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承昊,施冠羽,伍 哲,黄家宁
(海军工程大学 动力工程学院,430033,湖北武汉)
以史为鉴,开创未来,必须加强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强国必须强军,军强才能国安。习近平总书记为军队建设指明了方向,人民军队是确保红色江山、维护民族尊严的坚强柱石,是国防事业的中流砥柱,而军人是人民军队的组成力量,想要全面推进政治建军、改革强军、科技强军、人才强军,就必须提升军人的知识水平、政治素养等。军队院校是培养军官的地方,而军官作为军队的管理者,主要负责训练的组织、管理的实施及战时的指挥等,在发挥军队职能方面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就我国军队院校本科教育的课程体系设置而言,过去很长一段时间中思想政治理论课始终承担着对大学生进行科学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的主体责任,而专业课程体系则更多地肩负着向学生传授专业基本理论知识和技能,把专业发展的新理念、新态势带进课堂的任务。换句话说,思政课教思政、专业课教专业,这两种类型的课程实现的目的有很大的区别。机械基础课程在过去的授课过程中,着重于对机械结构、机械零件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的介绍,承担起培养学生设计构思和设计技能的重任,而没有在思政内容上下功夫。
最近几年课程思政逐渐开始被探索,富海鹰等[1]针对基础课、专业课和专业实践课的不同特点,提出对数理类基础课侧重辩证唯物主义、专业课侧重历史唯物主义的课程思政元素挖掘的具体方法。方静等[2]在机械制图与CAD 课程中融入课程思政内容,针对机械制图与CAD 实施课程思政的路径与方法、教学效果评价、体会等三个方面进行探讨。王党卫[3]提出了基于“三重”专业核心育人要素的建设与“理实一体化”运用路径,以及课程目标、教学内容、模式方法和考核评价相关设计策略,结合军校特点指导课程思政教学体系构建。但是机械基础课程的思政建设要结合课程实际情况,提出一种具有课程特点的建设思路。
立足当下世情、国情,正值中国共产党建党100 周年之际,透视历史、现实和未来,激发学生勇做走在时代前列的奋进者、开拓者。对军队院校学员而言,引导学员了解世界军事力量的发展水平,认识我国军队发展的国情和现状,对激发广大学员的报国情怀具有重要意义。
课程思政建设的重点是如何在保证学员学好专业知识的基础上,指明学员学习的目的,不仅要让学员成才,更要其成人,树立良好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对于军校学员而言,要从政治工作、作战指挥、战略思维、身体心理、科技信息、专业业务、组训管理、学习创新等八个方面培养其专业能力,提高其素质。对于机械基础课程,主要是要从政治工作、专业能力、学习创新、身体心理这四个方面着力。
机械基础课程是国内外工科院校近机类、涉机类专业必修的一门专业基础课,当然也包括军事院校,此课程涉及机械设计、机械零件等,是舰艇指挥与技术人员必学的专业基础课。通过学习此课程,学员可以掌握未来岗位面向的各类机械机构及零部件,这些机构、零部件之于舰艇,就如同骨骼、关节之于人体,他们是构成舰艇装备的基本单元,也是诸如动力系统、武器装备系统和其他系统功能得以实现的平台基础,更是舰艇完成使命任务的重要保证。本课程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推进机械基础课程思政建设,应该从扩展授课知识层面、丰富教学实现形式、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等三个方面寻求突破。
2.2.1 扩展知识层面
扩展知识层面有利于提高学员学习热情,课程思政教学一个重要的举措是提高学员学习的自主性,通过扩展知识层面,可以激发学员的主观能动性,使学员自发地想要学好这门课程。具体措施可以表现为,在大纲要求的课程授课内容讲解完毕后,加入学科最前沿的发展方向的解读,在讲历史的同时也要展望未来,引导学员思维发散开,课后通过互联网及图书馆等查阅相关资料。
扩展知识层面也可以从讲历史出发,以史为鉴,任何课程的发展都符合历史的规律,由简单到复杂,从摸索到完善。机械的发展可以从170 万年前元谋人使用的石器说起,每一个阶段都经历了前人无法想象的变革。在教学过程中加入这一历史阶段内容,不仅可以提高学生学习兴趣,而且能在讲述中穿插思政元素,激发学生对科学探索的热情。
2.2.2 丰富教学实现形式
丰富教学实现形式引导学员在学中做、做中学。教学模式不止有讲授式,教师在台上讲、学员在台下听的模式已经远远无法满足现代教育的需要了,融入学科竞赛,例如机械创新设计大赛、全国大学生先进成图大赛、robmaster 机甲大师赛等,既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热情,又可以培养他们的专业能力和学习创新能力,在各类比赛中,还可以锻炼身体以及心理素质。
翻转课堂等形式也是一种课程思政的实现方式,这种形式将学习的主动权从教师转移给学生,可以基于robmaster 机甲大师赛等这类学科竞赛来实现翻转课堂。通过这样的方式,学生在课堂的宝贵时间内,能够更专注于基于项目的主动学习,共同研究解决当前所面临的问题,从而获得更深层次的理解。
