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项针结合以体感互动为基础的平衡训练在脑供血不足性眩晕患者中的应用

2023-01-29 12:59:30顾盈盈荆瑶王瑜谢娟费才莲
Journal of Clinical Nursing in Practice 2022年10期
关键词:体感椎动脉证候

顾盈盈,荆瑶,王瑜,谢娟,费才莲

(海军军医大学第二附属医院 1. 神经内科;2 护理处,上海,200003)

脑供血不足是椎-基底动脉系统血流动力下降引起脑部血液循环不足而出现躯体症状的一类疾病,患者以眩晕为主要临床表现,眩晕引起的平衡功能障碍严重影响患者的工作和生活质量[1]。缓解患者眩晕症状应以改善脑供血不足为主要原则,临床治疗脑供血不足多以药物改善头部血液循环、营养神经为主要手段,但效果一般[2]。有临床研究[3-4]显示,传统中医治疗手段、理疗和多媒体训练系统等方法在治疗脑供血不足方面各有建树,多种手段相结合治疗脑供血不足可以提高治疗效果。本研究中海军军医大学第二附属医院采用电项针结合以体感互动为基础的平衡训练对脑供血不足性眩晕患者进行干预,取得良好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研究中的内容均经海军军医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核,待批复同意并经医务部门备案后展开。回顾性分析2020年2月至2022年 3月本院收治的134例脑供血不足性眩晕患者的临床资料,依据治疗方法的不同分为观察组(68例)和对照组(66例)。纳入标准:① 伴有头痛、眩晕等临床表现,以及颅脑CT检查、彩色多普勒超声结果均符合脑供血不足性眩晕的诊断标准;② 中医诊断符合《中医内科常见病诊疗指南》[5]中关于眩晕的诊断标;③ 精神、行为均正常,无运功系统疾病。排除标准:① 合并颅脑外伤史、脑卒中或肿瘤等可引起眩晕的疾病;② 合并眼源性、耳源性或代谢类疾病等其他系统导致的眩晕;③ 妊娠或哺乳期女性;④ 合并晕针等本次的治疗禁忌证。2组患者的性别构成比、年龄和病程资料和合并疾病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见表1。

表1 2组患者基线资料比较

1.2 方法

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纠正电解质紊乱、营养神经和改善脑部血流循环等治疗方案,控制患者的血压和血糖水平,同时给予其疾病相关的健康教育与心理干预,结合穴位按摩、简单运动康复等方法进行辅助治疗,共治疗2周。

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治疗方法的基础上给予电项针结合以体感互动为基础的平衡训练。① 电项针治疗:选取颈3~6夹脊、大椎、风池、风府和供血等穴位,皮肤常规消毒,使用华佗牌一次性无菌针灸针(28号,5 cm)依次进行穴位针刺,以针刺穴位出现酸胀得气为宜。随后使用达佳四通道6805-A型电针仪分别连接两侧的风池和供血穴,正极为上,负极为下,将通电量调整至头部轻微摆动为宜。每次治疗时间30 min,每日1次,6次为1个疗程,每个疗程间隔1 d,共治疗2个疗程。② 以体感互动为基础的平衡训练:平衡训练平台选择Doctor Kinetic体感互动训练系统,训练开始前需对患者的下肢运动功能进行评估,同时要求患者可以独自站立 10 min,且站立维持姿态平衡10 s以上方可进行训练。体感互动为基础的平衡训练需要在训练系统界面引导下进行,难度划分为1~5级,以系统内3D动作演示为模板。患者在护理人员亲自示范指导下完成训练系统规定内的划船、滚球、滑雪和跑酷动作,每个动作重复10次。系统平衡训练包括躯干控制训练、平衡训练和下肢力量训练等,每部分包含2组动作,每天完成平衡训练的全部动作,每个动作完成10次。注意在平衡训练的过程中防止跌倒等意外事件的发生,护理人员在患者后方注意保护,如训练过程中出现不适可随时停止训练。以体感互动为基础的平衡训练每天训练1次,共治疗2周。

1.3 观察指标

1.3.1 血流动力学指标 对比2组患者治疗前后的全血血浆黏度(PV)、纤维蛋白原(Fib)水平及椎动脉血流速度,其中,椎动脉血流速度采用多普勒血流分析仪检测。

1.3.2 眩晕情况及中医证候评分 使用眩晕障碍调查表(DHI)评估患者治疗前后的眩晕情况,量表共25个问题,总分100分,分数越高表示患者眩晕情况越严重;中医证候评分总分0~12分,分数越高表示患者的症状越差[6]。

1.3.3 治疗效果 治疗结束后评估2组患者的治疗效果。若患者恶心、眩晕等症状消失,血流动力学指标正常,则为显效;若患者恶心、眩晕等症状好转,血流动力学指标有所改善但仍未正常,则为有效;若患者恶心、眩晕等症状无缓解甚至加重,血流动力学指标改变,则为无效[7]。总有效率为显效率和有效率之和。

