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海锋 吕晶晶 王楠
平顶山市第一人民医院介入科 467000
脑卒中是由多种病因引起的脑血管急性循环障碍或破裂引起血流中断或脑部功能血液供应不足,而造成周围脑细胞功能出现缺血、缺氧以及坏死等综合征。该病具有发病率高、病死率高、致残率高和复发率高等特点,临床可根据发病症状和病情程度分为脑梗死、脑出血、蛛网膜下腔出血3种类型。研究显示,每年脑卒中的发病率高达216例/10万人,死亡率为46例/10万人,仅次于心脏病和肿瘤而居于第3位,威胁人们生命安全。患者发病后主要表现为肢体偏瘫、言语障碍、吞咽障碍等神经功能缺陷,导致患者对护理需求的复杂性更高,加上康复治疗过程漫长,还极易引发患者抑郁、焦虑等心理障碍,使护理人员的护理难度和工作任务也明显增加。有学者认为,脑卒中患者的护理难度主要来源于其疾病的不稳定性因素,且该因素会随疾病类型和病情严重程度而变化,最终形成不良的恶性循环,导致护理工作的复杂性和难度提高,造成医疗资源消耗,护理时间延长。护理绩效指标作为对护理质量量化测定,并动态评价临床护理质量和护士工作效率及技术的重要监测标准,其在评估护理工作风险、护理难度以及提高患者满意度和医院管理中起着积极的导向意义。为此,本研究将探讨不同类型脑卒中患者护理难度之间的差异性,并进一步分析与护理绩效指标的相关性。
回顾性选择2019年5月至2020年10月平顶山市第一人民医院符合要求的脑卒中患者124例为研究对象,男85例,女39例;年龄48~75岁,平均(65.58±8.34)岁;婚姻情况:已婚97例,未婚11例,丧偶16例;文化程度:初中及以下83例,高中26例,大专及以上15例;疾病类型:脑出血73例,脑梗死35例,蛛网膜下腔出血16例。纳入标准:年龄≥18岁;符合脑卒中诊断标准,并经CT或MRI确诊;生命体征平稳;临床资料完整;对本研究知情且自愿参与者。排除标准:智商低于70分;既往有精神病史;无法正常沟通者;孕妇或哺乳期妇女;中途退出或参与其他研究者;个人档案不齐且无法随访者。
1
.2
.1
资料收集 用自制一般资料调查问卷对研究对象进行资料收集,包括性别、年龄、婚姻状况、文化程度、疾病类型、职业、月收入、居住情况等。1
.2
.2
护理难度评价 采用自制脑卒中患者护理难度评价表对不同类型卒中患者入院后24 h内进行护理难度评估,其中包含年龄、合并疾病数量、神经功能、吞咽功能、自理能力、并发症数量、认知功能、心理健康等,该量表共有16个条目,采用4级评分法进行评分,总分为16~124分,得分越高则表明患者的护理难度越大。1
.2
.3
护理绩效指标 本次研究通过调查比较不同类型脑卒中患者的日均护理费用、日均护理时间以及患者住院天数等对护理绩效指标进行评价,其中日均护理费用=住院护理费用/住院天数;日均护理时间=总护理时间/住院天数。各指标数值越高,则表明患者资源消耗越多,护理绩效就越差。选用SPSS 22.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的比较采用方差分析,等级资料行秩和检验,描述性统计、Pearson相关分析法对研究变量间的关系进行分析,检验水准α=0.05。
通过对124例脑卒中患者的护理难度得分进行调查,结果显示:患者护理难度总得分为(45.84±13.52)分,其中得分排名最高的前四位分别为年龄(6.82±2.52)分、神经功能(6.79±2.56)分、自理能力(6.59±2.45)分、吞咽功能(6.42±2.19)分,脑卒中患者的护理难度处于较高水平。见表1。
表1 脑卒中患者护理难度得分
P
<0.05)。见表2。表2 不同类型脑卒中患者护理难度得分比较(分,
F
=10.922,F
=11.605,P
<0.001),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的日均护理工作时间要明显多于脑出血和脑梗死患者(F
=13.549,P
<0.001)。见表3。表3 不同类型脑卒中患者护理绩效指标比较
P
<0.05),即护理难度越大的患者其住院时间和日均护理费用以及日均护理时间就越多。见表4。表4 脑卒中患者护理绩效评价指标与护理难度的相关性
脑卒中是神经系统的常见疾病,一般多发于中老年群体,随着社会老龄化速度的加快,脑卒中的发病率逐年上升,其具有伤害严重、病情变化迅速、预后差的特点。患病后约有74%~79%的患者常伴有不同程度的认知、语言及行为功能障碍,不仅导致患者丧失部分日常生活自理能力,严重者甚至瘫痪或致残。有研究指出,该病一个月内死亡率高达35%~51%,并且在治疗后仍会遗留一系列的后遗症和并发症,生存的患者中将近72%存在永久性的神经功能障碍,30%的生存患者出现严重程度的残疾,对社会和家庭均造成巨大影响,已被认为是威胁中老年人健康的公共卫生问题。此外脑卒中患者与其他疾病患者相比,其存在生理、心理的巨大变化,其临床特征、个人特点以及护理需求等方面的复杂性将明显高于普通患者,使护理难度系数相对增加,护理工作量大。本次研究通过对124例脑卒中患者的护理难度得分现状进行调查,可见发病年龄、吞咽功能异常、神经功能缺损和日常生活自理能力下降是脑卒中患者的共性问题,同时也是影响护理人员工作量和护理效率的主要因素。因此临床护理管理者应重视对护理人员专业素养和能力的培养,通过客观指标评价患者护理难度,以明确患者不同复杂性的护理需求,并根据患者的护理需求和难度分配合理且具有胜任能力的护士,以确保护理质量和患者满意度的提高。
