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剑利,李贵锋,王战备,李凤侠
(西安航空制动科技有限公司,陕西 兴平 713106)
非金属材料在制造业中得到了广泛应用,但大多数非金属材料的强度及加工性能较差。本研究加工的零件材料为非金属材料3204环氧玻璃布板,材质为玻璃纤维,具有较高机械和介电性能,耐热性、耐潮性好,适用于机械、电气及电子等高绝缘结构零部件。该零件材质利用耐高温性好的特点,主要用于隔热,防止热传导和热辐射作用于其他零件,对其他零件的性能产生影响。
图1 技术要求Fig.1 Technical requirements
零件材料为3240环氧玻璃布板,主要成分SiO2。该材料由电工玻璃布(用无碱、铝硼硅酸盐的玻璃纤维制成)浸以环氧树脂(环氧树脂具有较好的黏结强度和耐化学性能)经烘干、热压而成。材料表面平整光滑,无皱纹和裂纹。机加过程中,材料强度低,抵抗外力变形能力差,在夹紧力和切削抗力的作用下工件容易发生变形,影响工件尺寸精度,造成圆度超差。目前,使用量较多的布板厚度范围为3~30 mm,对以往加工的布板进行综合分析,厚度在10 mm以内的较薄布板加工表面光滑清晰(见图2),表面粗糙度容易保证,不易产生端面撕裂、鼓包状况;厚度在10 mm以上的零件,厚度越大,端面撕裂情况越明显。
图2 较薄布板Fig.2 Thin cloth board
经目测,热压的玻璃纤维电工玻璃布层厚小于0.2 mm。经现场加工验证,较厚的布板强度越低,抵抗外力变形能力越差,组织较疏松,切削加工难度较大,实际加工效果见图3。
图3 较厚布板加工效果Fig.3 Thicker cloth plate processing effect
毛坯规格200×200×δ25,零件结构为环状。加工过程中,零件变形量较大,尺寸精度和形位精度难以保证,零件端面存在片状撕裂和局部鼓包,不能满足图纸要求。
环氧玻璃布板在切削加工中,考虑到切削粉末对冷却系统的污染,一般不采用冷却液冷却。而使用风冷方式会对空气造成污染,一般也不建议采用。常用的方式是降低切削速度,以降低切削热的产生。由于材料的热导性差,刀具散热困难,一般采用较低速度切削,当切削速度稍高时,会产生大量的切屑热,刀具和加工工件的接触区域的温度迅速升高,刀具产生氧化磨损,进而进入急剧磨损阶段,当刀具的前后刀面同时磨损时,则失去了切削能力。
实际生产中,对刀具的冷却十分必要。低速切削时,加工效率低下,对于单件、小批量可采用低速切削,但对于批量加工则会造成较高的加工成本,降低设备利用率。较大批量加工时,建议采用水溶性切削液,能够提升加工效率,且对零件加工精度和表面质量具有良好的改善作用。
环氧玻璃布板具有较好的耐潮性和优良的低吸水率,吸水率几乎为0。浸水24 h后,吸水率仅为0.09%,故冷却液的使用对零件材料的影响较小,必要时可采用干燥压缩空气清理零件表面水分。
选择冷却效果较好的水(溶液)切屑液,切削液的浓度范围控制在3%以下,能有效降低切削区刀具、工件温度,改善刀具与工件的摩擦,改善切削区温度,便于排屑,从而提高刀具的使用寿命和加工表面质量。
车削加工中,因材料的自身结构特性,会产生大量的飞沫状切屑,污染设备和切削液,令冷却系统产生堵塞,故应使用过滤纸对切削液进行净化处理,零件加工完后需更换切削液并保养设备。
5工序粗车圆环→10工序半精镗孔→15工序车端面→20精车外圆→25工序精镗孔→30工序检验。
15工序车端面,装夹方式及切削方向见图4,刀具采用55°菱形刀片,刀尖R0.2。
图4 进给示意图Fig.4 Schematic diagram of feed
通过加工验证,零件内孔、外圆尺寸精度超差,同轴度超差,变形量约为0.2 mm,零件两侧端面呈片状撕裂,局部有鼓包现象。
由于零件材料组织结构疏松,强度低,抵抗外力变形能力差。在夹紧力和切削抗力的作用下,工件发生变形,影响工件尺寸精度,造成圆度超差。工艺流程安排不当,25工序以外圆定位,零件装夹时,在夹紧力的作用下产生弹性变形。零件拆卸后,零件产生弹性恢复,内孔圆柱度误差较大。在装夹方式上,采用外圆定位,跳动量不易控制,影响外圆相对内孔的同轴度。选用刀具不当,刀具的几何角度不合理,产生的切削分力影响切削力的方向,使得零件端面呈撕裂状。
