漆为欢
(浙江纺织服装职业技术学院,浙江 宁波 315211)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8 年9 月召开的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要把立德树人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社会实践教育各环节,贯穿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各领域,学科体系、教学体系、教材体系、管理体系要围绕这个目标来设计,教师要围绕这个目标来教,学生要围绕这个目标来学[1]。正逢高职“双高”建设时期,如何在专业课堂教学中融入思政教育,培养德才兼备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是每一位高校工作者需要认真思考的。
《色彩与图案》是浙江纺织服装职业技术学院服装与服饰设计专业群的平台基础课,受众面广,大一新生入校后都会开展学习该门课程,将思政的理念融入色彩与图案设计课程教学中,润物无声。传统文化中蕴含的哲学思想和美学价值,是学生创新设计思维的源泉,学生在进行图案设计运用的过程中,通过不断探索、拓宽专业知识体系,潜移默化地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通过传统文化融入色彩与图案课程,服装设计专业群的大一学生不仅打下扎实的专业基础,也对传统文化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课程思政旨在通过课程学习贯通知识与人的精神世界,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的关键是要做好“融合”与“创新”两篇文章[2]。《色彩与图案》课程融合了专业知识要求的色彩、图案等相关内容,对于培养学生充分理解掌握色彩搭配、图案应用等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是培养学生由基础的图案绘制向创意思维转变的重要桥梁,使学生能够对基础图案设计与服装设计之间的关联性与交融性有所认知,为后续的设计课程打下良好的基础,从而更好地服务于服装设计。
《色彩与图案》课程建设团队,通过领会课程思政精神,深入研讨该课程标准,分析课程的性质和特点,确定了本课程的基本地位与特色,结合思政课程元素因课施教重新设计和组织教学内容和教学素材,在色彩的构成与搭配、图案的组织形式和应用上多维度融合中国传统文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具有中国文化特征的传统元素,进一步强化了服装设计专业大学生对主流价值的感性认识。在后续的实践练习中研习具有代表性的文化元素,从中去发现图案的创新思想以及相应的创新形式,在创新运用中亦增强了大学生的文化自信。
《色彩与图案》主要面向服装设计专业群的大一学生,共计48 课时,开设时间为第一学年第一学期,课程包含两大模块:色彩部分与图案部分。每个模块根据单元设计,挖掘思政元素,融入课程思政的教育内容,具体思政内容梳理如下:
图案设计创新人才的培养不能仅靠知识的积累,更应该注重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中国五千年悠久历史和深厚的文化背景,色彩与图案课程思政教学要根植于中国传统文化再进一步弘扬创新。在色彩应用及传统图案的形式和内涵中,有大量案例以及目标任务是围绕传统文化图案的认知,提高学生艺术审美能力、设计语言的表达能力以及创新设计能力展开,引导学生将这些图案风格和元素融进现代图案设计中,取传统图案之精华,兼顾文化传承与时代特点,在图案设计中有更多的突破和创新。
不同的色彩搭配会有不同的效果和运用环境,不同的图案在工艺形式和表达手法上亦有很多差异,在学习和设计过程中需要专注和工匠精神精益求精的引导。通过对不同历史时期图案作品的赏析与解读,并结合翻转课堂以学生为主的形式开展学习。无论是研究传统文化的溯源、调研市场上主流图案形态,或是开展临摹与创新相结合的图案设计任务,都要强调发扬工匠精神,使学生养成对待任何一件图案设计作品都精益求精的专业素养。
色彩与图案课程虽然是服装专业群的基础课程,但其课程内容对后期服装设计起着重要的阶梯作用,把职业素养同课程内容紧密结合起来,从学生的日常行为和素质表现、实践参与情况、团队协作情况等锤炼职业意识,重点围绕职业道德和职业操守,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课程是传播知识的载体。课程思政,顾名思义是以课程为载体、以各学科知识所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为切入点、以课堂实施为基本途径的育人实践活动[3]。教育资源的挖掘与整合是有效开展文化传承与创新的前提和关键,基于本专业课程及专题教学系统性的挖掘传统文化元素并形成科学、系统的课程育人体系。课程团队在开展专业教学前对《色彩与图案》课程的总体结构和内容体系进行全面的分析研究,结合《色彩与图案》(课程思政的教学目标),制作能体现课程思政特点的新课件。
在课程单元设计中,从细节入手分析并找出单元模块与思政课程教学融合的切入点,结合具体的课程内容完成教学改革任务。例如,在“色彩搭配”课程教学环节,应让学生懂得色彩在设计中的作用,不同的色彩蕴含着不同的含义,课程思政教学中的切入点,需告知学生在设计中要结合设计对象选用适合的色彩,要符合文化背景与大众审美;在“图案的组织形式”这一模块中有大量优秀的传统纹样可以借鉴,如不同时期服饰图案特点、敦煌藻井图案等,挖掘传统纹样在取色和图形组合运用的规律,从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的角度,对代表性纹样展开图案色彩特征、构成形式进行分析,使学生感受到传统文化的精髓以及文化对传统服饰图案的影响,达到从文化层面渗透教育的目的。
