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自然”中的思政教育

2023-01-10 04:45:05朱伟群
学周刊 2023年2期
关键词:自然德育思政

朱伟群

(上海市松江区仓桥学校,上海松江 201620)

一、引言

2019 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意见》中提到要坚持“五育”并举,突出德育实效,深化活动育人、实践育人,打造中小学生社会实践大课堂。要想全面发展人才,思想品德是灵魂,起着导向作用,所以德育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小学阶段是德育教育的最佳年龄段,此时儿童品德、行为的可塑性比较强,抓好这个阶段对儿童形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和行为习惯至关重要,所以德育具有重要的奠基意义。当今社会的竞争实际上就是科学技术和民族素质之间的竞争,抓好学生的德育工作对提高我国未来的社会面貌和民族精神具有重大意义。《上海市小学自然学科德育教学指导意见》通过文本的形式将自然学科与德育教育更加紧密地联系起来。这是一个重要的信号,指明了教师今后教学工作的重点方向。德育教学不能离开学科教学而单独存在,教师需要把学科教学的内容和德育有机结合起来,做到融会贯通,真正把学科教学和德育教学落到实处,从而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然而长期以来小学《自然》课都被作为科普知识课来上,而思想教育则有专门的道德与法治课程,两者都是单一的课程,学生难免会觉得枯燥。而且自然、道德与法治课都是传统意义上的“副科”,学生和教师都不够重视,很多自然任课教师都缺乏思政教学的素养,不能很好地把自己的思想道德水平体现在日常教学的过程中。面对小学《自然》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教师迫切需要改变小学《自然》的科普教育模式,确立“以学生发展为本”的课程理念,围绕“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挖掘课程中蕴含的思政元素,这是《自然》课程教学中十分重要的内容。

二、融合思政教育与学科知识教育

《自然》是小学课程中一门重要的科学类课程,能引导学生认识身边的科学知识,其中也蕴含着丰富的思政元素,是思政教育的重要载体。将思政元素融入课程知识教育,潜移默化地给学生传授思政教育,让学生自觉形成良好的思想品质、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是自然教师教学研究过程中一直努力探索的方向。自然教师要在教学过程中努力挖掘其中的思政元素,突出学科德育,落实德育价值,下面阐述《自然》课程中的几个典型案例。

(一)培养学生对祖国文化和制度的自信

在教学《自然》四年级第二学期的“电能”章节时,教师首先介绍电的特征和目前我国电的来源情况,我国电的来源主要有水电、煤电、太阳能电、风电等。教师让学生列举知道的水电站,自然引申到三峡水电站:三峡水电站大坝坝顶高程185米,是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水电站,三峡水电站2018 年发电量突破1000 亿千瓦时,创下单座水电站年发电量世界纪录。在建设三峡水电站的过程中遇到了非常多的技术难题,但是我国人民在党中央的领导下排除千难万险,最终建设完成了这个世界上综合效益最大的水利枢纽(防洪、航运、抗旱、发电)[1]。之所以能成功完成如此伟大的工程,离不开我国劳动人民的伟大智慧,更体现了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借此事例便可增强学生对于我们伟大祖国的文化和制度自信。除了介绍水电之外,作为拓展内容还可以介绍我国太阳能、核能、风能等清洁能源方面的情况。目前我国清洁能源的占比还相对较小,但是我国在大力发展清洁能源、减少碳排放等方面做着积极的努力[2-3]。2021 年3 月15 日,习近平主持召开中央财经委员会第九次会议,其中一项重要议题就是研究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基本思路和主要举措。中国承诺实现从碳达峰到碳中和的时间远远低于发达国家所用时间。到2030 年我国电力装机总量将增长至38 亿千瓦,清洁能源装机占比将达到68%,清洁能源的增速非常快,这体现了我国对人类发展负责任的态度和大国担当的风范,我国人民在党的领导下团结一致,能够很好地实现目标,更能体现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优势,从而潜移默化地增强学生对祖国文化和制度的自信。

