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腔镜下直肠乙状结肠部分切除术对Ⅱ~Ⅲ度直肠脱垂治疗效果、肛门功能的影响

2023-01-03 13:07:22吴国庆刘志新司宇光王晓锋
临床误诊误治 2022年11期
关键词:肛管围术肛门

吴国庆,刘志新,司宇光,王晓锋

直肠脱垂是临床常见肛肠疾病,主要由于直肠、肛管及乙状结肠下段位移所致,占所有肛肠疾病的0.4%~2.1%,不仅会发生感染、出血等症状,还会诱发排便失禁、肛门功能障碍,严重降低患者生活质量[1-2]。既往临床多采取保守治疗,但治疗后Ⅱ~Ⅲ度直肠脱垂患者易出现直肠反复脱垂现象,从而导致阴部神经损伤,增加并发症发生风险,故近年来临床主张以手术治疗为主。提高疗效、减少并发症、促进肛门功能恢复、降低复发风险是临床手术治疗Ⅱ~Ⅲ度直肠脱垂的主要目的[3-4]。腹腔镜手术具有创伤小、恢复快等优势,越来越多地应用于结直肠疾病的外科治疗中,受到临床广泛关注[5]。但关于腹腔镜手术在直肠脱垂中的应用价值仍缺乏循证依据。为此,本研究尝试探讨腹腔镜下直肠乙状结肠部分切除术对Ⅱ~Ⅲ度直肠脱垂疗效、肛门功能的影响,旨在为临床制定手术方案提供数据支持,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9年2月—2021年12月Ⅱ~Ⅲ度直肠脱垂90例,按照手术方案的不同分为腹腔镜组和常规组各45例。2组年龄、性别、发病原因、病程、直肠脱垂分度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见表1。

表1 2组Ⅱ~Ⅲ度直肠脱垂患者一般资料比较

1.2选取标准 纳入标准:经结肠镜或直肠镜检查确诊为直肠脱垂;符合《直肠脱垂诊治指南》中Ⅱ~Ⅲ度直肠脱垂诊断标准[6];具备手术指征;首次接受手术治疗;临床资料完整。排除标准:伴有直肠肿瘤、直肠炎或溃疡性结肠炎者;合并凝血功能障碍者;存在心肝肾功能障碍者;妊娠期、哺乳期女性;合并精神疾病或认知功能障碍者;无法耐受手术或存在手术禁忌证者。

1.3治疗方法

1.3.1腹腔镜组:腹腔镜组采用腹腔镜下直肠乙状结肠部分切除术治疗。气管插管全麻,患者取截石位,建立人工气腹,压力维持在12~14 mmHg,于脐部、右侧麦氏点各放置1个Trocar(10 mm),于左、右腹直肌外侧缘平脐处各放置1个Trocar(5 mm),置入腹腔镜及操作器械,腹腔镜下探查直肠脱垂程度、盆底腹膜松弛情况,调整患者体位,上推小肠至上腹部,充分显露直肠、乙状结肠及盆腔,确认进入骶前间隙的位置及需切除直肠、乙状结肠的范围。提起直肠,锐性分离(超声刀)直肠后壁至尾骨尖、前壁至阴道后壁肛提肌边缘或精囊、两侧至侧韧带平面,后逐渐向上靠近乙状结肠肠管,游离处理部分降乙状结肠系膜,采用直线切割缝合器于肛提肌水平以上(距肛缘5~10 cm)闭合离断直肠,经右下腹穿刺点做一长约3.5 cm的纵行切口,提出直肠远端断端,切除部分直肠和乙状结肠,经肛门置入吻合器,行结直肠端端吻合,明确切割圈完整性,适度提拉直肠,缝合固定直肠后壁与骶筋膜,前壁于直肠子宫或直肠膀胱返折处与已切开的盆腔陷凹横向缝合,完成直肠悬吊。

1.3.2常规组:常规组采取常规开腹直肠前切除术。气管插管全麻,患者取截石位,做下腹正中切口,逐层进入腹腔,直视下探查直肠脱垂程度、盆底腹膜松弛情况,手术操作要点同腹腔镜组。

