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东营市利津县第二实验幼儿园 安秀花
经过一学期的实践与探索,小班幼儿对沙、土、水的特性都有了一定的了解。上学期,游戏活动的开展主要依赖于工具,如用小桶扣蛋糕、用铲子挖坑……本学期,随着幼儿年龄的增长及其对沙、土、水认识的不断加深,他们的游戏不再局限于使用工具,而是有了更高水平的发展。比如户外活动时,沙水区的一个小水洼激发了孩子们依水挖河的浓厚兴趣,并将这一兴趣从沙水区迁移到了沙土区。
镜头一:水洼变小河
“那是什么?”刚刚来到海沙池旁边的佑佑问。“哇,好多水!有水了!有水了!”顺着佑佑的方向看过去,孩子们瞬间被海沙池中的一洼水吸引了。阳阳和俊俊顾不上拿工具便奔向了海沙池中的水洼!看到水的孩子们像是发现了新大陆一样,兴奋地喊着、叫着。听到叫喊声,一部分拿了工具的孩子也奔向了水洼。大家围着水洼开始了自己的“工作”,有的拿舀子舀水,有的拿铲子往水中铲沙。沐沐、壮壮、瑜瑜则拿着铁铲沿着水洼的边缘向外挖,挖了几下,水开始顺着挖的沟流动起来。沐沐说:“水流过来了,快!快挖!”这下,孩子们更有干劲了,铲子来来回回不断地挖,铲出的水沟越来越长,水顺着水沟快速流动起来。孩子们兴奋地继续挖着,渐渐地,海沙池里挖出了许多条纵横交错的“小河”。“水不流了,水不流了。”沐沐又喊了起来,壮壮跑过来从水沟里铲起一铲沙,水又流了起来。看到水流起来,孩子们继续挖起了河。挖着挖着,一条河变成了三条河。在水洼的另一边,孩子们也开凿着小河。俊俊一会儿用铲子铲一下,一会儿又蹲下来用手摆弄摆弄漏在河底的沙,一会儿又用手拨拨水,让水快点流进他挖的小河里。渐渐地,一条长长的河出现了。孩子们又喊起来:“怎么没有水了?水到哪里去了?”“跑到沙子底下去了。”“流走了。”“沙把水喝了。”……孩子们给出了不一样的答案。
分析
从幼儿非常专注和持久地挖“小河”可以看出,他们已经从探索工具转向了对沙、水的深入探索——幼儿沉浸在挖河和探索水的快乐中。小班幼儿以亲身实践和体验感知为主要游戏方式,他们在挖河的过程中深刻体会到了沙子具有吸水的特性。
镜头二:水洼捞鱼
孩子们纷纷拿起水桶去水龙头处接水,并将水一桶一桶地倒进小水洼,可水太少了,一会儿就没了。应孩子们的要求和游戏需要,我们一起运来了大量的水。“哇,好多水呀!”岩岩和小伙伴们把几个模具放进水里,然后用小铲子开始搅动。辰辰看到后也把模具放进了水里,说:“好多鱼啊!我们捞鱼吧!”听到辰辰的倡议,孩子们都拿起自己手中的小铲子玩起了捞鱼的游戏。“一、二、三、四,我捞了四条鱼。”岩岩向佳佳炫耀,佳佳数了数自己捞到的“小鱼”,才三条。俊俊用水管不停地往水洼里注水,水洼里的水越来越多。岩岩发现水洼中央还有一条“鱼”,可是水很多,无法靠近捞鱼。于是岩岩搬来一块长木板搭在水洼上面,变成了一座“小桥”。“佳佳,你站到‘桥上’捞那条小鱼吧!这样我们的小鱼就一样多了。”佳佳点头答应了。
分析
当沙和水结合在一起时,幼儿的游戏就乐翻了天,有水的沙池成了幼儿的“金沙滩”“银沙滩”。小班幼儿已具备初步的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当幼儿发现水洼里没有水时,便向教师寻求帮助,或者自己想办法用水桶取水。教师适时的介入能够助推游戏进一步发展。当幼儿寻求教师帮助时,教师不妨加入到幼儿的游戏当中,做幼儿游戏的“玩伴”。同时模仿行为的产生对游戏的开展具有一定的推动作用,当岩岩和小伙伴将模具放进水洼后,其他小朋友也将模具放进水洼中充当小鱼。
