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剑美, 高丽娟, 张琳
(常州市妇幼保健院 新生儿科,江苏 常州,213000)
极低体重早产儿是指出生后的体重为1 000~1 500g的早产儿,其大脑神经发育不够完善,娩出后未完全建立口咽部和气道的调控功能,出现吸吮和吞咽障碍的风险性较高,经口喂养困难[1]。以往临床上针对极低体重早产儿采取管饲、肠外营养支持等方式加以干预,虽然可以满足其营养需求,但是喂养后的不良反应发生率较高,无法保障患儿生命安全,无法从根本上解决早期吞咽及吸吮障碍[2]。非营养性吸吮对于口腔迷走神经产生刺激作用,可以进一步加快患儿吸吮反射的形成,能够有效增加早产儿的进奶量,促进其生长发育。早期吞咽功能训练尽早刺激早产儿的吞咽反射及吞咽肌群,有助于提高其吞咽功能,在改善经口喂养情况的同时可以避免早产儿因吸吮—吞咽—呼吸协同障碍引起营养不良,效果理想[3]。故本研究旨在探析早期吞咽功能训练联合非营养吸吮干预对极低体重早产儿产生的影响。
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至2021年12月于常州市妇幼保健院娩出的90例极低体重早产儿的一般资料。纳入标准:① 符合极低体重早产儿的诊断标准[4];② 胎龄29~32周;③ 体重1 000~1 500 g;④ 各项基本指标正常。排除标准:① 患有先天性疾病以及表现为先天性畸形;② 存在感染、呼吸异常等相关并发症;③ 具有脑部出血征象;④ 患有其他影响生长发育情况的疾病。按照不同的护理措施将所有患儿分入对照组(46例)和观察组(44例)。比较2组患儿的一般资料,经统计学分析均未见统计学差异(P均>0.05),见表1。
表1 2组一般资料比较
对照组实施常规的喂养和护理干预措施,直至患儿出院。① 鼻胃管喂养:护理人员使用一次性无菌注射器抽取适宜的奶量,与胃管连接后将奶缓慢注入患儿胃部,于喂养期间将注射时间控制在10~15 min,喂养频率调整为3 h/次。② 体温护理:护理人员将患者放于远红外线辐射台,并给予其保暖措施,确保医护人员抢救、检查以及护理操作均于辐射台上完成,待患儿病情稳定后转入暖箱。③ 呼吸护理:护理人员帮助患儿调整成平卧位,将其头肩部稍稍抬高并偏向一侧,彻底清除其呼吸道中存在的分泌物,确保呼吸道处于畅通状态;密切监测患儿的呼吸节律、呼吸频率和血氧饱和度,依照患儿病情决定是否给氧,对于需要给氧的患儿将给氧浓度调整为30%~40%,尽可能将血氧饱和度控制为90%~95%;表现为呼吸暂停的患儿采取物理刺激,若临床症状未见好转,则采取气囊加压给氧,调整压力为1.5~2.0 kPa。
观察组患儿实施早期吞咽功能训练联合非营养吸吮,直至其出院,具体内容如下。① 吞咽功能训练:儿童康复技师站立于患儿的右侧,将按摩指套灭菌处理后佩戴于右侧小指,蘸取浓度为0.9%的氯化钠溶液,用小指常规湿润患儿口唇部。展开吞咽功能训练时康复医师将小指小心放置于患儿的口腔中,垂直按摩舌面、舌尖以及牙槽,对于舌头中部轻触按压,指尖缓慢向下轻压舌骨,按摩速度为1~2次/s,在轻压2~3 s后暂停1~2 s,吞咽功能训练频率为每天早晚各1次,每次10 min。在此训练结束以后,康复医师更换新的灭菌指套佩戴于食指,小心接触患儿口腔,采取旋转、打圈等不同方式进行双侧颊部按揉,按揉时间为3~5 min,按揉频率设定为每天2次。或者由儿童康复医师佩戴新无菌手套,轻轻捏住患儿舌体,展开上下运动、左右运动,运动速度缓慢,在舌体松开3~5 s后继续训练,将功能锻炼时间设定为2~3 min,每天早晚各1次。② 非营养吸吮:给予患儿无菌无孔橡皮空奶嘴,展开吸吮训练,训练频率为7~8次/d,持续训练2周,在患儿喂养前10~15 min行非营养性吸吮练习,练习时间为每次10 min,次数根据患儿需要确定。
① 喂养情况:观察并记录2组患儿的开始禁食时间、鼻胃管喂养时间、过渡时间、开始经口喂养时间及完全喂养时间。② 生长发育情况:在喂养患儿1个月以后评估其生长发育情况,汇总头围、体重和身长的增长值。③ 并发症发生率:详细记录2组患儿腹泻、呕吐、腹胀和高胆红素血症的发生情况。④ 喂养效果:喂养良好即患儿于开口喂养阶段,喂养效率为3 mL/min,喂养效果>30%,且患儿摄入奶量>80%[5]。
