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创”背景下“双一流”高校创客空间建设与发展探究*

2023-01-09 09:48:05赵江涛张磊
智库时代 2022年14期
关键词:一流创客双创

赵江涛 张磊

(郑州大学 教育学院)

《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要求“提升一流人才培养与创新能力”“加强高等学校创新体系建设,建设一批国际一流的国家科技创新基地”,这对高等教育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提出了新的要求。近年来,我国许多高校都将创客空间作为新型人才培养基地,但其在培养创新创造人才方面所起的作用没有得到充分利用。为了解我国高校创客空间的发展现状,解决其存在的问题,本文参考美国高校空间建设经验,为我国高校创客空间的未来发展提供合理建议。

一、关于高校创客空间的研究

自2015年李克强总理参观了上海“新车间”后,创客空间逐渐进入大众视野。李双寿、杨建新等[1]人结合清华i·Center的实践,提出了高校跨学科创客空间建设的理念。郝思思等[2]对美国莱斯大学、澳大利亚天主教大学和清华大学的i·Center在课程与创客空间、安全与培训、硬件设施和人员结构方面进行了介绍,构建了基于空间的创客课程体系。刁振强认为,需重塑高校在空间中知识主体的地位,政府创设激励创新的制度环境,建立校企合作平台加大宣传力度[3]。刘巍伟从管理体制、开放机制和安全机制等方面对美国HEMI高校的7所高校空间建设实践进行了研究,提出了对我国空间建设的启示[4]。宋述强等人构建了创客空间建设模型,认为应从培育爱好社群、构建线上线下融合空间、吸纳跨界导师、组织创客活动、吸收客转化的资源和提供相关工具六个方面入手[5]。付志勇认为,应从合作社群、创意实践、开放资源和协作空间四个方面进行众创生态系统的构建[6]。雒亮、祝智庭等人认为创客空间的建设可以从实体空间、虚拟空间和支持环境三个方面来进行[7]。由此可以看出,我国学者对于高校创客空间大多是从宏观层面论述存在的问题并探讨解决策略,还有部分是结合国内外高校的建设实践展开探讨,但少有学者从我国高校创客空间的总体建设方面来思考和研究。

二、美国高校的创客空间建设情况

创客活动在美国最初是一些热衷于利用闲置物品或者废置的电子设备等制造东西的人在自家车库等地方进行的创造性活动,这种创新创造的“车间”就是早期的创客空间。美国高校建设创客空间较早,建设模式也较为成熟。麻省理工学院的微观装配实验室是国内外创客空间的鼻祖和原型,媒体实验室则是全世界科技创客和发烧友的“圣地”。斯坦福大学的D.school是一个研究生教学项目,以学生工作坊的方式鼓励学生发现和解决现实世界中的问题[8]。耶鲁大学的工程创新与设计中心实行“创+学”的课程形态和实践学习模式,为学生提供基于主题的体验式学习[9]。此外,一些大学还进行了高等教育创客空间计划(HEMI),致力于解决高校创客空间的挑战,并将其研究成果分享给其他人。有学者将美国高校创客空间建设归纳为四种典型模式,即开放实验室模式、社区整合模式、图书馆创建模式和校企合作模式[10],也有学者对HEMI高校空间的运营模式进行了研究,将其归纳为组织管理模式、运营支持模式、资源共享模式和运营管理模式[11]。

三、我国“双一流”建设高校创客空间现状分析

本文通过对“双一流”高校的官方网站和相关新闻报道进行分析,发现其空间建设情况如下:

