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 瑞
(迁安市阎家店镇人民政府 河北 迁安 064400)
平菇又称侧耳,营养丰富,栽培历史悠久,已发展成为全国性栽培种类。传统的平菇栽培有生料、熟料和发酵料3种栽培模式。近几年,唐山地区菇农在发酵料和熟料栽培的基础上,不断实践、总结和提升,通过培养料发酵与短时高温灭菌处理相结合,形成了一套完善的平菇半熟料栽培技术,目前唐山地区该项栽培技术种植面积达到6 500亩,每亩收入5万~6万元。由于该技术不用完全蒸熟,即半熟料,可以采用开放式接种,成功率高、病虫污染率低、高产优质实用,适用于多种原料的种植,发展前景极为广阔,现将其主要技术要点介绍如下:
温室内在8月中旬~10月中旬制作出菇菌袋,播种。11月~翌年5月出菇,出5~6潮菇,5月底结束生产。
根据唐山地区气候条件及京津冀的区位优势,宜选择中低温型的灰黑色品种,例如2026、新冬黑平、灰美2号、双抗灰平、抗病3号、平菇99等,此类品种温度越低菇体正面颜色越深,不易长瘤,背面菌皱细纹、洁白,比较耐二氧化碳。
大多数菇农会根据生产需要直接购买菌种;个别菇农为了节约生产成本,也可以自已制作菌种。制种时间:5月下旬~6月初引进或制作母种,6月中旬制作二级种,7月中旬~8月中旬制作三级种。母种、原种、栽培菌种生产,可按照《食用菌菌种生产技术规程NY/T528-2010》要求进行。
3.1 培养料配方。①棉籽壳或棉籽皮69%~72%,木屑20%,麦麸或碎玉米粒6%,豆面或豆饼1%,石灰3%~5%。②棉籽壳43%,玉米芯42%~45%,麦麸或碎玉米粒8%,豆面或碎豆粉2%,石灰2%~5%。③玉米芯60%,木屑23%~26%,麸皮或碎玉米粒10%,豆面或碎豆粉2%,石灰2%~5%。④玉米芯83%~86%,麸皮或碎玉米粒10%,豆面或碎豆粉2%,石灰2%~5%。宜采用多种原料混合配方,要求所有原料新鲜无霉变,配方中加入一定比例的碎玉米粒、碎豆粉,可显著降低杂菌污染率,保持营养缓慢释放,后期产量高。
3.2 培养料堆积发酵。发酵时间8月上旬~10月中旬。选择适当大小的棚室,水泥地面。主料棉籽皮、玉米芯混合聚堆,辅料麸皮、石灰掺合一起,均匀撒在料堆上先干料翻1遍,省劲还能搅拌均匀,然后摊成平面,用少量水泼在料堆上,要求含水量63%~67%,即可建堆发酵,一般建成梯形料堆,堆底部宽2 m,堆上部宽1 m,高1 m,长度不限。堆顶部用直径5 cm的木棍打孔,间距和行距33 cm,孔的数量不限,当料温升到50℃时翻堆,上部的料翻到下部,下部的料翻到上部,里翻外,外翻里,当料温再升到50℃时结束发酵,散堆降温到20℃~30℃即可装袋,一般发酵3~4 d。
3.3 装袋。选用聚丙烯菌袋或者聚乙烯菌袋,规格24 cm×48 cm~50 cm×0.004 cm。用装袋机或人工将培养料装入菌袋,菌袋两端用绳活扣扎紧。装袋完成后进行码袋,进行高温灭菌,码袋时一定不要码的太紧,要让蒸汽上下流动无死角。
3.4 短时高温灭菌。这是半熟料栽培的关键。既不能灭菌时间过长成了熟料,又不能灭菌时间太短,杀不死有害病菌和虫卵。一般掌握90℃~100℃灭菌3~4 h,再闷6~8 h。具体要根据自己的灭菌设备而定,大多数采用塑料布覆盖蒸汽式灭菌,投入小、操作简单,盖3层塑料布,底部压上砖,鼓包后,见底部砖缝有大量水汽冒出开始计时,保持4 h,再闷6~8 h即可;如果用层架式灭菌,把底部放上温度计,达到90℃,保持4 h,即锅炉内部不用再加煤,剩余煤完毕即可,再闷6~8 h出锅后,料温降至30℃以下时准备接种。
开放式接种,棚内事先杀虫、杀菌处理,地面洒一层石灰防治杂菌,再铺一层废旧遮阳网保持地面整洁。接种时用洗手盆盛放菌种,直接将菌种掰成枣核大小,打开袋口用手抓一小把菌种,原种接种量3%~5%,栽培种接种量5%~10%,均匀放入栽培袋两端,接种后套上5 cm出菇套环,用干净的报纸封口,进行发菌管理。
5.1 发菌场所。将接好种的栽培袋放在发菌室内,栽培袋的摆放与季节和气温密切相关。早秋季节气温高于25℃时,采取单行单层发菌;气温15℃~18℃时,采取菌袋2~3层单排摆放,也可井字形4~5层摆放。气温在10℃时菌袋4~5层单行摆放。
5.2 环境管理
5.2.1 控制温度。室内温度保持在20℃~23℃为宜,宜低不宜高。料温控制在22℃~25℃,短时间内高温不能超过28℃;超过28℃,须立即翻堆或散放,降低温度。
5.2.2 保持适宜湿度。初期相对湿度控制在60%,后期相对湿度控制在60%~70%,如果空气相对湿度下降到45%以下,要在地面上喷5%的石灰水,以增加湿度。
