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刺联合微血管减压术对三叉神经痛患者睡眠质量及血清神经递质水平的影响

2022-09-06 07:28:18郝大江
中国民间疗法 2022年15期
关键词:三叉神经三叉神经痛例数

郝大江

(山西省大同市第三人民医院,山西 大同 037008)

三叉神经痛是一种临床常见的脑神经疾病,主要表现为一侧面部三叉神经分布区内反复发作、阵发性剧烈疼痛,严重影响患者日常工作、生活[1]。临床上多采用微血管减压术治疗三叉神经痛,该手术具有治愈率高、并发症少等优点,但存在复发风险[2]。三叉神经痛可归于中医“面痛”范畴,针刺治疗三叉神经痛具有疗效突出、不良反应小等优点[3]。本研究应用针刺联合微血管减压术治疗三叉神经痛30例,旨在探究其对三叉神经痛患者睡眠质量及血清神经递质水平的影响,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8年7月至2021年7月大同市第三人民医院收治的三叉神经痛患者6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30例。对照组男17例,女13例;年龄35~69岁,平均(56.03±11.39)岁;病程1~5年,平均(3.33±1.76)年。观察组男18例,女12例;年龄36~70岁,平均(56.37±5.14)岁;病程1~6年,平均(3.50±1.84)年。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经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伦理审批号:2018775)。

1.2 诊断标准 ①西医诊断标准。参照《三叉神经痛诊疗中国专家共识》中的相关诊断标准制定[4]。三叉神经分布区域内存在反复发作的短暂性剧烈疼痛,呈电击样、刀割样和撕裂样剧痛;疼痛每次持续数秒至数十秒,间歇期完全正常;疼痛常由说话、咀嚼、刷牙等面部随意运动或触摸面部某一区域而诱发;严重者可伴有同侧面肌抽搐、面部潮红、流泪等症状。②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试行)》中偏头痛瘀血头痛证的诊断标准制定[5]。头痛如刺,经久不愈,固定不移,色质紫暗,或有瘀点、瘀斑,苔薄白,脉细涩或沉细。

1.3 纳入标准 符合上述诊断标准;患者及其家属自愿参与本研究,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1.4 排除标准 近3个月内接受其他手术治疗者;其他原因导致面部疼痛者;存在精神障碍,无法沟通者;存在心、肾、肝功能障碍者;合并恶性肿瘤者;存在凝血功能障碍者;存在针刺及手术禁忌证者;同时期参与其他研究者。

2 治疗方法

2.1 对照组 给予微血管减压术治疗。患者取平卧位,常规消毒后对患者进行全身麻醉。待麻醉起效后,在患者耳后做一纵向切口,切口长6~7 cm,充分暴露枕骨及乳突。在患者乳突后开骨窗,钻孔大小约1.5 cm×2.5 cm,切开硬脑膜,释放脑脊液,降低颅内压。小脑半球塌陷后探查桥小脑角区,吸除脑脊液,打开蛛网膜下隙,确认受压迫的血管和三叉神经位置,分离粘连的神经和血管,确认其完全游离后,在神经和血管间放入并固定聚四氟乙烯垫片,以防止再次粘连,在止血、清理后将切口逐层缝合。术后给予抗感染及其他对症治疗。

2.2 观察组 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针刺治疗。术后1周行针刺治疗。取穴:双侧阳白、四白、攒竹、迎香、翳风、合谷及承浆。操作方法:患者取坐位,穴区皮肤常规消毒,选用一次性无菌针灸针对上述穴位进行针刺,阳白、四白、攒竹、承浆平刺进针,采用提插捻转泻法,迎香、翳风、合谷直刺进针,采用提插捻转泻法,留针30 min,每日1次,连续治疗6 d后休息1 d。连续治疗4周。

3 疗效观察

3.1 观察指标 ①神经递质。分别于治疗前后取患者颈外侧静脉血5 m L,离心15 min后,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血清P物质(SP)、β-内啡肽(β-EP)、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GRP)、5-羟色胺(5-HT)水平。②神经功能评分。面部无麻木感,计1分;面部有轻度麻木感,计2分;面部有麻木感,且患者感到烦恼,计3分;面部有麻木感,且患者感到非常烦恼,计4分。评分越低表示患者三叉神经功能越好。③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VAS评分为0~10分,评分越低表示患者疼痛程度越低。④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评分。PSQI量表包括安眠药物、睡眠质量、入睡时间、睡眠障碍、睡眠时间、睡眠效率、日间功能评分共7个项目,每项0~3分,各项相加即为PSQI总分,评分越低表示患者的睡眠质量越好。

