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士红,周 楠
(1.中共河南省委党校,河南 郑州 450045; 2.河南行政学院,河南 郑州 450045)
中国共产党走过了百年的光辉历程。一百年走来,绝非一帆风顺,而是经历了风风雨雨、坎坎坷坷。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指出:“党在内忧外患中诞生、在历经磨难中成长、在攻坚克难中壮大,为了人民、国家、民族,为了理想信念,无论敌人如何强大、道路如何艰险、挑战如何严峻,党总是绝不畏惧、绝不退缩,不怕牺牲、百折不挠。”[1]我们党是在大风大浪中呼啸着前进的,其间经历了无尽的风险磨难,但都成功战胜了困难,取得了辉煌成就。在持续奋斗中,中国共产党积累了丰富的成功应对风险挑战的经验,对当前我们防范和战胜前进道路上新的风险挑战具有重要的启发意义。
马克思主义是我们党的指导思想,也是我们党战胜风险挑战的“望远镜”和“显微镜”。我们党在中国这样一个人口大国执政,“面对十分复杂的国内外环境,肩负着繁重的执政使命,如果缺乏理论思维,是难以战胜各种风险和困难的,也是难以不断前进的”[2]。只有保持清醒的认识和科学的预判,才能保持定力,积极作为。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学懂弄通做实党的创新理论,掌握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夯实敢于斗争、善于斗争的思想根基,理论上清醒,政治上才能坚定,斗争起来才有底气、才有力量。”[2]一百年来,中国共产党面对风险挑战,能够做到头脑清醒、处变不惊、迎难而上、有效应对,正是因为有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指导。我们党成功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分析问题、判断形势,善于从全局出发、用战略的眼光、站在宏观的高度认识风险挑战,从而提出科学有效的对策,攻坚克难,化险为夷。
大革命之后,面对国民党反动派的疯狂屠杀,中国共产党人提出了“枪杆子里面出政权”的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正确方针。在一次次城市暴动失败之后,在总结经验教训的基础上,以毛泽东同志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结合中国的国情,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为指导,成功地探索出了农村包围城市的独特道路,中国革命逐步走向胜利。新中国成立后,党加强干部理论学习和知识培训。毛泽东同志提出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进行“第二次结合”,以毛泽东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结合新的实际丰富和发展毛泽东思想。“严格区分和正确处理敌我矛盾和人民内部矛盾,正确处理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十大关系,走出一条适合我国国情的工业化道路。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创造性运用和发展,为党和人民事业发展提供了科学指引。”[1]从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前夕,党领导人民完成社会主义革命。在探索过程中虽然经历了严重曲折,但党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中取得的独创性理论成果,为在新的历史时期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理论准备。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随着东欧社会主义国家垮台、苏联解体,世界社会主义事业处于低潮,国内群众忧心忡忡。邓小平同志以马克思主义政治家的高瞻远瞩,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中的一系列重大问题进行了科学回答,告诉我们要以马克思主义为武器,善于从黑暗中看到光明,从挑战中看到机遇,不为一时的困难所吓倒,不为暂时的风险所迷惑。
历史的发展证明了邓小平同志判断的科学性,中国高高举起了科学社会主义的旗帜,使世界社会主义事业推进到一个新的阶段。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要求全党同志一定要清醒地看到前进道路上的困难和风险,反复强调要奋斗就会有风险有困难,要增强忧患意识,居安思危。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把防范风险挑战提到前所未有的高度,在不同场合多次强调全党要树立底线思维,用“木桶原理”警示告诫全党既要能够补齐短板,更要注重加固底板,防控和化解各种风险挑战就是要加固底板。“越是取得成绩的时候,越是要有如履薄冰的谨慎,越是要有居安思危的忧患,重点要防控那些可能迟滞或中断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程的全局性风险”[3],前进道路不可能一帆风顺,绝不能犯战略性、颠覆性错误。
