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熙
(四川省南充市南部县河坝镇农业服务中心,四川 南充 637335)
农田水利灌溉渠道是农业生产活动得以开展的基础条件,以科学可行的方法做好运行维护管理工作后,有利于保证渠道设施的质量,提升其耐久性,创造更为可观的经济价值[1]。因此,加强对运行维护管理的探讨、准确把握具体作业要点尤为关键。
农田水利灌溉渠道在农业生产中极具重要性,其会直接影响农业生产活动的开展。但农田水利灌溉渠道的建设成本较高,经济效益显现较慢且相对有限,日常使用过程中的管理难度较大,在部分地区容易被忽视。但农田水利灌溉渠道对于促进农业发展有积极的作用,因此,需强化认识,加大建设力度。
农田水利灌溉渠道的关联面较广,例如农民的生产、日常生活均与之息息相关,由此凸显出此类设施的群众性特点。除此之外,农田水利灌溉渠道的功能丰富,可以服务于农田灌溉、水产养殖等多个场景,还具有防洪、防灾等功能;对于一些适宜发展蔬果、花卉等产业的地区,农田水利灌溉渠道的建设还能够提供附加值产业服务。由此可见,农田水利灌溉渠道的功能特征突出。
在以往的农业事业发展中,相继建成大量的农田水利灌溉渠道,但随着时间的延长,部分设施有老化的迹象,质量问题较为突出,不利于维护管理工作的开展,且设施的功能特性减弱,水资源的调用效率降低,可能存在水资源浪费问题。碍于资金有限的缘故,部分地区的老旧农田水利灌溉渠道翻修工作难以顺利开展,由此出现塌陷、淤塞现象。长此以往,农田水利灌溉渠道的功能性逐步减弱,其覆盖范围内的部分农作物难以得到正常的灌溉,由于缺水而对农业活动造成影响。
部分偏远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较低,资金紧缺是长期以来限制地区发展的关键因素,由于资金的支撑力度不足,难以有效建设农田水利灌溉渠道。此外,部分地区的气候条件恶劣,农作物的需水量难以得到满足,在此类地区修建农田水利灌溉渠道时往往存在距离长、规模大等情况,会影响其经济效益。
水资源紧缺是社会经济发展中的棘手问题,为提高水资源的利用水平,需要得到相应制度的引导。以农田水利灌溉渠道建设为例,有必要建立适宜的维护和管理制度,以此为基准合理开展建设工作。但现阶段制度建设不完善、运行不到位的问题仍然存在,运行维护管理存在盲目性、随意性,易导致农田水利灌溉渠道出现各式各样的问题,从而增加水资源的浪费量。
随着农田水利灌溉渠道的建设,有助于调节水资源,缓解区域农业用水压力,因此建设工作仍在持续开展。但与之相矛盾的是,农田水利灌溉渠道的运行维护和管理水平未及时得到提升,具体体现在员工责任意识淡薄、工作方法落后、时效性不足等方面,这种“重建设、轻管理”的方式将影响农田水利灌溉渠道的正常使用。
立足实际情况,建立运行维护管理体系,以此为引导,由专员乃至农户积极参与到运行维护管理工作中。作为管理人员,需要深入实地做全方位的考察,以掌握的现场环境情况为参考,建立适用性较高的运行维护管理体系,同时随着时间的推移,农田水利灌溉渠道的现场环境发生改变,需及时优化该体系[2]。在循序渐进的管理方式下保证农田水利灌溉渠道的正常运行,充分发挥出其应用价值。具体的管理流程如图1所示。
图1 农田水利设施管理流程
维护与管理人员必须强化维护管理意识,贯彻科学可行的工作理念,正确认识到运行维护管理对农田水利灌溉渠道的重要性,由此以更具合理性的方式开展工作。维护与管理人员还需注重对理念的创新以及工作方法的升级,更为有效地投身于运行维护管理工作中。若发现问题则及时指出,由专员根据实际情况采取有效的处理措施;此外,注重对运行与维护中各项信息的记录,生成完善的资料。
农田水利灌溉渠道工程造福于民,但其直接显现出的经济效益相对有限,前期建设阶段需投入较多的成本,从而出现了建设需求强烈但资金供应能力不足的矛盾。地方政府的投资固然重要,但此部分资金投入有限,需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探寻其他资金筹措渠道,夯实资金基础。针对该状况,可以积极动员区域内的农户,由其根据自身的经济实力适量集资,也可以选择融资建设等方法,有效缓解建设资金压力。
水资源的合理化利用是农田水利灌溉渠道的重要功能,也是其社会价值和生态价值的重要体现。因此,在开展关于农田水利灌溉渠道的宣传工作时,需要从价值层面着手,宣传该类水利设施的价值,使运维管理人员认识到其重要性,在此前提下以主动的态度参与到日常工作中,保证运维与管理的工作成效[3]。在建设农田水利灌溉渠道后,其覆盖范围内的农户可以从中受益,例如解决农作物种植、水产养殖等农业活动中水资源供应不足的问题,因此也需将该类群体作为宣传的关键对象,使其认识到农田水利灌溉渠道的重要性,为日常维护与管理贡献一份力量。
某县自2011年以来,相继完成节水灌溉等多项惠及于民的水利设施建设项目,建设节水灌溉面积1.33万hm2,得益于此类工程的建设,使218个村、19.84万人受益,对该县农业生产有重要的推动作用。
