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文化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现状及对策建议

2022-11-23 18:58:49张文嘉
普洱学院学报 2022年2期
关键词:红色思政课程

张文嘉

河南理工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河南 焦作 454000

红色文化记载了中国共产党诞生与发展的历程,充分体现了爱国情怀、集体主义、民族情感、理想信念等思想精髓,对高校思政教育有着巨大的教育价值,亟需进一步挖掘和利用。高校思政理论课程是思政教育的主要载体,是保障高校落实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的重要渠道。当前,高校思政教育新一轮的改革已经开始,作为民族精神以及时代精神有机结合的产物,红色文化和思政教育的核心精神是一致的,将其融入到高校思政教育中,不仅有助于红色文化的继承与弘扬,同时也能更好地培养社会主义建设所需的时代新人。

一、红色文化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现状

(一)学生对红色文化缺乏认知

高校学生对红色文化缺乏认知主要体现在下面几个方面:首先,许多大学生成长环境较好,不能体会革命先烈过去的艰苦环境,在认知方面存在不足。其次,高校红色文化教育流于形式,注重理论知识灌输,忽视了学生实践感受,没有深入挖掘红色文化内在的思想以及精神价值,无法引发学生的共鸣和思考,因而红色文化也就无法真正走进学生的内心。最后,大量的影视作品都是红色文化的有效的载体。我国每年都会上映一批以红色文化为主题的革命战争类的电视剧和电影,其中最多的便是抗日战争作品,比如《亮剑》《长沙保卫战》《中国远征军》等知名度较高的影视作品,为观众真实重现了抗日期间共产党领导下的人民群众奋斗拼搏的艰苦历程。可随着文化的多元化发展,市场和娱乐行业越来越畸形,出现了很多与历史事实严重不符的作品,过于神化抗战英雄,作品表现手法也太过夸张,用娱乐的方式来呈现抗战历史,对当代大学生的思想造成了不良影响,使其对红色文化出现了排斥,对红色文化的认知也越来越模糊。

(二)红色文化融入形式单一

目前,在高校思政教育中融入红色文化通常利用的是思政理论课程这一主要渠道。但由于我国高校思政课程教学模式过于单一,依然延续以往灌输式教学,使得课堂气氛沉闷,没有趣味性,更降低了学生的学习热情。红色文化与高校思政教育融合时,传统教学模式极易让学生感觉枯燥,不能让他们积极学习红色文化知识,只是被动无奈的接受,无法发挥他们的主体作用。此外,因在日常教学管理中,教师没有全面了解学生的心理动态,无法提出一个切实可行的方案开展红色文化教育,只能按照常规的流程操作,导致广大学生无法深入了解红色文化及其所蕴藏的历史价值,不能切实理解红色文化的深刻内涵,更不能体会到伟大的红色精神,继而没办法真正接受思政教育。

(三)师资团队素养和能力不高

红色文化教育的顺利开展需要高质量师资团队作为保障,而当前高校思政教育团队存在许多不足。虽然近些年来我国对马克思主义院校的建设给予了高度重视,并在很多方面提供了大量支持,但师资团队不够专业、流动性较大的问题却始终存在。按照《新时期我国高等院校思政教育理论课程教师团队建设规定》中对于专职思政课程教师岗位的相关要求,许多院校都没有达到。所以,很多高校便将和思政课程教学内容有关的学科教师、班级辅导员转变成思政教师。红色文化和思想形态话语有着紧密关系,要加强对非专业教师的再教育和培训,还需要不断完善和优化具体的考评机制,增加过程性评价。

(四)理论和实践教学融合不强

某些高等院校在开展红色文化育人过程中,仅简单地邀请一些业内专家或是学者到院校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党史等方面的专题讲座,并未结合学生现实情况组织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使得红色文化教育流于形式。红色文化是高校思政教育的主要内容之一,若是依旧按照过去这样教学,那么必然会阻碍红色文化教育工作的发展。某些高校因经费问题或是出于对学生人身安全的考虑,没有开展形式多样的实践活动,只限于在课堂上向学生强制性的传授枯燥乏味的理论知识,而学生因受到考试的施压,也只能被动的接受和学习这些理论内容,这样教学模式无法有效激发广大学生的思考。所以,在进行红色文化教育的过程中,需要转变以往忽视特色活动的情况,更需要重视理论课堂与实践课堂的有机结合。

