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丽 丁妞 谷利凤 夏琼
支气管哮喘是临床常见的慢性气道炎症性疾病,流行病学研究结果表明学龄期儿童是支气管哮喘的高发人群,患病率为0.12%~3.41%,且呈不断升高趋势[1]。目前,临床治疗支气管哮喘缺乏特效药物和治疗方法,并不能从根源上解决哮喘的致病因素,因此学龄期患儿病情反复发作,病情迁延不愈,严重影响了患儿的身心健康。有研究认为儿童哮喘的防治不能单纯依靠专业医护人员,而要通过对患儿及其家长进行专业的培训与指导,使其具备对哮喘的自我护理知识与技能,从而有效减少哮喘发病诱因,实现更好地哮喘控制作用[2-3]。但由于学龄期儿童处于成长阶段,单纯枯燥的教育与学习效果不佳,因此在对哮喘患儿进行疾病知识教育时要注重方法的有效性和趣味性。基于此,本研究对学龄期患儿及家长采用多媒体健康教育联合自我护理行为干预,观察其对患儿自护能力和疾病控制情况的影响。
选择2017 年1 月—2019 年1 月在我院治疗的140 例学龄期支气管哮喘患儿为研究对象,纳入条件:患儿符合《儿童支气管哮喘诊断与防治指南》诊断标准;年龄6~14 岁;均接受哮喘全球防治创议(GINA)推荐的治疗方案进行治疗;患儿发育正常,病情稳定,具有一定的认知能力、交流沟通能力;患儿家长能熟练使用多媒体工具,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条件:患儿处于急性发作期;合并严重传染性疾病及内科疾病;合并其他呼吸系统疾病;合并精神疾病;语言功能存在缺陷;中途失访或退出患儿;接受过相关研究的患儿及家长。按照组间均衡可比的原则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70 例。对照组患儿中男37 例,女33 例;平均年龄10.14±4.71岁;平均病程17.76±5.73 个月;病情严重程度:轻度29 例,中度31 例,重度10 例;家长文化程度:高中以下7 例,高中及专科45 例,本科及以上18 例。观察组患儿中男34 例,女36 例;平均年龄10.38±4.86 岁;平均病程17.49±6.08 个月;病情严重程度:轻度32 例,中度30 例,重度8 例;家长文化程度:高中以下6 例,高中及专科48 例,本科及以上16 例。两组患儿性别、年龄、病程等方面的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本研究经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
1.2.1 对照组 采用常规护理干预,包含向患儿家长发放健康手册进行健康宣教、用药指导;邀请患儿及家长参加健康讲座,介绍哮喘的防治知识和日常护理干预措施;每月电话随访1 次,了解患儿及家长的情况,并解答其提出的问题[4-5]。
1.2.2 观察组 采用多媒体健康教育联合自我护理行为干预,具体措施如下。
(1)搭建微信公众平台:通过微信公众平台建立与患儿家长的双向沟通渠道,在管理平台时可利用文字、图片和视频信息详细普及相关知识,家长通过关注“哮喘订阅号”,学习和掌握患儿治疗和用药的方法,同时家长可通过平台与护理人员进行沟通,询问相关问题。护理人员利用微信每周与患儿家长进行沟通,及时了解患儿在家的表现和情况,指导患儿家长学会药物使用、急症抢救等方法[6]。
(2)制作动画视频短片:受患儿年龄、学习能力等方面的限制,向患儿宣教时尤其是低龄患儿宣传疾病相关知识和护理方法时,要避免使用专业用语,提高健康教育的趣味性,吸引患儿主动学习聆听且能够听得懂、学得会,因此可将支气管哮喘的发病诱因、治疗措施、用药方法、护理等各个知识点采用动画视频短片的形式展出,每次视频时间控制在3 min 左右,指导患儿学会辨别哮喘发作先兆及症状,在哮喘发病时可采取积极有效的自救措施。动画视频短片可在微信公众平台播出,方便患儿与家长共同学习,学习强度不易过大,要长期坚持学习。
(3)自查诱因:患儿及家长学习支气管哮喘发病的相关知识,同时护理人员指导其共同查找哮喘发作的原因,教会其识别风险因素,自觉约束自身行为,避免发病[7]。
(4)药物吸入装置的正确使用方法:指导患儿学会正确使用药物吸入装置,确保药物吸入正确,并向家长宣教药物治疗的必要性和安全性,家长能够主动配合患儿用药治疗[8-9]。
(5)制订运动处方:根据患儿自身情况制订慢跑、健身操等有氧运动计划,每天30 min 左右,每周3~5 次,避免剧烈运动[10]。
(6)心理咨询:每月开放2 次心理咨询服务,对患儿或家长反映出的心理问题及时予以疏导,帮助患儿及家长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11-12]。
(7)定期总结反思:要求家长和患儿每月进行1 次简短的反思,包括本月的发病情况、诱因、如何克服和改正等,并将其记录下来,这样既能帮助患儿养成良好的自我约束习惯,同时还为医院诊断提供了依据。
