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杂地质条件下沉井施工的控制措施与分析

2022-09-23 08:07:56吴哲元
城市道桥与防洪 2022年9期
关键词:排海沉井标高

吴哲元

(上海建浩工程顾问有限公司,上海市 200030)

0 引言

随着城市场地的限制和周围环境的影响,沉井工艺越来越多地被用于各类市政工程项目中。沉井施工在场地狭窄的情况下可施工至地下50余m处,对周围环境影响较小;可在地质、水文条件复杂的地区施工;不需复杂的机具设备、与大开挖相比,可减少挖、运和回填的土方量。其缺点是施工工序较多、技术要求高、质量控制难。

1 工程概况

上海某排海管工程,其压力井采用压沉法施工,压力井兼做顶管工作井。沉井为圆形钢筋混凝土结构,内径20 m、外径23 m,混凝土强度等级为C35,抗渗等级S8;沉井内部为井字底梁,梁底和刃脚宽度分别为1 000、850。总下沉高度26.5 m,分2次下沉,第一次下沉9.5 m,第二次采用不排水下沉方式,下沉17 m。

2 水文地质情况

根据地勘报告,该区域自上而下土层承载力和摩阻力情况见表1。

由表1可以看出,沉井穿越土层复杂、土质软硬不均,沉井在下沉过程中易发生突沉、倾斜。其中影响本工程的主要不良地质条件有吹填土、明浜、地下障碍物等。

表1 土层承载力和摩阻力情况

拟建场地内地下水主要有浅部土层的潜水、中部第⑤2层的微承压含水层以及深部第⑦层中的承压含水层。上述含水层对本工程基坑开挖、沉井施工均有直接影响。

潮位特征值:最高潮位5.68 m,最低潮位0.21 m,平均潮位3.40 m,10 a一遇潮位5.07 m,本工程设计水位按照10 a一遇潮位。

3 影响因素分析

(1)沉井东侧为两根DN800现状排海管,壁厚10 mm,排海管基础顶标高埋深约3 m,基础总埋深约7 m,沉井井壁外边距其下部基础边净距5 m,距上部基础边9.3 m。现状排海管外部基础采用M10浆砌块石支护,基础内采用泥结碎石填充将DN800管道包裹;管道下部基础为冲泥管袋,采用干砌块石和袋装碎石护坡。施工期间要密切给予关注,并做好应急保护准备。

(2)沉井所处位置水位标高较高,在+3.0 m左右,地表下约3 m范围为建筑垃圾,由于水位太高,对沉井基坑垫层施工、下卧层承载力、下沉施工极为不利。

(3)沉井施工上部存在4.1 m厚杂填土,下卧层为①1-2淤泥质粉质黏土承载力低。

(4)井内设置有井字梁,相对取土空间较小,易发生偏出土情况,也易发生倾斜及扭转。

(5)井字梁梁底和刃脚宽度分别为1 000、850,同时由于第二次下沉采用不排水下沉,比一般沉井下沉阻力大。

(6)本工程沉井为超深圆形沉井,超深沉井纠偏是沉井下沉施工的重难点控制环节。

4 技术控制措施

4.1 针对现状排海管的保护

(1)通过雷达勘探和实际开挖,准确摸排老排海管的实际位置,并布置直接沉降观测点,做好标记,指导施工;

(2)采用双排三重管高压旋喷桩进行隔离加固,桩长8 m,深度超过现状排海管基础2 m以上;

(3)采用H500×300×11×18型钢悬吊保护,通过计算,沿现状排海管方向每间隔3m放置一根9 m长H型钢,φ18 mm钢丝绳悬吊,如图1所示。

图1 现状排海管悬吊保护

4.2 切断地表水源并对表层杂填土进行处理

(1)以沉井为中心,在沉井外围3.5 m处,采用搅拌桩内插H型钢的方式进行止水加固,将河浜水阻断,搅拌桩桩长28 m,内插H型钢桩长28 m,严格控制施工质量。

(2)同时在地面布置挡水墙,防止地表补给;基坑内做好降排水措施,保证坑内水位。

(3)在进行外围工法桩施工时,对沉井范围进行换填处理,将表面4 m厚的建筑垃圾等障碍物清除后,采用中粗砂进行分层回填、夯实,分层换填厚度20~30 cm,压实度不小于97%,砂垫层换填总厚度2 m[1]。同时考虑设置集水井,换填过程中连续降水,降水深度至坑底以下500 mm,保证下卧层有足够的承载力。在换填之前,进行承载力验算。(详见图2)

