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天达 梁友芳 白 晶 蔡筱雯 龙静铧 零恒莉
(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1 预防保健科,2 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广西南宁市 530021)
医院作为烟草控制的主要倡导者和推动力量,在落实控烟政策和探索控烟途径等方面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但迄今为止,我国医院的控烟效果仍未达到全面禁烟的标准[1]。医院作为提供健康服务的机构,医院工作人员作为提供健康服务的参与者,均应在烟草控制方面作出表率。医务人员是人民的健康卫士,在帮助和指导吸烟者戒烟的工作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有研究表明,医务人员对吸烟者实施简短的干预措施可提高戒烟的成功率[2]。但总体而言,我国医务人员的吸烟率较高、戒烟率较低,控烟知信行表现不甚理想[3-4]。2008年原国家卫生部、全国爱国卫生运动委员会下发了《无烟医疗卫生机构标准(试行)》[5],要求各级医疗卫生单位贯彻执行。广西某三甲医院依据标准,采取多种措施创建无烟医院,鼓励和帮助吸烟的医院工作人员戒烟,并应用基于医院信息系统的戒烟干预模块辅助医生开展简短戒烟干预服务。为了解该医院创建无烟医院以来,医院工作人员的吸烟状况、控烟认知,以及医生开展简短戒烟干预服务情况,本研究对该医院工作人员进行调查分析,为医院开展戒烟干预提供依据。
1.1 调查对象 2020年6月采用整群抽样法抽取在广西某三甲医院工作时间≥3个月的医院工作人员作为调查对象。入选标准:来院工作时间≥3个月,包括医院在编人员、聘用制人员。排除标准:调查开始前因出国、下乡支援、外出学习或病事假等情况近6个月未在岗的工作人员。所有调查对象对本研究均知情同意。
1.2 调查方法
1.2.1 调查工具:本课题组自行编制调查问卷,该调查问卷是基于《2015中国成人烟草调查报告》[6],加入有关控烟认知及戒烟干预等内容编制而成,其主要内容包括调查对象的性别、年龄、文化程度、职称、科室、吸烟情况、控烟认知,以及医生对就诊患者进行简短戒烟干预服务、知晓和使用医院信息系统新增戒烟干预模块情况等。其中,吸烟是指一生中连续或累计吸烟时间≥6个月[6]。
1.2.2 质量控制:选派各科室总住院医师、护士长或教学秘书为本次调查的调查员。调查员经过统一培训合格后,对所在科室调查对象进行现场调查,调查前向调查对象说明本次调查的注意事项及调查内容等。调查问卷当场发放和回收。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4 318份,排除不符合纳入条件及出现缺项、漏项、逻辑错误的答卷后,回收有效问卷3 871份,问卷有效回收率为89.6%。
1.3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 22.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以(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两独立样本t检验;计数资料以例数(百分比)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等级资料的比较采用秩和检验。以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1 不同人口学特征医院工作人员的吸烟情况比较 3 871名医院工作人员中,男性1 003名(25.9%)、女性2 868名(74.1%);年龄以31~40岁为主,占比38.6%(1 495/3 871);61.3%(2 374/3 871)的医院工作人员为大专/本科学历;护士占比最高,达46.8%(1 813/3 871);吸烟者占比为5.5%(211/3 871)。不同性别、年龄、文化程度、岗位类型、婚姻状况的医院工作人员吸烟率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见表1。
表1 不同人口学特征医院工作人员的吸烟情况比较[n(%)]
续表1
2.2 医院工作人员的控烟认知情况 医院工作人员知晓“医院有戒烟门诊”“戒烟门诊有专业医师向吸烟者提供实用的戒烟咨询并提供戒烟药物干预”“医院有相关禁烟规定”和“医院有在禁烟区域内对吸烟行为进行劝阻的相关规定”的比例分别为89.3%(3 458/3 871)、86.3%(3 340/3 871)、98.8%(3 826/3 871)和85.7%(3 317/3 871)。除“医院有相关禁烟规定”外,吸烟的医院工作人员知晓医院有上述其他内容的比例低于非吸烟的医院工作人员(均P<0.05)。见表2。
表2 吸烟与非吸烟的医院工作人员的控烟认知情况比较[n(%)]
2.3 医生开展简短戒烟干预服务和应用戒烟干预模块的情况
