刁 乃 莉
(黑龙江省社会科学院 历史研究所,哈尔滨 150028)
中国共产党历经坎坷和磨难,终于在百年华诞之年迎来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历史性时刻。中国共产党从红船起航,经过遵义会议,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特别是改革开放进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始终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始终注重党史文化建设,凸显了文化自信的基础性、全面性和持久性力量。面对新时代新形势,我们只要坚持不懈地提升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弘扬党史文化,就一定能够取得第二个百年的决战胜利。
当前,我们正面临着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国内外环境正在发生复杂的变化。国内改革进入深水区,中国共产党面临的风险和考验日趋严峻。各种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空前活跃,呈现出多元化、激荡化态势。国际社会生存发展环境复杂多变,各种思想文化冲突不断出现,各类风险挑战也不断增多。这些也都反映在我们思想文化领域中:一是西方文化,特别是“普世价值”观的渗入,使一些人初心迷失、核心价值观发生断裂,以致信奉西方所谓的“民主”和“自由”,误认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不完善、不完满;二是文化全球化带来的享乐主义、拜金主义占有一定市场,社会道德出现滑坡,尤其是对一些领导干部产生了严重的思想侵蚀;三是文化事业建设滞后,出现短板,尤其是对党史文化,缺乏统一集中有规划的培育和扶持,缺少领军人物和惊世之作;四是文化产业大而不强,一些企业片面追求经济效益,忽视社会效益,过度信奉“明星”效应,缺乏社会责任感,造成不良的社会影响,影响到下一代的健康成长。总之,现实告诉我们,民族复兴的大业任重道远,万万不可掉以轻心。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对全国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所期望的“在新形势下,你们的地位更加重要,任务更加繁重”,历史赋予了我们光荣的任务,需要我们充分把握大好时机,不遗余力地坚持文化自信、弘扬党史文化,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作出新的贡献。
文化是人类社会相对于经济、政治而言的精神活动及其产物,如生活方式、价值理念等。唯物主义历史观认为,“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1],因此,在这种意义上看,文化在本质上也是实践的。
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政党对自身文化发自内心的敬畏和尊崇,以致在其受到外来文化侵扰和破坏时,依然表现出镇定和坚守。
据考证,在人类历史上曾出现过二十几种不同的文化形态。时至今日,保存下来的只有七八种。而其他的文化要么衰落了、消亡了,要么被其他文化同化了。唯有中华文化,经历上下几千年,不但未曾消失中断,反而在挫折磨难中,彰显出独特的价值和魅力。
中国共产党历来高度重视文化的作用,努力推进文化建设。在革命战争时期,无论是中央苏区还是后来的陕甘宁边区,不仅重视文化建设,而且还关注对文化自信的引导和培养。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中国共产党更是注重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据统计,从1949到2016年,党中央关于文化建设的指示、决议、条例等文件就有182个。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更加重视文化的作用,习近平总书记于2014年2月24日首次提出“文化自信”。他说:“要讲清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渊源、发展脉络、基本走向,讲清楚中华文化的独特创造、价值理念、鲜明特色,增强文化自信和价值观自信。”[2]202至此,文化自信,作为中国革命和建设,特别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经验总结,已经成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内容,并且指导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出新的贡献。
从三个自信发展到四个自信,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大理论成果,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具体表现,是中国共产党百年成功的基本经验,也必将是指导中国共产党夺取下一个百年胜利最终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制胜法宝。“四个自信”是一个相互联系、相互依存、不可分割的整体。文化自信是最根本的自信,它是道路、理论和制度自信的基础。没有文化自信,中国的道路和制度自信,就失去了精神资源和原生动力,中国的理论自信也会迷失方向,丧失其成长的土壤。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中国共产党率领全国各族人民百年探索、百年追寻的幸福之路、复兴之路。同时,经过实践证明,这条路是选得对、走得通、也必将走得赢的路。这是因为这条道路凝结着几千年中华民族共同的价值需求,它是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同中国革命和建设相结合的产物,是在中华大地上实现社会发展进步的最佳选择。党和人民的文化自信,又极大地鼓舞、鞭策着奋斗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的人们。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同中国革命、建设、改革开放伟大实践相结合的产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产生于伟大的实践,扎根于广袤的中华大地,如果没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没有文化自信,一切理论将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中华文化和文化自信,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创新和发展提供了丰富的滋养和精神资源。