马克思主义是我们认识、研究和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的理论武器。“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够完成近代以来各种政治力量不可能完成的艰巨任务,就在于始终把马克思主义这一科学理论作为自己的行动指南,并坚持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4]作为一种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马克思主义为我们党解决前进道路上出现的问题提供了最重要的思想资源,马克思主义理论不是教条而是行动指南,必须随着实践发展而发展,必须中国化才能落地生根、本土化才能深入人心。只要我们勇于结合新的实践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善于用新的理论指导新的实践,就一定能够让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大地上展现出更强大、更有说服力的真理力量[1],让我们在风险与挑战面前保持定力、激发勇气。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是中国共产党领导。”[5]74只有在党的坚强领导下,我们才能化危为机、转危为安,才能任凭风浪起、稳坐钓鱼台。越是在形势复杂挑战严峻的时刻,越需要加强党的集中统一领导,发挥党的主心骨作用,这是战胜一切困难和挑战的根本保证。
新中国成立后,党领导人民战胜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一系列严峻挑战,肃清国民党反动派残余武装力量和土匪,和平解放西藏,实现祖国大陆完全统一;稳定物价,统一财经工作,完成土地革命,进行社会各方面民主改革,实现男女权利平等,镇压反革命,开展“三反”“五反”运动,荡涤旧社会留下的污泥浊水,社会面貌焕然一新。邓小平同志指出:“在中国这样的大国,要把几亿人口的思想和力量统一起来建设社会主义,没有一个由具有高度觉悟性、纪律性和自我牺牲精神的党员组成的能够真正代表和团结人民群众的党,没有这样一个党的统一领导,是不可能设想的,那就只会四分五裂,一事无成。”[5]75改革开放以来,党领导人民成功应对亚洲金融危机、国际金融危机等经济风险,成功举办北京奥运会、残奥会,战胜长江、嫩江、松花江流域严重洪涝及汶川特大地震等自然灾害,战胜非典疫情,彰显了党抵御风险和驾驭复杂局面的能力。
党的十八大以来,在坚持党的全面领导上,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得到有力保证,党的领导制度体系不断完善,党的领导方式更加科学。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把党的领导贯穿到治国理政的全部活动中,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得到充分发挥。2020年初新冠疫情发展蔓延之际,我们在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科学判断形势,迅速做出决策,以最快的速度、最广泛的社会动员投入抗疫斗争,在最短的时间内有效控制了疫情,保证了人民的生命安全和健康。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面对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加快蔓延的严重形势,必须加强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6]在抗疫斗争中,广大党员发挥了先锋模范作用,在危险困难面前挺身而出、身先士卒,在最危险的地方有党员,在最困难的地方有党员。截至2020年6月30日,共有396名党员干部在抗疫一线因公殉职[7]。这次疫情防控的成功充分证明: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集中统一领导是我们打赢疫情防控人民战争、总体战、阻击战的根本政治保证。
当前,我们要战胜面临的各种风险挑战,就必须全面加强党对防范化解重大风险工作的领导,发挥好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作用,切实做好防范化解重大风险各项工作。“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之所以能够扭转近代以后的历史命运、取得今天的伟大成就,最根本的是有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1]中国共产党立志于中华民族千秋伟业,百年恰似风华正茂。回顾奋斗路,展望奋进路,我们只有坚持和巩固党的领导地位,才能使我们的国家和人民立于不败之地。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中国共产党人能不能打仗,新中国的成立已经说明了;我们中国共产党人能不能搞建设、搞发展,改革开放的推进也已经说明了;但是,我们中国共产党人能不能在日益复杂的国际国内环境下坚持党的领导、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还需要我们一代一代共产党人继续作出回答。”[2]问题也是答案,只要始终坚持党的领导,只要永远保持奋斗精神和对人民的赤子之心,就没有困难能把我们吓倒,就没有挑战不能被我们战胜。
