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广威
(中铁十七局集团第一工程有限公司 山西太原 030032)
成兰铁路茂县隧道位于茂县车站~龙塘车站区间,全长9 913 m,隧道最大埋深1 653 m,正线线间距30 m。隧道D8K127+560~D8K128+200段穿越茂汶活动断裂带,埋深410~655 m,茂汶活动断裂为一条北东向的压扭性大断裂,断层走向N40°E,倾向NW,倾角70°~80°,破碎带宽度300~400 m。开挖揭示围岩为志留系茂县群(Smx5)的绢云千枚岩、炭质千枚岩[1]。掌子面围岩破碎,夹石英岩脉。进入断层核部后破碎程度逐渐加剧,开挖后,围岩手捏即碎,呈粉末状,无水,如图1所示;紧接活动断裂带为大理岩,富水,隧道最大出水量30 000 m3/d,如图2所示。
图1 炭质千枚岩
图2 大理岩富水
隧道以构造水平应力为主,最大水平主应力为27.51 MPa,最大主应力方向为N19.3°W,与洞轴线(N56°W)交角为 36.7°。
茂县隧道左线大变形段2017年10月贯通,贯通后,持续进行监控量测。大部分断面在3个月左右整体变形趋于收敛。
2018年7月,隧道左线监测显示变形速率增大,之后出现初支喷砼起皮、掉块,并发展为拱架扭曲、折断,最终有较大范围的初支侵限。
表现形式:初支破坏从轻微到严重依次表现为局部初支砼轻微剥落、钢架连接板砼纵向呈直线剥落、钢架纵横向扭曲、钢架肋板断裂挤出上下错动、初支及钢架大范围横向挤出等。
破坏部位:主要表现在拱腰及边墙(矮边墙至内轨顶以上6.5 m范围内),拱部无明显破坏特征(仅有少量初支砼剥落现象)。拱顶和边墙变形趋势关联,即边墙变形大的断面其拱顶下沉量也相对较大[2]。
右线施工中,初期支护发生拆换,主要发生在边墙部位,两侧边墙均有发生。在正常掘进施工时,有发生锚杆拉断现象,但主要为右线的右侧,左侧未发现。
D8K127+950拱墙监控量测情况如图3所示。
图3 拱墙监测曲线(2016年12月~2019年6月)
左线拱墙初支变形破坏段落集中在D8K127+815~D8K127+990段(活动断裂核部),累计最大沉降值位于D8K127+955处,达503.4 mm;最大收敛变形发生在D8K127+930处,达903 mm。从监控量测曲线发现,有如下特点:
(1)大部分段落均长时间保持了稳定,但该段监控量测数据显示在2018年7月后出现了变形速率加速的现象。
(2)根据D8K127+880~D8K127+930段变形曲线反映,2017年10月~2018年5月间变形趋于收敛,右线掌子面开始掘进时,左线量测数据出现变形速率增大的情况,左右线存在相互干扰现象。
2017年12月底开始设置监测点,2018年4月,左线部分仰拱存在上浮现象,2018年4月以后变形速率加剧。2019年4月,上浮最高断面为D8K127+985仰拱右侧点,上浮451 mm。仰拱上浮呈现持续上浮不收敛的情况,D8K127+970变形曲线如图4所示。
图4 仰拱监测曲线(2017年12月~2020年4月)
(1)左线D8K127+740~D8K128+010段270 m,存在仰拱上浮现象,该段拱墙二次衬砌未施作。其他已施作二衬段落未监测到仰拱上浮现象。
(2)上浮量值大,速率不衰减。截止2019年4月份,上浮最高断面为D8K127+985仰拱右侧点,上浮451 mm,速率不衰减,说明变形一旦启动则稳定发展,疑似蠕变现象。目前国内尚未发现已施作仰拱衬砌的段落有类似的上浮量级。
(3)上浮一侧高,一侧低。即左右线间侧上浮量值大于线路外侧上浮量值。
(4)仰拱上浮为仰拱衬砌整体上浮。对仰拱上浮段落进行排查,未发现明显纵向、环向、斜向砼裂纹,单板仰拱砼整体性较好,整体上浮(部分接头处破坏为施工机械车辆造成)。
