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军,熊蕾,胡宇
1.南昌市洪都中医院,江西 南昌 330006;2.九龙湖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江西 南昌 330038
肋骨骨折为胸外科常见外伤疾病,常合并血胸,可诱发呼吸循环功能紊乱,若未及时治疗可导致纤维胸肌凝固血胸严重不良后果[1]。目前临床主要采取胸腔穿刺及胸腔闭式引流术治疗肋骨骨折合并血胸,但不易完全吸收,不仅影响患者疼痛控制,且易造成胸腔积血凝固,发生血液流变学改变,导致总体治疗效果无法达到理想预期[2]。中医学在骨折愈合方面发挥着独特优势,而行气破瘀合剂为中医治疗跌打损伤常用药物,具有行气活血祛瘀、生肌止痛功效[3]。故考虑肋骨骨折合并血胸患者给予行气破瘀合剂治疗可获益。鉴于此,本研究观察行气破瘀合剂对肋骨骨折合并血胸患者疼痛程度及血液流变学指标的影响。
依据随机数字表法将2021 年1 月至2022 年6 月期间南昌市洪都中医院收治的肋骨骨折合并血胸患者78 例分为两组,各39 例。对照组男26 例,女13例;年龄范围18~67 岁,年龄(42.15±4.86)岁;积血量范围200~1 050 mL,积血量(548.25±45.15)mL;单侧骨折24 例,双侧骨折15 例;单肋骨骨折(未错位)14 例,多肋骨骨折(出现反常呼吸)16 例,多肋骨骨折明显错位9 例;手术11 例。观察组男24 例,女15 例;年龄范围18~66 岁,年龄(41.98±4.76)岁;积血量范围200~1 100 mL,积血量(551.25±45.28)mL;单侧骨折22 例,双侧骨折17 例;单肋骨骨折(未错位)15 例,多肋骨骨折(出现反常呼吸)14 例,多肋骨骨折明显错位10 例;手术12 例。两组一般资料比较(P>0.05),有可比性。
西医诊断:经X 线胸片检查明确诊断肋骨骨折及血胸。中医诊断:符合肋骨骨折合并血胸及气滞血瘀证诊断标准[4-5],主症:肿胀,疼痛,瘀斑;次证:尿赤,口渴,便秘等;舌脉:舌质红、苔黄,脉弦紧。
纳入标准:(1)均符合上述诊断标准;(2)沟通能力正常;(3)知情同意书由患者签署。排除标准:(1)伴有气胸、反常呼吸需要做牵引治疗者;(2)开放性气胸者;(3)合并严重脏器功能障碍及内科疾病者;(4)伴有其他脏器损伤者。
对照组实施西医治疗,针对单肋骨骨折但未错位者,需使用胸带或胶布固定骨折部位,2~4 周后拆除即可;多肋骨骨折并出现反常呼吸者,使用厚棉垫进行加压包扎,而多肋骨骨折发生明显错位的需实施手术固定复位治疗;少量血胸者可由患者自行吸收或行穿刺抽液法,而大量血胸(出血量>500 mL)者采取胸腔闭式引流术,必要时可行开胸手术治疗。患者在接受上述治疗同时还需进行常规的止痛、抗感染、止血等对症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口服行气破瘀合剂治疗,成分:川芎、当归、桃仁、红花各12 g,三棱、大活血、莪术、桔梗各9 g,乌药、独活、甘草各6 g。25 mL/次,2 次/d,连续治疗14 d。
(1)临床疗效:参照《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4]中主次症严重程度进行中医症候评估。主症根据严重程度,即无、轻、中、重,分别记0、2、4、6 分;次症根据严重程度,即无、轻、中、重,分别记0、1、2、3 分;舌脉根据有无记1、0 分。骨折处肿痛消失,胸部CT 检查肺部无气体、无积液及渗出、无感染,中医证候积分减少在90%以上为治愈;骨折处肿痛基本消失,仅在深呼吸或咳嗽时出现轻微疼痛,胸部CT 检查胸前仍存有少量积液,但无肺部感染及渗出,中医证候积分减少在70%以上为显效;骨折处肿胀明显好转,深呼吸及咳嗽时仍出现疼痛,胸部CT 检查仍有少量积液及气体,且有少许肺部炎症渗出,中医证候积分减少在30%以上为有效;未达到上述判定标准为无效。总有效=治愈+显效+有效。(2)恢复指标:包括两组疼痛消失时间、血肿吸收时间及住院时间。(3)疼痛程度: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6]评估,分值0~10 分,评分与疼痛程度呈正相关。(4)血液流变学:抽取患者治疗前及治疗14 d 后清晨空腹静脉血5 mL,离心(转速:4 000 r/min;时间:20 min)分离血浆,采用全自动血锥板式检测全血高切、低切黏度,血浆黏度。