2.3.1 开展简短戒烟干预服务的情况:958名医生中,经常主动询问患者吸烟情况的医生共372名(38.8%),有时询问的医生共360名(37.6%),很少或从不询问的医生共226名(23.6%);在知晓患者吸烟时经常建议患者戒烟的医生共492名(51.4%),有时建议的医生共372名(38.8%),很少或从不建议的医生共94名(9.8%)。不同科室医生在主动询问患者吸烟情况和建议吸烟患者戒烟方面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其中,内科医生在主动询问患者吸烟情况和建议吸烟患者戒烟方面优于外科医生和临床其他科室医生(均P<0.05);外科医生在主动询问患者吸烟情况方面优于临床其他科室医生,而在建议吸烟患者戒烟方面则劣于临床其他科室医生(均P<0.05)。见表3。
表3 广西某三甲医院不同科室医生简短戒烟干预服务开展情况的比较 [n(%)]
2.3.2 戒烟干预模块的知晓和使用情况:958名医生中,知晓医院信息系统新增戒烟干预模块的医生共793名(82.8%),不知晓的医生共12名(1.3%),不确定的医生共153名(16.0%);实际工作中使用过戒烟干预模块的医生共555名(57.9%),没有使用过的医生共329名(34.3%),不会使用的医生共74名(7.7%)。不同科室医生在知晓和使用过医院信息系统新增戒烟干预模块方面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其中,内科医生知晓和使用医院信息系统新增戒烟干预模块情况优于外科医生和临床其他科室医生;外科医生知晓和使用医院信息系统新增戒烟干预模块情况优于临床其他科室医生(均P<0.05)。见表4。
表4 广西某三甲医院不同科室临床医生知晓和使用医院信息系统新增戒烟干预服务模块情况的比较 [n(%)]
有研究报告,医务人员的吸烟行为影响其对患者进行戒烟干预的效果,降低医务人员吸烟率可以促使戒烟工作有效开展[7]。目前,国内外通过建立无烟医院,将控烟工作重点放在医务人员群体,以医务人员带头不吸烟、为吸烟者提供简短戒烟干预服务等一系列措施开展控烟干预[1]。我国的医护人员具有一定的控烟意识,总体控烟态度积极,但对控烟知识的认知存在偏差,缺乏控烟技巧和相关技能的培训[3],医务人员的简短戒烟干预服务能力有待进一步提升[8-10]。
本次调查结果显示,广西某三甲医院工作人员的吸烟率为5.5%,高于景行等[11]对北京市某三甲医院医务人员的调查结果(2.3%),低于《2015中国成人烟草调查报告》中医务人员的吸烟率(8.4%)[6],提示该医院近年持续开展无烟医院建设取得一定成效。本次调查中,男性、50岁以上、行政管理和后勤工作人员吸烟率均较高,与綦斐等[12]和周为等[13]对青岛及北京医院医务人员的相关调查研究结果相似,这可能与男性社交应酬多、50岁以上工作人员工作及家庭压力大、行政管理及后勤工作人员医学知识薄弱等原因有关。
在控烟认知情况方面,该医院工作人员知晓“医院有戒烟门诊”“戒烟门诊有专业医师向吸烟者提供实用的戒烟咨询并提供戒烟药物干预”“医院有相关禁烟规定”和“医院有在禁烟区域内对吸烟行为进行劝阻的相关规定”的比例分别为89.3%、86.3%、98.8%和85.7%,表明该院工作人员的控烟认知情况较好,与相关调查结果[3]相似,这可能与该医院定期开展控烟培训及宣传等有关。此外,除“医院有相关禁烟规定”外,吸烟的医院工作人员知晓医院有上述其他内容的比例低于非吸烟的医院工作人员(均P<0.05),这提示医院工作人员自身吸烟状况直接或间接影响到他们对于控烟的认知态度,其原因可能与吸烟者认为这是个人行为,不会对自身形象造成负面影响,或认为戒烟难,不认为吸烟是某些慢性疾病发生的危险因素,故未予重视有关。
本次调查中,有38.8%的医生经常主动询问患者吸烟情况,有51.4%的医生知晓患者吸烟时经常建议其戒烟,该结果低于一项针对北京市某三甲医院临床医务人员的调查结果(分别为63.1%和82.5%)[11]和一项全国性调查的结果(分别为68.9%和77.3%)[14],更远低于美国等控烟较为成功的国家的调查数据[15]。本次调查结果还显示,虽然该医院在2018年将简短戒烟干预服务模块嵌入医院信息系统,便于医生快捷高效地提供简短戒烟干预服务并记录,且有82.8%的医生知晓该戒烟干预模块,但仅有57.9%的医生使用过该干预模块,提示该院的医生可能更倾向于采取口头询问和建议,较少采用书写戒烟医嘱及处方记录帮助患者戒烟。究其原因,可能与一部分医生对系统模块不熟悉或很少接触,操作不熟练,认为口头宣教比实际操作省时、省力,日常记录患者吸烟情况的意愿或动机不强,以及认为该系统模块对患者戒烟行为的干预效果有限、戒烟干预能力不足等有关。此外,本次调查结果提示,内科医生主动干预戒烟的行动力更强、态度更积极,这与国内相关研究结果[4,16]相似,其原因可能是内科专业的医生普遍认同吸烟与多种相关的内科慢性病发生有关。建议医院管理者针对不同科室医务人员加强控烟相关知识和技能的培训,尤其要重点提高外科及其他非内科系统的专科医务人员主动提供戒烟干预的意识和能力,让临床医务人员在诊疗服务中借助医院各种信息化手段,通过简化操作流程,为吸烟患者提供戒烟相关辅助材料和信息,如有必要及时将吸烟患者转诊至戒烟门诊接受专业的戒烟服务。
综上所述,广西某三甲医院的工作人员的吸烟率较低,控烟认知情况较好,但医生的简短戒烟干预服务行动力不理想,今后需进一步加强医生提供简短戒烟干预服务的能力。因此,在创建无烟医院工作中,应该持续加强医务人员戒烟干预能力的培训,将戒烟干预融入日常诊疗服务过程中,并采取适当的绩效考核,积极探索有效的简短戒烟干预服务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