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人民是历史的主人。中国共产党是马克思主义政党,要做到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党的事业就是人民群众的事业,要完成党的事业就必须坚持一切以人民为中心,一切依靠人民群众。“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8]党在任何时候都必须坚持人民立场。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民群众有着无尽的智慧和力量,只有始终相信人民,紧紧依靠人民,充分调动广大人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才能凝聚起众志成城的磅礴之力。”[9]人民群众是我们战胜一切风险挑战的力量源泉和最大底气。中国人民勤劳智慧,具有无穷的创造力。只要充分依靠人民,我们就一定能闯过各种难关,战胜各种风险挑战。
百年波澜壮阔,百年砥砺奋斗。中国共产党产生于内忧外患之中,成长于挫折磨难之中,壮大于风险挑战之间。一路走来,我们党紧紧依靠人民,历经磨难,做出了巨大历史贡献。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我们党面对的敌人异常强大,“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够从小到大、由弱变强,在挫折中奋起、于困难中成熟,最终夺取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实现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根本原因在于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10]。解放战争时期,国民党在西北战场出动20万大军,而当时西北野战军仅有2万多人。彭德怀豪气满怀地说:“人民群众是和我们站在一起的,这就是我们的铁桶江山。”[11]新中国成立后,党的工作重心从打天下向治天下转变,面临过严峻局面,最困难的时候我们党坚持走群众路线,充分依靠群众。中国共产党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始终没有断,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始终没有变,党赢得了人民群众衷心拥护,并不断从群众中获得智慧和力量。三年困难时期,我国需要精简城市人口2000万[12],任务艰巨,全国人民迸发出高昂斗志,齐心协力共渡难关。邓小平同志曾经总结说:“一九五九年、一九六〇年、一九六一年那样的严重困难,在党的统一领导下面,很快就克服了。那是很值得回忆的。两千多万职工下放,走群众路线,讲清楚道理,大家并不埋怨。”[13]在改革开放进程中,我们党也曾面临重重阻力和压力,致使改革一时处于半停滞状态,之所以能变危难为动力,化挑战为机遇,重要原因就在于得到了人民的大力支持。
“能用众力,则无敌于天下矣;能用众智,则无畏于圣人矣。”[14]党的十八大以来,面对日趋复杂的外部环境和我国发展面临的新问题新挑战,我们党始终坚持人民主体地位,依靠群众、团结群众。习近平总书记曾谦虚地表示,要拜人民为师,甘当小学生[15]。人民是党执政兴国的最大底气。人民的信心和支持是我们国家奋进的力量。我们要始终把人民作为“源”和“本”,深深根置于人民之中,赢得人民信任和支持。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增强忧患意识,做到居安思危,是我们党治国理政的一个重大原则。”[16]忧患意识伴随着中国共产党诞生、成长、壮大全过程。
1945年党的七大召开,毛泽东同志在会上提醒全党要准备吃亏。在讲到将要遇到的困难的时候,他一口气列了17种困难[17]。这种强烈的忧患意识使我们党做了充分的思想准备,无论遇到何种困难我们都不惧怕,这就为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胜利奠定了思想基础。在党的七届二中全会上,面对解放战争将要胜利、即将执掌全国政权的形势,毛泽东同志以深远的历史眼光,提醒全党要做到“两个务必”。新中国成立后,我们“一辆汽车、一架飞机、一辆坦克、一辆拖拉机都不能制造”[18],面对战争威胁,党中央发出“向科学进军”的号召,并做出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战略决策,取得了以“两弹一星”为标志的重大科技成果,为建设独立完整的工业体系打下了坚实基础[10]。改革开放之初,邓小平同志强调,我们要把工作的基点放在出现较大的风险上,准备好对策。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强调下好先手棋,打好主动仗,坚持底线思维,有效应对了经济、政治、意识形态、社会风险及来自自然界的风险。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前进道路不可能一帆风顺,稍有不慎就可能打断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程。习近平总书记之所以反复强调增强忧患意识,防范风险挑战,深意就在于此。