(二)培养学生形成保护环境、守护祖国美丽河山的理念

在教学《自然》三年级第二学期的“我们居住的地球”章节时,教师先让学生列举他们知道的地球的组成:平原、高山、河流、海洋、沙漠等。我们国家虽然地大物博,但是沙化地区面积广阔,无法耕种利用,并且沙漠化不断扩张给环境带来越来越多的问题,可耕种的土地会越来越少。如果任凭沙漠化继续发展,当地环境越发恶劣,将会有更多人无法在故土生存。新中国成立之前,陕西榆林地区的生态曾经遭受严重破坏,黄土高原沙化非常严重,与毛乌素沙漠连成一片,种植的庄稼经常被风沙毁坏,当地人过着非常贫瘠的生活。新中国成立之后,国家和政府开展了轰轰烈烈的生态建设,植树造林、造福百姓,涌现了非常多治沙英雄的感人事迹,如榆林市西北的补浪河乡镇地处毛乌素沙漠腹地,曾经80%以上的土地是荒漠。1974 年,54 名平均年龄只有18 岁的姑娘怀着同样的目标义无反顾地来到这里,组成了一支治沙造林女子民兵连队,开始了治沙造林的艰难征程。44 年来,女子民兵治沙连一代一代传承,始终坚持顽强拼搏、持之以恒的精神,让1.44 万亩荒漠披上了绿装,被联合国环境专家盛赞为世界治沙史上的奇迹[4-5]。通过这样的事迹让学生了解我国美丽河山来之不易,更容易促使学生形成保护环境、守护祖国美丽河山的意识。教师可以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播放地球环境遭受破坏的视频和图片,让学生感受环境遭受破坏的严重后果,引导他们讨论如何从身边的事情做起来保护环境,例如,出门随手关灯、做好垃圾分类、不乱扔垃圾、出门多步行和骑车、购物时候用环保袋等,通过自身能做的事情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保护环境的习惯和理念,守护我们赖以生存的家园。

(三)培养学生坚定的科学态度、勇于创新的精神

在教学《自然》三年级第二学期第五单元“腐烂”章节时,教师首先让学生列举生活中见到的发霉、腐烂的食物,思考食物为什么会腐烂,之后自然引入“微生物”这一概念。再进一步介绍发现微生物和发明显微镜的历史:列文虎克年少时,其父亲因生病无钱医治而去世,他16 岁就当学徒,每天工作12 个小时,非常辛苦,但是他在工作之余一直学习磨镜技术,通过类似“铁杵磨针”的方法发明了世界上第一台光学显微镜,并利用这台显微镜首次观察到了血红细胞,从而开始了人类使用仪器研究微观世界的纪元[6-8]。人类经过了漫长的岁月,一代一代的科学家经过不懈的努力才将微生物的研究推进了一大步。通过这个故事也能告诉学生,任何科技的进步都需要人类刻苦钻研、不断创新,最终为社会发展做出贡献。从微生物的发现自然过渡到我国工业微生物学的开拓者——方心芳院士,他在长达61 年的科研生涯中耕耘不辍,继承发扬、开拓创新了我国传统的微生物工艺,为微生物在工业、农业、医药等领域的应用和开发研究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推动了我国上述行业的发展。通过方心芳院士的例子可以让学生了解微生物既会给人们造成财产损失,但也可以为我所用,帮助人们得到需要的食品、药物等,从事科学研究一定要有咬定青山不放松的精神,如此潜移默化地激励学生保持坚定的科学态度、勇于创新的精神。

(四)培养学生坚持不懈的意志品质

自然作为一门综合性基础课程,有许多涉及植物的内容,在《上海市小学自然学科教学基本要求》中也有“认识动植物生存所需要的基本条件”“认识常见动植物的显著形态特征”等要求。小学生对于学习自然课的内容有浓厚的兴趣,常常会分享一些关于植物的趣事或询问一些有关植物的疑问。但某些活动(例如种植)由于受到课时、场地等限制,仅靠课堂上的交流远远不能满足他们的求知欲。由于学生年龄较小,无法持续观察植物的生长过程。为了更进一步地将课堂内容与实际生活相结合,教师要引导学生开展长周期的探究活动,如观察番茄苗的生长、开花、结果。观察植物的生长周期,通过亲身实践获得体验,丰富学生认知植物的知识。但是在实践的过程中出现了一些问题,最常见的一个现象是由于植物生长缓慢,部分学生慢慢失去了照顾它们的兴趣,从而放弃了这项活动。针对这种现象,我们以长周期种植活动为载体,通过让学生定期在自然课程教学网站上上传植物生长的照片,分享养护植物过程中的心得体会,学生之间通过评论形成良好的互动,相互激励、相互监督,顺利完成养护植物的长周期,培养学生坚持不懈的品质。

