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海宽,申铁军
(1.山西路桥桥隧工程有限公司,山西 朔州 036000;2.山西路桥建设集团有限公司,山西 太原 030006)
山西省旅游景观公路分三大板块,分别为黄河一号(覆盖忻州、吕梁、临扮、运城、太原五市的旅游公路,包含主线、支线、连接线);长城一号(覆盖大同、朔州、忻州三市的旅游公路,包含主线、支线、连接线);太行一号(覆盖忻州、阳泉、晋中、长治、晋城五市的旅游公路 包含主线、支线、连接线)。
旅游公路景观系统的内涵指在旅游公路廊道内,为美化路域景观、保护生态环境、提升旅游体验、展示地域文化等采取的环境保护和景观营造措施。包括主体景观、路容景观等[1]。
1)旅游公路慢行系统应坚持 “因地制宜、依景而设”的原则选择在景区(景点)相对集中、沿线景观资源丰富、游客骑行步行需求较大的路段设置。
2)旅游公路景观系统应坚持“标准适当、规模适度”的原则。根据景区(景点)分布、地质地形条件、客流量等因素,注重生态环境保护、节约集约利用土地资源、合理确定规模。
3)旅游公路景观系统应坚持 “以人为本、安全第一”的原则,设置必要的安全设施,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统筹考虑与旅游公路主体及沿线服务设施、公共交通系统、景区(景点)之间的联通、接驳、换乘,方便使用。
4)旅游公路景观系统执行国家基本建设程序,分两阶段进行勘察设计,注重与主体系统相互协调、有机衔接。与主体系统分期建设时,在公路主体设计阶段应考虑提前预留用地[2-4]。
1)旅游公路选线时,充分考虑了景观需求,深入贯彻全生命周期设计理念,注重主体系统与景观系统相协调。
2)不同路段技术标准的确定充分考虑了沿线生态和景观布局。
3)地形、地质等自然条件复杂的路段在统筹考虑景观协调和行车安全的基础上采用满足规范要求的较低的线性指标。
4)平原微丘区降低填土高度,先采用低路堤,尽童降低旅游公路建设对周围环境的影响。
1)边坡设计。倡导“宽容性设计”理念。在有条件的地方宜设置路侧净区;将低填方路基边坡能缓则缓;利用废弃土石方放缓填方路基边坡,结合地方政府实施的通道绿化时放缓填方路基边坡。在路域范围的观景点、停车区、小型服务设施等处的进出路段,路基宽度结合车辆进出的技术条件适当增设渐变段。设置慢行系统时,根据地形地物及与慢行系统的关系,灵活选用整体式或分离式的路基横断面。路基横断面为整体式断面。按照技术等级和设计速度对照先行颁布的标准和规范确定相应的行车、路肩、路缘带宽度以及路基总断面宽度[5-6]。根据地质条件,在保证安全稳定的前提下,黄土挖方边坡宜采用宽平台、陡边坡的阶梯形,边坡宽平台宜设置在边坡中部,黄土挖方边坡分级高度宜为6 m,边坡坡率如表1所示。
表1 旅游景观公路边坡坡率表
路基防护采用柔性+植物防护、污工+植物防护、植物防护等绿色防护形式。支挡结构及防撞安全设施等砌体工程设计应坚持“就地取材”的原则,墙体表面宜采用仿木、仿石等多种形式设计,贴近自然体现本地特色文化。加强弃渣场的防护排水设计并进行复耕或绿化,防止产生次生灾害。应对取(弃)土场进行生态恢复。
考虑地形地质条件、降雨量和旅游公路的特点,设置完善的综合排水系统。挖方路段设置浅碟型生态边沟。条件受限时可采用矩形边沟,并加设盖板。经过有暗排系统的乡镇路段,公路排水设计宜采用暗排形式。城镇化地区有条件的路段宜设置雨水收集系统。平交路口排水应顺畅。
2)圬工防护应符合下列要求:①在结构安全许可的条件下,尽量减小结构物体量,使其在环境中不显突兀,优先考虑客土植生;②长城一号板块采用城墙墙垛挡墙形式,太行一号板块宜采用塑石种植槽或自然砌筑的种植槽形式,黄河板块宜采用乡土材料的挡土墙和波浪形护栏形式。
3)边坡坡率的选择按路基边坡的规定执行,并充分考虑景观需求合理确定。
4)下边坡坡面绿化满足水土保持要求,用借景造景相结合方式进行边坡绿化。
5)填挖交界处采用常绿乔灌木,树种选择以乔木为主。靠近路肩区域不宜栽植浅根性树种、速生树种及落果树种。
1)隧道洞口的景观设计统筹考虑与周边环境相协调,尽量减少对洞外自然生态环境的破坏。
