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锡常都市圈职业教育产教融合创新模式研究

2022-11-23 01:38:04李锐汪小芳
时代汽车 2022年21期
关键词:苏锡常常州都市

李锐 汪小芳

常州工程职业技术学院 江苏省常州市 213164

我国己有研究普遍认为职业教育的发展需不断推进产教融合,从现有研究来看,一些方面已经达成了共识,如:由于学校与企业目标导向不同,导致产教深度融合、完全融合十分困难;产教融合模式不是千篇一律,应与具体区域相结合,才能做到真正落地;产教融合涉及多主体,政府、企业、学校、行业、协会利益相关,关系复杂等。近几年,关于推进产教融合,各级政府出台系列有利政策。关于产教融合的研究剧增,对于概念、理论、途径、机制的研究日益深入,但现有研究中也存在些相对薄弱之处,如较少关注实践领域的现实问题、理论与具体实践的结合仍显生硬、产教融合的实证性研究较少,这些亟待补充完善。

1 高职实行产教融合的必要性

伴随着社会经济的转型、产业结构的升级,必将影响就业结构,从而影响到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学校教学要与社会需要、岗位需求相衔接,培养适应时代发展需求的人才。产教融合有利于实现高职院校与企业的资源整合、优势互补,推进高职院校培养更多的“适销”人才,使毕业生更好地融入企业,更好地服务社会。由于办学条件有限、资金不足等客观现实,高职院校存在实验实训设备更新不及时,通过“产教融合”人才培养,可以更好实现企业资源共享,采用“学员 + 职员”的培养模式,学生能够更好、更快地到企业实习工作,学习到贴近实际需求的实践知识,锻炼提高实践能力。学校向企业开放优质的教育资源,为企业发展提供智力与技术支持,例如,技术转让、技术开发等,进而助力提升企业竞争力,从而实现校企共赢。

2 苏锡常都市圈产教融合的现状

苏锡常都市圈是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战略的重要核心之一。在苏锡常都市圈进行职业教育改革创新,对于长江三角洲地区产业优化升级和整体实力提升具有重要意义。2020年9月,为贯彻落实全国教育大会精神和《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教育部江苏省共建整体推进苏锡常都市圈职业教育改革创新,打造高质量发展样板,研究解决职业教育改革发展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加快推进职业教育现代化,努力为全国职业教育改革创新探索路子、积累经验。

在产教融合方面,苏锡常都市圈区域内职业院校与企业已形成良好合作传统,几乎每所学校的每一个专业都有稳定的合作企业。苏州出台《苏州市职业教育校企合作促进办法》《苏州市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管理办法(试行)》给予政策支持。苏州是校企合作形式多元、产教融合成效显著的职业教育改革发展样板城市,2019年5月,孙春兰副总理在苏州实地调研职业教育工作,高度评价苏州职业院校与企业加快推进产教融合、补齐人才短板、推动高质量发展的经验与做法。苏州的高职院校实施“职教集团、产业学院、企业大学、企业学院、现代学徒制”等产教融合工程,已初步形成“转型升级、合作双赢,共同发展”的良好态势。无锡针对产教融合出台《关于深化产教融合助力产业强市的实施意见》。无锡是国家首批现代学徒制试点城市,无锡的职业院校牵头组建互联网、服务外包、数控、微电子、汽车、智能制造等17个无锡市职教集团,培育100个市级校企合作示范组合,建设40个产教深度融合现代化实训基地,4所职业院校获得国家产教融合重点工程项目支持。常州出台《常州市深化在常高校院所与地方产业创新驱动融合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19-2021)》助力产教融合。常州市打造了全国第一个“高职园区、科技园区、企业园区”三位一体的常州科教城,也是国家现代学徒制试点区。常州市提出了共同建立实习就业基地、共同参与职教办学、共同培养技能人才、共同建立实训基地、共同开展技术研发等“五个共同”的校企合作模式,共建成旅游、数控、轨道交通等9个专业性职业教育集团。

在已发布的《关于常州市推进苏锡常都市圈职业教育改革创新打造高质量发展样板实施方案》中,“深化产教融合”被列为五大重点方面之一,可见,产教融合的高质量关系到整个样板的高质量,也同时说明苏锡常都市圈产教融合现状仍存在一些需改进的地方:(1)政府全局统筹有待加强——产教融合、校企合作需要政府顶层设计、统筹安排,为产教融合“牵线搭桥”,引导和干预多方参与支持校企合作、产教融合;(2)企业参与校企合作意愿有待加强——企业对人才培养的参与度低是因为企业以追求经济效益为主,投入人才财力参与人才培养,回报时间长,加上学生跳槽率较高,培养人才留在自己企业的稳定性、长期性不确定,最终落了个“竹篮打水一场空”。其次,就目前的就业形式来看,企业不管前期是否参与到人才培养,一般都能接收到毕业生,因此企业缺少参与职业教育的动力。再者,企业接收学生实习,由于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经验不足会影响正常生产,同时也存在安全风险,企业不愿意参与校企合作给自己带来不必要的麻烦;(3)职业教育的供给能力有待加强——专业设置与行业发展不对应,课程设置不符合企业需求,专业教师缺少丰富的一线生产经验,从而出现了不同程度的“产教脱钩”;还存在企业生产与学校教学安排不同步的问题、对产教融合体系认知理解上存在思维偏差、校企合作资金投入不够稳定、供需双向对接服务体系建设滞后等问题。

