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机电一体化专业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研究

2022-11-23 04:07:25王旭东宋学超
现代农机 2022年2期
关键词:机电培育院校

王旭东,宋学超

(青岛港湾职业技术学院,266404,山东青岛)

当下我国高新技术优化革新速度极快,在此形势下,培养具有科技创新能力、良好创业能力的高素质综合型人才,成为首要任务,随即受到社会各行业关注与重视,而这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经之路,实现中国梦的关键举措。为达到这一目标,高职院校需紧跟经济建设模式的转变趋势,培养一批高素质创新创业人才,以满足人才市场的基本需求。但因长期受传统教育理念的约束,民众普遍认为,学校只是讲解专业课程、训练技能的场所,更重视理论知识的传授,却忽视知识的实际运用与创新创业能力的培育,继而使得学生未能形成主动思考的良好品质,缺少大胆质疑的勇气,墨守成规,同时也直接影响到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针对此现状,高职院校需从根源出发,革新教育指导思想,从人才培养模式与课程讲解模式这两个层面入手,全面实施改革。

1 高职院校机电一体化专业开展创新创业能力培养工作的意义

人才是促进发展的第一动力,高职院校机电一体化专业学生除了要掌握专业理论知识以外,还需具备良好的岗位适应能力、职业技术应用能力与创造性思维,更需形成从事任何工作都不可或缺的职业综合素养,只有这样,才能获得更为广阔的就业前景,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与此同时,通过开展以培养创新创业能力为指导的专业授课工作,机电一体化专业学生可深化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同时也能积累大量经验,不断强化个人专业技能,这样一来,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就能得以进一步提升,这对于学生的未来发展具有十分关键的影响效能。此外,还能帮助学生找到最佳就业方向,尤其是机电一体化专业的学生,他们能够明确行业发展趋势,获得全面综合发展。当今社会是一个要求不断优化升级、创新发展的社会,岗位要求也更为严苛,从业人员不仅需具备专业理论知识与丰富实践经验,还需有良好的科技创新能力,据此,高职院校要高度重视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育,以帮助学生增强就业优势。

2 高职院校机电一体化专业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策略探析

结合实践经验可以发现,高职院校在培育高素质创新创业人才期间,不仅要特别强调专业理论知识的传授及求异思维的开发,更要注重创新质疑精神的培养。因此,帮助机电一体化专业学生锻炼职业技能,强化科技创新能力,塑造创新精神,对其综合素养的提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1 树立创新创业能力培养思想观

要想培养高职院校机电一体化专业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就需要任课教师树立创新创业教学思想观,而这一思想也对专业授课活动发挥着指导效能,在制定教学计划时,教师需要将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当成教学思想的核心内容,同时还要将此种思想渗透进课程讲解全过程中。具体到实践中可从以下几点入手:其一,任课教师需要确保学生在课堂中的主导地位,为其营造出自由、宽松的学习空间,再依据大学生心理发展的客观规律,结合他们的兴趣点,安排适宜的课程内容;其二,在课堂讲解期间,任课教师需要及时掌握学生的心理状态,明确其个性特点,激励学生调动起学习自主性,使他们主动配合教师的讲解工作;其三,教师需要采取切实可行的手段,帮助学生突破心理障碍,挖掘其创新创业潜力,再提升他们的自主学习水平,转变其对教师的过度依赖,提倡学生自由支配学习时间,踊跃参加课堂以外的实践活动,当学生的专业能力得到提高后,教师还应予以积极评价,引导学生开展自我评价、自我反思、自我肯定。只有做到上述内容,学生的思维能力才能得到提升,其学习积极性才能得到调动,创新创业潜能才能得到开发。