2组术后均给予禁食水、肠外营养、补液、预防感染等常规措施,术后24 h内拔除尿管,并嘱患者术后5 d内卧床休息,避免剧烈运动。

1.4观察指标 ①参考《直肠脱垂诊治指南》[6]判定2组临床疗效。直肠脱出、下坠感、排便不尽等临床症状全部消失,直肠指检、肛管测压正常为痊愈;临床症状基本消失,直肠指检、肛管测压无明显异常为显效;临床症状有所改善,直肠指检、肛管测压略有异常为好转;临床症状及直肠指检、肛管测压结果无改善为无效。总有效率=(痊愈+显效+好转)/总例数×100%。②比较2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排便时间、住院时间。③比较2组手术前后围术期应激指标。分别于术前及术后1、3、5 d采集2组清晨空腹静脉血4 ml,离心取上清液,采用化学发光免疫法检测血清去甲肾上腺素(NE)、皮质醇(Cor)、前列腺素E2(PGE2)水平。④比较2组术前、术后3个月肛门功能。采用ZGJ-D2型智能双导肛肠压力检测仪(安徽合肥微机所)测定直肠最大耐受量、直肠感觉阈值、肛管静息压(ARP)、肛管最大收缩压(AMCP)。⑤比较2组术前、术后3个月Wexner便秘、肛门失禁评分,其中便秘评分0~30分,分值越高提示便秘越严重;肛门失禁评分0~20分,分值越高提示肛门失禁越严重[7]。⑥比较2组肛门出血、肛门坠胀、尿潴留、下腹胀痛等并发症发生情况。

2 结果

2.1治疗效果 腹腔镜组总有效率与常规组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见表2。

表2 2组Ⅱ~Ⅲ度直肠脱垂患者治疗效果比较[例(%)]

2.2围术期指标 腹腔镜组术中出血量少于常规组,手术时间、术后排便时间、住院时间短于常规组(P<0.01),见表3。

表3 2组Ⅱ~Ⅲ度直肠脱垂患者围术期指标比较

2.3围术期应激指标 2组术前血清NE、Cor、PGE2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术后1、3、5 d血清NE、Cor、PGE2水平呈先升高后下降趋势(P<0.05);腹腔镜组术后1、3、5 d血清NE、Cor、PGE2水平低于常规组(P<0.05)。见表4~6。

表4 2组Ⅱ~Ⅲ度直肠脱垂患者围术期去甲肾上腺素水平比较

表5 2组Ⅱ~Ⅲ度直肠脱垂患者围术期皮质醇水平比较

表6 2组Ⅱ~Ⅲ度直肠脱垂患者围术期前列腺素E2水平比较

2.4手术前后肛门功能 2组术前直肠最大耐受量、直肠感觉阈值、ARP、AMCP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个月,2组直肠最大耐受量、直肠感觉阈值较术前下降,ARP、AMCP较术前升高,且腹腔镜组直肠最大耐受量、直肠感觉阈值低于常规组,ARP、AMCP高于常规组(P<0.05,P<0.01)。见表7。

表7 2组Ⅱ~Ⅲ度直肠脱垂患者手术前后肛门功能比较

2.5手术前后Wexner便秘、肛门失禁评分 2组术前Wexner便秘、肛门失禁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个月2组Wexner便秘、肛门失禁评分较术前下降,且腹腔镜组低于常规组(P<0.05,P<0.01)。见表8。

表8 2组Ⅱ~Ⅲ度直肠脱垂患者手术前后Wexner便秘、肛门失禁评分比较分)

2.6并发症 腹腔镜组并发症总发生率低于常规组(P<0.05),见表9。

表9 2组Ⅱ~Ⅲ度直肠脱垂患者并发症比较[例(%)]

3 讨论

直肠脱垂多发生于儿童、经产妇、老年体弱者,近年直肠脱垂发病率呈逐年升高趋势,发病人群呈年轻化趋势,防治形势逐渐严峻[8-9]。临床实践证实,若未得到及时有效治疗,长期直肠脱垂会导致肛门狭窄、坏死或功能丧失,明显影响患者身心健康[10-11]。因此,积极探索较为安全可靠的治疗方案具有重要意义。

常规手术分为经会阴与经腹两种途径,前者虽有创伤小的优势,但术后复发风险高;后者疗效确切,术后复发率低,但手术创伤大,术后并发症发生风险较高,患者接受度不高。二者各有利弊,均不适宜作为最佳术式[12-13]。腹腔镜手术因具有微创、痛苦小、恢复快等特点成为临床关注的热点[14]。梁政和栾金芳[15]报道指出,腹腔镜手术治疗成人完全性直肠脱垂能取得与开腹手术相当的效果。本研究也发现,腹腔镜组总有效率与常规组无明显差异,术中出血量少于常规组,手术时间、术后排便时间、住院时间短于常规组,说明腹腔镜下直肠乙状结肠部分切除术治疗Ⅱ~Ⅲ度直肠脱垂患者不仅能取得确切效果,还可优化手术情况,加快术后康复进程。