2.2.3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的一个重要环节是转变教师认知。任何教学过程如果没有教师的参与和支持是不会获得成功的,因为教师既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又是人类文明的传播者,更是实施“课程思政”的生力军。当前的“课程思政”要注重在专业知识的传授过程中有意识地恰当地融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尤其是正值中国共产党建党100 周年之际。在教学相关过程中有机融入党史教育内容,特别是习近平总书记在建党100 周年大会上的讲话,这就要求教师队伍首先要懂政治、旗帜鲜明地讲政治。
要想引导学员了解世界军事力量的发展水平,认识我国军队发展的国情和现状,首先是教师要了解、要认识。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传道者自己首先要明道、信道,高校教师要坚持教育者先受教育。具体到机械基础课程,就是授课教师要充分了解国内外军队机械发展水平,院校与部队是一个整体,不能独立开来,院校教师更是如此,不能只沉浸于书本的理论内容中,要与部队接轨,多去部队交流,了解军队发展历史、部队实际情况与实际需求,培养部队真正需要的人才。
笔者提出两个在授课过程中课程思政的实施案例进行分析。
案例1:通过绪论培养学生的爱国爱党爱军情怀,树立远大的理想
(1)课程教学目标。了解机械发展历史及学科前沿动态,了解本课程教学目标、研究对象和教学内容及学习方法。
(2)思政育人目标。在了解机械发展历史及中外制造业发展历程中,融入思政要素,增强学生的民族意识及“四个自信”,激发军校学员的爱国、爱党、爱军热情,培养立志献身祖国边疆的崇高理想。
(3)案例设计。绪论部分加入机械发展历史内容讲解,主要是根据发展历程分为三个节点:分别是远古时期至18 世纪中叶的原始机械时期、18 世纪中叶至20世纪中叶的传统机械时期、20 世纪中叶至今的现代机械时期。通过三个时期循序渐进的讲解,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更能引发学生思考,对现代机械的讲解结合学科前沿例如最近很火的空天母舰及未来机械领域发展趋势,对于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效果显著。
思政要素切入点在机械发展历史讲解之前,提出为什么要讲历史,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共产党建党100 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为引导,以史为鉴,开创未来,并强调学习机械发展历史同时也是为了更好地展望机械学科的未来,在此之中穿插军队历史内容的讲解,也要介绍过去几年我国武器装备领域发展情况,从而激励学员为现代化建设添砖加瓦。
案例2:通过滑动轴承章节内容讲解培养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及语言表达能力
(1)课程教学目标。理解四种摩擦状态的区别,了解滑动轴承的结构型式,熟悉非液体摩擦滑动轴承的计算,掌握动压滑动轴承的设计计算。
(2)思政育人目标。通过翻转课堂的形式进行授课,指导学生,锻炼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及语言表达能力,引导学生养成利用课下时间进行学习的习惯。
(3)案例设计。采用翻转课堂的形式授课,课下让学生预习本次课授课内容,提出一个需要解决的问题,让学员通过问题来认识需求,根据需求学习课程内容及查阅相关资料。例如笔者对学生提出的一种液体动压润滑的径向滑动的设计,选择个别学生课上对此设计案例进行讲解。通过这种教学方式,大部分学生课下主观学习兴趣显著提升,对滑动轴承这一章的摩擦状态、非液体摩擦滑动轴承设计、动压润滑条件及雷诺方程等都进行了认真学习并在课上进行讲解与讨论,课程结束后更能自发对各类新型轴承进行学习与研究,极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在实施过程中也发现了一些问题。例如利用翻转课堂授课,影响的学生数量有限,无法做到全员覆盖,由于教师精力有限,学生数量过多,对每一个学生进行指导不现实,需要进一步思考一种更高效的翻转课堂实现形式。笔者考虑,在今后教学过程中可以采用教师指导学生后,安排学生互相指导,课上邀请被指导学生进行授课,以此查看教学实施效果。
笔者通过查阅相关资料了解各高校、各学科课程思政建设举措,分析我国军队院校本科专业课程思政元素。探讨机械基础课程思政建设,主要从扩展知识层面、丰富教学实现形式、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等三个方面提出建议,最后通过两个案例阐述具体实施过程。这样,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对于课程思政的内涵可以有更为深入的认知,为进一步推进课程思政建设积累宝贵经验。
在具体实施中也发现了一些不足,最主要是课程思政的重心都偏向理论课授课,实验课几乎都没有添加思政元素,实验课是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协作能力和综合素质的重要环节,如何在实验课中做到润物细无声,发挥实验课育人的作用,是未来研究的重点内容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