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艳光
做拼布是幸福快乐的,这一点在陈和兰(图1)身上格外明显。玩拼布、游世界、和布友们享受生活——一项真心喜欢、全情投入的爱好,让陈和兰收获了丰富精彩的别样人生。
图1 陈和兰
受好友影响,陈和兰从2005年开始作为拼布业余爱好者进行学习和尝试,2007年,她开始和专业老师学习拼布。2008年退休后,陈和兰开始全身心投入拼布。
“朋友从新西兰带回了自己学做的床罩(图2),亮了我的眼、动了我的心——布还可以这样玩!我好喜欢。当时正值我即将进入退休、寻求退休后的兴趣时期,于是我立刻选择了拼布。接下来我便利用业余时间关注寻觅这方面的信息,可惜的是当时网络根本就没有这方面的任何信息。一日儿子给我带回一本他在外语书地摊上找到的书,他说妈妈你天天说的布做的东西,我认为就是本书里的内容。哇,我一看真是的,里面还有可以做出其它很多东西的内容呢!借助翻译器慢慢地知道了Quilting(被子)的形式和做法等方面内容。我有一床床罩就是按这里面的教程做出来的(图3)。”
图2 朋友做的床罩
图3 书上的教程和陈和兰做出来的床罩
“这本书给了我很大的启发,让我对拼布有点如饥似渴。它成了我茶余饭后的聊天内容,也让朋友们受到了感染——这本书被高频率地传阅了,一位大姐还给书做了一个布套呢!”
陈和兰做拼布的朋友每年都展示她的新作,“床罩、壁饰、包包、布偶,特别是各种壁饰,色彩缤纷、内容多样,花鸟鱼羊、蓝天白云、高山绿地,栩栩如生真是太美了!”这让陈和兰坚定了要学拼布的心。在朋友的帮助下,她们将老师请到国内教学,自己利用假期到国外学习。过程虽然很累,但大家都兴奋而快乐。尤其受到老师的认可和宾客赞美的时候。
陈和兰说,这让我真正认识了这个能给人带来开心、快乐、愉悦和成就感的拼布艺术。
退休后,陈和兰开始了一心一意学习拼布的旅程。2009年,陈和兰在新西兰埋头学习了一个半月拼布,做了十三个作品。“我的高效让外国人惊讶,有点狂又有点疯。我只是觉得这是一个难得的机会,能学多少就尽量学多少。我涉及了布贴画、风景画、人物画、拼图、压线,作品有平面的有立体的。朋友还带我参观了新西兰北岛的九个拼布教室,每个教室形形色色的作品既有相同感又有各自独特的风格,对我来说每次都能看到和学到新的东西。非常羡慕国外拼布市场的普及和众多学习拼布的教室,想学就有地方学,想看就有地方看,工具材料繁多。我想中国人了解了拼布,有这样的学习教室的话,也一定会有很多人喜欢——拼布未来发展可期。”
陈和兰用心研究拼布,大量阅览和搜集国内外的拼布资料,多次参观拼布展览,并自费进修色彩、图形、立裁等课程。从2014年起,她以游学的方式到法国巴黎、美国休斯敦、日本东京、英国伯明翰等地参观国际拼布大展,参加名师的短期学习班,拜访法国拼布协会,多方面了解国际拼布发展的历史和趋势,学习掌握拼布的各种技法。开拓了眼界的陈和兰,已制作二百多幅具有实用性和观赏性的作品。
她的作品可以分三类,一是布贴画类,二是传统拼布,三是拼布娃娃。浏览她的作品,就像观摩她丰富多彩的生活。
陈和兰说,在国内没有老师培训的情况下,购买图纸按照图纸的步骤一步步做下来是学习拼布最好的方法。她买了很多图纸学习制作,有风景、人物、植物等。
“朋友从新西兰给我买了一套《海洋世界》的材料包,花了三千多元。这是美国拼布大师设计的,由九幅小图拼贴成一幅大的壁饰,也可单独做成一幅幅小的壁饰。那时我还在上班,繁忙的工作占用了我很多的业余时间,于是我将每周五下班后的时间作为我的拼布时间,我夜以继日地干,每贴完一幅图那种开心幸福的感觉难以形容,周五周六常常是夜不能寐,周日赶紧收手,休息好保证上班时的精力。这也是我独自完成的第一幅壁饰(图4)”。
图4 《海洋世界》
“这群栩栩如生的《群鸡起舞》(图5),把鸡的神态动作拿捏得非常好,形成一幅美丽的画卷,真实感极强。这是我在新西兰的一个拼布店看到的,可是材料包和图纸却没有了,朋友纪诚谦老师跟店主交涉了半天,店主终于将他们自己留用的、并己制作了一小幅的材料包卖给了我。我的布友们都很喜欢,挂在家里很喜庆。”
图5 《群鸡起舞》
“这幅《葵花朵朵》(图6)是在新西兰的培训课上做的,虽然是贴布,但做法却不同一般,花、花芯、叶子都是分别单独做好以后再组合起来,使整幅壁饰的立体感呈现出来,加上珠子点缀,高雅精致吸引眼球。我的朋友为她女儿的婚房做了一幅,感动了参加婚礼的同伴们,为她有这么贴心这么能干的妈妈点赞,朋友说真没想到布艺有这样的魅力!”
