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开林,李梦茹
(北京中医药大学人文学院,北京 100029)
反馈是英语写作教学中的重要环节,作文修改的质量取决于作者的写作能力和读者反馈的有效性[1]。目前二语学习者英语写作反馈主要有机器辅助反馈、同伴反馈和教师反馈等三种形式。其中,教师反馈在我国二语写作教学中一直占据主导地位。近十年,随着过程写作法的盛行[2]以及写作在线评价系统等新型反馈手段在写作教学中的运用[3],同伴反馈、机器反馈也开始得到中国教师的关注。不论是基于何种形式的反馈,从不同的侧面对写作教学的效果均可产生直接或间接的影响。本研究尝试通过一项写作教学实验探讨英语专业学生对机器辅助反馈(本文主要涉及批改网写作反馈平台)、同伴反馈和教师反馈的接受度以及三种反馈对英语专业学生写作的影响。
写作反馈研究是近二十年来写作教学研究的热门话题。随着时代发展,网络技术的开发与普及,研究者们开始把注意力从传统的人工反馈转向网络环境下的写作反馈研究[4-7]。研究者们开始借助网络工具和自动评分系统对学生的作业进行批改和反馈,取得了积极的效果。研究者发现,在写作反馈过程中加入软件反馈和自动评分系统反馈,同时配以网络这一海量信息库作为写作信息源,可以明显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丰富写作内容和提高语言质量[7],拓展学习空间,实现各种反馈之间的有效结合和相互补充[3]。与此同时,也有学者通过对照试验,发现在线评价系统没有给学生的写作质量带来显著变化,结合人工反馈的多元反馈方式才能给写作质量带来显著提升[8]。近几年又涌现出借助博客、基于Peerceptiv[9]等写作互评平台的研究,并设计对照实验展开不同类型的反馈模式对写作者的影响的实证研究[10-11]。随着研究的深入,学者尹元[12]进一步探索了同伴互评反馈模式中评分量表的设计,设定了量表等级,并对各等级赋值,拓宽了写作反馈研究的新视角;解冰[13]等人开始进行同伴互评感知研究,可见写作反馈研究进入愈加细分的领域。
研究者们对同伴评估的研究逐步细化和深入,为后期研究提供了丰富的参考资料,然而该领域研究中的一些细节问题尚未得到很好地解决,比如同伴评估如何分组才更加科学,如何增强学生互评的有效性及公平性,制定何种规则可以提高评估的质量,是否需要对学生互评前培训等问题的探讨只有蜻蜓点水般提及,尚有较大的研究空间。本研究对机评、互评、师评等不同反馈模式的对比和特点分析,以及学生对各类反馈模式的接受度,以探索出一条有效的写作反馈机制。
本研究以北京中医药大学英语专业二年级的27名英语专业学生为研究对象,以“支架理论”为指导,设计教学实验考察网络协同写作环境下不同反馈形式对学生写作态度和写作质量等方面的影响。根据支架理论,能力较差的学习者在教师的指导或在能力较强的同伴的帮助下,其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和知识水平亦可得以提高[14]。同一班级不同学生的认知和写作水平不一,倘若我们创设一个环境,让写作能力较弱的学生积极向写作高手学习,同组同学之间思想的相互碰撞,结合多种模式的反馈,可以形成一个共同进步的写作共同体。本次研究探讨的问题是:
1.计算机批改系统和同伴互评是否对二语学生英语写作有帮助?在哪些方面呈现出积极效果?
2.学生对于同伴互评和计算机批改系统的接受度和认可度如何?
1.差级分组。将参与对象根据以往学习综合成绩进行了科学层级分组,保证同组内认知水平的差级,如每组中包括高、中、低认知水平的同学,真正发挥同伴的支架作用。
2.建立素材库。写作前对学生搜集素材的要求,如要求学生借助数据库,用网络开放式资源搜索相关素材,建立自己的素材库,以弥补自身知识结构的不足。
3.制作思维导图,协同完成作文初稿。同组同学基于收集的相关素材,制作思维导图并发给老师初审。同时,帮助学生学会使用幕布和石墨文档等网络多平台同步写作工具进行写作编辑,合作完成写作任务初稿。
4.反馈前培训及同伴互评。作文初稿提交批改网后,学生结合反馈意见完成二稿,二稿由各组进行互相反馈。互评之前,教师将学生分成9组,每组3位同学,并给予学生必要的互评指导以及发放评估量表。该表由四项内容组成,包含Content Mastery (文章内容饱满度)、Unity and Coherence(文章结构和连贯性)、Clarity and Conciseness(条理清晰度和文字精炼度)、Stylistic(语言风格和修辞)。同学们在打分的同时,需要在纸质版的文稿上写出具体的反馈。反馈组同学可根据评估量表从多个角度为同伴提供反馈,考察文中语言使用是否正确、段落衔接是否得当、逻辑条理是否清晰、内容是否饱满、观点是否论证有力。
