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沛,张雪莲
(1.山西省大同市第三人民医院,山西 大同 037008;2.山西省大同市第二人民医院,山西 大同 037005)
急性脑梗死属于临床常见病及多发病,具有高发病率、高致残率和高病死率,脑梗死后多数患者可出现不同程度的功能障碍,严重影响其日常生活[1]。去骨瓣术主要针对病情较重的急性脑梗死患者,术后患者多采用常规西医治疗药物缓解临床症状,但对神经损伤的疗效较差。急性脑梗死属于中医“中风”范畴,中医认为,中风是因风、火、痰、瘀、虚相互转化,引动内风,气血逆乱,导致瘀阻脑脉或血溢脉外,治疗时多从气、痰、瘀、虚论治[2]。化痰祛瘀汤具有通络、祛瘀、通经的功效[3]。本研究探讨化痰祛瘀汤对急性脑梗死去骨瓣术后患者神经功能恢复情况及血液流变学的影响,现报道如下。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5年12月至2020年12月在大同市第三人民医院治疗的急性脑梗死去骨瓣术后患者50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25例。对照组男15例,女10例;年龄37~68岁,平均(52.54±10.36)岁;病程7~20 h,平均(13.22±4.31)h。观察组男16例,女9例;年龄38~68岁,平均(52.55±10.31)岁;病程6~20 h,平均(13.21±4.33)h。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通过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批(审批号:1788653)。
1.2 诊断标准 ①西医诊断参照《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2010》中的相关诊断标准制定:常于安静状态下发病;大多数患者发病时无明显头痛和呕吐,发病较缓慢,多逐渐进展或呈阶段性进行;多与脑动脉粥样硬化有关,也可见于动脉炎、血液病等;一般发病后1~2 d内意识清楚或轻度障碍;有颈内动脉系统和椎基底动脉系统症状和体征,腰穿脑脊液一般不应含血[4]。②中医诊断参照《脑梗死中西医结合治疗学》中风痰瘀阻证的相关诊断标准制定:半身不遂,口舌斜,言语謇涩或不语,感觉减退或消失,头痛目眩,痰多而黏,舌质暗淡,舌苔薄白或白腻,脉弦滑[5]。
1.3 纳入标准 符合上述诊断标准;年龄>18岁;依从性好,可以配合完成治疗者;患者及其家属签署知情同意书。
1.4 排除标准 合并心血管疾病者;合并手术禁忌证者;肝肾功能异常者;精神、行为异常者;有脑血管介入治疗史者;对中药过敏者等。
2.1 对照组 给予西医常规治疗。阿司匹林肠溶片(青海制药厂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63020201)口服,每次100 mg,每日两次;依达拉奉注射液(先声药业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050280)30 mg加入适量0.9%氯化钠注射液中静脉滴注,每日两次;注射用阿替普酶(Boehringer Ingelheim Pharma Gmb H&Co.KG,注册证号S20110051)静脉滴注,每次0.9 mg/kg,最多不超过90 mg,先静脉推注总量的10%,剩余90%加入0.9%氯化钠注射液250 m L中,于1 h内静脉滴注完毕;溶栓6~12 h后,给予注射用低分子量肝素钠(江苏万邦生化医药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国药准字H20020179)皮下注射,每次5 000 IU,12 h 1次。治疗15 d。
2.2 观察组 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化痰祛瘀汤治疗。药物组成:全瓜蒌30 g,桃仁、红花、生地黄、川芎、党参片、炙黄芪12 g,炙甘草、法半夏10 g,制胆南星10 g,当归15 g。水煎取汁300 m L,每次150 m L,早晚分服。治疗15 d。
3.1 观察指标 ①中医证候积分:参照《中医内科学》进行评定,分值范围0~6分,分数越高表明患者症状越严重[6]。②神经功能缺损程度:采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定,NIHSS分值范围为0~42分,分数越高表明神经功能受损越严重[7]。③血液流变学指标水平:治疗前后采集患者空腹静脉血约4.5 m L,采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测定外周血低切全血黏度(LBV)、血细胞比容(Hct)、血浆黏度(PV)、高切全血黏度(HBV)水平。
3.2 疗效评定标准 参照《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6]评定。基本痊愈:患者临床症状消失,无不适感;显效:患者无不适感,临床症状明显改善;有效:患者不适感轻微,临床症状稍有改善;无效:患者不适感明显,临床症状未明显改善。总有效=基本痊愈+显效+有效。
3.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3.0统计软件处理数据。计数资料以百分比(%)表示,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采用t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3.4 结果