(1)所处段落地应力条件的特殊复杂性
隧道穿越茂汶断裂核部段落左线长达393 m,段落内由软质岩过渡到硬质岩。现场破坏段正好处于围岩软硬分界的软质岩侧,而在远离硬质岩时,虽然岩性仍然为粉末状的千枚岩,但支护破坏程度却逐渐降低,说明靠近岩性分界处,原始地应力可能呈现更复杂的状态,对中岩柱稳定更加不利,从而加剧了变形的发生。由于围岩破碎无法实现地应力测量,因此无法对此处地应力进行准确估计。
(2)地下水环境发生变化
开挖揭示掌子面显示,千枚岩地段围岩干燥无水,相邻段落大理岩、灰岩地段富水。隧道贯通后,地下水环境变化,极易造成千枚岩地段围岩软化,围岩强度的降低,导致大变形段落松动圈进一步扩大,从而导致地下水再下渗。恶性循环弱化基础作用,支护措施对变形的抑制作用难以控制。
(3)围岩流变影响
茂县隧道千枚岩段存在明显流变特性,考虑二次衬砌抵抗流变作用,先行洞在变形段采取与后行洞同时施作二次衬砌的原则,以免二次衬砌可能的破坏,围岩流变也是造成支护破坏的因素之一。
(4)先后行洞影响
本段落左右线线间距30 m,采用圆形衬砌后净岩柱宽度小于17 m。通过分析监控量测曲线可以发现,几乎所有变形破坏的断面均在变形稳定一段时间后出现加剧的现象。在发生变形破坏段落,左线变形与右线施工可能存在相关性。
结合茂县隧道地质情况研判,过程施工、监测情况及造成仰拱上浮的成因分析,确定仰拱上浮治理的主要思路为:隔绝上游水,降低水对基底的影响,注浆加固围岩抵抗围岩流变,拆除破坏的原支护体系重构,增设加固措施确保中岩柱稳定,设加强型仰拱抑制水平地应力对结构的影响。
鉴于千枚岩特性及地应力特征,开展了孔口管注浆加固围岩及直径300 mm,长度30 m抗浮桩试验,试验结论如下:
(1)围岩内夹杂硬度高的石英,采用常规的风动凿岩机成孔,一是成孔时间长,无法快速成孔,易塌孔;二是石英卡钻,形成无效孔;三是千枚岩遇水易泥化,自然条件下无贯通裂隙,采用孔口管注浆,扩散半径有限。同时,采用孔口管径向注浆,注浆压力0.8~1 MPa,受孔口封堵长度(30 cm)限制,无法有效阻断双层初支砼与围岩间的空隙,浆液易从初支面散失,注浆压力上不去,注浆压力不够大难以突破围岩自身压力形成灌浆通道。调整注浆方式为分段注浆,增加注浆压力,可实现注浆加固围岩的效果[3]。
(2)抗浮桩试验:成孔深度未达到设计30 m,对成孔有干扰的因素,一是炭质千枚岩夹杂无规律分布的石英,石英脉硬度较高,加之高地应力,塌孔、卡钻,成孔困难;二是上游渗水导致围岩软化、塌孔[4]。采用干作业成孔,缩小孔径,缩短孔长可实现成孔[5]。
(1)隔水注浆
在大理岩与千枚岩分界上游,采用袖阀管全环径向注浆形成隔水帷幕。中岩柱侧将中岩柱围岩裂隙全部进行填充封堵,其余拱墙及仰拱范围加固至开挖轮廓线外8 m范围。注浆采用ϕ48×3 mm袖阀管注浆,分段注浆,注浆压力不小于2 MPa。
(2)高压径向注浆加固围岩
对未施作二衬段,采用袖阀管径向注浆加固围岩。注浆参数及工艺同隔水注浆,袖阀管注浆分区域施工、间隔施作、跳孔进行。注浆压力、扩散半径、单孔设计注浆量等根据现场注浆实验及注浆的部位进行优化调整[6]。
径向注浆加固围岩按照边墙钻孔、拱部钻孔、灌注套壳料、初次注浆、二次注浆及管内回填施工工序作业[7]。
施工技术卡控要点:
①干作业成孔:考虑千枚岩遇水泥化情况,注浆加固围岩过程中,采用干作业成孔,避免围岩进一步软化。
②快速成孔:选取功率大等可适应的设备,减缓变形缩孔、避免石英卡钻等。
③快速完成袖阀管的安装及套壳料的灌注,尽快形成受力体系。
④长边墙短拱部:钻孔深度设置为边墙8 m、拱部5 m,对应围岩和初支变形的分布规律设置。
