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 倩 章 玮 张 利
伴随急诊救治水平提高,遗留慢性意识障碍(prolonged disorders of consciousness,pDoC)患者数量日益增多。现阶段我国有pDoC 患者70000~100000 例,以每年10 万人次速度增加,累计医疗支出达(300~500)亿元[1],对患者家庭和社会均造成沉重的负担。寻找治疗pDoC 的有效措施一直是该领域的难点[2-3],近年来中医治疗因其方便、经济的优势逐渐受到重视,以醒脑开窍针法应用最普遍。但研究对象主要为急性意识障碍患者,对pDoC 患者的报道较少[4-5]。多项研究证明,经颅直流电刺激(transcranial direct current stimulation,t-DCS)是具有神经调节功能的非侵入性皮质刺激技术,凭借其可调可控、无创、便捷等优点有望成为临床上非侵入性神经调控促醒治疗的首选[6-8]。因此,t-DCS 的神经调节功能或可增强醒脑开窍针法的促醒疗效。本研究拟通过连续脑电功能检测,并结合相关量表评分阐明醒脑开窍针法联合t-DCS 治疗在促进pDoC 患者意识恢复中的临床疗效,报道如下。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20 年1 月至2021 年1 月浙江省人民医院康复医学科收治的pDoC 患者60 例。随机数字表法分为t-DCS 组、醒脑开窍针刺组(针刺组)和醒脑开窍针刺联合t-DCS 组(联合组),每组20 例。本研究已通过浙江省人民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批准号:2019KY230)。
1.2 纳入标准(1)符合Giacino 在2002 年制定的MCS 国际诊断标准[9]或Laureys 在2010 年提出的UWS 诊断标准[10];(2)病程在28 d 以上;(3)近1 个月内均未使用任何镇静药物或抗癫痫药物;(4)无颅骨缺损或颅骨修补;(5)无明显脑水肿、无严重脑萎缩;(6)家属签署知情同意书。
1.3 排除标准(1)既往神经或精神疾病史;(2)有脑缺血或脑出血病史;(3)有肿瘤病史;(4)生命体征不稳定。
2.1 治疗方法 t-DCS 组、针刺组和联合组均给予常规促醒治疗,包括药物、语言、声光刺激、运动疗法和高压氧治疗等。
2.1.2 针刺组 采用醒脑开窍针法治疗,主穴取百会、人中、涌泉(双)、劳宫(双)、风池(双);配穴取印堂、内关、三阴交、十宣、关元、气海、太冲。常规消毒皮肤,采用“华佗牌”无菌针灸针(苏州医疗用品有限公司生产),用提插捻转泻法强刺激双侧内关穴,直刺1~1.5 寸,行针1 min;继用雀啄法刺水沟穴,向鼻中隔方向斜刺0.3~0.5 寸,至眼球湿润或流泪为度;再刺三阴交,沿胫骨后缘与皮肤呈45°角斜刺1~1.5寸,用提插补法,以肢体及手指、抽动3 次为度。留针20 min,1 次/d,5 次/周,持续治疗4 周。
2.1.3 t-DCS 组 采用美国Soterix Medical Low-Intensitive tES 型经颅直流电刺激器,4.7 cm×6.7 cm EASYpad 海绵电极。阳极刺激左侧背外侧前额叶背外侧前额皮层区,根据国际脑电图10/20 系统电极放置法,定位F3,阴极置于对侧肩部。刺激强度为2 mA,20 min/次,1 次/d,5 次/周,持续治疗4 周。
2.1.4 联合组 在t-DCS 治疗同时进行醒脑开窍针法促醒治疗,疗程时间同t-DCS 和针刺组。
2.2 观察指标
2.2.1 量表评定 所有患者在入组前后均完成修订的JFK 昏迷恢复量表(Coma Recovery Scale-Revised,CRS-R)[11]和格拉斯哥昏迷指数(Glasgow Coma Scale,GCS)[12]评定,3 个月后再进行格拉斯哥预后评分量表(Glasgow Outcome Scale,GOS)[13]评定。所有评定由经过统一培训的2 名康复医学临床医师共同完成。其中CRS-R 评定内容包括六个方面:听觉功能、视觉功能、运动功能、言语反应、交流和唤醒度,总分为23 分,当运动功能评分达到6 分或交流功能评分达到3 分时,认为患者达到脱离最小意识状态(exit minimally conscious state,eMCS),即感知恢复。GCS 昏迷程度以睁眼、言语、运动三者分数加总来评估。清醒:15 分,轻度(似睡非睡):13~14 分,中度(浅昏迷):9~12 分,重度(昏迷):3~8 分,以评分等级降低代表昏迷程度减轻。根据GOS 评分,分数为4~5 分时患者预后良好,1~3 分时患者预后差。
2.2.2 连续脑电功能监测 分别在患者入组前和治疗4 周后使用智能连续脑电监测30 min,使用美国尼高力公司生产的Nicolet One Monitor 脑功能监护仪描记,常规脑电图参照国际10/20 电极安放法,采用8 导(Fz 点为接地电极,Cz 点为参考电极,以及F3、F4、C3、C4、T3、T4、P3、P4)记录。各导联电阻控制在5 kΩ 以内,滤波范围1~30 Hz,持续监测患者双侧振幅整合脑电图(amplitude integrated electroencephalogra,aEEG)。根据每阶段患者多次监测数据,分别计算患者双侧aEEG 静息状态下的平均值,按照分类标准,10 μV<aEEG<50 μV 为正常,5 μV≤aEEG≤10 μV 为轻度异常,aEEG<5 μV 为重度异常,aEEG<2 μV 为脑死亡,由1 名有经验的临床医师记录、计算并转化为等级分级。