1.4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2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流动力学指标的比较

治疗前,2组间PV、Fib及椎动脉血流速度均无统计学差异(P均>0.05)。治疗2周后,2组患者的PV、Fib及椎动脉血流速度均较治疗前改善;且观察组的上述指标均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见表2。

表2 2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流动力学指标的比较

2.2 2组患者治疗前后眩晕情况及中医证候评分的比较

治疗前,2组间DHI评分及中医证候评分均无统计学差异(P均>0.05)。治疗2周后,观察组患者的DHI评分及中医证候评分均低于对照组,2组患者的DHI评分及中医证候评分均低于治疗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见表3。

表3 2组患者治疗前后眩晕情况及中医证候评分的比较分)

2.3 2组患者治疗效果的比较

观察组患者的脑供血不足性眩晕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表4 2组患者治疗效果的比较 [例(%)]

3 讨论

脑供血不足是中国神经内科常见的脑血管性疾病,常见病因是椎-基底动脉血流动力下降引起脑部神经血液供应不足[8]。脑供血不足患者的临床表现多为恶心、耳鸣和头晕等眩晕症状,这种眩晕多与患者的体位有关,若不能得到及时治疗,则会给患者的工作和正常生活带来严重影响[9]。目前,临床治疗脑供血不足性眩晕多针对脑供血不足的主要病因进行干预,通过各种治疗手段恢复椎-基底动脉的正常血流,保证脑组织的正常供能、供氧,使眩晕症状得到明显改善[10-11]。而通过药物营养脑神经、改善脑部血流循环的治疗周期长、易反复,并且治疗效果有一定的个体差异性。除药物治疗脑供血不足外,临床工作者正在尝试使用传统中医治疗手段和现代科技手段等方法提高此类患者的治疗效果。

本研究采用了电项针结合以体感互动为基础的平衡训练的方法干预脑供血不足性眩晕患者,将传统中医手段与现代科技成果完美融合,取得了明显的治疗效果。结果显示,采取电项针结合以体感互动为基础的平衡训练方法的观察组患者的脑供血不足性眩晕治疗总有效率高于采取常规药物干预治疗的对照组。治疗2周后,观察组患者的血流动力学指标(PV、Fib及椎动脉血流速度)、DHI评分及中医证候评分均比对照组患者更优(P均<0.05),充分说明电项针结合以体感互动为基础的平衡训练方法针对脑供血不足性眩晕患者的治疗效果优于单纯常规治疗。中国传统医学认为眩晕与邪入脉中、血气虚浮有关,本研究选取的穴位以颈部诸穴为主,通过针刺腧穴后给予电刺激可起到疏通颈部经络和激发颈部气血的效果,达到气血充盈、祛除邪祟的目的,使脑髓得以血脉灌养,缓解眩晕症状[12]。现代动物试验研究表明,针刺后给予持续的电刺激可以引起大鼠颈部肌肉纤维的不断收缩,对椎动脉等大血管造成持续性的微挤压,加快血管内的血液流动[13]。颈部穴位周围有较多的脊神经分布,针刺后的电刺激除加速局部血液循环外,刺痛还可以引起外周神经兴奋,使神经体液调节系统被激活,引发激肽和乙酰胆碱等细胞因子大量分泌,发挥调整血流速度和血容量的重要作用[14]。以体感互动为基础的平衡训练旨在提高患者治疗兴趣和治疗连续性,这种训练方法借助游戏平台,激活了患者对于枯燥康复训练的兴趣,并且通过系统提供的视觉、听觉和本体感觉等体感反馈让患者可以更好地控制肌肉,达到锻炼肌肉力量与平衡的目的。以体感互动为基础的平衡训练的治疗方法是现代科技进步的产物,该治疗方法可以吸引患者加入到平衡训练的治疗之中,有利于延长患者治疗时间,提高治疗效果[15]。

综上所述,电项针结合以体感互动为基础的平衡训练方法可恢复脑供血不足性眩晕患者的脑部血流供应情况,改善患者眩晕症状,临床治疗效果显著,值得推广和应用。

猜你喜欢
体感椎动脉证候
肥胖中医证候动物模型研究进展
体感交互技术在脑卒中康复中的应用
中医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临床探究
人体体感感知机械手设计与实现
电子制作(2019年13期)2020-01-14 03:15:20
非触控式的体感机械臂交互控制系统研究
电子制作(2017年13期)2017-12-15 09:00:05
体感语境下的交互行为设计
工业设计(2016年6期)2016-04-17 06:42:49
昆明地区儿童OSAHS中医证候聚类分析
推拿配合热敷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89例
三针刺配合直旋扳法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110例
综合疗法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30例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