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李晶
本文对农村地区的电商物流发展情况进行分析,指出农村地区电商物流存在效率低、成本高、商品化水平低、农产品标准化水平低、商品进出渠道不对称、设备设施不健全等问题,从而导致县域农村地区电商物流发展缓慢。针对这种情况,提出农村地区电商物流的发展需要构建起完整的三级物流配送网络,并充分发挥邮政与供销合作社的渠道优势,同时对配送主体服务功能进行创新,推动农产品商品化,并落实双向信息化,国家还需要颁布相关政策来对其进行引导与支持。最近几年,中央的一号文件不断聚集在“三农”问题,比如2019年的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指出“实施数字乡村战略”以及“互联网+农产品出村进城工程”,足以说明农村地区电商物流发展的重要作用,电子商务的“上山下乡”不仅能够有效增长县域经济,同时还能够为广大农民解决就业问题[1]。近年来,有许多学者对电商促进农村经济发展进行研究,比如农村社会经济发展中电商的促进机制、电子商务推动农村脱贫的实现路径等。针对农村电商物流方面,有学者研究电商物流与农村电商的协同发展,并探讨电商物流的“最后一公里问题”,同时利用农村电商来对农产品流通体系进行创新;针对农村电商所存在的发展瓶颈,有学者以农村电子商务发展态势为基础来提出相关发展对策。不过很少有学者基于县域经济角度来对农村地区电商物流有效发展进行分析,在促进电子商务可持续发展过程中,农村地区电商物流是其基础所在,而我国农村地区缺乏系统性的物流,所以需要加强农产品物流体系建设[2]。本文以“电子商务进农村”为背景,分析目前制约农村电商物流发展的主要因素,然后提出针对性发展路径,以期能够稳定县域经济的持续增长。
1.1 农村地区电商物流的含义。所谓的农村地区电子商务,就是通过电商渠道来连接农村市场,在广义上与县域电子商务概念一致。农村地区电子商务包括所有县域内的电商要素,包括生鲜电商、农产品电商、餐饮电商、旅游电商、医疗电商等。农村地区电商物流是指以电子商务交易为平台来为农村居民提供生活、生产以及其它经济活动上的各种服务,包括仓储、运输、流通加工、搬运装卸、信息处理以及配送等,使得货物能够从供应地更好地流动向接受地[3]。农村地区电商物流可以将中心定为县级电商物流,由村级物流网点、乡镇级物流服务站为节点给予相应的支撑,这种由县到乡镇,然后由乡镇到村,最后由村到户的“三段式”物流配送是能够构建起完善的物流网络体系,从而落实货物的双向流通。
1.2 电商与电商物流之间的关系。物流能够实现电商产品的交付,商品在电子商务的背景下,其生产加工以及流通的过程都离不开物流活动,而完整的商务活动通常需要涉及物流、商流、资金流、信息流,其中商流、信息流以及资金流都能够利用网络通信设备以及计算机技术来完成,而物流环节属于实体流动,是无法在虚拟环境下实现。如果物流运作没有现代化模式作为支持,同时缺乏健全、合理、高效的物流体系,那么电商的优势无法充分发挥,而电子商务的不断发展会增加对物流的需求,因此是能够推动物流基础设施的改善,并且能够最大程度地提高物流智能化与信息化水平[4]。
2.1 成本畸高。中国农业存在分散性特征,所以物流集散困难,农产品运输链过长,再加上农产品物流体系不完善,使得农村地区电商物流成本居高不下,进而导致农产品缺乏足够的竞争力。同时农产品有着生鲜属性,所以在包装、运输以及加工方面有着较高的要求,因此会阻碍农村地区电商物流发展[5]。
2.2 缺少物流设施设备。农村强大地区所使用的传统物流设施有着较差的通用性,所以货物分转与大宗农产品缺少足够支撑。同时县级农产品电商有着较为滞后的加工流通环节,所以基础设施建设水平偏低,冷藏运输占比不高,所以容易产生较大的损失。
2.3 渠道不对称。农村主要是对外输出农产品,有着低毛利、易腐损以及生鲜等特点,而县域通常缺少与之相对应的预冷与物流体系,所以只能够通过费用高昂的电商快递进城,而农产品有着较低的附加值,所以会出现售价不抵运费的情况,这种商品进出渠道不对称的现象会对农民的收入造成严重影响。
2.4 商品化与标准化程度低。多数农村地区都是用原始状态进行销售,加工环节也只停留在简单的筛选与清洗,这种较低的商品化程度难以提升农产品附加值,而且未标准化的包装与运输流程会限制农产品的高效流通[6]。