5.完成终稿,作答调查问卷。学生收到其他组同学反馈后,进行修改,完成三稿,然后递交给教师。教师给予反馈后,学生再次修改,形成四稿(终稿)。教师设计调查问卷,对网络协同写作环境下不同反馈形式对学生写作态度和写作质量等方面的影响和效果进行调查。
统计研究数据显示:(1)机器反馈模式:学生对机器反馈模式的接受度仅为17.39%。学生提交的作文中,批改网给出的反馈数量最少,仅有17个,且大多数集中在语言层面,比如词汇搭配、语法的应用,关于写作思路和框架结构方面的反馈比较少。(2)同伴反馈模式:学生对同伴反馈的接受度为52.17%。同伴组提供的反馈类型和数量都与批改网差别很大。同伴提供的反馈数量达到64个,就数量而言,居三种反馈之首;从反馈类型上看,除了词汇、语法方面的建议之外,还包括写作思路和文章结构框架方面的反馈意见。(3)教师反馈模式:学生对教师反馈的接受度为93.48%。教师反馈结果对文中51处进行了反馈,数量居于机器反馈和同伴反馈两者之间。从反馈类型上看,教师对文中词汇应用和搭配、段落衔接,逻辑层次和写作构思方面都有所涉及。
尽管通过机坪、互评、师评三个角度对学生的文章提供了反馈意见,但学生并非对所有的反馈和建议全盘接受。通过对学生修改稿中对三种不同来源的反馈意见的采纳数量进行统计,我们得出了如下结果(详见表1)。
从表中可以看出,学生对教师反馈的采纳数量度最多,教师提出的意见92%均被采纳后续的调查问卷也证实了学生这一倾向;其次是同伴反馈,学生采纳了同伴50%的反馈意见;对机器反馈的采纳度最低,仅采纳了其中12.5%的反馈。
数据结果显示:一是机器反馈。超过一半的同学(56.53%)认为自动评分系统和机器反馈(如批改网)能够提高他们的写作兴趣和语言质量,而17.39%不太能接受机器的反馈。二是同伴反馈。同伴反馈能够给学生带来思路和写作技巧上的不同视角,从不同方面为作文修改提供有价值的意见和建议,且55%的学生喜欢为其他组同学提供反馈。共76%的同学认为反馈组同学的反馈对他们修稿有较大的帮助,其余同学表示效果一般。大部分同学(87%)认为教师发放的互评评估量表或制定评分规则可以提高互评的有效性及公平性。三是教师反馈。跟同伴组的反馈和机器反馈相比,93.48%的同学更希望得到老师的反馈,部分学生在问卷中的开放性问题中提到,教师反馈对他们而言,更具权威性,希望教师能够提出更多的反馈意见。
综上,学生对三种反馈模式的接受度不尽相同,不同反馈模式对学生起到的作用和效果也不一样。教师反馈无疑是写作教学中不可替代的反馈环节,相较于机器反馈和同伴反馈,教师反馈能够提供更全面整体的思路和写作建议,而又能补足学生自己及同伴无法识别的语言错误等。大部分同学也比较认可同伴的反馈,认为同伴的反馈意见颇具价值,能够给他们的写作带来不同的视角,而机器反馈的效果相比之下却不那么突出。
本研究基于机器反馈、同伴反馈和教师反馈三种反馈模式,研究不同反馈模式对学生写作效果的影响。从结果来看,机器翻译确能在初稿阶段第一时间为学生提供语法等错误反馈,节省了教师的时间和精力,但在整体写作思路等方面无法提供进一步指导意见。同伴反馈中,教师设计了学生互评反馈的细化流程和评估量表,使评价更为客观、科学,降低了主观偏倚。同伴反馈不仅可以弥补机器翻译环境下无人为互动的缺陷,又能提高学生参与积极性,激发写作创作热情,互为支架、互相学习,是写作修改过程中第二阶段的理想反馈模式。我们在学生的修改稿中和调查问卷中发现,学生在互评过程中,虽然批判性的内容较多,但他们也相互鼓励和欣赏,比如在反馈善于应用一些积极正面的语言,如:“你这个观点挺特别的,至少我想不到,让人眼前一亮的感觉!”“就本次作文的话题而言,你们持正面观点、选择了与大多数人不同的意见,在学术界主流思想也持否定态度的情况下,你们可能很难找到论据,但你们依然选择了正方,着实勇气可嘉。”有的同学给出了一系列的修改意见后,还不忘照顾作者的情绪,添加一些鼓励的话语:“感觉贵组的文章其实相当不错了,在批改贵组文章的同时,我也深感我们组的不足,从文章中得到了许多新知,也开始理解老师的良苦用心了。”最后,调查显示学生对传统的教师反馈依然是最为认可也是最为期待的,学生从中受益最多,能够获取更准确更有针对性的反馈意见。
因此,为最大化提高反馈效率和效果,英语写作教师可采用三种反馈模式相结合的方式,采用“机评—互评—师评”层级式反馈体系,以同伴反馈和教师反馈为主,以机器反馈为辅,充分发挥机器反馈的优势又尽可能让同伴和教师成为学生写作中的支架,从而不断优化英语写作教学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