护理难度在多种慢性疾病研究概念模型中被认为是对医疗护理服务和患者实际需求之间的差距体现,即护理人员所提供的医疗护理服务能够满足患者自身需求的难度程度。有研究发现,脑卒中患者的护理难度主要表现在其病情的不确定性和可预测性两方面,可以从患者和操作者两个角度分别定义,其中患者因素中的临床特征、个人特征、护理特征、社会特征等将对护理难度起到决定性作用,而操作者中的人力资源分配、组织环境等客观因素也将间接影响到护理难易程度。然而本研究中的护理难度,仅考虑患者因素对护理工作的影响,可单纯从医疗和护理结局指标进行评价,体现为护理工作的量和质两个方面。由于脑卒中类型中的脑梗死、脑出血、蛛网膜下腔出血三种病变位置、性质与症状均具有不同之处,发病后其神经缺损程度和功能障碍程度也有区别,因此其护理难度之间也存在一定的差异性。本次研究通过对124例不同类型脑卒中患者护理难度进行评定,结果表明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的护理难度高于脑梗死和脑出血患者,分析其原因为:脑出血患者发病后多表现为昏迷、偏瘫,脑梗死患者常见为失语、偏瘫等局灶性神经功能缺损,而相对于脑梗死和脑出血,蛛网膜下腔出血好发于中青年患者,随着患者年龄的增长,其合并疾病数量增多的风险也更大。加上其发病一般较为急骤且病情危重,虽少有偏瘫表现,但患者病情变化波动大,且疾病不稳定性更高,意外事件风险更大,常以卧床休息为治疗原则,导致患者的护理依赖性和心理应激反应更为严重,相对而言其并发症的发生风险和自理能力下降程度也较高,护理人员的护理时间和难度也随之增加。因此,临床医护人员在工作中应加强对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的病情重视程度,关注患者存在并发症问题,做好健康宣教,预防并发症的发生。同时需加强安全护理和生活护理,尽量发挥患者的自护能力,改善其生活自理能力。
护理服务是指对患者进行的专项医疗服务,由于疾病、科室、病情、患者等病例结构和人口学的不同,其在护理中也存在较大的个体差异性。护理绩效评价作为医院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属于一种对护士专业素养和能力、护理行为以及护理工作结果的综合性考核。不仅可以反映出护理人员在护理服务中所掌握的知识和技能的实际应用能力,同时也是个体能力在工作环境中表现的程度和效果,是护理工作相关行为表现及结果的直接体现。通过对护理人员绩效的评价,不仅有利于改善护理工作质量,提高护理工作效率,还可以科学衡量护理人员的工作贡献度和积极性。医院对于护理绩效评价指标主要在工作量、工作效率、患者满意度和科室经济效益等方面体现,而本研究脑卒中患者的护理绩效评价指标主要以患者住院天数、日均护理工作时间和日均护理费用作为评价基础。本研究通过对124例脑卒中患者的护理绩效指标进行评定和比较,结果说明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的护理资源消耗最多,护理绩效水平也最差,究其本质还是与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的护理工作量相关,而疾病症状和病情发展则是影响护理工作量最为重要的因素。此外,通过Pearson相关分析还发现,脑卒中患者的日均护理费用、日均护理时间、住院天数均与患者护理难度呈明显正相关,即护理难度越大的患者其住院天数和日均护理费用以及日均护理时间就越多,而住院时间的增加则也将直接增加日均护理费用和日均护理工作时间,可见护理绩效评价与患者病情和工作难易程度密切相关。因此,本研究认为脑卒中患者的护理难易程度可纳入护理绩效考核中并作为一项重要指标,不仅增加评价结果的客观性,使患者之间更加同质化,还可丰富护理绩效考核的内涵,为医院、科室以及临床护理人员的绩效比较提供可靠依据。
综上所述,不同类型的脑卒中患者护理难度具有一定的差异性,同时护理难度与护理绩效指标之间存在显著的相关性,因此提示临床护理人员在护理工作中需针对患者的不同需求和难度提供更具针对性的护理,做好病情观察,帮助或促进患者维持健康行为,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和满意度。对于护理管理者来说,应将患者护理难度作为配置人力资源的重要依据,对于高难度的患者应为其匹配专业技能较强的护理人员,以保障工作效率,减少医疗资源消耗,提高护理绩效水平。
利益冲突
所有作者均声明不存在利益冲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