2.5 缺乏配套产业。目前各地均将大量精力投放到农村电商市场主体上,而忽视了农村电商生态系统建设,从而导致配套能力不足,甚至部分地区连包装箱都无法本地化生产。
2.6 人才缺乏。农村电子商务属于起步阶段,不仅发展空间不明朗,而且基础设施较为落后,所以难以吸引人才、留住人才,会对行业可持续发展产生影响。
3.1 建立健全的三级物流配送网络体系。在物流纵深发展中,县、乡、村三级物流配送网络属于基础所在,同时也是农村经济发展的必要。首先可以将现有的仓储中心充分利用起来,以此构建起电子商务物流中心与县级快递集散分拨中心,然后依托邮政、顺丰、韵达、申通等快递企业来实现快递物流服务体系的规模化、智能化与集约化。同时还需要不断升级和改造乡镇农副产品批发市场,增加初加工设施与产地预冷等,并整体规划村级服务网点的相关布局,对其进行合并建设以及整合建设,从而落实开放共享的目的[7]。
3.2 发挥邮政以及供销合作社的渠道优势。在农产品流通过程中,电商属于辅助工具,所以在零售商与消费者之间,需要有相关的物流媒介来实现农产品的定级、分拨、集散、分拣以及销售等工作,而邮政与供销合作社是能够很好地完成此类工作。供销合作社通常是位于偏远地区或者村镇当中,能够更好地熟悉农村市场情况,而且供销合作社在计划经济时代所打下的基础,使得供销合作社具有完善的经营服务网络与组织体系,因此在农村能够发挥出领域巨头的作用。而中国邮政长期布局在农村,有着非常庞大的物流网络,城乡各个角落都遍布中国邮政的业务。如果能够在县域范围内推动中国邮政与供销合作社的战略合作,能够对农村地区电商物流体系的完善提供帮助。
3.3 不断加快农产品商品化进程。农产品商品化是落实农村地区电子商务的必经过程,将非标准化的农林产品转变为标准化的商品是能够有效促进农产品的电商流通。在这种情况下,需要不断发展现代农产品加工业,将产业链留在县域,并加强县域特色农副产品的认证,对特色农产品质量标准体系进行健全与完善,同时还需要对农产品品牌化问题进行关注与解决。除此之外,农产品包装与运输需要实现标准化,不断将物流成本降低,并将配送效率提高,从而实现“农产品上行”的目标。
3.4 实现双向农村物流信息化。为了打通农村电商物流的“最后一公里”,需要不断推动“宽带下乡”,通过信息技术来构建互联网与高效物流相结合的模式。利用先进的互联网技术,包括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等,能够有效整合与农业相关的信息资源,以此为基础能够构建起一体化的县级智慧物流信息共享服务平台,从而实现数据分析、在线交易、追踪溯源、信息共享以及金融服务等。依托村级服务网点来收集与统计电商物流运行数据,并及时在市场上分享农产品需求、供应以及物流交易信息,能够将物流服务管理水平提高,进而提升物流运输的效率。
3.5 集成创新物流配送主体服务功能。农村地区电商物流的发展需要重视县域电商产业配套的增值服务创新,整合叠加各级服务站点的业务,并增加收发快递、代买代卖、取款贷款等业务,使得农村地区电商服务成为一个“集成体”。县域内需要将各自为政的物流运输企业整合起来,并组建成专业化的物流车队,对其进行统一的管理与调度,使其能够高效、有序、规范地运行,从而最大程度地满足农村地区电商物流的配送需要。
3.6 加强政策引导与支持。当地政府政策的引导与支持是农村地区电商物流发展的必要条件,所以县域各级政府引导制定农村物流市场规则,并规划农村物流发展模式,在税收、资金以及土地等方面给予优惠政策。农产品的货源结构与季节有着密切联系,各个配送站点投资回收率较差,所以政府应当根据实际情况来给予相应的政策性补贴,同时出台与之相关的金融政策进行扶持,使得中小企业的融资成本降低。政府还需要将信贷审批与发放比率提高,减少农村地区的创业风险与难度,进而吸引创业者回流。
在我国民生问题中,“三农”问题是目前最为突出,也是最难解决的问题,在“大国小农”的基本国情下,乡村振兴战略方针的落实有着必然性与必要性。我国农村地区的电子商务有着非常快速的发展,使得城镇资源与农村资源等要素产生了双向流动,当前已经成为我国乡村振兴与脱贫攻坚的重要驱动力,所以需要给予足够重视。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