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淑芳,徐满琴,孙秋兰
无锡市第五人民医院,江苏214000
血源性职业暴露主要指医务人员在从事临床诊疗、护理或其他职业活动期间意外被病毒微生物感染,或被含病毒微生物的体液、血液污染的针或其他锐器刺破皮肤等导致医务人员有可能感染乙型肝炎、丙型肝炎、艾滋病等传染病情况,是医务人员最常见的职业危害[1-2]。近些年来,随着环境污染及医疗技术的不断发展,各类有创诊疗操作及危重病人不断增加,临床一线医务工作者面临着日益严峻的职业暴露风险[3]。因而,如何运用科学的技术与管理方法加强医务人员职业暴露预防意识、预防职业暴露情况发生成为当前医院感染防控工作的热点问题之一[4]。为有效降低职业暴露风险,制定有效预防控制措施与策略,我科自2021年起成立传染病职业暴露阻断小组,本研究针对我院2019年1月—2020年12月发生的21起职业暴露事件进行分析,并对职业暴露相关防护知识及安全管理方面进行全面宣教,制定阻断措施,取得较好效果,现报道如下。
回顾性分析无锡市第五人民医院2019年1月—2020年12月发生的21起血源性疾病职业暴露事件,统计暴露者性别、年龄、职业、职称、暴露病种、暴露方式、暴露部位,并对职业暴露事件发生原因进行分析,详见表1。
表1 21起血源性疾病职业暴露者一般资料分布(n=21)
2019年1月—2020年12月采用常规管理模式。主要内容包括配备职业必需防护用品,进行职业接触防护知识培训,强化职业安全宣传教育,医务人员在诊疗过程中遵循标准预防原则,若需戴手套接触病人体液及血液,需在诊疗结束后立即摘下手套洗手消毒。严格按照医疗卫生技术操作规程进行操作,注意刀片、缝合针、针头等尖锐器具划伤或刺伤,医护人员诊疗时需佩戴护目镜、手套、帽子、口罩,避免体液或血液飞溅传染。若医护人员在诊疗过程中发生职业暴露需立即采取相应处理措施,并经护士长或科室主任检查确认填写登记表,并报送感染管理科,由感染管理科制定阻断方案。对2019年1月—2020年12月发生的21起职业暴露情况进行总结分析,并实施传染病职业暴露阻断小组管理,优化管理模式,制定针对性措施,2021年1月正式实施。具体内容如下。
1.2.1 优化职业防护用品
全面评价职业防护用具与设备供应情况、职业防护管理规划,尽可能地提供足量的防护设施与装备(如即弃隔离垫、隔离服、个人防护装备等),并对防护设施及装备正确应用方法进行培训,降低职业暴露风险。
1.2.2 成立传染病职业暴露阻断小组
①总结经验。分析以往血源性疾病职业暴露事件,总结发现在预防暴露教育、心理护理及用药依从性督导方面存在不足。②小组成员。1名检验科技师、1名感染科控管人员、1名市疾控中心传染病管理人员、1名职业暴露鉴定专家、1名心理咨询师、1名院感科职业暴露专职人员。③健全阻断流程。传染病职业暴露事件发生后,立即采取相应处理措施,并由暴露人所在科室主任或护士长上报至感染管理科控管人员,通知检验科技师、职业暴露鉴定专家,职业暴露鉴定专家鉴定后由检验科技师进行快速采血检验,之后由专家制定阻断方案,药房或疾控中心发放阻断药物,心理咨询师及传染病个案管理师介入,对职业暴露者用药后体验、用药依从性及心理问题等进行全程心理疏导与督导。④全程心理干预。血源性疾病职业暴露发生后,心理咨询师需在第一时间对暴露者心理状态进行分析、评估,并制定针对性心理干预计划,干预期间随暴露者心理状况转变调整干预措施,直至暴露者心理状态恢复正常。⑤阻断用药依从性督导。医院感染科专职人员详细记录暴露者暴露方式、暴露时间及阻断方案,定期采用电话方式提醒暴露者按时服用阻断药物,询问、记录其用药后毒副作用,并给予对症处理,服药1个月后停药,检查阻断效果。⑥定期组织血源性传染病职业暴露预防培训。组织所有工勤、医技、护理、医疗及实习进修人员参加血源性职业暴露知识讲座,培训内容主要包括常见血源性传染疾病病种、防护措施、职业暴露后紧急处理措施及报告流程,采取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培训模式,人人参加,人人考核,人人过关,可采取PPT讲解与感染管理科控管人员现场演示相结合方式,帮助参训人员记忆,考核不过关人员需持续参加培训直至合格方能上岗。
