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萌,周桦,许光霞,徐振兴,陈书喜
(聊城市第四人民医院1. 医学物理科;2. 精神科,山东 聊城,252000)
抑郁症(MDD)是抑郁障碍中常见且典型的亚类,具有发病率高、致残率高等的特点[1]。难治性、合并高度自杀风险或伴有明显精神病症状的MDD是目前临床治疗的难点,此类患者多采用无抽搐电休克治疗(MECT)[2]。然而,MECT在治疗MDD的同时可能会使患者出现不同程度的恐惧或焦虑心理,部分患者在治疗过程中还会出现心率、血压明显波动等情况,甚至对治疗进程产生不利影响[3]。多元化访视是一种有效的干预模式,通过治疗前评估和宣教,向患者传递专业且全面的治疗信息,其已在外科手术、冠状动脉介入术等治疗中取得了较好的应用效果[4]。基于此,本研究旨在探讨多元化访视模式在行MECT的MDD患者中的应用效果。
将2018年8月至2021年10月在聊城市第四人民医院首次行MECT的200例MDD患者纳入研究,且研究内容获得本院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批。纳入标准:① 参照相关标准明确诊断为MDD[5];② 年龄18~60岁;③ 符合MECT适应证,首次接受MECT治疗;④ 意识清楚,认知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正常;⑤ 患者及其家属同意参加本研究。排除标准:① 合并其他系统严重疾病;② 合并其他精神系统疾病;③ 因各种原因不能配合治疗或研究。共入组200例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各100例。观察组中,男42例,女58例;平均年龄为(33.26±8.99)岁;平均病程为(3.84±0.86)年;文化程度为初中及以下32例,高中及以上68例。对照组中,男40例,女60例;平均年龄为(32.88±9.12)岁;平均病程为(4.02±0.68)年;文化程度为初中及以下35例,高中及以上65例。比较2组间上述资料均无统计学差异(P均>0.05)。
2组患者均选用醒脉通Ⅳ型电痉挛治疗仪,采用醒脉通标准电刺激(DGX)模式,依据个体化治疗共行MECT 12次,于每周一、周三和周五各行MECT治疗1次,电极部位选取双侧颞叶。2组患者的护理干预周期均为1个月,即从入院后开始,至末次MECT治疗后次日结束。
对照组患者在行MECT治疗前给予常规护理干预。① 入院后采集病史,完成必要的检查项目;测量患者的身高、体重及各项生命体征。② 治疗前1 d由专科护士进行健康宣教,宣教内容包括疾病相关知识、MECT治疗的适应证和禁忌证、术前注意事项、术中如何配合及术后注意事项等。③ 治疗当日禁食、禁水6 h以上,并测量生命体征。④ 治疗前排空大小便,穿宽松衣物,松解衣领,取出活动性义齿。⑤ 治疗后密切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
观察组患者在行MECT治疗前给予多元化访视干预。① 成立多元化访视小组:由具备中级及以上职称且拥有5年以上临床工作经验的麻醉医师、心理治疗师、病房医师、病房护士和MECT治疗室护士组成多元化访视小组。② 小组成员培训:上岗前由MECT治疗室主任和护士长对小组成员进行培训,培训内容包括专业知识、访视重点事项和流程、量表评估使用、沟通技巧及心理学相关知识。③ 制定多元化访视模式实施标准:结合手术室实施术前访视的具体标准和实际治疗方案,小组成员共同制定多元化访视模式实施标准。访视前组员熟知患者病情,介绍访视目的。病房医师和病房护士负责实施MECT前的健康教育、指导以及量表评价,MECT治疗室护士负责对患者进行治疗前评估和宣教。④ 多元化访视的实施细则:通过宣教单、视频和图片等形式详细介绍治疗室环境、治疗流程及注意事项,使患者和家属能够从多个角度了解整个MECT的治疗流程和配合要点。病房医师评估患者病情,合理安排常规检查。治疗室护士采用一对一的模式评估患者血管、皮肤及牙齿等情况,针对患者的疑问提供合理的健康指导。麻醉医师对患者进行麻醉风险评估,指导患者正确配合麻醉的实施,并告知其治疗后注意事项。运用现代通讯工具创建微信公众号,推送专业知识、治疗须知及团队展示等内容,专业知识包括MECT治疗的适应证和禁忌证、治疗前的准备工作及注意事项等;治疗须知包括MECT治疗室的位置和功能分区、治疗仪器的型号和功能、出入治疗室的具体流程、治疗的各项操作等;团队展示包括治疗室人员组成及主要业绩等。⑤ 多元化访视反馈记录单的填写:访视结束后由患者填写反馈记录单,对访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意见和建议,小组召开讨论会,制定个体化MECT治疗方案。
1.3.1 MECT相关知识需求度 结合本研究自身特点,自行设计患者对MECT相关知识需求度的评价量表。分别于每次MECT治疗前当日对患者进行量表测评,用以评价其在治疗前对MECT相关知识宣教的需求度。量表包括7项评价指标,采用Likert 5级评分法,分别计1~5分,总分为7~35分,分数越高说明患者对MECT相关知识的需求度越高。