衡量、考察一个制度对于社会发展进步的作用,一是要看这个制度的能动性,二是要看它的适应性。能动性和适应性的根源都在于这个制度本身是否符合实际,是否与文化的历史和现实相匹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便是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各族人民经过百年的艰苦奋斗、反复探索而作出的最佳抉择。这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中表现得十分明显,中国人民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取得胜利,再次证明了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理念之正确。“四个自信”是一个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的整体,构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标识。而文化自信则是“四个自信”的灵魂,也是“四个自信”的根本。没有文化自信,就不会铸就具有历史、民族色彩的正确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也不会产生符合国情、代表民族利益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和制度。
理想信念是文化自信的精神支撑,马克思主义是文化自信的灵魂。“马克思主义的强大力量就在于它与中国实际相结合,其中包括与中国历史和传统文化的结合。”[2]中国的文化自信,也只有在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的基础上,才能确保坚定而正确的政治方向,才能真正发挥其精神动力之作用。
当今世界风云变幻,在思想文化界,各种思想观念汹涌澎湃、跃跃欲试,因此,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对于坚定文化自信,不仅具有理论意义,而且还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坚持马克思主义,就必须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百年的实践经验证明,坚持这一真理,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不能有丝毫动摇。
坚持党对文化工作的领导权,首先要坚持政治领导权,这是党领导一切的重中之重。实现政治领导权,要坚持文化工作中的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坚持文化工作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方向,坚持人民至上的服务宗旨,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远大目标的实现。坚持党对文化工作的领导,就是要尊重文化工作的客观规律,遵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特点,从思想入手,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宏伟大厦,使党史文化、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新形势下新征程中创新发展,成为推动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坚持党对文化工作的领导,就是要牢牢把握各级文化工作的组织领导权,在干部培养、考察和任用中,坚决防止“任人唯亲,偏听偏信”以及领导干预组织工作的弊端,真正把人民信任、令党满意的人才输送到各级文化工作部门和岗位,使党的文化工作兴旺发达、后继有人。总之,要使党的文化工作在新的征程中,继续发挥积极的作用,就需要在政治、思想、组织各个方面中,牢牢筑起党的文化堡垒,把党的领导贯穿到文化领域各项工作的全过程。当前,我们还要摒弃“组织工作就是干部的任免和提拔”的片面观点,进一步加强对干部的考察、教育、关怀和爱护,加强对干部党史、党史文化以及法律法规等方面的教育,使我们的组织工作风清气正,干部队伍廉政务实。
文化自信的一个重要前提就是党领导下的人民作出了重大的历史贡献。没有党的百年奋斗史和中华民族的千年发展史,就没有中国的文化自信。但是,历史虚无主义和文化虚无主义,试图歪曲甚至否定党的历史、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历史和改革开放的历史,尤其试图用改革开放前的30年否定改革开放后的30年,从而从根本上否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否定党对一切领域的绝对领导。以致一些传媒、网络散布一些所谓的“小道消息”、不法言论,扰乱模糊人们的视线,使人们迷失前进的方向,丧失前进的动力,甚至出现了一定程度的彷徨感、疑惑感。其看重经济效益、迷信“明星效应”,丧失社会公共道德和社会责任,造成不良社会风气,严重影响到年青一代的健康成长。因此,我们一定要将党史学习教育常态化,牢牢把握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论和辩证唯物论的思想武器,科学全面地看待党的历史、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历史和改革开放的历史,坚决反对、有力批驳历史虚无主义和文化虚无主义,正事实以真伪,还历史以清白。