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 贤
(河南省济源市园艺站 河南 济源 459002)
黄瓜又名胡瓜、青瓜,属葫芦科植物。广泛种植于我国各地,为我国各地夏季主要菜蔬之一,是河南省主要种植蔬菜种类之一,河南省蔬菜产业发展规划主要推荐品种中,黄瓜排在第二位。但是,河南省黄瓜病虫害防治上也存在病虫危害日益严重、种植者过分依赖化学农药、田间土壤和水体等面源污染不断加重的问题,笔者结合河南黄瓜主产区生产特点,探索出适合河南省的黄瓜病虫害防控技术。该防控技术是指从田间生态系统整体出发,以农业防治为基础,积极保护利用自然天敌,恶化病虫的生存条件,提高农作物抗性,在必要时合理的使用化学农药,将病虫危害损失降到最低限度。不仅有助于保护生物多样性,降低病虫害暴发几率,实现病虫害的可持续治理,而且有利于减轻病虫危害损失,保障黄瓜生产的高产、稳产,对推动河南省黄瓜产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1.1 主要病害。①猝倒病。苗床温度低、湿度大的情况下易发生,播前进行苗床或种子处理,可预防该病发生。②立枯病。高温高湿环境下易发生,主要发生在育苗的中后期,应在初现病株时开始防治。③霜霉病。日平均气温16℃时病害开始发生,温度20℃~24℃、相对湿度80%以上易流行;多雨、多雾、多露的情况下,病害极易流行。生产中以预防为主。④白粉病。温度20℃~25℃、相对湿度85%以上、通风不畅、结露时病害发生严重。生产中以预防为主。⑤蔓枯病。露地栽培温度20℃~25℃、相对湿度85%以上发病较重;保护地栽培通风不良、种植密度过大、光照不足、空气湿度大发病重。生产中以预防为主。⑥枯萎病。土壤温度20℃~23℃、土壤湿度90%以上极易发病;连作、施用未腐熟的有机肥、土壤过分干旱或质地黏重、土壤偏酸、根系受伤发病重。生产中以预防为主。⑦疫病。发病最适宜温度为28℃~30℃、相对湿度95%以上;施用未腐熟的有机肥、重茬连作、高温高湿发病重。生产中以预防为主。⑧细菌性角斑病。温度4℃~39℃均可发生,相对湿度70%以上发病重。生产中以预防为主。⑨灰霉病。温度15℃~20℃、相对湿度94%以上、光照不足、通风不良发病重。生产中以预防为主。⑩病毒病。高温、干旱、光照强发病重。生产中以预防为主。11炭疽病。温度10℃~30℃、相对湿度80%~90%均可发病,24℃左右发病最重;氮肥过多、大水漫灌、通风不良或植株衰弱发病重。生产中以预防为主。12黑星病。温度在9℃~30℃、相对湿度85%以上均可发病;温度17℃,相对湿度90%以上发病重。生产中以预防为主。13绵腐病。高温、潮湿易发病;土质黏重、种植过密、管理粗放、有损伤等发病重。结瓜期预防发生。14镰刀菌根腐病。高温高湿易发病;重茬地、低洼地、黏土地发病重。生产中以预防为主。15白绢病。发病适温30℃,高温、时雨时晴利于病害的传播。重茬地、酸性土或砂土地发病重。生产中以预防为主。16黑斑病。结果期遇高温高湿环境易发病;浇水、雨后病情加重。生产中以预防为主。17菌核病。温度5℃~30℃、相对湿度85%以上,均可发病。温度在20℃左右,相对湿度在98%以上发病严重。以预防为主。18褐斑病。温度在20℃~30℃,相对湿度90%以上,昼夜温差大、光照不足、有结露发病重;植株衰弱,偏施氮肥,微量元素硼缺乏时发病重。生产中以预防为主。19斑点病。温暖、多雨天气易发病,连作、通风不良、湿度大发病重。生产中以预防为主。20根结线虫病。设施栽培常年发生,露地栽培6~9月为发病盛期,结瓜期最易感病;重茬地块、砂质土壤发病严重。上茬发生及时防治。
1.2 虫害。①蓟马。温度在15℃~32℃条件下均可发生,夏秋两季干旱条件下发生严重。达到防治指标时及时防治。②美洲斑潜蝇。设施栽培常年发生;露地栽培4~10月均可发生为害。达标防治。③粉虱类。设施栽培常年发生;露地栽培7~8月间虫口密度较大,8~9月间为害严重。达标防治。④瓜蚜。温度16℃~20℃,相对湿度低于75%条件下均可为害。设施栽培常年为害;露地栽培6~7月中下旬虫口密度最大,为害重。平均5~7头/株时开始防治。
2.1 预测预报。根据病原菌和害虫基数、病虫害发生条件,结合气象预报,分析、推断发生程度,以确定发生时期和防治适期。