3.2 疗效评定标准 显效:患者疼痛等临床症状明显改善;有效:患者疼痛等临床症状有减轻;无效:患者疼痛等临床症状无变化。总有效率=(显效例数+有效例数)/总例数×100%。

3.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1.0统计软件处理数据。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百分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3.4 结果

(1)血清神经递质水平比较 治疗前,两组患者血清SP、β-EP、CGRP、5-HT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血清SP、CGRP水平均低于治疗前,且观察组均低于对照组;两组患者血清β-EP、5-HT水平均高于治疗前,且观察组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三叉神经痛患者治疗前后血清神经递质水平比较(±s)

表1 两组三叉神经痛患者治疗前后血清神经递质水平比较(±s)

注:与本组治疗前比较,△P<0.05;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P<0.05。

组别 例数 时间 P物质(ng/L) β-内啡肽(ng/L)观察组 30 治疗前 582.42±81.61 108.95±26.35治疗后 280.52±72.28△▲ 242.15±30.26△▲对照组 30 治疗前 586.36±82.07 109.78±26.48治疗后 345.47±77.65△ 224.72±29.12△组别 例数 时间 降钙素基因相关肽(ng/L) 5-羟色胺(μg/L)观察组 30 治疗前 122.16±23.46 29.82±2.36治疗后 66.12±15.56△▲ 49.26±6.35△▲对照组 30 治疗前 122.34±23.68 29.64±2.15治疗后 78.73±17.92△ 41.55±6.21△

(2)神经功能评分、VAS评分比较 治疗前,两组患者神经功能评分、VAS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神经功能评分、VAS评分均低于治疗前,且观察组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三叉神经痛患者治疗前后神经功能评分、视觉模拟评分法评分比较(分,±s)

表2 两组三叉神经痛患者治疗前后神经功能评分、视觉模拟评分法评分比较(分,±s)

注:与本组治疗前比较,△P<0.05;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P<0.05。

组别 例数 时间 神经功能评分 视觉模拟评分法评分观察组 30 治疗前 3.16±0.54 7.68±1.67治疗后 1.15±0.25△▲ 1.05±0.24△▲对照组 30 治疗前 3.02±0.46 7.81±1.84治疗后 1.92±0.39△ 1.65±0.38△

(3)临床疗效比较 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3.33%(28/30),高于对照组的70.00%(21/3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三叉神经痛患者临床疗效比较

(4)PSQI评分比较 治疗前,两组患者PSQI各项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安眠药物评分、睡眠质量评分、入睡时间评分、睡眠障碍评分、睡眠时间评分、睡眠效率评分、日间功能评分及PSQI总分均低于治疗前,且观察组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表4 两组三叉神经痛患者治疗前后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评分比较(分,±s)

表4 两组三叉神经痛患者治疗前后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评分比较(分,±s)

与本组治疗前比较,△P<0.05;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P<0.05。

组别 例数 时间 安眠药物评分 睡眠质量评分 入睡时间评分 睡眠障碍评分 睡眠时间评分 睡眠效率评分 日间功能评分 PSQI总分观察组 30 治疗前 2.16±0.47 2.78±0.65 2.65±0.42 2.13±0.35 2.34±0.38 2.46±0.42 2.65±0.45 17.17±2.12治疗后 0.45±0.07△▲ 0.66±0.09△▲ 1.06±0.15△▲ 1.29±0.14△▲ 1.05±0.13△▲ 1.01±0.15△▲ 1.12±0.18△▲ 6.64±0.56△▲对照组 30 治疗前 2.24±0.51 2.85±0.72 2.57±0.53 2.02±0.26 2.42±0.43 2.55±0.56 2.77±0.59 17.42±2.43治疗后 0.67±0.12△ 0.87±0.14△ 1.45±0.22△ 1.76±0.25△ 1.48±0.21△ 1.49±0.25△ 1.58±0.26△ 9.3±0.87△