图6 《葵花朵朵》
“这幅《乡村花园》我改名为《春满园》(图7),送给我的中学同学郭姐,她在完成职业生涯退休后进入影视圈,作为制片人制作了很多收视率极高的电视剧,让第二春绽放光彩,又进入第三春,在广东惠州创建了中国第一个影视民宿——我祝福她春春成功花开满园。这幅壁饰深受旅客喜爱。”
图7 《春满园》
“这幅壁饰我称为《一家亲》(图8),是外甥女生宝宝时送给她们的礼物,一家三口其乐融融,让同产房的人羡慕,一定要我做一幅卖给她。”
图8 《一家亲》
“这幅《贝拉花园》(图9)在上海国际拼布展湖北展馆展出时获二等奖。”
图9 《贝拉花园》
陈和兰认为,传统拼布(图10)是拼布的基础,在色彩搭配和工艺技巧,以及拼布的实用性上都有其特色。
图10 传统拼布作品
“我在新西兰学做木偶娃娃,新西兰人对娃娃的概念和我们的概念是有些不相同的,我们把它作为玩物一般都给孩子们玩了。可他们却既给孩子们玩,也给自己玩,甚至于还希望传承到下一代、再下一代……”
“这是我做的第一个跳舞娃娃(图11),最难的是翻手指,用工具把手指头一个个翻出来,一不小心就破了,一不小心手指就被长针扎破了……可老师却翻得自如,啊!真是熟能生巧嘛!抱着它上飞机回国时,临座的一位乘客一定要我给她抱抱,看来她也是喜欢的。”
图11 跳舞娃娃
“我将新西兰做娃娃的理念带回来教给我的布友们,现在拼布女郎己成为布友们的标配作品。每次教大家做娃娃都是一件令人兴奋的事情,虽然有点难做,我做的也不太好,但是,大家在一起做非常开心。”
“一次,我教大家做沙滩女郎(图12)。一般每个娃娃都是两天完成,时间是很紧张的,因为既要做身体、又要做衣服。结果那一天做了一半停电了,缝纫机不能用了,教室里又特别冷,怎么办?回去大家有些不舍,不回去在那里实在也待不下去。一个朋友说,我们到咖啡店去,又能喝咖啡,又有暖气,又有座椅,于是我们跑过去了,大家围在桌子边开始紧张地做娃娃,商店里来来往往的人看到这几个老太太在给娃娃做衣服,不相信整个娃娃都是我们自己做的。好开心呀!”
图12 沙滩女郎
“下图(图13)是我做的部分娃娃,孙儿说这是奶奶做的丑娃娃。”
图13 拼布娃娃
现在,陈和兰身边聚集了很多一起玩拼布的好友(图14),她们每月聚会一两次,教学、沟通、切磋、分享,沉浸在无限快乐和幸福的拼布活动中,她们是真正的“玩布人”。
图14 拼布好友们
说起对拼布的理解,陈和兰说,拼布以纤维为原料,纤维在为人们提供温暖安全方便的同时还传达着视觉和触觉的愉悦。人类始终在不断开发各种纤维材料,用于创造自己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造物首先是功能性、实用性,然后才能谈到精神的满足。千百年来,在以纤维材料造物的过程中,人类己经不知不觉将纤维织物造成了一个巨大的载体,承载着不同国家的历史文化,承载着不同民族的信仰希望,一代一代人也把自己的情感织进了丝绸、拼进了衣物、编进了地毯……纤维已经会说话、有感情,在被使用的同时被欣赏、被感受。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陈和兰说,这首诗让人们产生了多少的共鸣。“我在新西兰见到一位78岁的老母亲去英国看儿子,给儿子做了一床盖被。她说这是我第一次缝制的盖被,没想到儿子感动地泪流满面,逢人就说这是我妈妈缝的。妈妈也很感动,不停的说给我们听。不是这个被子有多么漂亮,而是它表达的是感情、是温暖。百纳布是一种生活化的创作,在许多古老文明中都有它的发现和存在,它是从实用的需求中产生的,也反映了一个时代的发展。”
学习、走访、观看了多个国家和地区的拼布,陈和兰对国内拼布行业也有很多观察和希冀。她说:“我认识和学习拼布己有18年的时间,见证了这个行业的发展。我也希望中国的市场能有大的发展,为玩布者提供更好的空间。”
而她,和她玩布的伙伴们,继续在拼布的世界中快乐前行,热爱拼布、分享拼布、乐享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