观察组的开始禁食时间、鼻胃管喂养时间和开始经口喂养时间均较对照组更早,过渡时间和完全喂养时间均较对照组缩短(P均<0.05),见表2。
表2 2组喂养情况比较
观察组头围、体重、身长的增长值均大于对照组(P<0.05),见表3。
表3 2组生长发育情况比较
观察组的并发症总发生率较对照组更低(P<0.05),见表4。
表4 2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 [例(%)]
观察组的喂养良好率为95.45%(42/44),高于对照组的80.43%(37/46,χ2=4.729,P=0.029)。
极低体重早产儿的神经功能、吞咽功能发育不够完全,直接影响其吸吮功能和营养摄入情况,增加了经口喂养难度[6]。极低体重早产儿早期进食功能发育不完全,进食难度较高,存在发育不良或营养供给不足等情况,部分患儿还会因发育时间不完全出现喂养困难等现象,由此可见,对早产儿实施吞咽功能训练具有重要意义。
本研究旨在评估极低体重早产儿接受早期吞咽功能训练和非营养吸吮的应用价值,观察组的开始禁食时间、鼻胃管喂养时间和开始经口喂养时间均较对照组更早,过渡时间和完全喂养时间均较对照组缩短(P均<0.05),说明对患儿采取早期吞咽功能训练及非营养吸吮有助于使经口喂养时间提前。分析此结果发生的原因如下:以往临床上针对极低体重早产儿所采取的喂养方式多为全静脉营养供给和经鼻胃管喂养,且主要采取人工供氧的方式,这对于其后期发展具有不良影响,难以取得促进极低体重早产儿吞咽、吸吮功能改善的效果,并不能很好地解决其营养问题[7]。早期吞咽功能训练联合非营养性吸吮可刺激患儿口腔内迷走神经,进而刺激胃动素和促胃液素分泌,有助于调节极低体重早产儿营养吸收及胃肠道功能发育,不仅可以增加其肠道蠕动,还能促进胃排空,缩短患儿鼻胃管喂养-经口喂养的过渡时间[8]。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头围、体重和身长的增长值均高于对照组(P均<0.05),提示极低体重早产儿接受非营养性吸吮及吞咽功能训练有助于促进其生长发育。分析原因在于,早期吞咽功能训练与非营养性吸吮联合应用能够刺激极低体重早产儿的口面部肌群和舌肌,使其口腔感觉和反馈定向能力增强,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口咽肌力量,改善吞咽反射功能,同时还能增强患儿吸吮能力,进而缩短其进食时间,有助于患儿体重迅速增长[9]。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的并发症总发生率比对照组更低(P<0.05),可见极低体重早产儿采取早期吞咽功能训练以及非营养性吸吮可有效预防并发症发生。这可能是因为,非营养性吸吮方式通过改善极低体重早产儿的吸吮功能,对其行为和生理功能均产生了积极影响,在缩短其鼻饲喂养时间的同时,可以增加其活动睡眠时间,进一步降低能量损耗[10]。而早期吞咽功能训练的联合应用有助于增强早产儿吞咽反射,推动患儿尽早恢复至经口喂养,可有效预防因鼻饲喂养所引起的并发症发生[11]。本研究结果还显示,观察组的喂养良好率比对照组高(P<0.05),提示非营养性吸吮与早期吞咽功能训练联合应用有助于提高喂养良好率。患儿采取早期吞咽功能训练及非营养性吸吮,通过采取正确的口腔刺激、喂养姿势和吸吮训练方式改善了其吞咽功能,可使其营养物质的摄入量增加,进而缓解病情,提高机体免疫功能和喂养良好率。
综上所述,极低体重早产儿联合应用早期吞咽功能训练和非营养性吸吮有助于使患儿经口喂养及完全喂养的时间提前,在促进其生长发育的同时,可以有效预防喂养期间存在的并发症,帮助患儿尽早形成吞咽吸吮反射,具有较高的借鉴以及推广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