4 讨论

三叉神经痛的发病机制尚不明确,主要包括中枢性及外周性学说两类。中枢性学说认为本病是由三叉神经根受到血管压迫后出现过度兴奋;外周性学说则认为本病是由三叉神经根受到血管压迫后,鞘膜局部出现增生、病变所致[6]。西医治疗该病以微血管减压术为主,该手术主要通过分离血管和三叉神经,从而改变三叉神经受压迫的状态,可保留神经功能,同时避免出现神经功能障碍[7]。

三叉神经痛可归于中医“面痛”范畴,其病机为风、火、寒、湿、痰等外邪入侵机体,上犯三阳,导致面部脉络瘀阻,血行不畅,面部失于濡养,血脉不荣,不荣则痛。针刺具有疏通经络、调和气血的作用,故本研究选取阳白、四白、攒竹、承浆、迎香、翳风、合谷进行针刺,其中阳白为足少阳胆经穴,具有生气壮阳之效,主治面部神经麻痹、头痛;四白为足阳明胃经穴,具有明目祛风、通经活络之效,主治面部神经痛、三叉神经痛;攒竹为足太阳膀胱经穴,具有散风清热、明目活络之效,主治口眼斜、头痛眩晕;迎香为手阳明大肠经穴,具有疏散风热、通经活络之效,主治面痛、面肿、面痒;承浆为足阳明胃经、任脉之交会穴,具有镇静镇痛之效,可治面肿、齿痛;翳风为手少阳三焦经穴,主治面瘫;合谷为手阳明大肠经穴,具有镇静止痛、清热解表、通经活络之效,可治疗各种头面部疾病。相关研究表明,针刺可有效阻断三叉神经的异常放电及疼痛传导,促进合成、释放单胺类神经物质,激活内源性阿片肽,刺激脑干和大脑皮层,调节神经功能,抑制疼痛[8]。

SP、CGRP、β-EP、5-HT 等神经递质与三叉神经痛密切相关,其中SP具有传递疼痛信息的作用,可导致阵发性剧烈疼痛;CGRP可促进SP释放并抑制其分解[9],β-EP对疼痛的传递具有负向调节作用[10],5-HT可提高机体痛阈值,减少疼痛发作次数[11]。本研究结果显示,治疗后,两组患者血清SP、CGRP水平均低于治疗前(P<0.05),且观察组均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血清β-EP、5-HT水平均高于治疗前(P<0.05),且观察组均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神经功能评分、VAS评分均低于治疗前(P<0.05),且观察组均低于对照组(P<0.05),提示针刺联合微血管减压术可调节三叉神经痛患者血清神经递质水平,改善神经功能,减轻疼痛程度。本研究结果显示,治疗后,两组患者各项PSQI评分均低于治疗前,且观察组均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提示针刺联合微血管减压术治疗三叉神经痛疗效确切,可有效改善患者睡眠质量。许骏等[12]发现在血管减压术后采用针刺联合药物治疗可有效促进三叉神经痛患者功能恢复,改善患者生活质量,缩短治疗周期,与本研究结论类似。

综上所述,针刺联合微血管减压术治疗三叉神经痛疗效确切,可有效改善患者血清SP、CGRP、β-EP、5-HT水平,缓解患者疼痛症状,改善患者三叉神经功能,提高患者睡眠质量。本研究存在样本量较少,观察时间较短等不足,在今后的研究中将加以完善。

猜你喜欢
三叉神经三叉神经痛例数
基于MRI探究原发性三叉神经痛患者三叉神经形态学变化及其与预后的关系
难以忍受的疼痛——三叉神经痛
中老年保健(2022年1期)2022-08-17 06:14:18
三叉神经痛难忍 家庭自灸速缓解
基层中医药(2021年3期)2021-11-22 08:07:52
针灸治疗三叉神经痛的研究进展
人工膝关节翻修例数太少的医院会增加再翻修率:一项基于23 644例的研究
特殊类型血管神经压迫致三叉神经痛二例报道并文献复习
更正
患者术后躁动危险因素的Logistic回归分析
三叉神经痛与牙痛的区别
“能帮医师治疗三叉神经痛的机器人”在京面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