资料显示,2018年县总供水量约1.4亿m3,农田灌溉用水量8 808万m3,地区水资源供给状况得到改善,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率系数达到0.670 1,达到当地对该项指标的要求(即0.67以上)。在小农水重点县项目区积极实施包含喷灌、微灌、管道输水灌溉在内的多种方式,且有效利用系数超0.8,水资源利用水平较高。
以镇街水利服务机构的建设为基础内容,构建基层水利服务体系,由专员有效推动水利管理工作的开展。结合农业水价综合改革,科学、合理地建立农民用水合作组织等多种形式,以促进水利工程运行维护管理水平的提升。经过近年来的探索,共建立农民用水合作组织15个,接受会员监督,依据水利站指导开展建设工作。深度优化资金配置方式,配备年度维修养护项目资金,集多重资金筹措途径于一体,为协会工作提供资金支持,推动运行维护管理工作的开展。
1)建立灌溉用水管理制度。以《灌溉用水定额编制导则》(GB/T 29404—2012)为基础,深入实际环境中,兼顾实际农业用水情况,在统筹兼顾之下确定亩均水权,同时实施累进加价制度,以相对合理的方式收取超出定额部分的用水费用。立足于灌区的用水需求,遵循“总量控制、定额管理”的基本思路,建立与实际相符的灌溉用水管理制度。
2)建立灌溉管理机制。积极推进节水改造工程,以泵站提水灌区和大中型水库灌区为改造的“试验田”,建立“按方收费”的管理模式,匹配集用水申请、水费预收、水量核定、水费结算等多环节于一体的综合性管理程序。
3)配备及升级灌溉计量设施。在既有工程计量设施的基础上持续完善与升级,根据小型泵站主管网的运行特点,适配高精度、高稳定性的超声波流量计,在末端出水口适配移动式水表。自2011年以来,各类设施的配套工作在持续开展,截至2018年共配套5 017套计量设施。通过一系列先进设备的应用显著提高农田水利工程的硬件配套水平,为日常管理工作的开展提供了便捷的条件,可以完成主管网流量计数据采集、计量等相关操作。
4.4.1 明晰工程产权
以镇(街、中心)为单位,经过调查后完成对农田水利工程的产权确权相关工作,按照规范做好确权登记,签订管护协议书,建立工作台账。对于自2011年以来的各类新建农田水利设施,均有序完成各自的登记确权工作,同时也依据规范进行产权移交,发放产权证书。
4.4.2 落实责任
县水利局起到引导作用,由其负责检查县内各农田水利设施,同时根据实际情况合理安排维护、管理工作,减小不良影响,以保证农田水利设施的正常使用。加强对各级管护主体的培训,强化其工作意识、提高作业水平,深入现场予以指导,及时指出其中的不足,引导改正;加强日常监督和年终考核,借助此类方式提高农田水利设施的维护管理水平;加强对管护资金的监督,此项工作由县财政局负责,以保证资金的合理利用;各镇政府指导辖区内的运行管护工作,联合农民用水合作组织积极推进各类有关于农田水利设施的维护管理进程;向用水户供水,同时公开最新的水费、水价等相关数据;注重前沿灌溉技术的普及,提供技术指导;为解决各类用水需求提供全方位的咨询服务。
4.4.3 建设运行维护制度
农民用水合作组织遵循因地制宜的原则,以农田水利工程现状为立足点,制定一套适应性较强的灌溉规章制度,明确村级管水员的职责,由其依据规定将自身职责范围内的各项工作落实到位。以年度维修养护资金要求为导向,确定一套具有可行性的年度实施方案,妥善利用资金,切实提高资金的利用效益。除此之外,构建一套日常巡检养护制度,推动工程安全巡查工作的开展,持续发挥出农田水利工程的效益。巡检养护由多方共同参与,主要有村级管水员和质量监督员,以认真的态度对待日常巡查工作,及时发现其中存在的问题并有效处理,尽可能使农村水利设施保持相对良好的使用状态。
4.4.4 注重人才培养,强化运行维护监管
镇街水利基层人员的职业素养和专业水平均会对水利设施的运维管理效果带来影响,而基层人员有可能存在工作不认真、方法不合理等问题,随之影响到水利设施的正常使用。为此,加强对各镇街基层人员的培训,在循序渐进的引导方式下使基层人员领会工作理念、掌握作业方法。组织工程管理人员和基层管理人员共同参与到专业培训活动中,全面提高各层级管理人员的管理水平。为提高安全生产水平,组建安全生产领导小组,与施工企业达成合作,双方就安全层面的内容签订安全生产责任书,对施工单位制定的各项安全生产规章制度做详细的检查,保证各项内容的可行性。项目实施阶段,镇街水利站工作人员需要积极参与其中,为项目建设提供清晰的指导,同时加强监督,保证各项工作的规范性。同时,政府相关部门也应发挥出其在监督管理方面的作用,深入现场进行巡视,注重对各处细节的分析,若有问题则及时指出,限期整改,直到实际结果可完全满足既定要求。
农业生产活动的开展需得到水资源的支持,其中农田水利工程设施则极具重要性。为此,需要积极建设农田水利灌溉渠道等基础设施,以弥补部分地区水利设施的空缺,并对既有设施进行完善升级,提高其运行水平。为增强农田水利灌溉渠道的长效性制定工作制度,由专员依据规定将运行维护、管理工作落实到位,依托于农田水利灌溉渠道等设施达到促发展、创效益的效果。
[ID:0137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