3 产教融合模式创新策略

3.1 推进现代学徒制

现代学徒制是传统的师徒教育的升级版,它具有教育主体的多元性——学校和企业双重发挥作用,学校以社会发展、行业企业需求为导向,制定招生计划、人才培养计划,将人才培养融合到企业发展之中;师生身份具有双重性——学校教师与企业师傅形成双师,学校学生是学徒、准员工,这种方式可以让学生更早、更直观了解、学习、适应企业,毕业后缩短实习时间,与就业上岗实现零距离对接;课程体系适应性更强——校企合作共同育人,最终落实到课程体系搭建与实施,校企双方共同合作设置课程、编写教材、开展教学,从而保证双方无缝对接共同培养社会“适销”人才;教学质量评估多元性——现代学徒制教学改变了以往学生由学校单方面进行考核的评价方式,企业参与人才培养后,将学生自我评价、教师评价、师傅评价、企业评价相结合,使评价更客观、更合理、更全面。

常州工程职业技术学院积极推进现代学徒制试点,与企业双主体育人、双身份管理、双场所教学,共同制定“课岗证融通”课程体系,对岗施教、对证施教,以常州工程职业技术学院智能制造学院机电一体化专业为例,构建的“课岗证”融通体系如图1。

图1 “课岗证”融通体系

3.2 提升教师社会服务能力

产教融合如果单一要求企业参与学生培养,过多强调企业付出,产教将难以深度融合、难以走远走长,提升高职院校教师的企业服务能力让企业获得利益,有利于实现校企合作育人,校企共赢。学校培养综合性研究团队,集中校内多学科优势,形成跨学科、跨专业的科研团队,为企业提供人才支持、技术支撑。以常州为例,根据《江苏省高等学校优秀科技创新团队支持计划管理办法》,江苏省高等学校优秀科技创新团队每两年申报遴选一次,每次评选五十几项。2021年在常高校获批4项,其中职业院校2项:常州机电职业技术学院《先进装备数字化设计与智能制造》、江苏城乡建设职业学院《传统营造绿色技术集成应用》;2019年在常高校获批6项,其中职业院校3项: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工业网络与工业大数据运用》、常州工程职业技术学院《燃烧污染物控制技术》、常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智能感知机器人技术研究与应用》;2017年获批2项,全部为职业院校:常州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固废利用和绿色建材》、常州机电职业技术学院《工业机器人技术应用》。同时各学校也启动相应政策立项培育校级科技创新团队,如常州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制定了《常州工程职业技术学院科技创新团队建设实施办法》,每年评选一次。从以上可以看出学校、政府都很重视科技创新团队建设,常州高职院校科技创新团队质量高、数量多、潜力大,具备增强产学合作的条件和能力,发挥好、利用好从而助力产教深度融合。

3.3 产教融合“五共+五精”创新模式

产教融合是一个系统工程,立足精准对接苏锡常都市圈职业教育样板建设需求,产教融合发展系统包含三个子系统“输入系统、过程系统和输出系统”,每一个子系统精准内嵌对应理论逻辑:自组织逻辑嵌入输入系统,可激发多方合作主体的内在动力;共生逻辑嵌入过程系统,可有效高效生成智能群、智能集;利益协同逻辑嵌入输出系统,可创造共赢局面[1]。实现三重逻辑的内在统一、三层系统的协调发展,方能驱动苏锡常都市圈产教融合精准合作发展,进而精准服务苏锡常都市圈未来建设。

产教融合“五共+五精”创新模式设计:遵循“共需、共通、共行、共谋、共创”五共原则,通过理性构建目标系统、协同构建框架体系、系统建设运行机制、打造多元实体嵌入、立体构筑保障机制,创新构建由“精准定位、精准导航、精准执行、精准培育、精准驱动”集合而成的苏锡常都市圈职业教育产教融合精准发展模式[2]。

4 结语

立足精准对接苏锡常都市圈职业教育改革创新样板建设和经济社会发展需求,注重定性研究与定量研究相结合,试图破解现有客观条件限制,创新实践探索一套“微观圈”内职业教育产教深度融合的创新“微模式”,推进区域内职业教育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的有机衔接,为国家职业教育产教“宏观圈”内的真正深度融合提供参考。

猜你喜欢
苏锡常常州都市
苏锡常南部高速公路机电项目浅析
常州的早晨
小读者之友(2022年4期)2022-05-20 13:19:36
苏锡常都市圈高职院校双创生态系统构建研究
潜行水下 畅游都市
车迷(2022年1期)2022-03-29 00:50:28
常州非遗 灿烂多彩
华人时刊(2019年19期)2020-01-06 03:23:08
穿越水上都市
琴童(2017年8期)2017-09-04 20:38:53
都市通勤
Coco薇(2016年10期)2016-11-29 02:46:13
苏锡常地区国控污水处理厂氨氮排放特征研究
环境科技(2016年1期)2016-11-08 12:17:40
近30年来苏锡常城市增长形态过程与聚散规律
常州梳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