分析上述结果原因:①通过切除部分增厚的直肠、冗长的乙状结肠,解除了肠内容物通过障碍,切除后悬吊固定直肠,恢复了直肠正常的生理弯度,从而促进便秘、直肠下坠、脱出等临床症状改善,能保障手术治疗效果,减少术后复发;②微创优势,在腹腔镜下可放大局部手术视野,使得术中操作更精准,从而避免不必要的周围血管及组织损伤,减少术中出血量,缩短手术时间;③Ⅱ~Ⅲ度直肠脱垂患者通常直肠系膜松弛、直肠前间隙宽大,能为腹腔镜下手术操作提供有利条件,且术中采取双吻合技术,可避免腹腔镜下难以做肠管端端吻合的问题,在防止开放吻合导致污染的同时能有效提高手术效果;④术中通过重建、抬高盆底腹膜修复Ⅱ~Ⅲ度直肠脱垂患者伴有的解剖缺陷,能加快盆底功能、肛门功能的恢复[16-17]。

肛门功能是直肠脱垂患者术后康复情况评估的重要部分[18]。本研究结果发现,术后3个月腹腔镜组直肠最大耐受量、直肠感觉阈值及Wexner便秘、肛门失禁评分低于常规组,ARP、AMCP高于常规组,提示腹腔镜下直肠乙状结肠部分切除术能显著改善Ⅱ~Ⅲ度直肠脱垂患者肛门功能。推测原因,主要是由于手术通过切除部分直肠乙状结肠、悬吊固定直肠及修复直肠解剖缺陷,能促进术后肛门功能恢复,且利用腹腔镜技术进行术中分离、切除等操作时能避免直肠周围括约肌损伤,从而进一步加快肛门功能恢复[19]。本研究结果还显示,腹腔镜下直肠乙状结肠部分切除术能显著降低并发症发生率,应该与腹腔镜手术切口小、术中操作更精细准确、对腹腔脏器牵拉较轻、对周围血管与组织干扰较少等有关[20]。

手术创伤应激指标可有效反映手术所造成的创伤程度,其中NE属于神经递质,由肾上腺素神经末梢、脑内交感节后神经元合成分泌,在机体受到创伤后会过量表达;Cor由11-脱氧皮质醇生成,经由11β-羟化酶在肾上腺皮质线粒体中发挥作用,是一种常见的应激激素;PGE2是疼痛刺激因子,主要通过降低机体疼痛阈值,增加主观疼痛感受,在创伤后显著表达[21-22]。本研究数据表明,腹腔镜组术后1、3、5 d血清NE、Cor、PGE2水平低于常规组,可见腹腔镜下直肠乙状结肠部分切除术所造成的创伤应激反应较轻。分析原因,腹腔镜手术具有微创优势,无须大切口即可完成手术操作、术中损伤范围小、程度轻,因此能明显减轻手术创伤应激反应,减少术后NE、Cor、PGE2等应激激素产生。

综上,腹腔镜下直肠乙状结肠部分切除术应用于Ⅱ~Ⅲ度直肠脱垂患者的疗效与开腹手术相当,可优化手术,减轻手术应激,促进术后康复,改善肛门功能,降低并发症发生风险。不足之处:作为回顾性研究,本文未对患者术后直肠脱垂复发情况进行随访统计,今后需做深入探讨与分析。

猜你喜欢
肛管围术肛门
从“风盛则痒”思想论治肛门瘙痒症
围术期舒适干预应用于口腔颌外科的效果
胎儿正常肛门、肛管和畸形改变的超声图像分析
肛门瘙痒不能挠
保健与生活(2020年3期)2020-03-02 02:27:23
内镜下食管静脉曲张套扎术的围术期处理
医学新知(2019年4期)2020-01-02 11:04:08
卫生纸也能治疗肛肠病
直肠癌直肠肛管经腹会阴联合手术的临床效果观察
围术期血液管理新进展
哈乐治疗肛门病术后排尿障碍32例
淮海医药(2015年2期)2016-01-12 04:33:32
β受体阻滞剂在围术期高血压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