(五)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的情感

在教学小学自然五年级上册《植物的生存》这一课时,教师首先让学生从自己身边认识的植物展开,可以让学生回答上海市的市花是什么,然后介绍上海市的市花——白玉兰,白玉兰被大量种植在上海的路边、公园、校园等,为市民带来了美好的视觉享受,白玉兰还象征着开路先锋、奋发向上的精神,这与上海城市的精神保持一致,作为改革开放的排头兵,上海市一直奋发创新,带动我国经济发展,为其他地区提供了发展的榜样。通过这个例子让学生为家乡感到自豪,同时引导学生懂得自己作为上海市的一员,也要积极进取、奋发向上,推动家乡发展。而在教学三年级第一学期第二单元《多样的动物——鸟》这一课时,为了让学生有更好的体验感,教师可以从家乡的鸟类、野生动物栖息地——崇明东滩湿地公园鸟类保护基地出发,一方面让学生了解鸟类的科学知识,另一方面让学生了解家乡,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的情感。首先通过图片和视频介绍东滩湿地公园的基本情况,由于东滩湿地公园优良的生态环境,其成为亚太候鸟迁徙路线上的重要驿站和栖息地,每年秋冬季节,园内有大量候鸟来此育肥过冬[8-10]。为了让鸟类有更优质的生存环境,上海市相关部门在园内种植了大量崇明当地土生土长的竹子、赤槐、乌桕、水葱、菖蒲等植物,形成了美丽的自然景观[11],吸引更多的鸟类到这里来,也让栖息地的生物种类越来越丰富。学生在课堂上领略了东滩湿地公园的美丽风光和丰富的鸟类资源,激发了他们以家乡为傲和热爱家乡的情感,同时也能引导学生保护家乡美好的环境,从自身出发保护身边的动植物。

(六)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

三年级上学期《身边的材料——橡胶》这一课中谈论到橡胶作为一种经济作物,也是一种重要的战略物资,教师给学生介绍著名的爱国华侨领袖陈嘉庚——这位被称为橡胶大王的南洋华侨创办了赫赫有名的厦门大学和集美学村,倾注了大量的心血,为国家培育了大量的人才,他为国家的教育事业慷慨投入了大量的资金,但他自己本身非常节俭,生活简朴,他经常对家人说的一句话就是:“该花的钱千千万万都要花,不该花的钱一分一厘都不能花。[12]”在抗日战争期间,陈嘉庚奔走募捐,为祖国人民抗击外国侵略者提供了大量的资金和物资,并在新中国成立之后积极参加祖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努力促进祖国的和平统一大业。新中国成立之后,雷贤钟是助力我国突破西方列强对我国实施橡胶封锁的一位华侨,他历经艰辛,艰苦创业,终于在马来西亚有了自己的产业,当他得知列强禁止向中国销售橡胶时,便毅然回国种植橡胶树,建立和发展我国的橡胶产业,打破了西方列强的封锁。从这节课延展出爱国华侨热爱祖国、无私奉献的伟大精神,给学生进行一次生动的爱国主义精神熏陶。

三、结语

党的十八大明确指出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小学阶段是学生心智慢慢成熟的时期,在此期间接收的知识和信息对他们的认知有非常大的影响,对其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小学《自然》课程中蕴含着大量丰富的思政元素,肩负着“立德树人”的重要使命,是教书育人的重要载体。教师在课堂上可以科学知识为载体,积极引领学生有机融合科技知识教育和思政教育,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优良的思想品质,提高其政治觉悟和文化素养,实现“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猜你喜欢
自然德育思政
德育要在“善”处留白
《中国德育》
中国德育(2022年10期)2022-06-20 09:09:50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当代陕西(2022年4期)2022-04-19 12:08:52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活力(2021年6期)2021-08-05 07:24:10
德育提效:必要的叙事转向
思政课“需求侧”
当代陕西(2019年15期)2019-09-02 01:51:54
微型演讲:一种德育的新形式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当代陕西(2019年9期)2019-05-20 09:47:22
《自然》关注中国科技雄心
环球时报(2016-05-11)2016-05-11 08:46: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