1.3.1 血源性疾病职业暴露认知水平
查阅文献自制调查问卷[5-6]进行评价,问卷内容包括常见血源性传播疾病种类、个人防护措施、职业暴露紧急处理、职业暴露分辨及职业暴露后报告流程5方面20个条目内容,每个条目分值5分,满分100分,分值越高表示血源性疾病职业暴露认知水平越高。本研究问卷调查人数共385人。
1.3.2 职业暴露发生率及阻断措施落实情况
由职业暴露鉴定专家、医院感染科职业暴露专职人员共同评价职业暴露发生情况,记录、统计两组职业暴露事件发生后2 h内服用阻断药物例数。
医务人员传染病种类、防护措施、紧急处理、职业暴露分辨及报告流程方面问卷得分均较干预前提高,(P<0.05)。见表2。干预前后血源性疾病职业暴露认知问卷总分配对差值t检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62.056,P<0.001),结果显示传染病职业暴露阻断小组能够有效提高血源性疾病职业暴露认知问卷得分。详见表3。
表2 干预前后医务人员血源性疾病职业暴露认知问卷得分 单位:分
表3 干预前后血源性疾病职业暴露认知问卷总分配对差值比较 单位:分
传染病职业暴露阻断小组管理措施实施后,截至2021年12月,共发生职业暴露5起,职业暴露发生率明显降低,且2 h内阻断措施落实率明显提高。详见表4。
表4 干预前后血源性疾病职业暴露发生及阻断情况 单位:起
临床研究发现,初级职称、低年资的临床一线工勤人员、医护人员是血源性疾病职业暴露的高危人群[7-8]。本研究对以往1年内发生的21起职业暴露事件分析亦得出相似结论。相比于医生、工勤人员、检验技师等职业,护士发生职业暴露风险最高(11例),这与其从事穿刺、输液、抽血等操作较多,高频率的直接、间接接触病人体液、血液有关,其中以拔针所造成的锐器上感染风险最大。发生职业暴露的原因除助手配合不熟练、意外碰撞等客观原因外,还有锐器抛弃不当、未穿戴防护用具等主观原因。究其根源在于医务人员临床操作不熟练或不规范,且主观防护意识不强,标准预防措施落实不到位[9]。本研究暴露源病种主要为艾滋病、乙型肝炎、丙型肝炎,其中乙型肝炎最高,占比52.38%,丙型肝炎最低,占比4.76%。当前对于艾滋病、丙型肝炎等传染源尚无特效预防药物,一旦发生职业暴露会产生极大的感染风险。为此,需采取有效的措施,提高医务人员主观防护意识,在职业暴露后及时进行阻断,以降低感染风险。
有报道指出,血源性职业暴露知识缺乏、防护措施不到位等因素是职业暴露事件发生的主要原因[10-11]。本研究结果亦有体现。经过对以往职业暴露事件的分析,结合本院实际情况,成立传染病职业暴露阻断小组,制定针对性管理措施,研究结果显示,医务人员血源性疾病职业暴露认知水平较之前得到显著提高,且职业暴露事件发生率明显降低,2 h内阻断措施落实率明显提高。分析其原因如下:①通过定期组织血源性传染病职业暴露预防培训,使医务人员认识到职业暴露的危险性,提高了主观防护意识,掌握职业暴露后紧急处理措施及报告流程,在职业暴露后能够及时接受阻断措施[12];②通过优化职业防护用品为医务人员创造安全的工作环境,并对其进行培训使其认识到安全防护设备的重要性,提高使用依从性,并正确掌握使用方法[13]。③通过健全阻断流程使医务人员在发生职业暴露后能够得到及时、科学、有效的阻断治疗,并通过后续心理干预,使病人能够积极地接受阻断治疗,提高阻断药物服用依从性,进而提高阻断成功率[14]。
综上所述,传染病职业暴露阻断小组能够健全完善血源性疾病职业暴露管理体系,降低职业暴露发生率,职业暴露阻断成功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