2.2 采用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

为逐步强化机电一体化专业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高职院校的首要任务是探寻校企多元合作渠道,科学应用创新型人才培育模式,譬如工学结合模式。参考机电产品的加工程序与机电一体化专业优秀毕业生在企业的实际工作状况,根据培育机电类高素质创新创业人才的基本要求,建设并实行符合这一目标的校企协作共同育人的新型人才培育模式,通过发挥高职院校与企业各自的优势,使其得以互补,互通有无,先激发创新意识,再树立创新精神,最后强化创新能力,逐步推进、周而复始地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具体而言,需依据机电一体化专业实训基地的特点,结合实际状况,科学安排理论知识学习时间与实训操作时间,采用切实可行的办法,构建起基础教学与实践教学相融合的专业课程体系。在机电一体化专业学生进入企业开展实践学习时,高职院校需与企业签订合同与责任书,确定好甲乙双方的权限与职责,划分好双方应承担的责任,再依据企业现行的生产规律及工作制度,在保证企业切身利益不会受到损失的前提下,组织学生开展实践操作活动。

2.3 建设创新型课程体系

原有的机电一体化专业课程体系,以文化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技能实践为主。新形势下,此种相对学科化、模式化、教条化的授课模式,已无法满足培养创新创业人才的要求。因此,高职院校需建设创新型课程体系,并加以全面实行,以使学生的创新意识与求异思维得以开发。具体而言,可指导学生参与某一机电产品的制作生产全过程,从产品设计着手,完成加工生产、安装配置、系统控制、调试作业等流程,将理论知识传授、实践教学与制造过程结合到一起,以集中授课的形式,带领学生完成机电产品的设计与制造任务,由此使机电一体化专业学生形成过硬的专业能力、职业技能与综合素养,进而实现培育高素质机电类创新创业人才的教学目标。首先,开设公共基础领域学习课程,其中涵盖英语、语文等基础科目,以及马克思主义哲学等高职院校基础领域的课程;其次,机电一体化专业领域学习课程,其中涵盖产品设计、生产与安装调试等技术型课程;最后,扩展延伸学习课程,其中涵盖部分拓展领域的学科专业知识,以及素质教育相关内容等。通过将上述学习课程相结合,并立足整体加以优化调配,可全面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2.4 实行创新型授课模式

高职院校在师资力量上与重点普通高校相比,核心竞争力较低。在此背景下,为使机电一体化专业学生获得良好发展,学校需重视教师队伍建设,同时还要对授课形式进行革新,要求在岗任课教师不断提升自身教学水平,建立起一支专业能力过硬,并且具备良好职业道德素养的教师队伍,采用多元化的课堂讲解形式,借助现代信息技术优势,为学生学习营造新空间、搭建新平台,以此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其踊跃参与实践活动,从而进一步提升专业教学成效。除上述内容以外,高职院校还需加大实训基地建设力度,通过在实训基地还原机电产品的生产过程与核心技术环节,使学生找到创新的乐趣所在、价值所在,明确创新创业对个人未来发展的关键意义,塑造学生的科技创新精神。具体而言,高职院校机电一体化专业教学期间,任课教师可采用仿真模拟教学模式,对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加以培育和锻炼,同时帮助学生探析制造环境的优缺点,认清行业现状,使其能够抓住机遇,使创新更具指向性。

3 结语

建设并全面实行创新型人才培育模式,可使高职院校的核心竞争力逐步提升,同时也能推动社会主义经济的快速发展与高素质综合型人才的结构调整。对于机电一体化专业学生而言,培养其科技创新能力及创业能力,是其实现全面综合发展的基础保障,也是其个人综合素养提高的必要条件,因此,高职院校需对这项工作予以高度重视。

猜你喜欢
机电培育院校
简述机电自动化在工程机械制造中的应用
高速公路站级机电维护管理模式创新探讨
机械制造过程中机电自动化的应用
电子制作(2018年10期)2018-08-04 03:24:44
第十二道 共同的敌人
未来或可培育无味榴莲
念好"四部经"培育生力军
中国火炬(2014年3期)2014-07-24 14:44:39
院校传真
院校传真
院校传真
教育与职业(2014年4期)2014-01-19 09:08:24
院校传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