游戏推进
1.你能用什么方法让水从这个家搬去另一个家?科学小实验:水搬家(材料:水、海绵、毛巾、不同大小的杯子、水槽、吸管、塑料瓶等)。
2.沙子还能做出很多漂亮的艺术品(出示沙雕、沙画),在科学区引导幼儿学习制作沙画。
镜头三:土中凿河
沙土区的游戏开始了,壮壮拿来大铁铲准备开始他的新工程——挖河开渠。辰辰、嫣嫣和曦曦等几个小朋友拿塑料铲子挖了一个洞。辰辰说:“土好硬啊,挖不动,小铲子一挖就弯了。”嫣嫣说:“我的小铲子没弯,但我也挖不动。”俊俊开始往洞里注水,边注水边用水冲洞的边缘。不一会儿洞里的水就满了,洞也变大了。壮壮拿着大铁铲向另一端挖了一段距离,可是水没有顺着壮壮挖的沟向前流动,壮壮又把沟向前挖了一点,水慢慢流了起来。看到水流动起来,壮壮又跑到前面开始不停地朝前挖,水终于超过了壮壮挖的河。“哇,好长的河,水都流出来了。”可不一会儿,水渐渐地变少了。俊俊看到后喊道:“水快没有了,水快没有了!”接着他又找来水管开始了注水工作。壮壮继续挖河,皓皓则在他的对面开始挖河。
壮壮说:“小河太小了,不一会儿水就把河灌满了,我们挖一条又宽又深又长的大河吧!”阳阳说:“行!”于是两个小伙伴开始了“伟大的工程”——挖一条又宽又深又长的大河,期间好朋友航航也加入进来。阳阳说:“土有点硬,我们用铁铲吧!”壮壮说:“像我们这样用脚使劲踩一下铁铲,铁铲就能扎下去,你就能挖动土了。”壮壮一边说一边用一只手抓住铁铲的上面,另一只一手抓住铁铲的下面,右脚抬起,踩住铁铲的一边,使劲把铁铲踩了下去。果然,他很顺利就铲起了满满的一铲土。阳阳说:“我们几个一人挖一点,再把它们连起来,就挖得快了。”“好呀,好呀!”大家回应着。航航一会儿站在岸上挖,一会儿又站到河堤上挖,不断调整着自己挖河的姿势。晨晨看到大家都在挖河,也加入到了挖河的队伍当中,并用小手指了指河底被挖下来的土说:“把这些土都清理掉,我们的河就挖好啦!”于是几个小伙伴一边挖一边清理漏掉的泥土,很快就挖出来一条又深又宽又长的河。
分析
海沙池的游戏激发了幼儿的兴趣和思维,他们从中找到了海沙和沙土的共同点。游戏分享时,我请壮壮分享了他是如何想到水不流了就去挖一挖沙土的办法——原来是壮壮把平时和妈妈一起玩沙土的经验迁移到了游戏中,可见游戏经验的迁移对其游戏水平的提升起到了很大作用。游戏分享时,我请幼儿欣赏了他们的作品,幼儿发现照片上的大河有些地方黑乎乎的,有些地方却很亮。于是他们便提出问题:“怎么会是黑的?”晨晨解释说:“黑的地方是因为挖得深,亮的地方因为挖得浅。”
镜头四:小桥
小河挖得又宽又长,博博站在河道前,想跨却又不敢跨。瑞子想跳过去,可是没有成功。阳阳说:“河太宽了,我都过不去了。”壮壮说:“那怎么办呢?河太小了,我们没法在河里玩,河太大了,我们又过不了河。”
松松说:“黄河很大很大,上面还有大桥,我们开着汽车就能过河!不如我们建大桥吧!”渺渺说:“对呀对呀!那我们快来建大桥吧!用什么来建桥呢?”佑佑说:“用搭积木的木板就能搭大桥,我去找木板。”
于是几个小朋友从建构区搬来长木板架到河道上。“桥搭好啦!桥搭好啦!”大家一边喊,一边试着慢慢过桥:“我们可以从桥上过河啦!”
