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 敏
(内蒙古工业大学建筑学院,内蒙古自治区绿色建筑重点实验室,内蒙古 呼和浩特 010050)
中国人口老龄化给社会带来了总人口负增长的问题。2016年国家实施了全面二孩政策,从生育角度来应对人口负增长。二孩政策的开放也使建筑业,尤其是幼儿园配套建筑进入高速建设时期。截至2021年底,全国幼儿园共29.5万所,较2016年提升了23%。虽然目前幼儿园在建筑数量上达到了与政策相符的水平,但在幼儿园建筑设计上还略显不足:①人性化程度不足,在尺度上考虑不周,无法真正体现对儿童的人文关怀,如可触摸位置构件的形制硬朗、材质冰冷;②建筑设计手法重复、设计符号简单化,仅从建筑形体和造型上出发,缺乏理念;③校园景观形式单一、绿地率低、儿童亲近自然的场所不多。因此,本文从环境行为学角度对幼儿园儿童空间进行分析,并结合特定建筑实例——MAD建筑事务所设计的乐成幼儿园进行论证。
从环境行为学来说,人不仅是环境的核心,也是组成环境的重要部分。“行为”不同于物质现象,在环境心理学研究中,认为人的行为不仅局限于机体活动,还把知觉、辨识和理解能力等融入在内。
在建筑学视角下,对“环境行为学研究”这个名称存在不同的别称,比如,人与建筑的研究、行为建筑学等。
在建筑学设计中,存在着亘古不变的创作法则,即“适用、坚固、美观”。当下,这几个词语具有更丰富的定义,主要表达建筑功能、工程技术、美学原则。一些学者认为,研究环境-行为的关系很大程度上是建筑使用者与建筑空间之间保持舒服的关系,即适用。比如建筑设计中很多功能要求方面,人在空间活动的特点、舒适人均面积、不同空间对人的引导作用,主要归结于人的生理需求。而在使用者对建筑空间的心理需求上,环境行为的研究更富有辩证关系。
北京乐成幼儿园是在四合院周边建造的别具风格的建筑。2017年,MAD建筑事务所在乐成教育的委托下,设计了一所具有童趣性格的幼儿园。项目占地约9 200m2,基地内原存在一座三进院的历史建筑四合院和一栋现代的4层建筑。此项目历时2年完成,于2019年底竣工,成为可容纳390名学童的幼儿园(见图1)。
图1 乐成幼儿园鸟瞰
设计核心是给儿童提供了一条充满趣味性的屋顶走廊,这条奇幻的走廊通过教学区将历史建筑四合院包围起来,不但能启迪儿童思维,还能让其感受传统建筑气息。现代与历史的结合看似冲突却相互包容,彼此观望和对话,让建筑空间充满野趣(见图2)。
图2 幼儿园所处场地环境
在当下商业化的大趋势下,很多建筑设计者把设计重点放在了设计立意、建筑美观和风格上,在人本理念的体现上有所欠妥。而作为建筑使用者,通常应把“适用”放在第一位,其他方面充当加分项。这种现象形成的原因主要有两方面,一是建筑学教育上多年以来的训练体系,无形中主导了一整套的设计思路;二是社会的人口构成方式发生变化,随着人口老龄化、体能残疾人的增多,老龄化建筑和无障碍设计成为当下建筑的当务之急。甲方和使用者缺乏直接的沟通途径,建筑师应义无反顾地传接好这两方面的需求,争取达到平衡状态。
乐成幼儿园设计理念是以人为本,对建筑使用者以人文历史和自然环境的双重关怀,让行为融入建筑,并发现环境的价值。建筑有新有旧,人群有老有少,体现了过去和现在的时空联系。正如社会上的老人代表了传承,儿童代表了创造力。乐成作为国际性的幼儿园,其中也有很多的外教,融合传统文化的设计可以培养儿童了解和欣赏中国建筑文化之美;漂浮屋顶作为设计的点睛之笔,是设计者对于“三天不打,上房揭瓦”的儿时记忆,起伏的屋顶让儿童自由地奔跑,是对儿童天性的释放。
适用的尺度在建筑与人的关系中保持一种相对平衡。使用者的各种知觉、经验判断对建筑的审美影响颇多。在建筑学课程中,我们都学习过建筑的形式美和美的法则,这是建筑与人的关系的一种客观体现。对于使用者来说,具体的空间感受才是其最关注的,主观体验影响人在建筑环境下的行为。在幼儿园设计中应关注尺度对儿童的心理影响,如色彩、光线、照明等。
新建成的乐成幼儿园与场地原有三进四合院的关系为包容和共生,幼儿园建筑通过别具匠心的跑道屋顶将四合院围合,在体量上与四合院相近,幼儿园建筑高度基本与四合院持平,不仅使小朋友更近距离地感受中国传统四合院建筑文化,也使居住在四合院的老住户在院中沏茶赏景时,不被围合的幼儿园建筑压住天际线。两处建筑拥有绝对的开放空间和相对的私密空间,新老结合,共享共生。