在我国42所“双一流”建设高校中,绝大多数高校建设了创客空间,可以看出我国高校对通过空间来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视和对国家“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政策的积极响应。在建设时间上,许多高校空间是在2014年至2015年创建的,发展迅速。有的高校最初是先有创客类社团,之后才建设实体空间,有的则与之相反。在空间的所属单位上可分为三种,一种是以图书馆为基地的创客空间,例如武汉大学依托图书馆的优势资源和良好环境建设的图书馆创客空间、坐落于天津大学北洋园校区图书馆的“长荣健豪文化创客空间”等。第二种是依托院系等建设的创客空间,例如北京师范大学的教育学部与校友单位合作创立的创客空间,同济大学设计创意学院的FablabO数制工坊,隶属于吉林大学管理学院、吉林大学创新创业研究院的i.Flame创客空间等。此外还有依托大学科技园或众创空间等的创客空间,如由重庆大学科技园与校团委共同打造的重庆大学科技园科慧众创空间等。在资金投入上,有校企合作建设、高校独资建设、校友资助建设等多种模式。许多高校的空间都是开放的,不以盈利为主要目的,建设空间主要是作为创客交流和活动的平台或实验室。在空间的使用人员上,有对学生个体开放的,如清华大学的“i.Center”训练中心。也有部分是以团队为基本单位入驻的,并且对入驻团队进行了筛选。如北京大学创客实践教育中心项目采用审核制,接收和评估来自学生创业团队的申请,对其进行审核,华东师范大学进行教育创客空间入驻项目答辩会,实行团队竞争入驻等。

四、“双一流”建设高校创客空间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对于已经建设的“双一流”高校来说,创客空间不应该是一个“面子工程”。研究发现,我国高校创客空间尚存在不完善的地方。

(一)专门的网站建设少,宣传力度不够

我国建设专门网站的“双一流”大学有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以及同济大学。清华创客空间有专门的网站介绍其创客活动、创客项目、创客教育、创客空间组织机构、教学管理和管理人员等,为了解清华创客空间的基本信息和运营情况提供了途径。此外,还提供了微信、微博、邮箱等,以便创客们交流。北京大学创客实践教育中心网站上关于运营机制、实践教育、实践课程、项目管理、创客资讯等均有相关的网页来说明,但是网站更新频率低。此外,网站上的介绍栏目虽然多,但没有内容。除此之外的大部分“双一流”建设高校并没有专门的网站对其空间的建设情况进行介绍。

(二)规章制度不健全,评价机制缺失

规章制度是一个机构得以规范化运营的必要条件,评价机制则起着导向、激励和规范的作用。部分“双一流”建设高校在创客空间的运营中建立了相关章程,如北京大学创客实践教育中心制定了《创客中心实验室管理规定》,大连理工大学制定了《大连理工大学π空间管理办法》,重庆大学制定了《重庆大学创客空间章程》等,但是管理规定范围单一,对高校创客空间的安全制度、资金来源、成果评价机制等诸多方面规定得不够细致或没有涉及。此外,前期空间建设需要投入大量资金,但是如何评估投入是否取得了效果?如何建立激励机制以保障源源不断的“产出”?评价机制的建立关系着空间是否能真正实现资源的有效利用。

(三)同质化程度偏高,专业特色和优势不突出

目前我国高校建设创客空间较好的地区集中在北京、上海、浙江等地区,许多高校都以这些地区为模板,导致不同地区的空间相似度很高。此外,美国创客空间和文化深深根植于美国社会文化,而我国高校空间建设时间集中于2014年和2015年,政策驱动造成的快速发展使得空间没有结合高校自身的地域和学科优势,存在一定的盲目性。2016年,南开大学前校长龚克在接受中国网采访时表示创客空间的建设存在“盲目跟风”现象,没有做到“因地制宜”“因校制宜”[12]。

(四)各高校创客空间分散,联系较少

美国高校制定了高等教育创客空间计划(HEMI)以加强高校之间的沟通与交流,积极构建了一个高度紧密的“官产学研”互动网络[13]。我国中小学校为了发挥创客教育在促进基础教育质量提升、培养青少年创新思维中的作用,建立了中国青少年创客教育联盟。此外,我国3所高校和11家青少年活动中心共同建立了上海创客教育联盟。虽然“双一流”高校的学生创客会参加“创客马拉松”“中美青年创客大赛”等竞赛活动,但是国内高校、中美高校之间的创客教育、创客空间建设等大多还是处于“各自为政”的状态,没有紧密的联系与交流。

五、我国“双一流”建设高校创客空间建设策略

本文根据我国“双一流”高校创客空间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创客空间建设的相关策略。