⑤确保三次注浆。注浆分初次注浆、二次补浆、袖阀管内回填注浆。初次注浆控制终止压力不小于2 MPa,持压注浆10 min以上,结束时的进浆量小于20 L/min;二次注浆在初次注浆初凝后进行,加大注浆范围,弥补浆液收缩;三次注浆对袖阀管内空腔进行回填,防止围岩挤压收缩变形[8]。
(3)初支破坏段落处理
考虑原支护措施能保证支护的长时间稳定,故待注浆措施完成后,对初支破坏段落按原大变形支护参数进行拆换,锚杆由ϕ32自进式锚杆调整为ϕ38自进式锚杆。
(4)中岩柱加固
中岩柱围岩变形主要为拱腰以上围岩挤入变形。采用对拉锚索及边墙锚索支护的方式控制围岩变形。
对拉锚索设3根,长度根据实际岩柱厚度截取,间距为1.8 m×1.5 m(纵×环)[11],设置于内轨顶以上5 m范围。边墙锚索中岩柱两侧各设1根,长度20 m,纵向间距1.8 m,与水平方向呈45°斜向下设置。单孔6束锚索张拉控制力按450 kN控制(预留空间),布置情况如图5所示。
图5 中岩柱锚索布置示意
锚索施工按照“锚索钻孔→锚索编束→锚索安装→注浆→钢垫板安装→预应力张拉→封锚”的流程进行。
施工技术卡控要点:
①穿一留二不冲突。严重大变形段双层初支,钢架间锚杆密、空隙小,为保证对拉锚索成孔效率,在左线一支施作后二支施作前钻孔,避免打孔对二支钢拱架的损伤。
②先注后拉等强度。因活动断裂地层破碎,为避免塌孔影响锚索孔质量,必须成一孔,灌注一孔。因锚索穿过孔口锚垫板时,锚索中心空隙较小,封口时不能完全封堵,注浆时存在少量漏浆,故注浆后采用二次加压注浆,确保孔内注浆饱满密实,补浆压力一般为0.6~1 MPa。为避免塌孔,成孔后安装锚索并立刻注浆,在注浆体和初支混凝土强度增长至设计强度的80%后再张拉,提高施工效率,保证两侧锚固端的质量。
(5)隧底加固
隧底加固分为两部分,隧底微型桩及锚索。隧底微型约束桩布置于填充顶面以下5.5 cm处,桩径140 mm,桩长20 m,间距1.2 m×1.8 m(横×纵)梅花形布设[12],如图6所示。微型桩钢筋束由4根ϕ25钢筋和ϕ42连接钢管组成,顶部设置90°弯钩并与整体式仰拱钢筋进行焊接。
图6 隧底微型桩及拉力型锚索示意
锚索设置于侧沟底附近部位,间距1.8 m,与竖向交角约35°,长20 m。
隧底微型桩加固桩按照“钻机就位→钻孔清孔→钢筋笼制作、安装→注浆→钢筋接头处理”的工艺施工[11]。
施工技术卡控要点:
①考虑地应力高、围岩软弱破碎变形快,为保证措施的施工质量,采用快速成孔、快速安装钢筋束和及时注浆的方式进行,严禁多孔同时进行、互相干扰。
②采用孔底返浆法注浆,在初凝后及时进行补注浆,注一孔成一孔,确保孔内浆体饱满。
③钻孔时提高空压机功率,用以提高清孔质量。清孔后立即安装钢筋笼,安装时轻下轻放,做好孔口围堵,防止孔口虚渣掉落孔内堆积。成孔长度略大于钢筋笼安装长度。
(6)仰拱加强
将仰拱二衬、仰拱填充调整为钢筋混凝土仰拱结构,整体浇筑[12],如图7所示。
图7 整体仰拱钢筋布置形式
2020年6月,仰拱上浮段落拱墙衬砌施作,拆换段落128 m,仰拱上浮-5.26~1.28 mm,速率平均0.01 mm/d。上浮最大1.28 mm,沉降最大5.26 mm,排除掉过程施工影响及测量误差,仰拱总体沉降无变化。
茂县隧道仰拱上浮处理关键技术主要有:
(1)通过地应力测试、补勘等综合手段运用,研判分析出了仰拱上浮的因素,做到了针对性治理。
(2)采用隔水注浆,将围岩中的水尽量隔绝在大理岩、灰岩地段,降低了水对软岩地段的影响。
(3)采用高压径向注浆的方式,使千枚岩地段的围岩加固得以实现,从而对穿越活动断裂带围岩流变的抑制起到了最大的预防作用。
(4)通过对拉锚索、仰拱锚索、微型约束桩等综合处理技术,针对性地施加措施,确保了该段仰拱上浮治理的工后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