从具体建筑空间合理性看,幼儿园空间和正常尺寸空间不同,为了满足幼儿私密性的要求,使其感到安静,便于集中注意力,MAD建筑事务所在设计手法上增加了空间的层次,削弱空间压抑感。教学空间与交通空间使用多端短墙围合,其他分割方式也采用卫生间和结构构建,达到隔而不断的空间状态。自然光透过庭院玻璃照射进来,儿童在室内可感受到一天当中光影的变化;交通空间和庭院空间通过圆形的落地窗联系,在拉近与大自然距离的同时也备有出入口。儿童可通过交通空间进入庭院,也可通过庭院空间盘旋而上到屋顶跑道活动。设计上掌控开放空间和私密空间的联系,实现互不干扰。
环境-行为研究领域的完善不仅包括日照、采光、通风等建筑设备,还应包括技术领域层面。建筑建设中的梁柱体系也涉及人们对坚固的认知。建筑结构中的梁柱关系随着科技和建筑材料的进步,通过很少的细长柱子、梁架,可以支撑几十米的房屋。虽然技术上完全达标,但给人心理上带来一种很危险的感觉。在环境-行为关系表现中,彰显建筑空间和心理感受的不平衡。
乐成幼儿园在现实的施工当中存在很多技术问题,最终呈现的趣味性建筑形态是业主、建筑师、施工方多方合作协商的结果。比如,从曲形的墙体、曲形玻璃幕墙、上人屋顶的结构层、三角单元可拆卸吊顶,到加建部分的檐口、排水沟、实木扶手等,都是三维曲线。为此,设计师也特别制作了模型小样,全面呈现给施工团队。建筑细节对成本控制、建筑设计和技术施工都是严峻挑战,虽然设计效果有不可避免的折扣,但只要实现各方平衡状态,就是最好的建筑作品。
环境心理学专家对环境-行为现象进行了定义,隐私性和公共性不但是人们共有的,还能反映环境与行为的相互作用。比如,人们希望自己的私密空间不被外界干扰,在休闲的公共场所又希望和人们发生联系。这类现象可以分为以下几类。
人们对不同的环境有不同的感知,对相同的环境也会有不同的感知,人们往往在认知的基础上研究人对环境感知感受的规律,包括环境的舒适感、安全感、尺度感、认同感等知觉范畴。
乐成幼儿园中的环境塑造注重对儿童的感知引导。建筑首先考虑儿童的心理,只有尊重建筑使用者的情况,才会有良性的空间行为。室内采用了单元式铝格栅吊顶,建筑的视觉层高被稍稍压低的同时又给室内增添了温暖,让孩子们有家的感觉。通过灵动的空间形式、丰富的建筑色彩、逻辑的功能布局,使整个建筑空间活泼热情,让小孩子对周围事物的好奇心得到满足,趣味感得以提升。
当人们熟悉了一个地方或区域后,凭借自己的感觉就可以轻松到达任意位置。这种认知被学者称为认知地图,即人对特定空间的记忆。而环境认知表达的正是这种识别和理解特定环境内各种事物的规律。人们对空间进行描绘时,有一些元素大量重复出现,其中有道路、边界、区域、中心物、标志物5个代表。这也就是人们对空间的认知规律。
在乐成幼儿园环境认知中,在不同的建筑空间下会产生不同的感受,在建筑的开放性上,卫生间、午休室属于私密性较强的空间;各类教室和学习角,属于较私密空间,用结构墙体结合多段曲形短墙达到围而不封;交通过道空间结合庭院,外围都用整块玻璃幕墙分隔,在视觉上完全畅通,属于半开放空间;通过庭院到达的屋顶空间则完全暴露于室外环境,在儿童娱乐的同时,能看到蓝天,呼吸新鲜空气,最大程度接触大自然。其对儿童的空间认知起到心理暗示,使其在不同的空间有不同的行为,进而锻炼儿童的专注力和创造力。
研究人在建筑空间的活动行为,被定义为“空间行为”,其中包括人在空间内的活动模式、使用空间的方式和生理因素。其中,生理因素方面的研究往往与人的身体比例、舒服姿势、合理尺寸密不可分,也被称为人体工程学,这在建筑上的适用颇多,尤其是在家具设计、工业设计中。
空间的趣味性除了最为瞩目的屋顶跑道外,还体现在建筑设计的各个方面,如旋转楼梯与树木的结合,使儿童滑道成为一种喜闻乐见的娱乐方式。弧线空间和柔软的质感让儿童更乐于接受。建筑色彩对儿童的情绪关系很大,协调而鲜活的颜色不但会激发儿童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还会培养儿童健康乐观的性格。设计以白色为底图,活跃的颜色在底图上点缀即可。逻辑性、美观性和趣味性相互协同。
随着学前教育的飞速发展和二孩政策的开放,社会对幼儿园设计已经不满足基本建筑功能要求,而追求其高品质、全方位、趣味性。环境行为学系统地阐释了以人为本的理念,体现了从实际需求到自然、人文的高层次关怀。MAD建筑事务所的乐成幼儿园设计给当下幼儿园建筑提供了借鉴,对于提高入学儿童校园生活的专注力、创造力,以及对传统文化的理解能力都有深远影响。在我国教育建筑快速发展的契机下,我们的建筑设计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还需相关从业人员共同努力,建造以人为本、寓教于乐的新时代幼儿园建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