“要时刻保持如履薄冰的谨慎、见叶知秋的敏锐,既要高度警惕和防范自己所负责领域内的重大风险,也要密切关注全局性重大风险,第一时间提出意见和建议。”[19]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面对波谲云诡的国际形势、复杂敏感的周边环境、艰巨繁重的改革发展稳定任务,我们必须始终保持高度警惕,既要高度警惕‘黑天鹅’事件,也要防范‘灰犀牛’事件;既要有防范风险的先手,也要有应对和化解风险挑战的高招;既要打好防范和抵御风险的有准备之战,也要打好化险为夷、转危为机的战略主动战,把防范化解重大风险工作做实做细做好”[20]。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思想上的短板不能忽视。例如,在安全生产方面,很多时候就是因为缺少预见性,风险来临才警觉、领导批示才行动、媒体曝光才着急,就有可能导致较大事故、重大事故发生。常怀忧患意识,就能牢牢掌握发展的主动权,宁可把形势想得更复杂一点,把挑战看得更严峻一些,做好应付最坏局面的思想准备,才能遇事不慌、临危不乱,确保在风险可控范围内实现发展目标,使“黑天鹅”不惊,令“灰犀牛”止步,赢得战略主动,推动党和国家事业行稳致远。
党和人民取得的一切成就,不是天上掉下来的,不是别人恩赐的,而是通过不断斗争取得的。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防范化解重大风险,需要有充沛顽强的斗争精神”[20]。敢于斗争、敢于胜利,是党和人民不可战胜的精神力量。
在革命战争年代,我们面临阶级敌人的武装镇压和武装摩擦;新中国成立后,我们又面临国外敌对势力的破坏和打压及国内一些反动势力的挑战。针对各种各样的风险挑战,都必须发扬勇于斗争的精神,不在困难面前低头,不在挑战面前退缩。抗日战争胜利后,针对蒋介石的假和平谈判邀请,毛泽东同志以大无畏的英雄气概和视死如归的斗争精神亲赴重庆参加谈判。在去重庆谈判前的政治局会议上,毛泽东说,“去重庆,要充分估计到蒋介石逼我作城下之盟的可能性,但签字之手在我”,“我准备坐班房”[21]。在谈判中,我们党以革命的两手对待国民党反革命的两手,揭露了国民党假和平真内战的阴谋。朝鲜战争发生后,美国出兵朝鲜,新生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面临帝国主义的严重威胁。面对美帝国主义的疯狂挑衅,新生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面对世界上最强大的帝国主义国家应该怎么办?当时,有不少人主张不打。但是,经过反复思考,党中央和毛泽东做出重大决策:抗美援朝,保家卫国,与世界上的头号强国进行顽强的较量。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打破了美帝国主义不可战胜的神话,极大地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威望,增强了中国人民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在经济、科技、国防等方面的实力均进入世界前列,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但也必须清醒认识到:我国基本国情没有变,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国国际地位没有变,仍然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两个没有变”是对我国基本国情的准确定位,意味着我们与更高发展阶段和发达状态仍有差距。世界正处于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面临的不稳定性不确定性突出,人类面临诸多挑战。西方敌对势力对我国实施西化、分化战略,对党的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进行的颠覆破坏活动从来没有停止,我们一旦放松警惕就有可能酿成大祸。同时,也应该看到,我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仍然存在,发展质量也有待进一步提高,创新能力不足,生态环境保护任重道远,民生领域存在短板,党建工作也有薄弱环节,等等。防范和化解这些风险挑战,关系党和国家事业的兴衰成败。党的十九大把防范化解重大风险作为三大攻坚战之一,风险和挑战并不会因为对其视而不见就不存在,也不会因为被动消极逃避而自行消失,更不会因为一再隐忍退让而息事宁人。“只要我们把握新的伟大斗争的历史特点,抓住和用好历史机遇,发扬斗争精神,增强斗争本领,凝聚起全党全国人民的意志和力量,就一定能够战胜一切可以预见和难以预见的风险挑战。”[1]
中华民族复兴的伟大事业正处在关键阶段,前进道路上仍然存在可以预料和难以预料的各种风险挑战。船到中流浪更急,人到半坡山更陡。我们面临的形势更复杂,任务更繁重。面对风险挑战心存惧怕、懦弱无为是无用的,无视躲避、做头埋在沙子中的鸵鸟更是无效的。我们必须打起百倍的精神,不为任何风险所吓,不为任何干扰所惑。迎难而上,因势利导,抓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深入研究把握应对风险挑战的规律,科学选择斗争方式,准确把握斗争火候,做到有理有利有节,把握时、度、效,尽力把风险挑战化解在萌芽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