(1)中医证候积分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比较 治疗前,两组患者中医证候积分、NIHS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中医证候积分、NIHSS评分均低于治疗前(P<0.05),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1。
表1 两组急性脑梗死去骨瓣术后患者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积分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比较(分,±s)
表1 两组急性脑梗死去骨瓣术后患者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积分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比较(分,±s)
注:与本组治疗前比较,△P<0.05;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P<0.05。
组别 例数 时间 中医证候积分 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评分观察组 25 治疗前 5.15±0.61 21.23±4.42治疗后 1.13±0.28△▲ 5.42±1.24△▲对照组 25 治疗前 5.14±0.63 21.22±4.46治疗后 3.26±0.45△ 10.94±2.57△
(2)血液流变学指标水平比较 治疗前,两组患者PV、LBV、HBV、Hct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PV、LBV、HBV、Hct水平低于治疗前(P<0.05),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2。
表2 两组急性脑梗死去骨瓣术后患者治疗前后血液流变学指标水平比较(±s)
表2 两组急性脑梗死去骨瓣术后患者治疗前后血液流变学指标水平比较(±s)
注:1.LBV,低切全血黏度;Hct,血细胞比容;PV,血浆黏度;HBV,高切全血黏度。2.与本组治疗前比较,△P<0.05;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P<0.05。
组别 例数 时间 LBV(mPa/s) Hct(%)观察组 25 治疗前 20.72±2.92 48.85±5.74治疗后 9.11±2.12△▲ 34.65±4.91△▲对照组 25 治疗前 20.74±2.93 48.88±5.87治疗后 16.07±2.65△ 42.84±5.32△组别 例数 时间 PV(mPa/s) HBV(mPa/s)观察组 25 治疗前 2.16±0.22 8.13±0.83治疗后 0.83±0.21△▲ 4.88±0.63△▲对照组 25 治疗前 2.15±0.23 8.12±0.82治疗后 1.85±0.28△ 7.25±0.72△
(3)临床疗效比较 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6.00%,高于对照组的76.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急性脑梗死去骨瓣术后患者临床疗效比较[例(%)]
急性脑梗死为临床常见且高发的脑血管疾病,常表现为运动障碍、一侧肢体麻木或瘫痪等,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8]。目前临床治疗该病常采用西医药物或结合手术治疗,病情较重者采用去骨瓣术治疗,虽可有效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但停药后患者病情多反复,预后较差。
中医认为,急性脑梗死多由内因引发,由于饮食不节、情志郁怒、瘀血阻滞等引动肝风、夹痰上扰而致,应以祛风养血、化痰通络、益气活血为主要治疗原则[9]。化痰祛瘀汤中,全瓜蒌清热化痰,桃仁补气排脓、利水消肿,红花活血祛瘀、调经止痛,生地黄清热凉血、生津养阴,川芎行气开郁,党参健运中气、润肺生津,炙黄芪升阳补气,炙甘草通阳复脉、益气滋阴,法半夏化痰燥湿,制胆南星息风定惊、清热化痰,当归活血补血。诸药合用,共奏祛瘀活血、通络化痰功效。研究显示,当归有效成分具有抗血小板凝集及抗血栓作用[10];红花中红花醇具有抗血栓与抗凝作用,可有效改善机体高凝状态[11];瓜蒌有扩张微血管、抗凝血等作用[12];桃仁提取液具有改善血流动力学,降低血管阻力的作用[13];生地黄的活性物质具有抗凝血、抗肿瘤、调节核酸代谢、增强免疫力的作用[14];川芎、炙黄芪、炙甘草中的活性成分具有提高免疫力的作用[15-17];制胆南星与其他药物配伍应用,可改善血液流变学,调节脑-肠轴,并抑制炎性反应[18];法半夏中的挥发油具有镇咳、化痰、抑制腺体分泌的作用[19]。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中医证候积分、NIHS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表明化痰祛瘀汤可提升急性脑梗死去骨瓣术后患者的临床疗效,缓解其临床症状,并改善神经功能。LBV、Hct、PV、HBV为临床常见的评估血液流变学水平的指标,高水平提示机体存在高凝风险,会增加血流阻力,提升血栓形成的风险,进而加快疾病进展。本研究结果显示,治疗后观察组PV、LBV、HBV、Hct水平均低于对照组,表明化痰祛瘀汤治疗可降低急性脑梗死去骨瓣术后患者血液流变学水平。
综上所述,化痰祛瘀汤可提高急性脑梗死去骨瓣术后患者的临床疗效,缓解临床症状,改善神经功能,改善患者血液流变学水平,可在临床推广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