1.3.2 生命体征变化 分别于每次MECT治疗前当日清晨8:00、治疗前30 min及治疗后2 h测量患者的收缩压、舒张压、心率和呼吸4项指标,用以评价其在MECT治疗前后生命体征的变化情况。
1.3.3 准备完备率 根据MECT的治疗要求,参照手术患者术前准备的质量控制要求设置禁食和禁水、素装、舒适衣物、排空大小便4项评价指标,在MECT治疗前由治疗医师、护士和麻醉师对患者准备完备情况进行评价,其中有超过1项及以上准备不合格为自身准备不完备,4项指标全部合格为自身准备完备。
1.3.4 MECT达标率 MECT达标率是指临床病例资料完整、准备充分且顺利完成MECT治疗的患者比例。
1.3.5 护理满意度 于末次MECT治疗后次日采用科室制作的满意度评价量表进行评价,分为非常满意(>90分)、满意(80~90分)、基本满意(60~79分)及不满意(<60分)4个等级,分值范围0~100分。总满意率=(非常满意+满意+基本满意)例数/总例数×100%。
观察组对MECT相关知识需求度的各项评分及总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P均<0.05),见表1。
表1 2组MECT相关知识需求度评分比较分)
观察组在治疗前30 min和治疗后2 h的收缩压、舒张压均低于同期对照组,心率均慢于同期对照组,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P均<0.05);2组在治疗前30 min和治疗后2 h的呼吸频率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均>0.05),见表2。
表2 2组生命体征变化情况比较
观察组的术前准备完备率为97.00%(97/100),高于对照组的80.00%(80/100),比较有统计学差异(χ2=14.198,P<0.001);观察组的MECT达标率为95.00%(95/100),高于对照组的78.00%(78/100),比较有统计学差异(χ2=12.374,P<0.001)。
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的护理总满意率较高,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见表3。
表3 2组护理满意率比较 [例(%)]
MDD是常见的情感障碍,主要表现为情绪低落、兴趣减低和精力不足等症状。MECT能迅速改善MDD患者的焦虑和抑郁障碍,减少自杀行为的发生,其是目前难治性重度MDD的一线治疗方案[6]。多元化访视是一种有效的干预策略,具有改善患者认知功能、提高治疗配合度等作用,已被广泛应用于外科手术的围手术期管理中[7]。有研究[8]发现,超过70%的患者期望在术前了解治疗相关知识。因此,在MECT治疗前采用合理的护理干预对改善临床效果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患者在MECT治疗前对治疗设备与环境信息、麻醉知识信息等相关知识需求度均优于对照组(P均<0.05),表明多元化访视模式可以提升MDD患者的MECT相关知识需求度。分析其原因,多元化访视模式能够使患者更加深入地了解治疗环境、医护人员及医疗设备等信息,掌握治疗前准备、治疗中配合以及治疗后注意事项等相关知识,极大地提高其治疗配合度[9]。在MDD患者MECT治疗过程中实施多元化访视能够有效提高患者对整个治疗过程的理解程度,促进其对MECT相关知识需求度得以提升。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的术前准备完备率、MECT达标率及护理总满意率均高于对照组(P均<0.05),与田玮等[10]的研究结果相符合。分析其原因,多元化访视模式强调多学科合作,通过为患者提供详细的讲解,帮助其提前对整个治疗过程、治疗后注意事项等进行全面了解,促使其积极面对治疗,从而提高术前准备完备率。基于患者认知水平的提高,其在治疗前的准备更加充分,减少了由于对流程不熟悉、配合不流畅等而造成的时间浪费,故MECT达标率更高。该护理模式充分发挥小组成员的专业特长和优势,使患者获得个体化的医疗服务,也使其对治疗过程有了全面的认识,保证患者及时得到救治,故提升了其护理满意率[11]。本研究结果还显示,相较于同期对照组,观察组在治疗前30 min和治疗后2 h的收缩压、舒张压均更低,心率均更慢(P均<0.05),说明多元化访视能够有效减轻患者在MECT治疗前的生理应激反应。分析其原因,多元化访视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舒缓患者心境,缓解其对治疗室人员、仪器及设备的恐惧感和陌生感,增加其心理接受度。访视小组成员通过评估患者的具体情况,并结合患者自身状况从专业角度为其提供指导,使患者感受到重视感,以积极的心态面对治疗,从而有效减轻生理应激反应[12]。
综上所述,多元化访视模式可明显提升MDD患者对MECT相关知识的需求度,减轻其生理应激反应,提高术前准备完备率、MECT达标率及护理满意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