(一)加大宣传力度,构建良好的外部生态系统

创客运动在我国发展时间短,再加上“重知识学习、轻实践操作”的传统思想,作为创客运动基地的创客空间不为大众所重视,因此,加大宣传力度使其被人了解和重视非常必要。我国“双一流”大学可以通过加强网站或微信公众号、微博等建设,介绍空间的基本信息,及时更新其运行状态,以及入驻团队、经费投入情况,还可以发布公告,介绍大学生创客取得的成果,详细公布其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等,这样既可以加强宣传,提升知名度,使其为大众所知,也可发挥媒体的监督作用,促进创客空间的信息透明化和规范化发展,还可以吸引社会资源,为其提供更多的人才帮助或资金支持,为空间发展构建良好的外部生态系统。

(二)健全规章制度,保障空间运营顺畅

“无规矩不成方圆”,在创客空间的运行过程中,若没有相关的规章制度很容易导致运行不畅,影响长久发展。对于相关章程不健全的“双一流”建设高校,可参考较为完备的国内外高校创客空间。例如,关于实验室安全问题,美国莱斯大学制定了OEDK安全准则,对可能出现的一般情况和紧急情况作出了指导,同时也对电子设备、加工车间以及焊接等作出了规范。还对设备操作培训进行了规定,要求创客需要先在网站上学习设备的操作技能,同时提出了“设备协助准则”,即用不同的颜色识别设备,创客使用时可以获得相应的援助。再如评价机制问题,中南大学的创客空间数量和类型较多,并且隶属于不同的学院,中南大学每年会对空间的进展状况进行评估,对评审等级较高的空间给予资金支持等重点支持建设。

(三)结合自身实际,建设符合高校特色的创客空间

我国“双一流”高校所处的地理位置不同、专业特色、学科优势各异,因此不能盲目跟风,必须要与学校的实际情况相协调才能真正发挥创客空间的“育人”作用。以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建设的创客空间为例,其建设目标在于解决教育界学术成果转化率低下、相关人才缺乏锻炼机会等问题,建立孵化与发展教育类创业项目的机制[14]。高校创客空间既要避免和社会上的空间同质化,也要避免高校之间的同质化。合理的建设方式是根据自身的学科特色,将空间建设与学科教学相结合,让创客空间既为“专业课程教学和教学方法改革提供资源,也要成为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重要载体[15]”。

(四)加强公共平台建设,推进资源互通、信息互享

我国高校创客空间发展较晚,发展模式也不成熟。社会空间有较为成熟的创客课程、较为优秀的创客项目等可以引进和利用,还有相当数量的优秀创客。此外,还要加强校际联系,通过举办创客大赛、开设创客论坛等,使高校之间能够做到资源互通、信息分享,不仅能够促进资源的有效利用,使学生了解创客经验和创客成果,共享前沿的创客理论,还能促使各类高校的创客产品更加丰富多元。由于我国仅有36%的创客空间建立了国际联系,大部分众创空间未加入国际创客空间社区,因此,高校空间应加强与国外空间联盟的合作,提高国际化水平。

随着“双创”战略的深入推进,学生的创新创造能力关系着未来我国在国际分工中所占的地位。“双一流”建设高校承担着培养人才的重要使命,通过建设创客空间等新型路径可以提升大学生的创新创造能力,让创新成为“点燃发展新引擎”,助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猜你喜欢
一流创客双创
高淳区以侨联双创基地 助推“双创”孵化成长、孕育未来
华人时刊(2021年23期)2021-03-08 09:27:28
“双创”浪潮方兴未艾
华人时刊(2020年17期)2020-12-14 08:12:42
关注一流学科
我校获批4门省级一流本科课程
“双一流”建设如何推进
当代陕西(2019年7期)2019-04-25 00:22:56
我是小创客
少先队活动(2018年9期)2018-12-29 12:19:06
大学生“双创”进行时
双新双创
新农业(2016年21期)2016-08-16 11:52:07
敢想 敢做 我们是创客
创新时代(2016年6期)2016-07-07 20:18:30
创客
IT时代周刊(2015年9期)2015-11-11 05:51: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