5.2.3 定时通风换气。培养期间结合温湿度进行通风,每天需要通风2~3次,每次30~40 min,堆放数量大时更应该加强通风。
5.2.4 光线不宜过强。菌丝体适于在弱光下生长,黑暗也可以,避免阳光直射。
5.3 定期翻堆。结合检查杂菌,每5~7 d翻堆1次,若料温高应随时翻堆,翻堆时要内外上下调整位置。
5.4 发菌时间。一般10~15 d菌丝可发满袋,在暗光低温下再继续培养7~10 d,菌丝达到生理成熟,菌袋两头出现白色米粒状子实体原基时转入出菇棚进行出菇管理。
6.1 催蕾期。温室用克霉灵或二氧化氯喷雾消毒,地面灌1次大水,铺一层编织袋,保持地面长时间湿润。栽培袋单行摆放5~8层,袋与袋之间留一定空隙,上下层之间呈品字形摆放。行与行之间保留60~70 cm过道。根据实际情况向空间喷雾,使空间相对湿度达到85%~90%,每天轻缓通风2次。增加适度的散射光。白天温度控制在15℃~22℃,夜间降温到7℃~15℃,给予8℃~10℃温差刺激。经过1周左右,1/3的菌袋出现桑葚状原基时,将套环上的报纸揭掉,进一步提高空气的相对湿度到90%~95%,温度控制在15℃~24℃,经6~9 d后可现蕾。
6.2 幼菇期。出现菇蕾后,室内温度控制在15℃~22℃,若温度过低,夜间可覆盖加厚草毡,或用火炉升温,白天掀起草毡,让阳光射入,提高室内温度;每天空间喷雾2~3次,喷水时间掌握在中午,不能喷关门水;控制空气湿度在85%~90%,白天光照控制在800~1 400 Lux,每天通风1~2次,每次20~30 min。菌盖直径长至2 cm,可直接向子实体喷水,每次通风时间增加到2~3 h。
6.3 成长期。菌盖超过2cm时,环境温度控制在20℃~25℃。温室每天喷水3~6次,使空气湿度提高到90%~95%。随着子实体成长,通风时间逐步加长,每天通风时间4~6 h,适当增加散射光,3~5 d后可采收。
连年在同一地点制种或栽培时,杂菌、害虫的发生日趋严重,应坚持“预防为主、综合防治”及“治早治彻底”的原则,有效预防和控制杂菌、害虫,要从培养料选择和处理着手,对栽培场地清理消毒,并对菌种选择、配料、装袋、培养条件调节与控制等进行严格控制,一旦发生病虫害要及时除治,消灭在点片发生阶段。
7.1 杂菌。常见杂菌有木霉菌(绿霉)、褐斑病、青霉、绵腐病、脉孢霉(链孢霉或红色面包霉)、根霉、曲霉、鬼伞等腐生性病害。防控措施:选择优良菌种;栽培场所应彻底消毒灭菌,可在棚内墙壁和地面喷洒5%浓石灰水、来苏尔或5%石碳酸溶液;如在培养料内部长有杂菌,应插孔送入消毒液、pH值10以上的浓石灰水,或75%酒精;若发生严重,也可用浓石灰水浸泡,或将污染部分剔出,填补新料和菌种。同时选种在低温、通风、干燥条件下培养菌种。
7.2 害虫。常见害虫有菇蝇、菇蚊、菇螨、菇蛆、线虫等。菇房应保持清洁卫生,大棚进口安装缓冲门,菇房门窗及通风孔安装60目的窗纱,做到随手闭门;棚内每隔5 m安装1盏诱虫灯;菌袋上方20~30 cm处吊挂粘虫板;出菇室出入口及窗口撒上石灰,防止鼠、虫等进入;及时清理病菇和污染菌袋。
8.1 采收标准。在菌盖6~15 cm,颜色由深变浅,近平展,但边缘收紧,菌皱未变成深色,孢子尚未弹射时采收最佳。根据市场需要,采收期可提前到菌柄伸长末期,菌盖6~8 cm,菌盖边缘未展开前。
8.2 采收方法。采收前喷1次水,并将采收料面清理干净。采收时用左手按住培养料,右手握住菌柄旋转扭下;也可用刀子在子实体基部紧贴料面处割下,不要留茬过高。采收时不论大小,一次采完。
8.3 采收后处理。上一潮菇采收后,及时清理料面残留的菌柄、烂菇以及料面的菌丝体板结层,停止喷水。菌丝体恢复3~4 d后,地面浇大水,保持棚内湿度,减少通风量,保温保湿,进行下一潮出菇管理。可出5~6潮菇。
8.4 补水。出第3茬菇时,用负压补水器给栽培袋按料重的20%补加营养溶液,营养溶液配方为:50 kg水加磷酸二氢钾100 g,硫酸镁50 g,三十烷醇(固体白色)20 g,味精50 g,食盐150 g,克霉灵150 g,诱透剂40 ml;也可50 kg水加磷酸二氢钾100 g,三十烷醇10 kg,二氧化氯12.5 g,克霉灵25 g。
8.5 搔菌(惊蕈)刺激出菇。用竹片轻拍菌袋,震动刺激出菇;在采菇后7~10 d,喷洒醉丰收刺激出菇;通过日光照射,白天棚内温度达到20℃,夜间5℃~8℃,可提高产量1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