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国豪,邱世藩,傅诗题
(1.赣南师范大学地理与环境工程学院,江西赣州,341000;2.赣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江西赣州,341000)
《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以下简称2020年修订版课标)明确指出,要进一步增强课程标准的指导性,本着为教学服务、为考试评价服务的原则,切实加强对教材编写、教学实施、考试评价的指导。[1]课程标准与试题内容的一致性是社会、科学教学和测试验证的重要问题。[2]高考地理试题与课程标准的吻合程度会直接影响地理教学生态。
从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开展了几轮课程改革,对课程标准一致性的研究方法也越来越多,Achieve模式、SEC模式及Webb模式被专家学者普遍认可。20世纪90年代,在美国政府的资助下,安德鲁·帕特和约翰·史密森共同开发与研制了评价与课程标准一致性水平分析程序和方法,即SEC(surveys of enacted curriculum)模式。[3]SEC模式是上述三种模式中唯一采用量化研究的模式,具有较强的说服力。[4]本研究利用SEC模式,对2022年高考地理全国(乙)卷试题(以下简称2022试题)与2020年修订版课标的内容主题和认知主题展开一致性分析,即将2022试题中用于考查学生认知水平的考点与2020年修订版课标对学生的认知要求进行一致性分析。分析框架如图1所示。
本研究以2022试题与2020年修订版课标为研究对象。2022试题满分100分,平均考试时间50分钟,题型构成为:选择题11道,简答题包括2道必做题(共8个小问题)和2道选做题。本研究中,两道选做题均纳入研究范围。
图1 一致性分析框架
基于SEC模式,本研究对2022试题和2020年修订版课标的内容主题与认知主题进行分析研究,构建二维数据矩阵。在分析该矩阵的基础上,运用一致性系数计算公式[3]对表格中的数据进行计算处理,最终得出一致性系数。一致性系数计算公式如下:
其中,P表示一致性系数,n表示二维矩阵中数据数目的总个数,xi表示第i个要素在2020年修订版课标矩阵中的占比,yi表示第i个要素在2022试题矩阵中的占比。一致性系数P的值域为0—1,数值越大代表二者一致性越强,当P值大于0.5时,则说明其一致性在合理范围内。
2020年修订版课标将课程内容分为必修、选择性必修和选修,每个课程根据内容差异又分为多个模块,每个模块中有对应的知识点。本研究将必修1、必修2、选择性必修1(自然地理基础)、选择性必修2(区域发展)、选择性必修3(资源、环境与国家安全),以及选做题涉及的选修4(环境保护)、选修5(旅游地理)的内容,按照内容主题和认知要求进行分级整理,如表1所示。
表1 2020年修订版课标主题模块统计
在内容主题上,2022试题主要考查了25个知识点(含两道选做题),对必修1、必修2、选择性必修1、选择性必修2和选择性必修3的内容均有涉及,选修4和选修5的内容固定,集中在环境保护和旅游地理。在认知主题上,各知识考查点的认知要求和2020年修订版课标的认知要求相比,共有5处不同,分别为必修2的人口迁移,选择性必修2的现代农业发展、产业转型发展、地区因地制宜发展和工业集聚的意义。可见,契合度较低的考点主要集中在选择性必修2。
在梳理2020年修订版课标和2022试题的内容主题和认知主题的基础上,对学生正确解答出这道题需要具备的认知水平层级展开归纳分析。归纳分析认知水平层级时,需先界定认知水平层级。本研究将2022试题涉及的七个地理课程对照2020年修订版课标进行解读,分别梳理出2020年修订版课标具体要求中的行为动词。由于2022试题与2020年修订版课标认知水平层级的界定未有明确划分,不可避免地需要人为分析研判。为提高界定结果的准确性,本研究的认知水平行为动词分类是由1名从教20多年的高中地理教师(特级教师)与4名学科地理教育硕士共同分析界定,具体情况如表2所示。
表2 认知水平层级划分
对2022试题中每道试题的知识考查要求进行编码分析,一道题目可能涉及多个知识考查点,每道大题按每一小问展开分析,并与2020年修订版课标的认知要求进行对比研究,统计结果如表3所示。
之后,根据2020年修订版课标要求的23个二级内容主题以及3种认知要求构建2020年修订版课标和2022试题的“内容主题×认知要求”矩阵,如表4所示。
表3 认知水平层级比较
表4 内容主题×认知要求矩阵
一致性分析的本质是通过两个分析目标之间的标准差来表示,可读性有限。[5]本研究将两个二维矩阵中内容主题的认知水平占比数据进行可视化处理,如图2、图3所示。
图2 内容主题占比分布
图3 认知要求占比分布
由图2可知,2022试题考查更侧重必修2和选择性必修2,结合表1发现,知识考查点又以“区域发展”和“城镇与乡村”为重点,这可能与国家发展阶段密切联系。当下,我国脱贫攻坚战取得了全面胜利,农业现代化稳步推进,城镇化顺利进行,区域发展日益协调,开启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建设新征程,并进一步提出城乡统筹发展、区域协调进步的理念。[6]2020年修订版课标对上述区域发展内容的认知要求为“理解”,而2022试题对这部分的要求为“了解”,在考查学生社会发展方面深入浅出,更多是让学生体会社会发展的重要性,了解国家发展现状。
由图3可知,不管是2020年修订版课标还是试题,对学生认知水平的要求主要集中在“理解”层次,占比在半数以上,对“了解”和“应用”的要求相对较少,两者在这方面具有高度的一致性。例如:第1—3题以我国4个一线城市2010—2020年中心城区和中心城区以外地区人口数量变化为案例,分析我国城镇化快速发展的大背景下城市人口变化的特点,引导学生思考区域可持续发展的方向;第7—8题给出黄河2次洪水过程的水位与流量关系图,考查学生运用图表资料分析复杂地理信息的能力;第9题基于现实生活中的风搭建真实的问题情境,要求学生能判断风力的大小和识别风向变化,对学生基础知识的掌握要求较高;第43题以观景台为切入点,要求学生深刻理解观景台的功能及其影响因素,培养学生欣赏美与创造美的能力。2022试题的设问方式灵活多样,既从学生的经验世界出发设置问题情境,又与学科知识高度关联,对学生的综合思维能力有较高要求。
将表3数据代入一致性系数计算公式进行运算,得出2022试题与2020年修订版课标的一致性系数为:P=0.587。
研究表明,2022试题与2020年修订版课标的一致性系数P=0.587≥0.5,即两者有良好的一致性,但在内容分布和认知水平要求方面仍具有提升空间。说明一致性系数虽然在合理范围之内,但其契合度仍可进一步提高。
地理课程标准是国家对基础教育地理课程的总体设计与基本规范,体现了国家对不同学段学生地理素质各方面的基本要求,它是教材编写、地理教学、地理评价与地理考试命题的依据。[7]地理高考命题应当坚持以课程标准为导向,使试题与课程标准具有高度一致性。试题与课程标准的一致性,深刻影响着整个教育过程,应引起广大教育者的高度重视。教师在日常教学中应重视模拟、期中、期末考试题与课程标准的一致性程度,引导学生依据课程标准,抓住学习重点,攻克学习难点。这样的教学实践才能促进学生的认知发展,提升学生的地理核心素养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