2)尽量减少端墙体量,可通过端墙进行材质对比、色彩弱化、仿石饰面等措施减少端墙的压抑感观。
3)隧道景观设计考虑隧道洞口光源合理过渡,弱化黑洞效应,确保行车安全。
1)桥涵设计方案在满足安全性、实用性、耐久性、经济性的基础上,充分考虑自然景观、人文历史、艺术造景等因素,体现桥涵艺术美感。
2)同一景观带内考虑桥涵与环境相协调、桥涵与桥涵相协调,选择合适的比例及尺度,使桥涵景观与其所在景观带协调与统一。
3)桥涵景观以轻巧、精炼为设计原则,运用桥涵的造型、尺度、质感、色彩等视觉控制要素,改善、丰富、创造桥位环境景观。
4)桥涵景观材料以天然材质为主,配合地方特色建筑元素,包括形式(拱、建筑山墙)、材料(砖、石、木)及色彩,呼应文化、风情等地域元素,突出景观主题设计。
5)桥涵景观彰显项目属地地方门户特征或采用整体性地标的处理方式。比如:太行一号彰显项目属地晋城市的门户特征“金撵”“凤凰”等。
1)服务设施景观设计:①服务设施设计时,在保证服务设施功能性、实用性、经济性的基础上,融入人文历史、地方特色等因素,突出服务设施景观设计主题;②停车场设计时,植物栽植株距应满足大、中型客车通行与停车要求。乔木分枝点高度应满足停车位净空高度要求,小型车停车区不低于2.5 m,中型车停车区不低于3.5 m,大型车停车区不低于4.5 m[8-10];③出入口设计时,保证引导性和提示性,视线可达区域采用植物造景,诱导行车视线;④乔木种植点与建筑窗立面的距离不宜小于5 m;⑤ 服务设施景观要求较高的区域采用庭院式园林绿化方式。
2)公路驿站结合旅游公路两侧地形地质、游客需求、交通流量、用地空间等因素进行设置:乡村驿站应在旅游公路沿线的美丽村庄、特色小镇、自然景观、人文特色景区景点附近设置,在公路驿站之间,观景停车休息点结合旅游公路沿线自然景观因地制宜灵活设置。
取(弃)土场生态恢复应符合下列要求:①取(弃)土场位于旅游公路路侧时,结合周围环境将其改造为观景台;②取(弃)土场距旅游公路有一定距离但在视线范围内时设置景观屏障遮挡;③取(弃)土场距旅游公路较远且不在视线范围内时,与地方农林规划、土地利用相结合,及时进行生态恢复,优先复耕。取(弃)土场生态恢复后及时与当地环保部门联系。
3.1.1 以“一路一景”为原则
路容景观设计以“一路一景”为原则,以景引路,串景成线,增强旅游公路的可识别性。具体为:黄河一号旅游公路以“踏访黄河,文明探源”为文化旅游主题,充分挖掘黄河的博大内涵,展现黄河九曲奇观、古渡口文化;长城一号旅游公路以“边塞古风,跨越长城”为主题,展现边塞军事历史特色、边关民俗及长城磅礴气势;太行一号突出红色历史文化、奇迹挂壁公路等特色景观。
3.1.2 结合植物布局形成风景视窗
1)黄河一号植物颜色宜以黄色为主,绿色为辅。
2)长城一号植物颜色宜以绿色为主,红色为辅。
3)太行一号植物颜色宜以粉色为主,绿色为辅。
4)环境不良的路段及学校、医院、矿区等敏感区附近路段采用障景形式,栽植防噪、防尘植物进行遮蔽绿化,种植范围根据敏感区长度及场地条件确定。
5)旅游公路沿线景观资源价值不高或沿线景观的空间结构缺乏变化时,采用合理的补景措施,提升游客视觉体验度。
6)视距不良路段,在弯道外侧种植植物诱导游客驾驶视线,确保行车安全。
1)植物选择遵循适地适树的原则,选择适应立地条件、耐瘠薄、抗性强、不易诱发病虫害、适应粗放管养、苗源充足的非侵入性植物,优先选择高固碳植物。
2)植物配置遵循因地制宜的原则,考虑空间层次、色彩搭配、季相变化、生态习性等因素,合理配置基调树种和骨干树种。植物栽植株距应根据树种特性、规格、景观要求确定。
3)速生乔木株距宜为 4~8 m,双排栽植时行距≥2 m,慢生乔木株距宜为3~8 m;冠幅<100 cm的灌木株距宜为1~1.5 m冠幅≥100 cm的灌木株距宜为1.5~2.5 m;攀援植物、攀援植物株距宜为0.5~1 m。
景观公路设计前要查明旧路修建时间、技术等级、路线技术指标等基础数据,对目前技术情况作出评价,对既有路基的可利用程度提出建议。
[ID:0137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