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维模式”打造幼儿园“户外生态游戏圈”

2022-11-20 14:45:56常州市钟楼区西新桥幼儿园徐莉敏
家长 2022年22期
关键词:园所户外活动幼儿园

□常州市钟楼区西新桥幼儿园 徐莉敏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明确指出:“环境是重要的教育资源,应通过环境的创设和利用,有效促进幼儿的发展。”其建议,“幼儿园应为幼儿提供健康、丰富的生活和活动环境,满足他们多方面发展的需要,使他们在快乐的童年生活中获得有益于身心发展的经验”。因此,关注幼儿园的户外游戏环境创设,为幼儿营造安全而适宜的户外游戏环境,对保障幼儿身心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幼儿园户外游戏环境作为一个融层次性与整体性、开放性与多样性、动态性与可持续性以及互动性为一体的完整生态系统,不仅能顺应幼儿亲近自然的天性,满足幼儿充分游戏的需要,还能激发幼儿自主探究的兴趣。

常州市钟楼区西新桥幼儿园,作为老新村配套幼儿园,在课程游戏化大背景下,对户外活动场地进行全新打造。幼儿园分别组织幼儿、家长、教师进行了场地规划设计,分别从幼儿需要和课程需要的角度来考虑户外场地的有效利用。本着让每一块场地都发挥其教育功能和价值的原则,幼儿园对户外环境资源充分挖掘,立体开发和利用游戏场地,实现了体能运动与自主游戏的有机结合。园所基于热爱生活的幼儿发展理念,从培养完整儿童的视角出发,开展“绿种子联盟”资源建设项目的研究,通过在大自然、大社会中自主探究、主动自发地学习,发展幼儿身体运动、自然(生活)探索、社会关系、艺术体验、沟通表达“五位一体”的综合素养。让幼儿在拥抱自然、玩转自然、感恩自然中去跑、去看、去听,去探险,打开观察发现、提出问题、操作探究、分享表达的多元触角。

幼儿园从时间管理、空间拓展、系统联动三个维度,将幼儿园的户外游戏场进行充分利用和整体架构,通过“三维模式”为幼儿园户外游戏场地增容增效,将西新桥幼儿园户外游戏场地打造成一个宜城的“户外生态游戏圈”,让园所的户外场地不仅成为幼儿游戏、运动的场所,还是幼儿自主探究、创造学习的场域。

一、问题导入,幼儿户外活动区域的科学设置

在户外场地资源有限的现实条件下,如何满足幼儿亲近自然环境、探究生命节律,与大自然充分接触的需求?西新桥幼儿园的教师团队基于“尊重、支持、生长”充满绿色生机的“绿种子”园所文化,顺应幼儿天性,从园所实际情况出发,展开园本教研。在教研活动中,教师提出:玩是孩子的天性,他们喜欢自由地奔跑,喜欢挖泥踩水塘,更喜欢躲在角落里找虫子,没有边界的场地对幼儿来说,他们想去哪里都可以。针对这种现象,教师既要遵循自由自主的游戏理念,同时又要要保证幼儿每天两小时的户外活动时间,1 小时的运动时间。为此,教师思考如何科学设置幼儿的户外活动区域,如何保证幼儿的运动时间,以及教师的干预与介入的时机等问题。通过教研认真梳理园所环境资源,全体教师一致认为要着重解决以下几个问题:

1.如何弱化游戏场地区域界限?

2.如何增强幼儿与游戏场互动?

3.如何生发游戏内容的可变性?

幼儿园拟定了灵活自主的班级户外活动安排表,在不同的时间段各个班级遵循动静结合、自主选择的原则。班级教师可以根据不同的场地带领幼儿开展不同内容的游戏活动,可以指向幼儿体能锻炼,也可以指向户外探究及个性化主题活动的开展,以此来满足幼儿的各类活动需求。

二、引发思考,户外资源与作用价值的系统规划

通过集体教研、现场观摩等活动,全体教师集体盘点了幼儿园户外活动存在的问题:因为缺少系统的计划和全面的环境设计,幼儿的运动内容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幼儿教师的偏好,幼儿各种运动能力发展不平衡;户外游戏器械种类少、低结构材料种类单一、辅助材料提供数量不足,年龄适宜性差,不能满足三个年龄段幼儿运动游戏的需求。

(一)第一步:挖掘可利用空间做整体规划

幼儿园的户外场地呈狭长方形,教学楼和户外场地所占面积大约各占50%,依据省优标准幼儿园户外活动场地要求,要有种植区、沙水区、塑胶跑道、运动区等活动区域来能满足幼儿的活动需求。幼儿园通过教研进行户外活动的整体设计,利用各种低结构性的材料,结合户外环境特点,规划了“西幼萌娃游园记”八大户外游戏区域:有满足幼儿自然探索的萌宠乐园、花谷奇园、玩沙戏水等游戏;也有满足幼儿社会交往的小鬼当家、百变造型等游戏;更有满足幼儿挑战体能的星球大战、萌宝特工、勇往直前、极限挑战等主题游戏。不仅能满足幼儿对野趣活动的需求,还能激发幼儿一物多玩,使幼儿身体各部位都得到锻炼,运动能力得以增强。