两组治疗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例(%)]
与对照组疼痛消失、血肿吸收、住院时间比较,观察组更短(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恢复指标比较() d
表2 两组患者恢复指标比较() d
与两组治疗前VAS 评分比较,治疗7 d、14 d 后降低,且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更低(P<0.05)。见表3。
表3 两组患者VAS评分比较() 分
表3 两组患者VAS评分比较() 分
与治疗前两组全血高切黏度、低切黏度、血浆黏度比较,治疗14 d 后降低,且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更低(P<0.05)。见表4。
表4 两组患者血液流变学指标比较() mPa·s
表4 两组患者血液流变学指标比较() mPa·s
注:与本组治疗前比较,aP<0.05。
中医学认为外伤致经脉气血受损,而血不循经溢出脉外,致气血伤于内,积于胸中,而胸为血之府,经络受损,则血行受阻,气滞血瘀,而致肿痛[7]。肺居于胸中,为贮气之器。而胸阳痹阻则阻滞气机,气道不畅,肺失清肃,肺气上逆。故中医治疗外伤合并血胸应行活血祛瘀、行气止痛之法[8]。
行气破瘀合剂来源于经典古方血府逐瘀汤,是活血祛瘀、止血养血的经典药物,在活血消肿方面发挥显著作用[9]。该药中以红花、桃仁为君药,可活血祛瘀、通经止痛,当归、川芎、大活血、莪术为臣药,可活血补血、行气止痛、散瘀通络、破气行血止痛。桔梗、独活、乌药为佐使,可祛痰止咳、祛风除湿、通弊理气止痛[10]。以甘草调和诸药,共奏活血祛瘀、行气止痛功效。本研究将行气破瘀合剂应用肋骨骨折合并血胸患者治疗中,结果发现观察组VAS 评分低于对照组,观察组疼痛消失时间、血肿吸收时间、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说明行气破瘀合剂治疗可缓解肋骨骨折合并血胸患者疼痛程度,促进血肿吸收,缩短住院时间。现代药理学研究表明红花及桃仁可扩张血管,降低血管阻力,改善机体血流动力,促进血液循环,利于血肿吸收,改善因血肿诱发的剧烈疼痛,提高综合治疗效果[11-12]。
血液流变学指标是反映机体血液黏滞性、流动性、凝固性及变形性的敏感指标,包括全血高、低切黏度及血浆黏度等指标[13]。本研究结果显示,治疗14 d 后观察组全血高切黏度、低切黏度、血浆黏度均低于对照组,说明行气破瘀合剂治疗可改善肋骨骨折合并血胸患者血液流变学。分析其原因为,行气破瘀合剂可发挥活血祛瘀功效,改善血液凝固性及流动性,促进机体血液微循环,降低血液聚集造成的浓、黏、凝状态,改善血液流变学状态,保持血液运行通畅,继而促进血胸吸收,改善血胸引起的局部症状,加快康复进程[14]。此外本研究发现,两组治疗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观察组较对照组有效率数值略高,提示行气破瘀合剂治疗肋骨骨折可提高综合疗效。考虑到研究纳入样本量较少,在日后仍需进一步进行大样本研究,以佐证本研究结果。
综上所述,行气破瘀合剂治疗可缓解肋骨骨折合并血胸患者疼痛程度,改善血液流变学,促进血肿吸收,缩短住院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