图2 换填砂垫层和设置集水井剖面

4.3 均挖、勤测、勤纠、控制好高差

(1)合理选择运用纠偏措施:一是偏除土纠偏;二是井外射水、井内偏除土纠偏;三是压重纠偏;四是千斤顶辅助纠偏等措施。

(2)控制好每仓之间的取土深度,底面高差不大于0.5~1 m,锅底深度不超过1 m。

(3)控制好外墙刃脚下的土体,一般不宜挖除该处土体,如被破坏则极易产生涌土现象。

(4)沉井下沉时,井仓内应对称挖土,均匀下沉,先冲吸中央部位的土体,再冲吸刃脚下土,施工时应随时观测下沉情况,每6 h观测一次四角高差,若发现倾斜,及时采取纠偏措施,严禁出现刃脚被局部搁置等现象。

(5)施工中作好沉井下沉记录工作,画出下沉的速度图,为终沉施工提供可靠的数据依据。

4.4 采用压沉等措施降低下沉阻力

(1)在施工中采用调整锅底挖土的方式、形状来改变井底刃脚踏面和底梁底面的土反力的分布状况。

(2)设置触变泥浆减阻注射口,沉井制作过程中,结合沉井下沉系数,沿井壁外侧圆周布设1层,每层均布48只注射口。

(3)采用压沉助沉措施。通过计算,在穿越⑤2层砂质粉土层及⑥层粉质黏土层时,即使采用泥浆减阻并掏部分刃脚斜面、底梁面,在终沉阶段下沉系数却依然小于1。因此考虑采用压沉助沉方式,沉井下沉系数计算如表2所示。

表2 沉井下沉系数计算表

沉井下沉系数计算[2]公式如下所示:

式中:G为分次下沉时井体自重,kN,不考虑封底混凝土和底板;Ft为地下水浮力;T为井壁总摩阻力;R1为刃脚踏面及斜面下土的支承力;R2为底梁下土的支承力。

压沉采用环形混凝土承台+钢绞线+外井壁焊制钢牛腿的形式,利用穿心千斤顶,设置8个压沉点位,单点可提供250T反力,总计能够提供2 000 t的重量储备,配合沉井下沉。由于沉井壁顶端标高为+5.5 m,地面标高为+6.0 m,考虑牛腿与配重钢筋混凝土环,则钢筋混凝土埋入现状地面下约5.0 m。压沉过程采用PLC自动化控制系统,将“压沉”施工的精确度进一步升级提高(见图3)。

图3 压沉工艺模拟图

4.5 终沉阶段纠偏控制

(1)当沉井的下沉到最后2 m时即进入终沉阶段。挖土锅底形状由“凹”面逐步过渡到“凸”形反锅底,并且适当放慢取土速度和数量,严格按照均匀对称的原则布置取土范围,当沉井四周控制点高差大于20 mm时,应及时纠偏,纠偏方法以调整挖土深度为主,外刃脚土塞部分土体易涌进,不准冲挖。

(2)终沉阶段是沉井的关键时刻,故一定要加强观测,测量在最后阶段应每次不超过1 h,并及时提供一份测量报告,以便严格控制沉井的下沉速率。

(3)由于井内外水头差较大,地下水补给量较大,为保证沉井下沉阶段的稳定,防止井内出现涌水、涌砂现象,因此沉井第二次下沉采取不排水下沉,空气吸泥方式出土,布置约4套冲吸设备,空气吸泥吸出的泥浆通过管道就近排放到泥浆池中,潜水员水下配合清理死角。