另外,专业层次的课程思政,需立足自身的学科特色,确定学生未来在职业领域所必备的价值观念、道德品质和职业素养,进而落实到每一门课程之中[4]。在教学工作的开展中,教师根据学生知识的掌握程度,积极鼓励学生在传统纹样的基础上,充分发挥个人的创新思考能力,将现代审美观和价值观融入到“色彩与图案”实践课程中去。对于服装设计专业群基础教学来说,以传统文化为载体,创新设计思维多层次化训练是提升学生专业综合能力的有效路径。
4.2.1 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法
信息化时代,教师在教学的过程当中可以充分利用现代的信息技术手段,将大数据、智能化运用到课程教学过程当中来。线上教学手段主要是基于超星学习通的平台,随时上传最新的教学资源和数据库,同学们通过手机扫码或者添加邀请码进入网络班级,每周上课之前利用课余时间对照教材预习相关知识,便于同学们灵活地开展学习;同时,现在有大量优秀的微课或视频如《国家宝藏》等,形象生动的讲述了传统文化在历史长河的变迁,有很好的启发教育意义;以及“云参观”各大博物馆、设计展,更大地拓宽了学生的视野……这些都是线上教学活动非常突出的优点。
线下教学,一方面是集中讲授传统纹样的符号意义与文化底蕴,引导学生掌握丰富的理论知识,在每个单元讲解和欣赏后,再让学生搜集相关设计案例并设计作品。在实践教学部分会循序渐进地融入源于传统纹样创新设计的命题作业,通过引导学生分析对应纹样的内涵及其变化,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并完成创意构思,潜移默化地提升学生作品的文化内涵和美学品位。由此,师生在实践教学中增加互动与讨论,教师随时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促进教学活动的良性循环。
“线上”“线下”翻转课堂,使思想教育工作更接地气、更有活力[5]。同时最大限度地以学生为中心,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2.2 实地观摩教学法
传统文化的学习不能仅仅局限在书本和课堂中,需要加强实地考察的教学形式,丰富教学手段。可以参观博物馆、美术馆以及美院等艺术学院毕业设计展等。去非遗传承馆向非遗传承人学习传统技艺,亲身实践,体会传统工艺的美[6]。学习图案类的基础设计课程,除了课堂里的理论教学,课外的实践教学也是学生获取专业信息的重要途径。“走出去”:观摩博物馆的珍贵藏品,领悟传统元素的魅力,参观兄弟院校的毕业展在对比交流中不断成长;“引进来”:引进非遗传承人来校开办讲座,如我院开设“金银彩绣”“非遗植物蓝染”“非遗草编”等各类讲座,都是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技艺让更多的大学生了解和认识。同时这些非遗技艺中的历史背景、文化内涵能让同学们的知识结构更加丰富多元。
4.2.3 以赛促学
促进文化传承是各大专业赛事的大方向,尤其在服装类设计中包含的图案设计模块,有很多基于传统元素的主题,例如有以西南民族文化为元素的图案产品设计大赛,或以园林建筑为大方向挖掘文化符号的图案类型设计,教师可以将适合的赛事主题引入到课堂。学科竞赛是培养大学生创新思维、实践能力和团队精神的有效途径[7]。《色彩和图案》在实践环节,组织指导学生参赛,过程中系统地了解了以该主题为方向的传统文化,设计时注重对传统元素的拆分,融入新时代下审美需求,变化图案组织形式。“双高”计划下注重创新型人才培养,这种通过赛事为主的综合训练,使更多的学生深入地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并能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提高其设计能力和文化修养,激发学生的创造潜力。通过参加学科竞赛,使大学生更加系统地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与实质,自觉弘扬中华优秀传统美学文化,促进同学们的文化认同及文化思想和精神上的高度自信。
传统的课程考核是单纯地以学生作业分数为终结性评价,这就导致了学生只注重分数而忽略了自身综合素养的提升。“双高”计划下如何将课程思政育人落到实处,需要调整课程评价方式。
为了切实执行课程思政教学改革,教师应构建以文化传承与创新为导向的综合考核评价体系。首先,要重视过程性评价在综合考核中作用,平时成绩占总评成绩的50%,考核内容不仅包含常规评价,即出勤情况、课堂表现情况、单元作业完成情况,还需要考虑学生在不同课程模块对文化传承的理解、价值观念、小组团队活动时展现的职业素养以及调研PPT 汇报情况等。
其次,在期末考核中,选择有文化传承导向的专业技能比赛为考核内容,会增加实践教学考核中文化传承与创新内容的比重,更重视学生图案设计应用能力和职业能力。通过调整评价方式,真正发挥色彩与图案课程思政教学综合评价在教学质量和效果方面的重要作用。
“双高”计划下推动高校课程思政教育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和作用,推动思政铸魂与艺术教育深度融合,是当前高等学校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一条重要途径。以《色彩与图案》为代表的设计类基础课程,秉承思政精神,以育人为出发点和归宿,把知识传授、能力培养和文化传承价值引领有机结合,培养德才兼备的创新型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