(二)第二步:探究活动材料与场地的联系

确定了每一块场地的主要锻炼技能,如钻爬区、跑跳区、骑行区、投掷区等,教师也允许幼儿在游戏中自主开发场地的其他功能。这样,《3-6 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上涉及的幼儿基本运动技能,如钻、滚、爬、跑、跳、走、平衡、拍球、投掷等,均能在区域功能定位中体现。

幼儿喜欢有着自然的阳光、水的环境,在自然环境中,幼儿的情绪更加愉悦,思维和创造力也更加活跃,也更能激发幼儿运动的欲望。结合在现场观察中得到的结论,教师发现幼儿的运动还是有着一定的局限性,甚至在游戏时间上出现观望、等待、情绪不高等反应。为此,教师就对幼儿园的场地及游戏材料进行整理归类,发现受场地材质的限制,每个场域的游戏功能还是比较固定,幼儿在游戏过程中动作练习是割裂的,幼儿自由探究的机会受到一定的影响。

通过对户外场地利用率的调查,教师发现幼儿园的草坪利用低,大部分游戏考虑到安全性,往往集中在塑胶场地区域,这样就产生幼儿局部拥挤、分布不均匀,幼儿的基本运动受到限制,玩法相对单一,幼儿的奔跑、平衡类游戏较少。为此,幼儿园开展教师户外观察与指导专题教研,来解决实际问题。

(三)第三步:教师观察指导构建新的经验

户外游戏活动是动态的、不断变化的过程,这种体验能够激发幼儿不断创造和改变,教师要明确指导目的,追随儿童,才能在观察中发现并帮助儿童建构新的经验。而教师的游戏素养更能直接影响幼儿的游戏质量。

1.分晨间、上午、下午三个时段,观察幼儿的游戏状态及游戏内容,每次观察不少于30 分钟。一看幼儿独立游戏的能力,二看幼儿与材料互动的情况,三看不同场地幼儿逗留时间的长短。

2.教师根据幼儿游戏调查表,进行了一次全新的尝试,将材料和场地进行混搭。例如,探索皮球在草坪上的玩法;研究绳子在树林里的玩法;探寻轮胎在沙水区的玩法;在水泥地玩怎样保证安全。围绕这些问题,教师打破常规、逆向思维,寻求材料玩法的新突破。

三、实践探究,三维模式带来的叠加效果

(一)调整空间维度:弱化区域界限,全域打通空间

1.园所的思考:在保证安全的情况下,幼儿园鼓励教师思考将闲置场地、观赏性场地等幼儿很少或者基本不用的场地标记为可利用场地,对这些场地进行重新规划,作为连通其他场域的通道,让每一处都能最大化地发挥其游戏价值。

2.园所的行动:基于幼儿园的活动场地大多数以塑胶场地为主,草地、树林等一些沿围墙、护栏的小范围面积的利用就显得尤为重要。幼儿园在不破坏整体布局的情况下,借助一些辅助材料,让园所的场地呈现1+1>2 的效果,在原有游戏功能的基础上,还能生发不同的游戏内容,无形中也增加了幼儿的运动时间。

3.园所的发现:在户外,只要提供给幼儿充足数量、种类的材料,幼儿就能创造出不同类型的户外游戏内容。而角色游戏、科探游戏、艺术创作、沙水游戏、种植活动、结构游戏等在不同的区域,都能伴随着幼儿的操作而自由地进行主题切换。在幼儿与材料的亲密互动下,角色区可以开展野战游戏,沙水区域也可以开展艺术造型等游戏内容。这种做法不仅能拓展幼儿的活动空间,为幼儿创造更多亲近自然的机会,而且能真正使幼儿的经验得以在空间的自由转换中获得不断的迁移、延续、更新与生长。

(二)拓展时间维度:利用自然特性,走进时空隧道

在自然环境中,除了给幼儿提供充足的游戏材料,教师也没有忽略光、影、风等自然现象,利用这些自然因素,也能为幼儿的游戏创造出无限可能。例如,幼儿园的大门面向西南方向,整幢建筑是偏东西方向,晨间阳光被东边大树遮挡,跑道有三分之一没有阳光,到9:30 过后阳光逐渐晒到整个跑道,下午太阳被西边建筑遮挡,这些自然现象也能很好地成为幼儿游戏的绿色生态资源。教师因地制宜,对这些自然现象进行了充分利用,开展“光影世界”主题活动,在操场上踩影子、画影子,幼儿在游戏中充分感知了光和影的奇妙关系,不仅体现了游戏的快乐,也激发了幼儿热爱科学的积极情感和对自然现象的探索欲望。