再次来到沙土区,松松开始了游戏——搭建一座又宽又大的桥。他先搬来了几块木板,想将木板并列搭在河两边;放第三块木板的时候,最边上的一块木板掉了下来,他不慌不忙地又来到这边捡起木板,调整了木板的位置,并把木板摆放整齐;然后他又找来一块木板搭在另一边,用手压了压木板,木板有些摇晃,于是他又把木板拿起,用手把放木板的地方敲打了几下,再次将木板放上去,这次他用双脚踩上去,用力跺了跺,木板牢固了许多;紧接着他又拿起铁铲使劲敲打了几下,让木板更加牢固。宽大的桥搭好了,几个小朋友看到都跑来试着从这座宽大的桥上走过去。孩子们心里有种说不出的快乐——“松松,你好棒!”松松说:“我成功了!我成功了!”
分析
同伴之间的经验分享可以为幼儿下一步的游戏提供思路;在此过程中小班幼儿的语言组织能力不断增强,沟通合作意识开始觉醒。
幼儿建造了独木桥,建造了宽宽的大桥,还可以建造什么样的桥呢?我们一起看一看桥的结构,桥分为梁桥、拱桥和悬桥……再看看幼儿园里的桥。
镜头五:挖河新方法
“老师,我用水管也能挖河,你看!”渺渺说着把水管提高给我看,水流到的地方沙都跑掉了,渺渺挪动水管向前冲,慢慢地冲出来一条河。“渺渺这个方法挖得好快。”阳阳说:“可是冲掉的沙都流到河里了,你看,这里有很多沙。”“那怎么办呢?”我问。壮壮拿着铲子开始清理被水冲出来的沙了。渺渺在前面冲,壮壮在后面追,河里的沙很快被清理干净了。
来到沙土区,渺渺像在海沙池一样拿来水管继续用自己的方法挖河。拿着水管,对准小河的岸边冲水,岸边的沙土慢慢地被水冲走,冲出一个深深的洞。听到老师要去洒水,渺渺自告奋勇也要去,他看到老师用手捏住水管的末端,水喷出的距离更长了,而且水压更大。游戏时,渺渺用拇指和食指紧紧捏住水管,对准小河的岸边喷洒过去,由于水的压力增大了,水冲河的速度也越来越快,渺渺很有成就感。可是一会儿功夫,就听到孩子们喊道“我们的桥坏了”!原来渺渺加宽小河的位置正好是小伙伴搭建的桥,岸边的沙土一流走,刚刚搭建的桥也被冲塌了。
分析
沙中挖河,土中挖河,幼儿选择了自己喜欢的工具——大铁铲、小塑料铲子、小耙子、小水桶等。而渺渺选择了一种新的方法——用水冲。渺渺喜欢玩水,特别是用水管给小河、水坑注水。开始时,他拿着水管注水,后来为了增加压力,他用拇指和食指紧紧捏住水管最末端的位置,而且捏的力度要合适,在这个过程中,渺渺探索并掌握了挖河的新技巧。
1.生活经验是幼儿游戏的源泉
游戏来源于生活,能真实反映幼儿的实际生活。教师要善于抓住幼儿的兴趣点,促进幼儿探究游戏的深入发展。挖河、捞鱼、造桥等活动是幼儿感兴趣的,也是幼儿对自身生活经验的迁移。教师应时刻关注幼儿的兴趣点和最近关注点,为游戏的深入开展提供契机。
2.给予幼儿充分的支持与引导
沙、土和水没有固定的形状,可塑性、操作性较强,教师给幼儿提供探索的机会,让沙池、沙土真正变成幼儿游戏和探索的乐园。游戏中,教师没有因为沙、水结合会带来麻烦而阻止幼儿继续游戏而是充分支持幼儿在探索中不断发现问题,并尝试新方法,在游戏过程中一步步地深入学习和思考,激发了幼儿的好奇心和探索欲,培养了幼儿良好的科学素养。
3.关注需求,调整材料,满足游戏需要
游戏中,教师为幼儿准备了常见的探索工具,同时时刻观察幼儿的表现,关注幼儿的游戏需要,及时添加幼儿需要的游戏材料,满足幼儿尝试、猜想、验证的需要。材料的不断调整为幼儿进一步的游戏探索提供了有力保障,促使孩子们的游戏越来越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