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一
(甘肃省永昌县人民医院,甘肃 永昌 737200)
我国高血压的发病率已达29.6%,患者数量超过2.7亿人,且男性发病率高于女性,老年人发病率高于青壮年[1]。因高血压导致的死亡率在总死亡率中的占比日益增大。既往临床多给予高血压患者以硝苯地平常规治疗,随着中医学的快速发展,中西医结合已经成为治疗高血压病的新选择。
2019年12月-2021年3月,选取我院收治的120例高血压病患者进行研究分析,依循双色球分组法将患者分为两组,每组60例。观察组,男37例,女23例,年龄38~71岁,平均年龄(54.67±11.24)岁,病程0.5~12年(6.32±3.27)年。高血压1期23例、2期30例、3期7例。对照组,男35例,女25例,年龄37~71岁,平均年龄(54.39±11.29)岁,病程0.5~11.5年(6.07±3.25)年。高血压1期21例、2期30例、3期9例。上述资料经对比无显著差异(P>0.05),可进行比较分析。
两组患者经临床确诊后,均结合患者的饮食喜好,指导患者控制饮食,做到低盐、低脂、清淡、低蛋白饮食,每天摄入蛋白质不能超过0.6 g/kg。结合患者的个体情况适当进行运动,运动强度不宜太大,应以散步、快走为主,加速身体的新陈代谢,促进血液循环。指导患者控制自身情绪,保持平和状态,避免情绪过分激动对血压造成不良影响。指导患者劳逸结合,避免过分疲劳以及过分倦怠等现象,促进患者早日康复。在此基础上,患者需定时服用硝苯地平缓释片(青岛黄海制药有限责任公司生产,国药准字H10910052,药品规格20 mg×14片×3板/盒,生产批号20220316),一次用药20 mg,一天用药1次,持续用药2个月后,回院复查,以评估其治疗效果。
观察组在上述治疗的基础上加用补肾涤痰化瘀汤,基本方如下:桑寄生30 g,制何首乌20 g,益母草、茶树根、牛膝各15 g,丹参、生山楂、茯苓、赤芍、制半夏、陈皮、泽泻、葛根、石决明各10 g,甘草6 g。若患者阴虚火旺,添加10 g麦冬,15 g生地黄;若患者肝肾阴虚,添加10 g墨旱莲、女贞子;若患者心肝火旺,添加10 g夏枯草、黄芩;若患者头痛严重,添加10 g川芎、蔓荆子;若患者眩晕严重,添加10 g钩藤、天麻;若患者耳鸣严重,添加10 g石决明、石菖蒲。上方用水煎煮,一天一剂,水煎2次,药液早晚服用,连续用药2个月后回院复查,评估治疗效果。
1.3.1 两组的降压效果
基于《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制定疗效评估标准[2-3]。显效:患者的舒张压下降10 mmHg,并达到正常范围,或舒张压未处于正常范围,但下降幅度大于20 mmHg。有效:患者的舒张压下降10 mmHg以内,并达到正常范围,或舒张压未处于正常范围,但下降幅度在10~20 mmHg,或患者属于收缩性高血压,收缩压下降幅度在30 mmHg以上。无效:未达到显效及有效标准。
1.3.2 两组的血压水平
以患者入院诊断疾病时以及用药2个月后回院复查时的舒张压、收缩压水平为主,指导患者在放松身心状态下,连续测量三次,获取中位数值,并计算组别患者的平均数值。
采用SPSS 22.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统计分析,计数资料行t检验,计量单位行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观察组的降压有效率为98.33%,对照组的降压有效率为81.67%,观察组的降压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1。
表1 两组的降压效果 例
用药前,两组的血压水平差异不显著(P>0.05),用药后,观察组的血压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2。
表2 两组的血压水平 (mmHg)
中医学认为,高血压和痰湿、肝风、瘀血以及肝阳等多种症状有密切关系[4]。肝阳偏盛是主要诱发原因,长期处于疾病状态,会转变成肝肾阴亏以及内风上扰、痰瘀互结,导致痰瘀凝滞。中医治疗高血压病应从肝肾着手,对患者进行中医辨证。补肾涤痰化瘀汤中包含多种中药材,何首乌可补血补肝,菊花清肝散热,益母草活血化瘀,深牛膝引血下行,甘草缓和药性,联合应用具有较好的平肝潜阳及补益肝肾的效果[5]。
采用硝苯地平常规治疗高血压的基础上加用补肾涤痰化瘀汤,可显著提升高血压病患者的降压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