秉承幼儿园生态教育理念,在不同时间段,生发的游戏不仅指向幼儿运动,也指向自然探索。教师利用环境因素,将各班的自然派主题游戏搬到户外,如在树林里探究树的奥秘,通过观察、触摸、测量、分类等方式对树产生兴趣,了解树生长的知识,产生保护树木的意识。又如,在花园里探索昆虫的世界,通过观察、探究、比较以及合作的方式,认识了解一些常见昆虫的习性、特点。在游戏中学习,获得更多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储备,让自然的课堂承载更多的教育价值。

(三)密切场域联动:还原自然生态,凸显资源价值

心理学家杜威认为,估量一个经验的价值的标准在于能否认识经验所引起的种种关系或连续性。而幼儿连续性经验的获得,需要仰赖各环境之间的联系与整合,过于凸显环境的层次性与差异性容易造成幼儿经验的断裂。空间的利用不仅包含地面,还包含墙面和头顶空间。幼儿能接触的六面空间(上、下、左、右、前、后)都可以成为潜在的游戏设置点。

1.拆除明显的环境区隔,让每一个区域建立联系。结合幼儿的游戏表现和内容选择,教师转变户外游戏活动的组织方式,将传统的“定时、定班、定点、定人”的高控组织方式,转变为以幼儿为主体的自主选择式组织方式,由此加大了幼儿自主游戏力度,体现了充分尊重幼儿兴趣爱好、把幼儿活动还给幼儿的游戏理念。

2.重新整理幼儿游戏材料,淡化材料的功能意识,引导幼儿根据游戏的需要随意拿取不同的材料工具,根据游戏内容赋予它不同的功能。铲子不再只是挖土,水管也不仅仅是运水,教师给幼儿更多的自主与选择权。同时投入了低结构多元化的户外活动材料,确保户外活动内容的丰富多元化,能尽量满足各类幼儿的需求。如炭烧积木、大纸箱、床单布等,让各个班的幼儿在广阔的操场上自由搭建。我们还利用生态环境开展自然探索游戏,如“泥土小厨”“和大树一起玩耍”“林间攀攀乐”等。

3.三个年龄段幼儿游戏打通,让年级组每个班的教师定点负责,同年龄段的幼儿混班共享所有的功能区,打破了原有各归各玩的局限,大大减少了游戏中的等待时间,让每个幼儿都能在不同区域中找到适合自己的游戏项目。在融合与交叉中幼儿的游戏联结成为一个整体,不管是个体还是小组,幼儿的游戏玩伴也在不断地变换,在开放性的活动场域,幼儿的经验也在逐渐丰盈。

【实施成效】

生态学视角下的幼儿园户外游戏环境创设,主张为幼儿营造一种有机联系、双向互动、回归自然的户外游戏环境氛围。在这种充满自然的环境氛围中,幼儿可以更自主地与环境互动,同时也能更自由地参与多样化的游戏活动。西新桥幼儿园希望通过打造“户外生态游戏圈”,让幼儿更好地在自然环境中自由生长、健康灵动、悦享生命,我园的研究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第一,教师的资源利用意识以及课程开放能力逐渐增强。由一线教师领衔的市课题“户外低结构材料的开发和利用”申报成功。《幼儿园户外活动的组织与实施》等多篇经验论文在省级刊物获奖或发表。

第二,户外场地利用率大大提高。本着“歇人不歇场”的原则,各班都能满足每天两小时的户外活动,一周内能兼顾各类别场地的活动需求。同时一日活动中户外活动场地都能结合不同主题,开展促进幼儿全面发展的游戏活动。

第三,幼儿运动能力得到了提升。在保证游戏时间和游戏空间的前提下,为幼儿的户外游戏提供保障,能让每个幼儿全身心地投入游戏中,充分与大自然接触。幼儿园也形成了具有园所特色的户外生态游戏课程体系。

心理学家布朗芬布伦纳提出:环境是被知觉的,而非一种“客观存在”的现实。幼儿园户外游戏环境也不应单纯地只是幼儿户外游戏活动的“静态背景”或是被动承载幼儿户外游戏的活动场地,幼儿与户外游戏环境之间应是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双向互动的关系。教师在利用自然资源的过程中,将自然资源与课程内容、活动主题、季节、节日等因素的变化进行融合,让幼儿拥抱自然,玩转自然,畅玩在户外生态游戏场中,在自然探究游戏中激发探究兴趣,丰富游戏体验,发展多元能力。

猜你喜欢
园所户外活动幼儿园
我爱幼儿园
幼儿园(2020年14期)2020-11-10 09:06:24
欢乐的幼儿园
幼儿园(2020年22期)2020-03-29 02:17:52
组织幼儿园情境式户外活动的探究
活力(2019年21期)2019-04-01 12:17:30
幼儿园是我们的家
大灰狼(2018年9期)2018-10-25 20:56:42
爱“上”幼儿园
户外活动开始啦
构建园所课程文化建设与课程游戏化的新思路
幼儿园园所文化之浅析
学苑教育(2016年23期)2016-03-02 09:42:51
幼儿园摇篮文化引领园所内涵发展
幼儿100(2016年36期)2016-02-28 21:26:39
浅析户外活动对广播的推广价值
新闻传播(2015年15期)2015-07-18 11:03: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