(4)一旦沉井刃脚踏面标高达到设计要求的标高,立即停止取土,可用大石块抛填,测量密切注意观测,24 h内沉井下沉不大于10 mm。沉井施工到位后,测量要求每4~6 h观测一次四角方向高差。

4.6 封底及底板施工

(1)终沉后,须进行封底作业,由于本工程第二次下沉采用不排水下沉方式,因此,封底作业须采用水下混凝土浇筑工艺。水下混凝土浇筑必须控制好导管的气密性、初灌量、导管埋入混凝土的深度、混凝土的塌落度等指标,在水下混凝土浇筑过程中,导管的提升也是一个关键问题,必须做到慢提快落,并严防将导管拔出混凝土外的事故发生,导管插入混凝土内深度控制在1 m以上为宜[3]。

(2)封底混凝土浇筑完毕后,混凝土养护时必须保证井内水位高于井外地下水位1~2 m。在浇筑时,多留置几组同条件试块。待封底混凝土达到设计强度的100%后,方能进行抽水,抽水到位后,立即施做底板。在施工钢筋混凝土底板前,必须将底板和井壁接触处凿毛部位进行清洗,避免封底后渗漏,底板浇筑前必须对施工用预埋件进行检查,确保位置正确。钢筋混凝土底板施工,施工时遵循平衡、对称的原则。

5 成效分析

5.1 最终偏差

终沉后,经复核,在24 h内沉井下沉不大于10 mm后,最终的井壁四周高差为0,50,90,40(mm)。

5.2 周边沉降分析

对周边环境监测数据进行分析,在下沉过程中有两次变形发生较大变化的时段,第一次发生在刚开始第二次下沉的初始阶段,由于两次下沉的时间间隔较长,引起土体固结,在刚开始第二次下沉时,周边环境变化较大,日最大变化量达36 mm(详见图4);第二次是发生在下沉至21.2 m左右,进入⑤2砂质粉土阶段,由于土层承载力的提高,造成下沉速度缓慢,周边环境变化较大,日最大变化量达36 mm(详见图5)。

图4 第一次沉降量发生较大变化(单位:mm)

图5 第二次沉降量发生较大变化(单位:mm)

6 结语

本项目沉井施工,采用了隔断地表水源、表层土换填砂垫层、设置触变泥浆减阻、千斤顶压沉助沉等技术措施,并对东侧现状排海管进行了隔断、悬吊保护等措施,为压力井最终准确下沉到设计标高提供了多层保证,根据终沉后的沉降偏差进行复核,也达到了规范允许偏差要求(规范为<1%/d,且≤300)。

本次沉井第二次下沉共计时间115 d,下沉深度为17 m。虽然采取了各种措施,但终沉阶段下沉依然非常困难,究其原因,可能存在三方面因素:

其一,井内采用井字梁,且井字梁梁底和刃脚宽度分别为1 000、850,造成下沉阻力明显增大,建议可在以后的设计中,优先考虑设置十字梁,相应减小梁底和刃脚的宽度;

其二,由于井壁外侧为现状排海管,为保护周边环境,限制了辅助下沉的其他措施使用;

其三,由于黏土层存在固结等特殊的性质,同时又在沉井外围进行了搅拌桩等隔断措施,使土层的性质发生了变化,也增大了相应的下沉阻力,因此在今后的方案计算时,也应考虑这方面的因素。

猜你喜欢
排海沉井标高
基于日本核污染水排海污染损害的社会化救济路径
韩国超10 万人联名反对核污水排海:这是恐袭
书记讲党史 “亮”出新标高
东海某油田管线失效分析
自升式钻井平台单点排海方案分析
船舶(2021年4期)2021-09-07 17:32:04
沉井压沉工法施工技术
办公楼楼面装饰标高控制流程及注意事项
建材与装饰(2020年6期)2020-03-18 04:42:42
软黏土中沉井加桩复合基础水平非线性动力响应分析
巨型沉井首次排水下沉开挖方式研究
安庆铜矿主井提升机系统反转/过卷故障分析与处理
采矿技术(2015年2期)2015-11-19 01:49: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