2.2 农业防治。①品种选择。根据当地病虫害发生情况,因地制宜选择高抗、多抗品种。②种子处理。包衣种子直接播种,未包衣种子在阳光下晒种2 d,然后将种子用55℃~60℃温水浸泡30 min,并不断搅拌,水温降至30℃再浸种3~4 h。③保护地环境控制。加大昼夜温差,控制好温度和空气湿度,适宜的肥水,充足的光照和二氧化碳,通过放风和辅助加温,调节不同生育时期的适宜温度,避免低温和高温障碍。④耕作改制。实行严格的轮作制度,与非葫芦科作物轮作3年以上。深沟高畦,严防积水,黑膜覆盖,清洁田园,避免侵染性病害发生。前茬收获后要及时清除枯枝落叶和残留根系。⑤肥水管理。增施腐熟有机肥,测土配方施肥,优先采用水肥一体化、膜下暗灌、滴灌技术。⑥嫁接防病。对枯萎病发生严重的地块或设施连作的,应采用嫁接技术。
2.3 生物防治。①人工引移、释放天敌。定植后7~10 d,监测发现害虫即可释放天敌。利用异色瓢虫防治瓜蚜,每亩释放500~1 000头(粒)异色瓢虫(卵);利用烟盲蝽防治粉虱,每亩释放烟盲蝽250~500头;利用小花蝽防治蓟马,每亩释放小花蝽250~500头。以上害虫天敌均间隔10~15 d释放1次,连续释放2次。②生物药剂。采用微生物代谢产物、微生物活体、植物源和动物源农药四大类生物药剂防治黄瓜病虫害。利用苦参碱、鱼藤酮、藜芦碱等防治瓜蚜、蓟马;利用印楝素防治白粉虱、蚜虫、霜霉病、白粉病等;利用新植霉素防治细菌性角斑病;利用木霉菌、哈茨木霉菌、枯草芽孢杆菌等防治灰霉病、白粉病、炭疽病等病害。
2.4 生态防治。①日光消毒。土传病害严重的设施栽培地块,可在夏季高温季节,亩撒施氰氨化钙40~60kg和切碎的稻草和麦秸混合物100 kg,及时深翻25 cm以上,起垄,铺地膜,灌水,闷棚升温,使地面温度达到60℃以上,持续7~10 d。②高温闷棚。霜霉病发生严重时,选择晴天上午灌水后,闭棚升温达到45℃,持续2 h,缓慢降至正常温度管理范围。③通风降湿。遇到连续阴雨天,适时通风降湿;在保护地栽培条件下,延迟关闭封口时间,减少夜间结露,防治霜霉病等病害的发生。
2.5 物理防治。①人工诱杀。诱杀瓜蚜、粉虱、美洲斑潜蝇,每亩悬挂40张20 cm×25 cm黄色粘虫板。诱杀蓟马,每亩悬挂40张20 cm×25 cm蓝色粘虫板。色板应悬挂在高于植株顶部15~20 cm处。当板上粘虫面积达到板表面的60%以上时及时更换。授粉期将色板收回。②银灰膜驱蚜。中小棚地面覆盖银灰色地膜,或在大棚四周悬挂银灰色膜条,条宽15 cm,间宽15~20 cm,趋避瓜蚜。③设施保护。覆盖塑料薄膜和40~60目防虫网进行避雨、防虫,减轻病虫害发生。
2.6 化学防治
2.6.1 土壤消毒。①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1∶100配成药土,按照0.5 kg/m2撒于地面与土壤拌匀,或用7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10 g/m2,加少量土混匀撒施,或用福尔马林500倍液喷湿地面,盖膜1周,放风2周后播种。②使用穴盘或营养钵育苗,且每立方土用50%多菌灵和50%福美双混合剂(按1∶1混合)60~80 g进行土壤消毒。③也可用石灰氮对土壤进行消毒,每亩撒施石灰氮30~50 kg,随后深耕土壤,灌水保持土壤含水量70%以上,用薄膜覆盖畦面,密闭大棚增温。10 d后揭膜通风透气,翻耕土壤整地,晾晒7 d以上。
2.6.2 育苗器具消毒。营养钵或穴盘在福尔马林100倍液中浸泡10 min,或在高锰酸钾1 000倍液中浸泡20 min消毒。
2.6.3 种子处理。72.2%霜霉威盐酸盐、25%甲霜灵可湿性粉剂800倍液、50%福美双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浸种10~20 min;或用10%磷酸三钠溶液浸种20 min;或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800倍液浸种1 h。
2.6.4 设施消毒。定植前对保护地进行消毒。将保护地密闭,用硫磺熏蒸;用5%百菌清粉尘剂1 kg/亩,或用45%百菌清烟雾剂250 g/亩熏蒸;或用75%百菌清500倍液对保护地内墙体、地面、竹竿、立柱等处均匀喷雾,密闭。
2.6.5 适时防治。加强监测,掌握病虫害发生动态,发生初期及时用药,科学防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