二、红色文化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对策

(一)提高学生红色文化获得感,坚定他们理想信念

自党的十九大起,习近平总书记对我国高等教育教学事业的发展以及高等院校思政教育工作给予了高度重视。思政教育的起点和终点是立场问题,国务院教育督导委员会办公室关于印发《全国专业学位水平评估实施方案》提出:“要将立德树人的成绩和效果作为考核检验院校所有作用的基本标准。”思政教育只有服从且服务于广大学生精神文化的全新转变与需求,才能保证思想教育的效果和质量,才能实现其教育目标。将红色文化融入到高校思政教育中,要求坚持社会群众是历史创造者的历史唯物主义,用积极主动的教育态度,对学生实施合理动态分类、特色引领,重视育人价值的全方位性和深度。首先,要努力发挥学生党员的带头引导作用,帮助其他学生从个人内心深切感受红色文化的熏陶作用。从有关调查研究结果看,学生党员对红色文化的掌握和认知相对其他学生要高,因此,应充分发挥他们在广大学生团体中的带头作用,让他们成为红色文化的推动者、传播者,发挥学生党员示范带头作用,更好的激发全体学生学习和探索红色文化的自觉主动性,借助红色基因补充养分,从而强化高校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其次,加强对想要进步的学生的关注,尤其是规模较大的共青团员,尽最大努力挖掘红色文化弘扬力量。高校应广泛开展当大学生马克思主义者培育工作,开展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公开课程、信仰课程,成立红色文化青年大学生社团,积极推进红色文化推广教育,有效组织广大青年团员参与红色文化游学活动。要让他们深切感受到红色文化蕴藏的深刻价值,继而潜移默化地提高他们对红色文化的认知和认同。要树立广大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坚定理想信念,使他们自觉抵制不良信息,成为共产党员的忠实拥护者。要让他们真正成为社会主义远大理想和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积极践行者,培养他们成为全面发展的优秀社会主义建设者和合格接班人。

(二)优化红色文化的教育内容,促进红色基因传承

红色文化之所以能够育人,只因为它的内容感人、动人,所以要以其内容来打动当代大学生。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要充分利用好红色资源,发扬红色传统精神、继承红色基因。这是对红色文化话语的全面表达,这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优化指明了新方向。首先,应创新思路,积极采取措施。在现有理论教育的基础上,充分整合地方区域特色红色文化资源,利用多种渠道和形式,整合当前校园红色文化和地方红色文化资源,加强校地合作,发挥区域力量来构建校园红色文化资源体系。其次,要深刻认识红色事迹的意义。做好红色事迹的关键是如何将红色历史文化资源转化为有益的教育教学资源。讲好红色故事需要科学把握主线,突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信念,发扬和培育广大学生的民族精神。对此,实现三个结合,即探索行为内涵与优化表现形式相结合,师生互动与教师叙述相结合,课上你讲述和课下体验的结合。最后,要尽可能呈现简单易懂的红色文化教育作品。在分析研究红色经典资源的基础上,对其展开二次创作,在保证作品严肃的同时,要融入时代元素,以增强红色文化作品的感染力。