零件材料组织疏松,目测布板层厚约为0.2 mm,零件总长尺寸公差为±0.05 mm,需要对0.2 mm的层厚采用机械加工方法进行剥离,每次厚度小于0.2 mm。材料制造过程中,由于是多层压制而成,随着层厚的增加,每层平行度存在误差,会出现单层透面现象,局部会产生环状、椭圆状及不规则缺陷,影响零件的表面粗糙度。
通过原因分析,改善工艺流程,选用几何角度合理的刀具,改善切削受力方向,具体措施如下:
零件端面存在片状撕裂和局部鼓包问题。机械加工中,正确选用刀具角度及角度大小尤为重要。刀具和车刀刃磨技术在机械加工中占有重要地位,而刀具切削性能的好坏主要取决于制造刀具材料、刀具的结构、刀具切削部分的几何参数,当材料和刀具结构确定后,刀具切削部分的几何参数对切削性能的影响就十分重要。手工刃磨刀具见图5,刀具选择普通焊接刀具,硬质合合金选用耐磨性较好的YG8材质,经反复验证,刀具的几何角度主偏角、副偏角为30°~40°,前角20°~30°,前角形式为圆弧型,主后角、副后角20°,刀具过渡刃采用圆弧过渡刃,R约2~3,保证刀具耐磨且锋利,圆弧过渡刃对零件表面起到修光作用。手工刀具的刃磨中鐾刀格外重要,能够提高刀具寿命和零件加工质量,对零件表面光洁度的改善至关重要。现代机械加工中,数控刀具的广泛使用,使得传统手磨刀具已很少采用,但传统的手工磨刀灵活方便,刀具轻微磨损后,可采用鐾刀予以修复,恢复刀具原有的几何形状和刃口的锋利程度,故传统的磨刀技艺应继续传承下去。本研究采用手工刃磨刀具,解决零件表面的鼓包和片状撕裂问题,通过合理选择刀具的几何角度,刃磨出异形刀具,改变切削受力方向。
图5 手工刃磨刀具Fig.5 Manual sharpened knives
手工刃磨刀具关键角度的选择思路:前角主要影响切削力的大小,加大前角可减小切削力,从而减小动力消耗,降低切削温度,减小刀具磨损,降低加工成本。后角的大小不同,将影响后刀面的倾斜程度,直接影响刀具的强度及刃口的锋利程度,进而影响加工表面质量。在前角一定的情况下,想减小刀具的刃口圆弧半径,提高刀具的锋利程度,只能通过增大后角来获得。当前角、后角增大时,楔角减小,刃口圆弧减小,刀具锋利程度提高。主偏角是确定主刀刃相对于进给运动方向偏斜程度的角度,主要影响切削层截面的形状和参数,影响切削分力的变化、刀尖强度、刀具耐用度等。主偏角刃磨的大小是重要的几何参数,依据切削厚度的计算公式可知,当进给量一定时,切削厚度随着主偏角的变化而变化,主偏角减小,切削厚度减小。可通过改善主偏角的角度,影响切削层的厚度,改变切削的受力方向,避免片状撕裂。副偏角是副刀刃相对于背进给方向倾斜程度的角度,副刀刃配合主刀刃完成切除金属层,形成工件的已加工表面,对工件的表面粗糙度影响较为明显。副偏角的选择等于主偏角,便于刀具往复车削,根据进给方向的变化,实现主副偏角之间相互转化。刀尖的修磨形式选用圆弧刃刀尖结构,利用圆弧刀刃去连接主刀刃和副刀刃。刀尖圆弧上各点的主偏角、副偏角都小于直线刀刃的主偏角、副偏角,使得刀尖角增加,从而改善刀尖的散热条件,提高刀尖强度,可进一步改善鼓包和撕裂问题。
A.增加17工序半精车外圆,为后工序修正基准外圆,保证外圆的圆柱度,圆度误差控制在0.05 mm以内,满足后续定位要求,减少或消除由于定位基准不良而产生的内孔变形问题。
B.增加19工序精车内孔,本工序加工内容为精镗孔、平端面,以外圆为基准,精镗内孔至尺寸,保证总长尺寸,精加工断面的进刀方向(见图6)。
图6 精加工进刀方向Fig.6 Finishing feed direction
C.20工序精车外圆,以内孔定位,实配心轴,心轴可采用涨力心轴,以保证定位精度。精车外圆至尺寸,利用加工方法保证25工序的同轴度0.05 mm的技术要求。
5工序粗车圆环→10工序粗镗孔→15工序车端面→增17工序半精车外圆→增19工序精车内孔→20精车外圆→30工序检验。
改善后的零件加工效果见图7。经检查,尺寸精度、形位公差和表面粗糙度均满足图纸设计要求。
图7 零件加工效果Fig.7 Part processing effect
为实现不同的功能要求,非金属材料的应用越来越多,但多样化的材料在实际生产中的选用使得机械加工难度不断增加。对于初次接触的新材料,应掌握材料特性,通过不断试制摸索,制定合理的加工方案。
本研究对问题原因进行深入分析,经过工艺优化和刀具合理的刃磨、改变切削受力方向,有效改善了零件表面的撕裂状况,保证了零件表面质量、尺寸精度及形位公差要求,为加工低强度非金属材料提供了新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