植牛黄等。体外模拟是通过体外模拟生化环境生产替代品,如体外培育牛黄、转化熊胆粉等。体外模拟是人工替代品发展的重要方向,具有成本低、还原度高、稳定性好等特点。
4.人工替代中药材及中药饮片的安全性和有效性确认
总结一下以上三节的结论:第2节中的定冠词标准意味着弗雷格的专名是单称词,至少倾向于指称殊相。第3节中的无自变量标准则必须要以关于对象的一种前语言理解为前提,即殊相是对象的模板。在第4节中,非谓词标准和等式标准被解读为专名屈折变化的非本真性。相对于概念词而言,专名独立于语言上的变化,其意义在于殊相相对于语言的独立性。所有这一切都表明,弗雷格在何为对象的问题上有一种唯名论的倾向,并且语言上的标准最终必须依赖于前语言的理解才能完全澄清。
从注册分类的角度看,人工替代中药材及中药饮片可以看作是新中药材及中药饮片,其安全性和有效性可以通过《中药注册分类及申报资料要求》规定的“1.3新药材及其制剂”新药注册途径予以确认。但由于中药材功效主治往往涉及多个领域,新药材申报受投入资金和研究难度限制,很难同时对全部功能开展研究。注册阶段可以按照与主要功能最为接近的功能开展研究,上市后通过Ⅳ期临床及上市后的持续监测,逐步比较人工替代品与参比中药材的功能主治。
5.人工替代中药材及中药饮片的命名
古人命名颇有智慧,以“参”为例,中药中以“参”为名的中药有人参、玄参、太子参、苦参、沙参、党参等。含有“参”字的,多是扶益于人体,而非杀伐攻泻之药,即使“味苦,性寒”的苦参在《神农本草经》中也列为中品,《新修本草》称“久服轻身不老”。《说文解字》称“参”为“中药名:人参,党参”。
人工替代品的“人工”二字乃是概述,并没有恰当反映新替代中药材的替代思路和制备工艺,可以参考牛黄药材的名称予以明确:①近缘物种的替代可以参考形态特征和来源物种予以命名,如松贝、炉贝、软紫草、硬紫草。②化学复配的可以命名为复配××,如人工牛黄可以更名为复配牛黄。③体内转化的人工替代品可以命名为培育技术+药材名,如培育牛黄、引流熊胆粉。④利用生物技术进行转化的人工替代品可以命名为转化+药材名。
人工替代中药材及中药饮片推广存在一定阻碍,一些学者认为其与天然药材在药效上仍存在一定差距,或与中医药理论体系产生矛盾,甚至有观点认为提纯单体的中药成分已经不属于中药范畴。这些观点忽略了中药材及中药饮片动态发展的历史事实,后世医家有权利也有义务对各种新形态的产品赋予药性和功能主治。这与境外引入新中药材面临的问题一样,现代监管体系需要给新药材融入中医药产业留有政策接口。
人工替代中药材及中药饮片虽然是大势所趋,但也存在一定的潜在问题,主要包括几个方面:一是人工替代中药材是否会对传统中药材带来冲击,虽然已经批准的人工替代中药材及中药饮片呈现出共存共荣的局面,但是不能排除未来更高水平的替代品会彻底抢占拟替代品的市场;二是从传统医学传承角度来看,替代品与拟替代品之间存在一定的“特修斯之船悖论”;三是替代品使用的处方习惯需要较长调整时间,由于替代品与拟替代品是两个药品标准,如果医生开具的处方为拟替代品则调剂必须给付拟替代品,比如医生开具的处方为麝香,则必须给付麝香(天然),而不能给付人工麝香,这导致替代品在临床使用还需要很长的时间。
虽然本文认为人工替代中药材及中药饮片的研发和注册应采取开放的态度,但是对其临床使用则应采取科学谨慎的态度。人工替代中药材及中药饮片作为新药材,其配伍、毒理、药理等需要较长时间的观察,因此在临床应用时应根据已经通过真实世界确认的经验逐步放开。我国在牛黄使用上发布了《关于牛黄及其代用品使用问题的通知》《关于加强含牛黄等药材中成药品种监督管理的通知》,就对牛黄及代用牛黄进行了较为精准的区分,该政策考虑了药物可及性和临床有效性两方面,引导珍贵的牛黄资源集中用在急重病症领域。考虑到濒危药材替代品的急迫性,建议监管部门将人工替代中药材及中药饮片的上市后监管作为重点,可以针对性地提高真实世界研究与上市后评价等方面的要求,同时加强药物警戒与不良反应监测。
中医药事业的发展有赖于中药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可持续发展。目前部分药用动植物生存环境遭到破坏,但工业或临床需求仍在增加,濒危动植物药材短缺,人工替代中药材及中药饮片的研究势在必行。珍稀动植物药替代品的研究,已取得一些成功的案例,部分长期紧缺的情况得到了有效的缓解,人工冰片、人工牛黄、人工麝香等人工替代中药材及中药饮片为相关中药资源恢复及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也为人工替代中药材及中药饮片的可行性提供了明证。
事实证明,中医药事业的发展模式不应是资源耗竭模式,而应是不断演进和丰富的进程。药品监管部门需对人工替代中药材及中药饮片予以更多的包容和鼓励,企业、科研院所也需扎实研究,共同从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角度,以“先有再优”的原则,推动中药现代化研究和可持续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