(三)建设红色文化育人团队,积极整合专业师资力量

高校全面推动红色文化与高校思政教育的融合,思政理论课程教师、专业课程教师和班级辅导员必须相互合作、优势互补,协同推动团队专业化与体制化发展建设,努力营造良好的协同育人氛围,切实强化红色文化的育人效果。首先,高校应建立思政课程专职教师团队。当前思政师资不足已众所周知,需要高校进一步完善人才引进方案和对策,积极配置更加完善的思政课程教师,强化对广大思政教师的教育和培训,持续帮助他们提高思想政治理论水平和教育教学能力。思想政治课教师应科学把握思政教育的核心旋律,深刻领会红色文化内涵,积极培养传承和弘扬红色文化精神的优秀人才。其次,专业课教师应将围绕红色文化的思政教育渗透到各门课程教学当中。习近平总书记曾多次强调,要充分利用好理论课堂教学渠道,各门课程都应与思政理论课程保持相同方向,共同进步,以此来形成良好的协同效应。专业课程教师应将思政教育与其他专业课程教学相结合,注重实践教育,将理论教学体现在项目体验中,提高教学活动给学生带来的满足感和获得感。最后,班级辅导员是与学生最亲密、最交心的思政教育工作人员。因此,辅导员应结合红色文化教育的实际情况,积极学习更多红色文化的理论内容,具有扎实的理论素养,掌握随机应变的实践操作技能,准确把握舆论导向,避免不良信息内容影响大学生思想。

(四)拓展红色文化教育渠道,丰富课程选择

想要拓展红色文化融入高校思政教育的渠道,就需要将红色文化资源和广大学生日常学习生活联系在一起,全面实现以理论教育为第一课堂主渠道、以教学实践活动为第二课堂主阵地、网络媒体为新兴课堂的全方位融合。三大课堂相互推动、紧密协作、横纵深度结合,为学生提供更多接受红色文化教育的平台。第一,要确保理论课堂主渠道畅通。理论课是日常教学活动的主渠道,将红色文化资源转化为有益的教育资源,融入理论课堂教学,形成极具红色特征的第一课堂。将蕴藏红色文化资源的事迹、品质、精神及人物等内容渗透到各门理论课程当中,强调内容的有效融合,加强方式方法的不断创新,加快红色文化资源内化成学生发展和进步的精神养分。第二,要巩固教学实践活动这一主阵地。第二课堂的教学实践活动是高校思政教育的重要阵地,通常包括社会实践活动以及校园文化。在活动情景中融入红色文化精神的过程中,既要因地制宜的发现和挖掘当地英雄人物故事,将其与重大活动项目融合,创建优质的红色校园文化。与此同时,还要组织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活动,让广大学生真切地感受红色文化,以此来提高他们的思想境界。高校要善于依托具有民族特色和地方特色的红色文化资源,加强地方与高校的合作,充分利用地方红色资源建设稳定共享的实践教育基地,定期带领学生参观并在基地学习。第三,是要抢占网络媒体的全新课堂。高校大学生基本都伴随着网络的发展而成长,网络已成为他们日常学习和生活不可缺少的一部分,网络红色文化教育现已成为新趋势。在线上课堂中融入红色文化资源,关键在于传播方式的不断创新,拓展传播内容,重点体现出红色的核心旋律,创办具有生机活力且吸引力强的高校红色专题网站或线上平台,运用微博、抖音、微信等社交平台,通过微电影、微漫画以及微小说等形式在网络中广泛宣传红色文化,从而形成“红色网络热效应”。

三、结语

新时代,高校需不断挖掘和探索红色文化中的价值功能,释放更多的红色文化时代价值,实现红色文化在高校思政教育中引导作用,并注重在教育认同程度、教学内容、师资团队、教学路径等方面寻求改革。只有这样才能真正促进红色文化与思政教育的深度融合,才能用简单易懂的方式向广大学生传递带有时代与民族特性的红色文化价值思想,从而切实增强他们坚定“四个自信”,从根本上提高思政教育效果。

猜你喜欢
红色思政课程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当代陕西(2022年4期)2022-04-19 12:08:52
红色是什么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活力(2021年6期)2021-08-05 07:24:10
数字图像处理课程混合式教学改革与探索
软件设计与开发实践课程探索与实践
计算机教育(2020年5期)2020-07-24 08:53:38
红色在哪里?
为什么要学习HAA课程?
思政课“需求侧”
当代陕西(2019年15期)2019-09-02 01:51:54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当代陕西(2019年9期)2019-05-20 09:47:22
追忆红色浪漫
Coco薇(2017年11期)2018-01-03 19:42: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