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凝结着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的共同价值追求,是我们坚持文化自信的重要内容。实践证明,它既是我们从事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宝贵精神财富,又是我们推进改革开放、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精神力量。因此,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我们坚持文化自信、弘扬党史文化的重中之重。为此,一是要学好党史,弘扬党史文化,把共产党员的先进思想、革命精神、道德品质、优良作风的榜样,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二是要防范、警惕精神萎靡、道德滑坡等现象,积极主持、维护社会正义、公道,发扬助人为乐、甘于奉献的精神,从而推动党史文化的创新发展,增强党史文化对文化自信的影响力和塑造力,实现习近平总书记的嘱托:“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凝魂聚力,更好地构筑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提供源源不断的精神动力和道德滋养。”[2]
相对于经济、科技、军事等有形力量,意识形态等软实力具有强大的影响力和感召力。可以说,在当前的21世纪,全球的发展变化越来越取决于世界各国软实力的较量。对于文化软实力建设,首先要充分挖掘、利用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的精华。今天,中华文化仍然积极地影响着世界。其次,要努力实现文化与科技创新的融合,形成自己的品牌,走出国门,走向世界。中国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已经进入世界强国之林,受到世界各国瞩目。世界要想了解中国,仅停留在茶叶、丝绸、“舌尖上的中国”已远远不够,而是更要了解“学术的中国”“发展中的中国”“开放的中国”和“为人类文明作出贡献的中国”[3]。与此同时,面对西方某些国家控制世界舆论、把持话语霸权,我们要勇于发声,敢于亮剑,及时理直气壮地发出中国声音、鲜明地提出“中国主张”,只有这样,才能最终赢得世界的认可和尊敬。
黑龙江省具有丰富的党史文化资源,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黑龙江省积极发挥党史文化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作用,不断挖掘和创新党史文化,为推动黑龙江省的文化建设和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重大的贡献。但是,在发展党史文化的工作中也遇到一些新的问题,出现了一些新的情况。为此,笔者提出关于黑龙江省党史文化创新发展的几点建议。
一是要重新认识党史文化的政治定位。党史文化具有一般文化的特性,然而,它并不是一般意义上的文化,它是中国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内容,也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精华。它不仅见证了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成长和壮大,而且真实地记录了中国共产党的宝贵历史经验。流传几十年、抚育了几代人成长的东北抗联精神、大庆精神、北大荒精神以及赵一曼、赵尚志、八女投江等英雄事迹,都是黑龙江人引以为荣的宝贵精神财富。当前,我们要充分利用党的百年华诞的有利时机,把党史文化教育放在突出的政治位置。在省委的直接领导下,文化主管部门要联手宣传、教育、旅游等部门,特别是在高校、中小学以及青年群体中,有组织、有计划地大力开展大庆精神、北大荒精神、东北抗联精神、铁人精神等专题宣传活动,重新掀起“学英模、见行动”的群众热潮,同全国人民一道为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砥砺前行。
二是要充分利用现有的党史宣传教育资源,继续挖掘开辟新资源。东北烈士纪念馆、八女投江纪念碑,以及赵尚志、杨靖宇、赵一曼、王进喜等人的遗址一直都是人们敬仰的地方。笔者认为,要重新审视这些文物遗迹的历史价值和时代意义,充分认识它们的不可再生性,本着对历史负责、对人民负责、对子孙后代负责的精神,作好这些革命历史文物和遗迹的开发、利用和保护工作。相关部门要把这项工作作为弘扬党史文化的重要内容,在立项审查、经费预支等方面抓紧抓实。同时,还可充分利用社会力量,发动知名人士等为党史教育开展募捐活动,为党史文化资源开发利用筹集资金。
三是要加强对党史、党史文化的研究。黑龙江省是全国开展党史和党史文化研究最早的省份之一,已经形成了一支领军精良、队伍精锐的研究团队,并已有一批优秀的研究成果问世。为适应新时代、新任务的要求,建议在黑龙江省社会科学领域的长期发展规划中,不断提高黑龙江省党史、党史文化专项研究的比重。从党史、党史文化队伍建设抓起,在现有党史研究专业队伍基础上,扩大研究队伍,培养新生研究力量。鼓励一部分历史学研究工作者参与党史文化研究,逐年扩大党史和党史文化研究生数量,从多种途径鼓励党史文化工作者推出更多优秀的研究成果。
中国共产党建党百年,经验十分丰富,然而,正是在不断探索、不断总结的前进道路上,中国共产党逐渐成长壮大。坚持并提升建立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基础上的文化自信,弘扬以党史文化为核心内容的文化自信,是中国共产党在世界上独有的、最成功的经验之一。面对新时代、新形势,坚持并提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的使命十分艰巨,但只要我们全党上下砥砺前行,团结奋斗,就一定能在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初战获胜的基础上,夺取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胜利,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梦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