(8)激励措施:家长根据患儿自我管理情况予以适当激励,帮助患儿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熟练掌握预防哮喘发作和哮喘急性发作的处理措施。
(1)自护能力:两组患儿均干预12 个月,参照文献[13]制订支气管哮喘患儿自我护理行为调查问卷,从日常行为、处理行为、控制行为和监测行为4 个维度予以评价,共包括20 个条目,采用5级评分法,得分越高则自我护理能力越强。
(2)哮喘控制评分:分别于干预6,12 个月时采用儿童哮喘控制测试评价两组患儿哮喘控制情况,该量表共7 个条目,前4 个条目0~3 分,后3个条目0~5 分,满分27 分,得分越高表示哮喘控制情况越好。
(3)复发情况:比较两组患儿干预12 个月内哮喘发作次数、急诊次数及住院次数。
(4)护理依从性:采用自行设计的哮喘患儿护理依从性调查问卷评价两组患儿护理依从性,内容包括用药、使用吸入器、定期总结反思、避免诱发因素、按计划复诊等,满分100 分,<60 分为不依从,61~85 分为依从,86~100 分为完全依从。
采用SPSS 21.0 统计学软件处理数据,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组间均数比较采用t检验;等级资料构成比较采用秩和检验。P<0.05 表示具有统计学意义。
观察组患儿日常行为、处理行为、控制行为和监测行为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儿自护能力评分比较(分)
观察组患儿干预6,12 个月时哮喘控制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儿哮喘控制评分比较(分)
观察组患儿哮喘发作次数、急诊次数、住院次数均少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患儿复发情况比较(次)
观察组患儿护理依从性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表4 两组患儿护理依从性比较
支气管哮喘是儿童时期常见的慢性气道疾病,临床表现为咳嗽、喘息、气促、胸闷,严重者可导致气道阻塞出现呼吸衰竭症状,危及生命安全[14]。由于哮喘诱发因素众多且缺乏特效药物,因此患儿往往容易反复发作,病情牵延难愈,部分学龄期患儿因哮喘反复发作需要中断学业,对患儿的身心健康极为不利,同时也给患儿家庭造成巨大的经济负担。目前研究普遍认为哮喘患儿的疾病控制不仅需要及时有效的临床治疗,同时还需要患儿具有较高的自护能力。受教育方式和传统观念等因素影响,传统的护理干预仅停留在常规健康教育、叮嘱复诊等方面,导致哮喘患儿的自护能力培训不足,对哮喘诱因、发作先兆以及发作时处理措施等情况掌握不足,自护能力低下甚至处于缺失状态[15]。学龄期患儿上学期间由于缺乏医护人员和家长的照护,难以有效避免诱发因素,同时应对哮喘急性发作存在困难,从而导致患儿处于哮喘防治盲区,一旦发病情况十分危急[16]。学龄期儿童正处于学习兴趣旺盛、学习能力发展时期,在学习哮喘知识和自护行为方面具有较强的可塑性,因此应抓住哮喘患儿在学龄期这一教育契机,积极探索科学有效、适合学龄期儿童特点的健康教育和护理模式,提高患儿的自护能力,以预防疾病发展,加强疾病控制,更有效保障患儿身心健康。
虽然学龄期儿童具有学习能力强的优势,但枯燥的健康教育模式无法吸引患儿的兴趣,导致学习效果不佳。本研究采用多媒体健康教育,即利用手机微信和动画视频短片的方式对患儿进行健康教育,动画短片以动漫的形式介绍支气管哮喘的发病诱因、治疗措施、用药方法、护理等各个知识点,动画设计生动、有趣、活泼、新颖,有效迎合了学龄期儿童的好奇心和模仿欲望,而且视频设计以3 min 为时限更符合儿童注意力集中时间短、学习持久性不佳的特点,能够在更短的时间内吸引患儿进入学习状态,完成对哮喘知识和护理技能的学习[17-18]。同时,还利用微信公众平台发布与疾病护理相关的彩色图片和卡通故事,方便患儿阅读和学习,改变了传统较为枯燥的哮喘健康教育模式,对患儿具有较强的吸引力。患儿居家阶段自我护理知识的学习都离不开家长的帮助和监督,但家长受文化程度等因素影响,导致其对疾病相关知识的掌握程度差距较大,还有很多家长因为工作原因不方便参与传统的健康教育,微信公众平台的建立,让其能随时随地地自由学习,更全面地掌握哮喘防治知识。家长学会更多技能和知识后,在与患儿分析疾病诱因、学习药物吸入装置使用方法等方面才能发挥更大的作用。以往的哮喘患儿居家自我护理行为管理中要求患儿书写哮喘日记,但受患儿兴趣、能力等方面的影响,并未起到很好的效果,本研究中采用了每月1 次的总结反思措施,不仅提高了患儿积极性,同时缓解了抵触情绪。结果表明,通过家长与患儿的共同配合和努力,观察组患儿的自护能力评分和疾病控制水平均优于对照组,观察组患儿护理依从性高于对照组,这对患儿获得较为理想的哮喘自护学习效果极为有利。
综上所述,多媒体健康教育联合自我护理行为干预有助于提高学龄期支气管哮喘患儿的自护能力,通过家长与患儿的相互配合能够有效提高患儿护理依从性,减少发病情况和住院次数,有效控制病情进展,利于患儿健康成长。