2.3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 26.0 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数资料采用例(%)表示,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符合正态分布采用均数±标准差()表示,组内比较采用配对样本t 检验,两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 检验,多组间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3.1 三组pDoC 患者一般资料比较 三组患者的年龄、性别、病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见表1。
表1 三组pDoC 患者一般资料比较
3.2 三组pDoC 患者GCS、CRS-R 及GOS 评分比较三组患者治疗前GCS、CRS-R 和GOS 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经过4 周治疗后,三组患者GCS、CRS-R 和GOS 评分均有明显改善(P<0.05),联合组GOS 评分明显优于各单独治疗组,CRS-R 评分优于针刺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三组pDOC 患者治疗前后CRS-R、GCS 及GOS 评分比较(分,)
表2 三组pDOC 患者治疗前后CRS-R、GCS 及GOS 评分比较(分,)
注:t-DCS 组为常规康复治疗基础上予t-DCS 治疗;针刺组为常规康复治疗基础上予醒脑开窍针刺治疗;联合组为常规康复治疗基础上予t-DCS 联合醒脑开窍针刺治疗;pDoC 为慢性意识障碍;t-DCS 为经颅直流电刺激;CRS-R 为修订的JFK 昏迷恢复量表;GCS 为格拉斯哥昏迷指数;GOS 为格拉斯哥预后评分;与本组治疗前比较,aP<0.05;与t-DCS 组治疗后比较,bP<0.05;与针刺组治疗后比较,cP<0.05
3.3 三组pDoC 患者aEEG 分级比较 三组患者治疗前aEEG 分级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经过4 周治疗后,三组患者aEEG 分级正常者增加,重度异常者减少,治疗前后aEEG 分级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间比较,联合组优于针刺组和t-DCS 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三组pDoC 患者aEEG 分级比较[例(%)]
3.4 三组pDoC 患者感知恢复、昏迷减轻及预后良好组间比较 各组pDoC 患者感知恢复、昏迷减轻及预后良好例数比较,其中昏迷减轻程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组优于针刺组和t-DCS组(P<0.05)。见表4。
表4 三组pDoC 患者感知恢复、昏迷减轻及预后良好比较(例)
pDoC 是指多种原因导致高级神经中枢结构与功能活动受损,患者对自身和周围环境刺激的觉醒感知能力下降或丧失,在中医属于“神昏”“昏聩”“厥”“逆”等范畴,界定时间为发病28 d 后。pDoC 发病机制尚不清楚,目前较为流行的有中央环路假说及神经机制假说[14]。t-DCS 作为一种无创、可控和便携的新技术在神经病学、精神病学和生理学等领域都有优秀的表现。研究表明,t-DCS 是通过阈下神经元膜电位的调节改变自发的大脑活动和兴奋性,从而分别增加或减少皮质的兴奋性[15-16]。且t-DCS 有调节神经元及胶质细胞功能,参与谷氨酸能、氨基丁酸能、多巴胺能、羟色胺能、胆碱能递质及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rain derived neurotrophicfactor,BDNF)的调节[17],磁共振波谱分析在t-DCS 阳极和阴极刺激M1 区后观察到了γ-氨基丁酸的减少[18]。以上证据均表明,t-DCS 在治疗意识障碍方面有充分的理论支持,但未细分到pDoC 的治疗上。
醒脑开窍针法是石学敏院士针对中风的基本病理因素“瘀血、肝风、痰浊”等蒙蔽清窍导致的“窍闭神匿、神不导气”病机新说提出的针刺疗法。中医认为,昏迷多因清窍被蒙,“神明”失其作用而成。其病机为神不导气,气血阻滞,脑髓失养。昏迷早期,往往出现“闭证”,治疗上宜苏厥醒神,开窍通关为主[19]。故醒脑开窍针法近年来不仅被广泛用于治疗中风引起的急性昏迷,也用于治疗颅脑损伤、缺血缺氧等原因引起的意识不清[20-21]。庞青民等[22]研究显示,醒脑开窍针刺法能够激活mTOR-EAAT2 通路,从而减轻神经功能损伤症状,抑制肌张力提高,改善大脑皮层氨基酸类神经递质的代谢。韩林等[23]研究发现,醒脑开窍针刺法可抑制脑缺血后细胞凋亡,对抗脑缺血再灌注损伤。
研究表明,联合组的患者经过一个疗程的治疗后GCS、CRS-R、GOS 评分及aEEG 分级均有明显改善,表明t-DCS 及醒脑开窍针法对pDoC 患者有明显治疗效果,且联合组优于t-DCS 组和针刺组。分析原因与醒脑开窍针法改善大脑血流灌注,激发脑细胞活性,而t-DCS 增强皮质脊髓束兴奋性,在一定程度上修复连接意识的基本环路,增加神经可塑性有一定关联,这两种方法联合使用起到了协同增效的作用。区分植物状态和最小意识状态是CRS-R 量表的优势,联合组感知恢复例数大于针刺组和t-DCS组,但无明显差异。这可能与pDoC 疾病损伤严重,且病程较长有一定关联,但在恢复意识方面的疗效也不可忽视。而昏迷程度减轻能分阶段描述患者的变化,联合组明显优于针刺组和t-DCS 组。aEEG 作为一种客观证据,已经成为脑功能检测的首要手段之一,能有效评估脑功能状态,对预后的评价、可逆性的昏迷、植物状态和脑死亡的判断和甄别都有一定的价值。本研究中的aEEG 分级比较,联合组明显优于单独针刺及t-DCS。
综上所述,醒脑开窍针刺法联合t-DCS 治疗可改善pDoC 患者意识障碍,缓解神经功能缺损症状,疗效优于单纯醒脑开窍针刺或t-DCS 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